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绪论一、组织学及其意义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细胞:构成机体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器官:由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系统:由一些结构连续、功能相关的器官结合而成,完成连续的生理活动。二、组织学研究内容微细结构: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特殊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观察。-人眼分辨率:0.2mm( 毫米 )-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为 0.2 m(微米)-电子显微镜: 分辨率为 0.2nm(纳米)-普通细胞大小(
2、以血细胞为例):红细胞约 8m 白细胞约 1020 m三、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LM) -应用普通光镜观察组织切片(tissue section)是组织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可获得有关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许多信息。-光镜的放大作用由其光学部分实现,后者主要由聚光镜、物镜和目镜组成。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一)光学显微镜技术1. 普通光镜组织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生物组织和器官不能直接在光镜下观察,制备能使光线透过、微细结构清晰可辨的组织切片是组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固定、切片、染色等步骤,常用石蜡切片、HE 染色。1. 普通光镜组织切片标本的
3、制备方法-包括:取材与固定;脱水、透明与包埋;切片与染色;封固等步骤。(1) 石蜡切片的制备取材与固定: 新鲜、快速,洗涤后投入甲醛、乙醇等固定剂使蛋白凝固脱水、透明包埋: 乙醇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浸入石蜡切片与染色: 切片机切成 510 m 切片捞于载玻片上,烤干,此时为石蜡切片,脱蜡后染色(HE 染色)封固: 切片脱水、透明,滴加中性树胶,覆以盖玻片(2) HE 染色:苏木精 (Hematoxylin, H)和伊红(Eosin, E)。(2) HE 染色:苏木精使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伊红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碱性成分染成淡红色。-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
4、特性称嗜碱性(basophilia) ;-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特性称嗜酸性(acidophilia);-若与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则称中性(neutrophilia) 。(3) 其它染色方法及技术:-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嗜铬性;-硝酸银染色呈棕黑色:亲银性与嗜银性;2-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某结构显示的颜色和染料本身的颜色不同,该结构具有)异染性;-火棉胶包埋,恒冷箱切片等(4)涂片、铺片、磨片等的制备:2. 几种特殊显微镜(1) 相差显微镜与倒置相差显微镜: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相位差变成振幅差,从而提高结构之间的对比度,主要用以观察生活细胞和未经染色细胞;(2) 荧光显微镜
5、:紫外线光源激发标本中荧光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的荧光。(二)电子显微镜术(Electron Microscopy)-分为透射电镜术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和扫描电镜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电子显微镜技术以电子束代替可见光,用电磁场代替玻璃透镜来观察标本,其对标本制作过程有特殊的要求。1. 透射电镜术:用电子束穿透标本,经过电磁透镜的会聚、放大后,在荧光屏上成像,直接观察,或将影像投射到照相底片,制成电镜照片进行观察。透射电镜的分辨率可达 0.10.2 nm,放大倍数从几千倍到几十万倍。由于
6、电子束穿透力弱,电镜标本需制成 5080 nm 的超薄切片。2. 扫描电镜术:用于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表面的立体微细结构。将小块组织(直径约 0.3 cm)经固定和临界点脱水干燥后,在其表面喷镀薄层碳膜和金属膜。扫描电镜发射的细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按顺序逐点移动扫描,使样品表面金属膜发射出电子(称二次电子) ,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经过放大,在荧光屏上成像。扫描电镜的景深长,图像清晰,富有立体感。(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技术。组织细胞中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7、、酶等均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后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1. 糖类物质常用过碘酸-希夫反应(PAS 反应)显示。 PAS 反应主要用以显示多糖和蛋白多糖。2. 脂类常用苏丹染料、油红 O、锇酸等脂溶性染料染色。3.酶组织化学是通过酶对特定底物的催化反应最后形成可视性沉淀来观察。4. 核酸: DNA 用 Feulgen 法,也可以用甲基绿-派若宁法同时显示 DNA 和 RNA。(四)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组织、细胞中多肽
8、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一种技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首先要获得被检多肽或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抗体。其次,要对抗体进行标记。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染料,酶类,重金属。最后,应用标记抗体孵育标本,标记抗体即与组织细胞中的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分别在荧光显微镜、普通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他方法:如原位杂交术,放射自显影术,组织培养及组织工程及组织细胞定量研究术(流式细胞术)等。3上皮组织一、概述: 上皮组织是由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及少量细胞间质构成。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之一。分类: 根据功能分 4 类 - 被覆,腺,感觉,肌上皮。特点:A. 细胞排列紧密,间质很少。B. 内无血管、淋巴管
9、,但神经末梢丰富。C. 被覆上皮分布于体内、外表面。有极性。极性: 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结构和功能不同。 D. 功能 : 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二、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一) 分类: 依据细胞排列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按细胞形态(浅层细胞)进一步分为扁平、立方和柱状等多种类型。(二)各型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1. 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整个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特点:表面观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互相嵌合,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切面细胞核椭圆形,细胞质很薄,只
10、有含核的部分略厚。* 内皮(Endothelium): 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 间皮(Mesothelium): 衬于体腔内表面。* 其他类型:分布于肾小体、和肺等处。2. 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由单层立方细胞构成。分布于肾近曲小管和甲状腺等处。 表面观细胞多边形; 垂直切面正方形,核圆,居中3. 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分布于小肠和肾集合小管等处,有吸收、分泌功能。 表面观细胞多边形;垂直切面观柱状,核椭圆,靠近基底部。其间可见杯状细胞(goblet cell)*杯状
11、细胞(Goblet cell) :高脚杯状。胞质顶部被大量分泌颗粒占据,颗粒内含黏液。胞核位于基部,小,染色深。分泌黏液,润滑表面。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Ciliated 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分布于气管内表面。由柱状,梭形和锥体细胞构成,常夹有杯状细胞。垂直切面观细胞核高低不同;所有的细胞均位于基膜上,但只有柱状和杯状细胞可以达到游离面。只有柱状细胞顶部有纤毛。5. 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由 3 种细胞构成。表层细胞扁平形;中层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立方或柱状,排列凹凸不平,
12、且增殖能力4强。*未角化(Nonkeratinized)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道、阴道等的腔面。所有的细胞均是活细胞。*角化的(Keratinized)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于表皮(或皮肤) 。角化层内的细胞已死亡。耐受刺激、防止水分蒸发,异物入侵。6. 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衬于膀胱内表面。细胞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和扩张状态不同而改变。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心、心血管和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单层立方上皮 肾、甲状腺等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子宫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道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食管和阴道(未角化)
13、皮肤 (角化)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变移上皮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3、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属胞膜相关结构(一)上皮细胞游离面(Free surface):1. 微绒毛(Microvillus):a. 指状突起,外覆细胞衣。长约 1m ,直径约 0.1m。b. 内含 2030 根由终末网发出的纵行微丝。c. 扩大细胞表面积,微丝可使微绒毛产生伸缩。* 纹(刷) 状缘(Striated (brush) border): 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在光镜下的结构。分布于小肠内表面(肾近曲小管) 。2. 纤毛(Cilia) a. 细长毛发样结构,可运动。5 10 m 长,直径 0.3-0.5m。协调摆
14、动时象风吹麦浪。 b. “9 + 2” 结构: 内部由周边的纵行 9 组二联微管和居中的 2 条纵行单独微管构成。c. 纤毛与基体相连。基体位于胞膜下方,与中心体结构相似。d. 微管与纤毛摆动有关,其二联微管的两条动力蛋白臂,具有 ATP 酶活性。(2)上皮细胞的侧面(Lateral surface): 1.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单柱上皮和单立上皮侧面多见。a. 带状,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内蛋白质 “嵴”相贴,细胞膜融合。 b. 1015nm 宽的胞间隙。c. 相邻细胞顶部形成闭锁屏障,常存在于体内各种屏障内。2. 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a.
15、 带状,常分布于紧密连接下方。b. 1525nm 宽的胞间隙两侧的胞膜内有电子致密斑附着,其中充以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膜。 c. 由终末网内发出的微丝插入致密斑。 d. 粘着相邻细胞。53. 桥粒(Desmosome) :a. 盘状,很牢固,皮肤、食管等多见,因易受摩擦。b. 20-30 nm 宽的胞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的中间线。胞膜内侧有附着板。两者由跨膜细丝相连。c. 大量 “U”形的张力丝穿入附着板。桥粒在表皮细胞间大量存在,构成细胞间桥。4.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a. 有 24 nm 胞间隙。常群居。b. 相邻胞膜上的直径 8nm 的柱状蛋白质颗粒 (Connexons,
16、由 6 个亚基构成) 相贴,中间留有 2nm 的亲水性通道。c. 信息交换: 分子量小于 1500 Da 的信息分子可以通过该通道。*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排列在一起构成。(三)上皮细胞的 基底面(Basal surface):1.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a. 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状细胞外基质。b. LM:可见的嗜酸性、嗜银性结构。PAS (+)。c. EM:由基板和网板构成。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由透明层(Lamina lucida),致密层(Lamina densa)组成,透明层紧贴上皮细胞。网
17、板由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的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d. 半透性(Semi-permeable) 膜。有利于物质交换。还有支持、连接、固着的作用,能影响细胞的极性,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最厚的基膜位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下方。2. 半桥粒(Hemidesmosome): 桥粒的一半。3. 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vagination): 细胞底部胞膜向内折迭形成,可扩大细胞表面积,促进物质交换。该处有大量纵行排列的线粒体。四、 腺上皮与腺(Glands):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的器官。(一) 概述: 分两类,即内分泌腺和
18、外分泌腺。取决于有无导管。(二)外分泌腺:1. 分类:一般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为以下几种。分泌部由单层腺细胞构成,呈泡状、管状等;导管一般为单层或者复层上皮构成。2. 腺细胞分泌方式:有 3 种。* 全浆分泌(Holocrine): 细胞破裂,死亡,分泌物排出胞外。* 顶浆分泌(Apocrine): 分泌颗粒连同细胞顶部少量细胞质被排出胞外。乳腺。* 局浆分泌(Merocrine): 分泌颗粒内的分泌物通过胞吐方式排出胞外。最普遍的方式。3. 腺体分泌的调节: 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和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均可影响腺体的分泌活动。(三)几种腺上皮细胞: 1. 浆液性细胞(Serous cell):
19、 即蛋白质分泌细胞。a. 多边形或锥形,极性明显。b. 基底部嗜碱,含大量的 RER。c. 顶部嗜酸,含大量的分泌颗粒,内有蛋白质( 酶 ) 。6d. 通过胞吐释放颗粒内容物。2. 黏液性细胞(Mucus-secreting cell): 即糖蛋白分泌细胞。a. 细胞顶部有大量分泌颗粒。b. 颗粒内有强亲水性粘液。c. 杯状细胞是体内典型的粘液性细胞。浆液性腺:腮腺;粘液性腺:十二指肠腺;混合性腺:下颌下腺、气管腺。固有结缔组织一、结缔组织概述1. 定义: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构成。2. 特点:细胞少,无极性,散在于细胞外基质内;后者包括无定形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组织液。3.分
20、类及功能: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态的血液及淋巴、柔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坚硬的软骨和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指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 运输、保护、防御、修复等多种功能。*细密结缔组织:消化管固有层的的结缔组织4. 来源: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 发生而来。二、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LCT)蜂窝组织1. 细胞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稀疏。2. 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一)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多,随部位和功能状态不
21、同。1.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LCT 的主要细胞。LM:细胞扁平,多突起(HE 染色轮廓不清);核较大,扁卵圆形,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EM: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RER)和游离核糖体(free ribosomes)以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功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静止时称为纤维细胞。2. 纤维细胞(fibrocyte):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LM: 小,梭形;核小,长扁卵圆形,色深,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少,嗜酸性。EM: RER 少,细胞器不发达。功能:创伤修复、CT 再生时,纤维细胞又能再转变为成纤维细胞。3. 巨噬细胞(ma
22、crophage): 是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细胞。2050m。LM:A. 形态多样,常有钝圆形突起,常伸出伪足;B. 核较小,呈卵圆形或肾形,偏在,色深,核仁不明显;C. 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常含空泡和吞噬颗粒。EM:细胞不规则,有皱褶、微绒毛等。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此外,还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细胞膜附近有7较多微丝和微管。来源:巨噬细胞由血液内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为组织细胞。 巨噬细胞的功能:A. 趋化运动 沿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向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这种特
23、性称为趋化性(chemotaxis) 。B. 吞噬作用:特异性吞噬作用:血清识别因子(抗体或补体)识别包裹被吞噬物巨噬细表面受体与识别因子(包裹的吞噬物)特异性结合,启动吞噬过程。主要吞噬某些抗原物质如细菌,病毒等。非特异性吞噬作用:不需要识别因子而直接黏附和吞噬被吞噬物的过程。黏附被吞噬物然后伪足包围摄入细胞质内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吞噬体和吞饮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吞噬物被溶酶体酶消化分解后排出细胞外,或形成残余体。主要吞噬碳粒、粉尘等。C. 合成、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杀灭细菌;补体:参与免疫反应及病原微生物的溶解等过程;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细胞的
24、生成;白细胞介素 1(IL-1):刺激骨髓中白细胞的增殖;D. 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进行加工活酶解处理再转变为抗原肽,在与其自身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MHC)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运输到细胞表面,淋巴细胞接触抗原肽,激活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4. 浆细胞 (plasma cell)LM: 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向细胞一侧,染色质为团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车辐状排列);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称核周晕。EM: 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 RER、游离核糖体、Golgi。浆细胞来源于 B 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 B 淋
25、巴细胞被激活、增殖,转变为浆细胞。 常出现于慢性炎症或者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管的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即抗体(antibody) 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5. 肥大细胞(mast cell)LM: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小,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着色浅;胞质内充满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并呈异染性,内含组胺、肝素、过敏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和蛋白多糖。EM: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膜包颗粒,颗粒内含结晶体样或细颗粒状物质。功能:1. 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嗜
26、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过敏原所在部位迁移;组胺和白三烯可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荨麻疹),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哮喘,严重者导致全身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过敏反应;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的机制:机体初次受过敏原(如花粉、某些药物等)巨噬8细胞抗原呈递B 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 浆细胞产生 IgE肥大细胞表面有IgE 受体IgE 一旦与肥大细胞的 IgE 受体结合对该过敏原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与 IgE 结合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内物质释放生成并释放白三烯,引起过敏反应。6. 脂肪细胞(fat cell) 大,1 圆球形或多边
27、形。脂肪细胞有单泡脂肪细胞和多泡脂肪细胞,CT 中常见的为单泡脂肪,细胞质和细胞核被一个大脂滴推挤到细胞周缘,成为很薄的一层, 包绕脂滴。核被挤压成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在HE 染色标本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脂肪细胞可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7.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 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原始的细胞,仍保持着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等。8. 白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多见。(二)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
28、网状纤维。1.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 又名白纤维,分布最广,含量最多。LM:HE 染色呈嗜酸性,着粉红色。纤维方向不定、粗细不等,直径120m,呈波浪形,分支且互相交织成网。EM: 由胶原原纤维构成,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约 60-70nm,其化学成分为型和型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分泌) 。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2. 弹性纤维 (elastic fiber) 又名黄纤维。LM:HE 着色淡红,折光性比胶原纤维强,醛复红或地衣红染成紫色或棕褐色。弹性纤维较细、直,粗细不等(0.21.0m ) ,表面光滑,断端常卷曲,可有分支,交织成网。EM: 核心部分由电
29、子密度较低的弹性蛋白组成,外周覆盖电子密度较高的微原纤维。弹性蛋白分子借共价键广泛交联成网,能任意卷曲。在外力牵拉下,卷曲的弹性蛋白分子伸展拉长,除去外力后,又回复为卷曲状态。3.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 直径 0.21.0m,分支多,交织成网。LM: HE 不着色;因纤维表面被覆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故 PAS 反应阳性;具嗜银性,经银染法染成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下图) 。EM:具有 60-70nm 周期性横纹,主要由型胶原蛋白构成。功能:网状纤维多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毛细血管周围。(三)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 无定形胶状物,有一定粘性。包括
30、蛋白多糖和结构性糖蛋白、组织液。1. 蛋白多糖:由糖胺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糖胺多糖 :又称氨基己糖多糖,包括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透明质酸。透明质酸自然状态下为一种曲折盘绕的长链大分子。* 糖胺多糖中的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以核心蛋白为中心形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后者通过连接蛋白连接在透明质酸分子上,形成一种稳定的蛋白多糖聚合体称,为分子筛。透明质酸酶能分解透明质酸,破坏分子筛结构。* 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中有许多微细孔隙,称分子筛,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癌细胞和溶血性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能使分子9筛结构破坏。2. 结构性糖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软骨粘连蛋白等,其中
31、纤连蛋白是最主要的。3. 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水和溶于水中的电解质、单糖、CO2 等小分子物质在此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基质,成为组织液。静脉端,大部分组织液和组织液中的 CO2 及代谢产物又通过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液中,小部分组织液及部分大分子物质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最后回流入血液。 三、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1. 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2. 根据纤维的性质和排列方式,可区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弹性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韧带和腱膜,其大量密集的胶原纤
32、维顺着受力的方向平行排列成束,纤维束之间有形态特殊的成纤维细胞,称腱细胞。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及许多器官的被膜等,其特点是粗大的胶原纤维彼此交织成致密的板层结构,纤维之间含少量基质和成纤维细胞。弹性组织: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粗大的纤维排列成束,如项韧带和黄韧带。四、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由大量密集的脂肪细胞构成,由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叶。根据脂肪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脂肪组织分为两类。1.白(黄)色脂肪组织 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主要分布在皮下、网膜和系膜等处,是体内最大的贮能库。 2.棕色脂肪组织 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成人极少,新生儿及冬眠动
33、物较多。在寒冷的刺激下,棕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可迅速分解、氧化,产生大量热能。五、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由网状细胞 、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是有突起的星状细胞,相邻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成网,胞质较多,弱嗜碱性;核大浅显。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网状组织可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第 5 章 血液和淋巴 Blood and Lymph一、血液1. 组成:血液(blood ) 由血浆(plasma) 与血细胞(blood cell) 组成。血浆相当于血液的细胞外基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血液中加抗凝剂(肝素或柠檬酸钠)离心沉淀后分三层:
34、上层为淡黄色的血10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一) 血浆:占血液容积 55%,淡黄色半透明的黏稠液体。组成:90%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等。理化特性:pH 7.37.4,相对密度 1.0251.030,渗透压 313 mOsm,有黏滞性。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大多数来自肝脏。 球蛋白来自于浆细胞.无抗凝剂,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包裹细胞及大分子血浆蛋白血凝块,其上层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serum) 。(二)血细胞A. 约占血液容积的 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稳定的形态
35、结构、数量和比例。B. 通常用 Wright 或者 Giemsa 染色血液涂片。C.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是疾病诊断的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1.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RBC)(1)形态:直径 78.5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约 0.8m,周边较厚,约 2.6m,表面积增大, 有利于气体交换;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了血红蛋白。(2)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与功能:A. 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桔红色。B. 含铁蛋白,能与 O2 和 CO2 结合,运输 O2 和 CO2 ,是红细
36、胞在体内完成气体运输和交换功能的化学基础。与 CO 的结合能力强于 O2,严重时可导致缺氧死亡.(3)红细胞形态的可塑性: 膜内面有血影蛋白(spectrin)和多种膜骨架蛋白连接形成的网络状膜骨架,维持正常形态,并且能适当变形,通过窄小的毛细血管。(4)膜上的嵌入糖蛋白决定 ABO 血型;(5)溶血:自身疾病或者外环境异常时,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称为溶血, 存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6)数目形态的生理性变化:儿童成人,运动安静,高原平原刑侦剧中,常见喷洒某种液体即可以显示血液的残留。这种液体是应用鲁米诺+氢氧化钾 +过氧化氢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鲁米诺(luminol),又
37、名发光氨。一种在犯罪现场检测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血液,可以显现出极微量的血迹形态(潜血反应) 。化学名称为 3-氨基苯二甲酰肼。常温下是一种黄色晶体或者米黄色粉末,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由于血红蛋白含有铁,而铁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让过氧化氢变成水和单氧,单氧再氧化鲁米诺让它发光。所以鲁米诺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生物工程、化学示踪等领域。 (7)贫血(anemia)与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目310 12/L, 或血红蛋白低于 100g/L 时;红细胞增多症时也会组织缺氧;(8)红细胞的寿命:120 天,衰老的红细胞经过脾脏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新生红细胞由骨髓补充。(9)网织红
38、细胞(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可以用煌焦油蓝显示。网织红细胞占外周血红细胞的 1%左右。* 成人较少,儿童多,骨髓造血障碍的患者少。是评估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指标之一。112. 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WBC)A. 一般特点: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 能作变形运动,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数量会有生理性变化;寿命短,不分裂。B. 分类: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溶酶体)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 和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两大类。有粒白细胞又依其特殊颗粒的染色特点,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
39、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含有嗜天青颗粒。(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LM:数量最多, 5070%,球形,1012m ;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呈不规则卵圆形,染色深,叶之间有细丝相连,可分为 25 叶。LM:胞质内充满大量细小、分布均匀、染成淡紫色和淡红色的颗粒。其中体积较大,淡紫色的颗粒为嗜天青颗粒,较细小,淡红色的为特殊颗粒。EM:嗜天青颗粒圆形或椭圆形、膜包颗粒,大、电子密度高,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占 20%。特殊颗粒占 80,颗粒较小,呈哑铃状或
40、椭圆形,中等电子密度,内含碱性磷酸酶、乳铁蛋白、胶原酶、溶菌酶等,能杀死细菌,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A: 吞噬与分泌 变形运动,穿越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当局部组织受到细菌等侵害时,在趋化因子等作用下,集中于病变部位,进行吞噬和分泌活动(死亡形成脓细胞) 。因此机体受到某些细菌感染发生炎症时,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显著提高。寿命:14 天,衰老的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多,疾病时,可出现 12 叶核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称为核左移,反之为核右移。(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inophil) LM: 呈球形 , 直径 1
41、015m; 核为杆状或分叶状, 但以 2 叶核居多。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染成桔红色、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 EM: 颗粒为圆形和椭圆形的膜包颗粒,内可见细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的致密结晶体。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故亦为溶酶体。(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inophil) 功能:A. 吞噬与分泌:作变形运动穿越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 ,进行活跃的分泌和吞噬活动;其吞噬功能主要表现为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该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害。B:抑制过敏反应:细胞颗粒内的组胺酶可分解组胺,芳香
42、硫酸酯酶可分解白三烯,从而减弱过敏反应;C. 杀灭寄生虫:与蠕虫表面接触,促进颗粒内物质释放,直接杀死虫体或虫卵;(3)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basophil) LM: 01%, 球形, 1012m; 核分叶或呈 S 形,着色浅淡,轮廓不清 ; 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稀疏不均、深浅不同的蓝紫色嗜碱性颗粒有异染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EM: 颗粒数量少,大小、形态不规则,颗粒内含肝素、组胺等,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质内,缓慢释放。 功能:类似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并有抗凝血作用。12(4)单核细胞(monocyte) LM: 球形, 1420
43、m; 核呈肾形、马蹄形或卵圆形, 核染色质呈细网状,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胞质内有较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EM: 细胞表面有皱褶和短的微绒毛,胞质内含许多膜包颗粒和吞噬泡。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特点,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单核细胞的功能:A. 可做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具有明显的趋化性。B. 骨髓生成的单核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短期停留后穿越血管壁进入全身结缔组织和肝、肺、肾、淋巴器官等分化成不同种类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寿命:血液中存留 15 天,穿越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各种类型的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
44、m, MPS)A. 定义: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来源于单核细胞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群体,称为 MPS;B. 包括:淋巴器官内的树突状细胞;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脏的尘细胞等。C. 功能: 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异物进行; 消除体内衰老病变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造血调控等功能。(5)淋巴细胞(lymphocyte)LM:1. 球形 , 大小不一,直径 68m 的为小淋巴细胞, 912m 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m 的是大淋巴细胞。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2. 核圆,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呈粗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仅在核周形成
45、一窄缘,染成蔚蓝色,含少量较粗大的嗜天青颗粒。3. 大、中淋巴细胞细胞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EM: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淋巴细胞分类及功能:淋巴细胞是体内功能与分类最为复杂的细胞群。根据发生过程、形态结构与功能等的不同,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占 75,参与细胞免疫,并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占 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自然杀伤细胞,NK,10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淋巴细胞是唯一能从组织回到血液的血细胞,寿命不等。 3. 血小板(thr
46、ombocyte,blood platelet)LM: A. 巨噬细胞脱落的细胞质小块,24m, 成群存在; 双凸扁盘形, 可伸出小突起,呈不规则形; 无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B. 中央有密集的紫色颗粒称颗粒区(granulomere), 周边呈浅紫蓝色,弱嗜碱性称透明区(hyalomere)。 EM: 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两套小管系统;开放小管系 与细胞表面通连,有与表面膜一样的糖衣,血浆能进入小管,使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致密小管系 是封闭小管,分布于血小板周边透明区,管腔电子密度中等,13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 Ca2+和合成前列
47、腺素等功能。EM: 血小板颗粒有两种特殊颗粒又称 颗粒,内含有血小板因子 IV、血小板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致密颗粒,又称 颗粒,内含 5-羟色胺、ADP 、ATP、Ca2+ 、 肾上腺素等。上述颗粒内容物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的主要物质。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来源:是骨髓巨核细胞胞质部分脱落的细胞质小片,寿命 10 天。止血凝血:血管受损血小板黏着聚集封堵;释放内容物血浆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形成。四、淋巴(lymph)1. 淋巴管内的液体,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内而形成。2. 在流经淋巴结后,细菌等被清除,出现淋巴细胞和抗体,有时还可见单核细胞和粒细
48、胞。3. 不同部位淋巴成分也不同:如肢体的淋巴亮而透明;小肠淋巴管中的淋巴因含许多脂肪小滴而呈乳白色,称乳靡(chyle),当进食脂肪性食物较多时乳糜中含脂滴也增多;源于肝脏的淋巴中含大量血浆蛋白。4. 淋巴是组织液回流的辅助渠道,在维持全身各部分的组织液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造血器官和血细胞的发生-人胚胎时期的卵黄囊、肝脏、脾、胸腺和骨髓均能造血;出生后,红骨髓是终身主要的造血器官。(一)骨髓的结构红骨髓(red bone marrow)A. 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与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B.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 造血组织: 由网状组织、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
49、与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眼内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形态上可识别的原始、幼稚和成熟等不同阶段的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等骨髓基质细胞。2.血窦: 不规则 , 内皮有孔,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血窦内皮细胞能黏附造血干细胞,也分泌多种调控因子。血窦壁周围和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作用。 3.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HIM)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 增殖与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的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纤维、细胞外基质与骨髓基质细胞。在造血器官中不同区域的造血微环境不尽一致,每一特定区域适应某种造血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特定方向分化。如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形成以巨噬细胞为中心的幼红细胞岛。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嵌在巨噬细胞周围。4. 骨髓-血屏障: 造血组织内不断成熟的血细胞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