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案例 吴媚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352716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案例 吴媚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案例 吴媚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案例 吴媚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案例 吴媚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案例 吴媚人教新课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P68-P69单 位 十堰市武当山东风精铸学校 设计者 吴媚教学年级 小学六年级 课 型 新授课学情分析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 。教材分析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 13 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

2、,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 ,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 2 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 2 支笔。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第二个例

3、题是在例 1 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 2 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 ,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先“平均分” ,再调整的方法。推理鸽巢原理。内容分析教学难点建立解决鸽巢问题的模型。理解“总有” “至少”的意义以及理解“至少数=商数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

4、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扑克教学策略 质疑释疑、实验探究 热身谈话:你们知道“料事如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今天老师也能做到“料事如神” ,你们信不信?今天老师首先带给大家一个魔术。出示一副扑克牌。教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取出大王和小王,还剩下 52 张牌,下面请 5 位同学上来,每人随意抽一张,不管怎么抽,至少有 2 张牌是同花色的。同学们相信吗?5 位同学上台,抽牌,亮牌,统计。教师:这类问题在数学上称为鸽巢问题(板书) 。因为 52张扑克牌数量较大,为了方便研究,我们

5、先来研究几个数量较小的同类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魔术”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同时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初步理解“至少”的含义。教学过初步感知1、出示题目:有 3 支铅笔,2 个笔筒(把实物摆放在讲桌上) ,把 3 支铅笔放进 2 个笔筒,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谁愿意上来试一试。2、学生上台实物演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个放 3 支,另一个不放;一个放 2 支,另一个放 1 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和数的分解两种方法表示两种结果。 (3,0) 、 (2、1)3、提出问题:“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

6、笔筒里至少有 2 支铅笔” ,这句话说得对吗?学生尝试回答,师引导:这句话里“总有一个笔筒”是什么意思?(一定有,不确定是哪个笔筒,最多的笔筒) 。这句话里“至少有 2 支”是什么意思?(最少有 2 支,不少于 2 支,包括 2 支及 2 支以上)4、得到结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 3 支铅笔放进 2 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2 支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通过实物演示一是让学生感受用“画图”和“分解数”两种表示结果的方法;二是理解“总有” 、 “至少”两个关键词;为后面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做好铺垫。程再次探知(一)列举法 过渡:如果现在有 4 支铅笔放进 3

7、 个笔筒,还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吗?1、小组合作:(1)画一画: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表示出来;(2)找一找: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3)我们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 )支铅笔。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交流后明确:(1)四种情况:(4,0,0) 、 (3,1,0) 、 (2,1,1) 、(2,2,0)(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 支、3 支、2 支。(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 2 支铅笔。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 、 “数的分解”两种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

8、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到“至少数”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四种不同的情况,渗透了用“列举法”解题的策略,并引发思考,能否找到更为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只研究一种情况就能断定“至少数” ,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二)假设法1、学生尝试回答。 (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直接投影书中有关“假设法”的截图)2、学生操作演示,教师图示。3、语言描述:把 4 支铅笔平均放在 3 个笔筒里,每个笔筒放 1 支,余下的 1 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就有2 支笔,所以说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 2 支笔。 (指名说,互相说)4、引导发现:(1)这种分法的实质就是先怎么分的?(平均分)(2)为什么

9、要一开始就平均分?(均匀地分,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点,方便找到“至少数” ) ,余下的 1 支,怎么放?(放进哪个笔筒都行)(3)怎样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43=1 支1 支 1+12 支)算式中的两个“1”是什么意思?5、引伸拓展:(1)5 支笔放进 4 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2)26 支笔放进 25 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3)100 支笔放进 99 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 )支笔。学生列出算式,依据算式说理。6、发现规律:刚才的这种方法就是“假设法” ,它里面就蕴含了“平均分” ,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简明的表示出来了,现在

10、会用简便方法求“至少数”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想。建立模型1、出示题目:5 支笔放进 3 支笔筒,53=1 支2 支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 2 支,至少3 支。针对两种结果,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2、小组讨论,突破难点:至少 2 只还是 3 只?3、学生说理,边摆边说:先平均分每个笔筒放进 1 支笔,余下 2 只再平均分放进 2 个不同的笔筒里,所以至少 2 只。(指名说,互相说)4、质疑:为什么第二次平均分?(保证“至少” )5、强化:如果把笔和笔筒的数量进一步增

11、加呢?(1)10 支笔放进 7 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1071(支)3(支) 1+12(支)(2)14 支笔放进 4 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1443(支)2(支) 3+14(支)(3)23 支笔放进 4 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2345(支)3(支) 5+16(支)6、对比算式,发现规律:先平均分,再用所得的“商+1”7、强调:和余数有没有关系?学生交流,明确:与余数无关,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平均分,所以就是加 1.8、引申拓展:刚才我们研究了笔放入笔筒的问题,谁是鸽子,谁是鸽巢。同时,同类问题,把书放入书架,高速路口同时有 4 辆车通过 3 个收费口等判断谁是鸽子和

12、鸽巢呢。【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对算式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环节则增加难度,引入“第二次平均分” ,并通过一系列的题型强化,从算式的对比中发现规律,得到“至少数”的求法,并突破难点“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平均分,所以就是商加 1”,并由此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感受其广泛应用。名称解释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问题” ,最先是由 19 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 ,也称为“鸽巢原理” 。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13、设计意图】数学小知识的介绍,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由来,增加一些数学文化气息。课堂练习一、111 只鸽子飞进了 4 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 3 只鸽子。为什么?25 个人坐 4 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 2 人。为什么?二、你也编一道鸽巢问题,考考同学们?【设计意图】回归生活,通过不同类型题的设计,让学生灵活运用此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家庭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长江作业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鸽巢原理总 至少 一定 保证设计 鸽子数鸽巢数=商余数(没余数) (有余数)商 商+1至少数=商(没余数)至少数=商+1(有余数)设计意图本节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

14、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经历探究过程,推理鸽巢原理“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切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等于切断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而获取知识,所以整节课,我注重学生参与度,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多次提出问题、解答问题,采用实验、归纳说理等方法,逐步归纳概括出平均分的数学方法是解决鸽巢问题最优化的方法,从而建立解决鸽巢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归纳说理能力,又能训练他们质疑释疑的数学

15、思维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条件,降低知识难度。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设计反思“质疑”就是对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释疑”则是对同学的质疑做出解答,质疑释疑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以学生为主体,生生质疑释疑自主建构知识、获得新知的格局。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1、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生成变成常态。 2、把质疑释疑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质疑和释疑是循环的过程,是学生认知不断突破和上升的过程。学生在质疑的时候就是在对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若果理解不透彻,他们哪会提出胸有成竹或确实疑惑的问题?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回到了课堂的第一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质疑释疑的自主探究”模式的运用,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陪伴。学生登上了课堂的舞台,他们找不到质疑的方向时,教师变成候补队员及时引导从何处生疑;学生的释疑遇到障碍时,教师变成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疑问的引路者;学生质疑释疑处处中的时,教师变成最忠实的分享者和记录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