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特种针疗法.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521672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种针疗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特种针疗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特种针疗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特种针疗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特种针疗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特种针疗法一、头针疗法(一)定义头针疗法是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与针刺疗法相结合,针刺头皮上特定的刺激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二)治疗机理1、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部的投影区,可直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 2、是机体功能综合调节作用说,即刺激头穴,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等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采用透穴起到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可综合调节大脑的功能。(三)选穴及区域划分区域划分:1、标定线 为了把刺激比较准确地划分出来,设两条标定线前后正中线:是眉间和枕外粗隆尖端下缘经过头顶的连线。眉枕线:是眉中点和枕外粗隆尖端经过头侧面的连线。2、刺激区定位:选穴:脑血栓形成、脑出血、颅脑损伤、颅

2、内炎症等病恢复期和后遗症:对症选区、运动障碍时刺激对侧运动区,感觉障碍时刺激对侧感觉区,视力障碍时刺激对侧视区。帕金森氏病、舞蹈病:刺激对侧或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头痛、耳鸣、美尼尔氏综合征:刺激双侧晕听区。皮层性多尿、夜尿:刺激双侧足运感区。咳嗽、哮喘、心悸:刺激双侧胸腔区。三叉神经痛:刺激对侧感觉区下 2/5。坐骨神经痛:刺激对侧感觉区上 1/5,足运感区。(四) 、针法在选定的刺激区常规消毒后,手持针柄与头皮成 30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冒状腱膜下层或肌层,达到该区应有的长度,不加捻转推进。头针的运针十分重要,术者肩、肘、拇指等关节固定,食指一、二关节屈曲,用食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捏住针柄,

3、然后以食指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抖动,不要强力捻转。每分钟要求 200 次左右,一定保持针体深度固定,病人出现针感后,留针 5-10 分钟。然后用同样方法再做两次,操作时嘱患者或其他人帮助活动患肢,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起针时按压针孔防止出血,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五)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头针主要适用于中风(脑源性)后遗症。如偏瘫、失语、麻木等。亦可用于眩晕,腰腿痛,夜尿等常见病。禁忌症:1、对脑血管病急性期,昏迷有出血倾向者、高热、各种心脏病的心力衰竭患者不宜用头针治疗。2、局部有瘢痕,化脓感染,水肿等禁用。(六) 、典型病例二、耳针疗法(一)定义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4、以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二)治疗机理(三)选穴及区域划分耳 穴 是 指 耳 廓 上 一 些 特 定 的 刺 激 点 。 耳 穴 在 耳 廓 上 的 分 布 是 有 其 一 定 的 分 布 规 律 可循 的 。 一 般 地 说 , 耳 垂 相 当 于 头 面 部 ; 耳 舟 相 当 于 上 肢 ; 对 耳 轮 部 下 当 于 躯 干 ; 对 耳 轮下 脚 相 当 于 髋 臀 部 ; 对 耳 轮 上 脚 相 当 于 下 肢 ; 三 角 窝 代 表 着 盆 腔 ; 耳 轮 脚 代 表 横 膈 , 它将 耳 甲 一 分 为 二 : 耳 甲 腔 代 表 胸 腔 ; 耳 甲 艇 代 表 腹 腔 ; 围 绕

5、 着 耳 轮 脚 一 圈 是 消 化 道 ; 耳屏 为 鼻 咽 部 ; 对 耳 屏 和 耳 垂 是 头 面 部 。 由 此 看 来 , 耳 朵 犹 如 一 个 倒 置 的 胎 儿 , 这 为 耳 针疗 法 的 临 床 应 用 提 出 了 完 整 的 理 论 依 据 。(四) 、针法1.毫 针 法 : 即 用 毫 针 针 刺 耳 穴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常 用 疗 法 , 一 般 采 用 0.5 寸 、 1 寸 的28、 30 号 毫 针 。 先 探 测 耳 穴 敏 感 点 , 经 过 消 毒 , 然 后 快 速 刺 入 耳 穴 。 大 多 数 耳 穴 垂 直 进针 , 以 刺 入 软

6、骨 为 度 , 个 别 穴 位 以 水 平 位 进 针 , 如 交 感 、 耳 迷 根 等 。 留 针 15 60 分 钟 ,一般 慢 性 病 、 疼 痛 性 疾 病 留 针 时 间 可 延 长 。 起 针 时 以 消 毒 干 棉 球 压 近 针 眼 , 以 免 出 血 , 再以 碘 酒 消 毒 , 以 防 感 染 。2.电 针 法 : 即 将 传 统 的 毫 针 法 与 脉 冲 电 流 刺 激 相 结 合 的 一 种 疗 法 。 先 将 毫 针 分 别 刺入 选 定 的 耳 穴 , 然 后 将 电 针 仪 的 输 出 正 负 极 接 于 毫 针 针 柄 上 , 在 全 部 旋 纽 都 在 零

7、 的 位 置时 , 启 动 电 源 开 关 , 选 好 频 率 与 波 形 , 进 一 步 调 高 输 出 电 流 强 度 至 所 需 的 刺 激 量 。 通 电时 间 以 10 20 分 钟 为 宜 。 治 毕 将 电 位 器 拨 回 零 位 , 再 关 闭 电 源 , 撤 支 电 线 , 然 后 起 针。 电 针 法 临 床 常 用 于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 内 脏 痉 挛 病 、 哮 喘 , 还 应 用 于 耳 针 麻 醉 等 。3.水 针 法 : 即 将 微 量 药 液 注 入 耳 穴 , 通 过 注 射 针 对 穴 位 的 作 用 , 以 及 注 入 药 物 的 药理 作 用

8、的 共 同 刺 激 , 以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 又 称 “耳 穴 封 闭 ”法 。 以 结 核 菌 素 注 射 器 配26 号 针 头 , 吸 取 药 液 , 分 别 注 入 耳 穴 的 皮 内 或 皮 下 , 将 针 芯 回 抽 , 如 无 回 血 , 则 缓 慢 推注 药 液 , 每 穴 约 0.1 0.5 毫 升 。 注 入 后 ,局 部 隆 起 药 物 肿 泡 ,此 时 可 产 生 痛 、 胀 、 红 、 热等 反 应 。 隔 日 1 次 , 10 次 为 一 个 疗 程 。4.梅 花 针 法 : 即 用 梅 花 针 叩 刺 耳 穴 治 病 的 一 种 疗 法 。

9、先 自 行 按 摩 双 耳 数 分 钟 , 使 之呈 轻 度 充 血 状 态 ; 左 手 托 住 耳 廓 , 右 手 持 消 毒 的 梅 花 针 在 选 定 的 耳 穴 区 作 快 速 雀 啄 样 叩刺 。 刺 激 强 度 由 轻 到 重 。 叩 打 后 , 耳 廓 充 血 发 热 , 或 有 少 量 渗 血 。 每 日 1 2 次 , 10次 为 一 个 疗 程 。5.埋 针 法 : 即 将 皮 内 针 埋 于 耳 穴 内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 皮 内 针 有 颗 粒 式 和 揿 钉 式两 种 , 耳 穴 埋 针 应 选 用 揿 钉 式 。 用 左 手 固 定 耳 廓 ,

10、右 手 用 镊 子 夹 住 消 毒 的 皮 内 针 针 柄 ,轻 轻 刺 入 所 选 定 的 穴 位 皮 内 , 一 般 刺 入 针 体 的 2/3, 刺 入 后 再 用 胶 布 固 定 。 或 直 接 将 已消 毒 的 揿 钉 式 皮 内 针 柄 , 贴 在 预 先 剪 好 的 小 块 胶 布 中 央 , 再 按 揿 于 耳 穴 内 。 一 般 埋 患 耳即 可 , 每 日 自 行 按 压 3 次 , 留 针 3 5 天 ,10 次 为 一 个 疗 程 。6.耳 灸 法 :即 以 温 热 刺 激 耳 廓 治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 1) 绒 香 灸 : 用 点 燃 的 绒 香 对 准

11、耳 穴 悬 灸 , 取 2 3 穴 , 患 者 以 感 到 温 热 疼 痛 为度 , 每 穴 灸 治 2 3 分 钟 , 每 次 灸 10 15 分 钟 , 隔 日 1 次 , 双 耳 皆 灸 。 10 次 为 一 个 疗程 。( 2) 灯 草 灸 : 将 一 段 蘸 油 的 灯 心 草 , 竖 置 在 患 者 耳 穴 上 , 点 燃 灯 草 , 在 燃 尽 时 会 发出 轻 微 的 爆 声 。( 3) 火 柴 灸 : 可 用 划 燃 的 火 柴 头 对 准 所 选 耳 穴 , 迅 速 按 灸 一 下 , 约 秒 钟 , 每次 取 穴 , 双 耳 交 替 灸 之 。( 4) 艾 温 灸 : 如

12、 温 灸 全 耳 , 可 用 艾 条 悬 灸 , 待 耳 朵 充 血 、 灼 热 即 可 。 急 性 病 每 天 次 , 慢 性 病 隔 天 次 。7.放 血 法 : 即 用 三 棱 针 在 耳 穴 上 点 刺 出 血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 先 按 摩 耳 廓 , 使 其充 血 , 常 规 消 毒 穴 位 皮 肤 , 左 手 固 定 耳 廓 , 右 手 持 消 毒 三 棱 针 , 对 准 耳 穴 , 迅 速 刺 入 约 毫 米 深 , 放 10 滴 血 。 隔 日 次 。 急 性 病 可 一 日 施 次 。8.光 针 法 : 即 以 小 功 率 的 气 体 激 光 器 刺 激

13、 耳 穴 , 以 获 取 治 疗 作 用 。 本 法 无 损 害 、 无痛 感 、 对 儿 童 尤 为 适 宜 。 激 光 器 接 通 电 源 后 , 调 节 电 压 , 待 红 色 激 光 光 束 稳 定 输 出 , 达到 该 机 最 佳 工 作 范 围 时 , 即 可 照 射 耳 穴 。 如 电 压 不 稳 定 , 激 光 光 束 有 闪 烁 现 象 , 应 随 时调 整 , 以 免 影 响 疗 效 。 每 天 或 隔 天 照 射 次 , 每 次 照 射 分 钟 。 次 为 一 个 疗 程, 疗 程 间 休 周 。(五)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癔病、面瘫

14、、坐骨神经痛等循环系统疾病 心绞痛、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感冒、百日咳等消化系统疾病 急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泻、便秘等泌尿系统疾病 遗尿症、神经性多尿、闭经、月经不调等还可应用于皮肤科疾病、减肥和戒烟。禁忌症耳廓上有炎症或有冻伤处,应予以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妊娠者不宜用耳针感冒 取穴 主穴:肺、内鼻、咽喉 配穴 发烧取耳尖、屏尖、肾上腺放血;前头痛取额;偏头痛取颞;后头痛取枕;头顶痛取顶。(六) 、典型病例三、腕踝针疗法(一)定义腕踝针是一种新的针刺疗法,是在人体的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浅刺,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

15、些常见病症的一种简易方法。(二)治疗机理腕踝部的刺激点与十二经脉的分布大体一致,相当于十二经脉的络穴。腕踝针刺法和其它针法一样,具有刺激点的相对特异作用各对人体机能的良性调节作用。(三)选穴及区域划分上 1 腕部掌侧面的尺侧,在尺骨尺侧缘与尺侧腕屈肌腱凹陷中。上 2 腕部掌侧面的中央、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上 3 腕部掌侧面的桡侧,靠近桡动脉的桡侧。上 4 立掌,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在桡骨桡缘中点取穴。上 5 腕部背侧面的中央,尺、桡骨之间。上 6 腕部背侧面的尺侧,在尺骨尺侧边缘。下 1 踝部内侧面、靠跟腱内缘下 2 踝部内侧面、靠胫骨内侧后缘下 3 踝部内前方,在胫骨前嵴内侧约 1

16、厘米处。 、下 4 踝部外侧,在胫骨前嵴外侧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下 5 踝部外侧,腓骨外侧后缘与腓长肌腱之间凹陷中下 6 踝部外侧后方,靠近跟腱外缘。(四) 、针法1、针刺的角度和方向腕踝针刺法的针刺入后的角度一般应与皮肤呈 515角。针刺方向针尖指向病症部位为原则,一般是朝向头部,若病症在手足,针尖就朝向手足端。2、进针法用指持针柄,食指和中指末节的中部在柄上,拇指关节微屈置指端于柄下,无名指在中指下夹住针柄,小指置在无名指下。有另一手之拇指按紧皮肤。使针与皮肤呈 30角快速刺入。进皮后,将针体放平使之与皮肤呈 515角左右贴近皮肤表面,然后沿皮下组织表浅地刺入一定的深度。针刺后症状未能减轻或

17、改善,可进行调针。若经调针而症状仍未完全改善,此时可进行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 20-30 分钟,较重者可适当延长,但留针时不作提插捻转等加强刺激的手法。3、出针在针刺后即见疗效或经留针后出现疗效者,就可出针,出针时用一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于针孔旁,另一手迅速地将针起出,然后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皮下出血。(五)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1、对以痛为主的一些病症,如头痛、牙痛、关节痛、外科手术后伤口痛等,疗效比较显著,见效也迅速;对鼻塞、流口水、白带多、癔症等也较好;对高血压、中风偏瘫、遗尿、失眠等也有效。2、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股外侧酸痛、膝痛、瘫痪等。禁忌症腕踝关节附

18、近有炎症和脓肿。(六) 、典型病例郑某某 男子汉 52 岁,左肩关节痛已月余,臂活动不便。检查于肩关节前点与中点处有压痛,臂虽可外展但不能但不能高举,后伸屈肘时手只能触及腰骶部。第一次针左上 4、上 5后肩关节压痛与活动时痛均消失,臂上举之高度与健侧相等。隔日复诊时,左肩关节压痛仅有轻微酸痛,共针三次肩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四、蟒针疗法(一)定义蟒针疗法是以特制的粗长不锈钢针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二)治疗机理蟒针是在古代“ 九针” 中大针、长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巨针针身粗长,其作用范围大,针感强,能够同时疏通经、络、筋、皮,以通经络、调阴阳、和气血、开壅通塞,起到镇痛和调整机体的内在功

19、能的作用,从而治疗疾病。临床上多用刺督脉上的腧穴,督脉有总督诸阳的作用,为“ 阳经之海 ”,可治疗各经的疾病,西医学认为针刺后,刺激冲动经传入神经至大脑皮层,兴奋了大脑皮层,增强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调节了全身系统中由疾病所致的不平衡状态而起到治疗效应。(三)选穴及区域划分(四)针法(1)进针:医者以押手拇、食指持住针身下端,约距针尖 1525 毫米,刺手持针柄,如针具超过 330 毫米,则刺手持于针身中段,两手相距约 120150 毫米,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透过皮肤。如患者特别惧痛,可以用 025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一小皮丘,以减轻进针疼痛。进针后,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刺至一定的部位,根

20、据病情轻重与病人的耐受力,施行手法,达到要求的刺激量。(2)手法:蟒针进针后,一般即有较强的感觉。若需强刺激可提插 67 次,中刺激提插 23 次,弱刺激可留针不动即不提插。如用于肌肉萎缩病人,可用卷肌提插法,即针刺入后,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以转不动为度,此时肌纤维已缠住针体,然后上下提插数次。临床上还可用搭桥针法,如前臂运动障碍,取大肠经的“阳溪通曲池” 和小肠经“养老通小海”,可在这两巨针穴道之间接一巨针“温溜通支正” ,使本来既不同名,又无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沟通渗透,以增加疗效。一般背部腧穴或顽固性疼痛、痉挛性病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其他则不宜留针。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部位

21、等灵活采取针刺方法。肌肉丰满处如臀部宜深刺;肌肉浅薄处和深部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头颈、背部、胸腹部宜浅刺或沿皮刺。对各类麻痹、瘫痪、急性病宜用强刺激不留针;对于慢性病宜留针而不加大刺激。对神经反应迟纯的人宜强刺激;对神经敏感者则宜弱刺激,快速刺入即可出针。(3)出针:出针时须缓慢退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蟒针疗法可用于各系统的疾病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疾患、眼科疾患等。现临床上主要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痹证等各种疼痛性疾患。禁忌症 孕妇和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不宜用巨针治疗;且小儿头部不宜施用巨针;体虚和消瘦者须慎用;治疗区有炎

22、症和脓肿。(六)典型病例五、小宽针疗法(一)定义小宽针是在我国古代“九针 ”中的锋针、铍针、长针、大针等形状、规格及大小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一组 6 种不同型号的剑形钢针。这种以小宽针针刺为主,拔罐、按摩为辅,集三种疗法之长,自成一体的综合疗法,称为“小宽针疗法 ”。(二)治疗机理它具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且有取穴少、见效快、疗效巩固的优点。(三)选穴及区域划分(四)针法1针刺步骤医生一人针刺,助手一人传递敷料、拔火罐和按摩。医生右手持针,以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尖,控制进针深度,小指根部顶住针柄,中指和无名指扶住针体。拇食指前面露出的部分就是预定刺入的深度。针刺用

23、腕力进针,垂直刺入,直人直出。(1)视病情需要,调整好病人体位,选准施针部位,常规消毒穴位、钢针。左手拇指按压穴位,右手持针,猛刺速拔。(2)视针刺部位,选择适宜型号的玻璃火罐行闪火法扣之,每穴扣罐 2 分钟左右即可起罐,出血量约为 25ml 。(3)起罐后,用消毒纱布块压在穴位上进行按摩,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往复数分钟停止。(4)穴位用碘酊棉球消毒,贴以 l2cm 的胶布,并嘱患者于 24 小时后将胶布取下。2针刺手法常用手法有四种,根据疾病性质和针刺穴(部) 位选择应用。(1)速刺法;是垂直刺人,不捻转,不留针,猛刺速拔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躯干、腰背、四肢等处的常用穴位,是小宽针广泛使用

24、的基本手法,与古代五针法的刺法有相似之处。(2)点刺法:是轻点扣迅速出针的方法。一般在进针较浅,且又不宜拔火罐的部位应用。如针刺前顶、百会、四神聪、四缝、八邪、十宣等穴位时采用这种手法。(3)划割法:是速刺进针后,针尖在一定范围内划动的手法。划动度约为 15cra 左右。主要适用于治疗局限性突起物和增生性病症。常在针刺腱鞘囊肿、肱骨外上踝炎、跟骨骨刺时应用。(4)两步进针法:主要适用于肌肉组织丰满、进针较深的穴(部)位。第一步持针右手速刺进针至 l 寸左右,第二步按压穴位的左手迅速变换,以拇指、食指和中指轻柔地对捏住穴位两侧的肌肉皮肤,连续地一提一松,一收一放,同时缓慢进针,达预定深度后出针。

25、常在针刺蠕上、环跳、委中等穴位时应用。(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1、偏头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 2、肱骨外上髁炎、腱鞘囊肿、跟骨骨刺3、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禁忌症 有出血倾向及严重心脏病患者禁刺,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刺。(六)典型病例六、刺 血 疗 法(一)定义刺 血 疗 法 是 在 中 医 基 本 理 论 指 导 下 , 通 过 放 血 祛 除 邪 气 而 达 到 和 调 气 血 、 平 衡 阴 阳和 恢 复 正 气 目 的 的 一 种 有 效 治 疗 方 法 , 适 用 于 “病 在 血 络 ”的 各 类 疾 病 。(二)治疗机理(三)选

26、穴及区域划分(四)针法1、 点 刺 法 针 具 可 选 用 三 棱 针 或 粗 毫 针 。 常 有 3 种 点 刺 形 式 。 ( 1) 直 接 点 刺 法 。 先在 针 刺 部 位 揉 捏 推 按 , 使 局 部 充 血 , 然 后 右 手 持 针 , 以 拇 、 食 二 指 捏 住 针 柄 , 中 指 端 紧靠 针 身 下 端 , 留 出 针 尖 0.1 0.2 寸 , 对 准 已 消 毒 过 的 部 位 迅 速 刺 入 。 刺 入 后 立 即 出 针 ,轻 轻 挤 压 针 孔 周 围 , 使 出 血 数 滴 , 然 后 以 消 毒 棉 球 按 压 针 孔 即 可 。 此 法 适 于 末

27、梢 部 位 。如 十 二 井 穴 , 十 宣 穴 及 耳 尖 穴 等 刺 血 。 ( 2) 挟 持 点 刺 法 。 此 法 是 将 左 手 拇 、 食 指 捏起 被 针 穴 处 的 皮 肤 和 肌 肉 , 右 手 持 针 刺 入 0.5 0.1 寸 深 。 退 针 后 捏 挤 局 部 , 使 之 出 血 。常 用 于 攒 竹 、 上 星 、 印 常 等 穴 位 的 刺 血 。 ( 3) 结 扎 点 刺 法 。 此 法 先 以 橡 皮 带 一 根 结扎 被 针 部 位 上 端 , 局 部 消 毒 后 , 左 手 拇 指 压 在 被 针 部 位 下 端 , 右 手 持 针 对 准 被 刺 部 位

28、的脉 管 刺 。 立 即 退 针 , 使 其 流 出 少 量 血 液 。 待 出 血 停 止 后 , 再 将 带 子 松 开 , 用 消 毒 棉 球 按压 针 孔 。 2、 散 刺 法 此 法 又 称 “丛 刺 ”、 “围 刺 ”。 方 法 是 用 三 棱 针 在 病 灶 周 围 上 下 左 右 多 点 刺 之 , 使其 出 血 。3、 叩 刺 法 此 法 是 在 散 刺 基 础 上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所 用 针 具 为 皮 肤 针 ( 梅 花 针 、 七 星 针 或皮 肤 滚 刺 简 均 可 ) 。 操 作 时 , 以 右 手 握 住 针 柄 后 端 , 食 指 伸 直 压 在 针

29、 柄 中 段 , 利 用 手 腕 力量 均 匀 而 有 节 奏 的 弹 刺 , 叩 打 一 定 部 位 。 刺 血 所 要 求 的 刺 激 强 度 宜 大 , 以 用 力 叩 击 至 皮肤 上 出 血 如 珠 为 度 。 4、 挑 刺 法 此 法 操 作 时 以 左 手 按 压 施 术 部 位 两 侧 , 使 皮 肤 固 定 , 右 手 持 三 棱 针 或 粗 圆 针 ,将 腧 穴 或 反 应 点 挑 破 出 血 ; 或 深 入 皮 内 , 将 部 分 纤 维 组 织 挑 出 或 挑 断 , 并 挤 压 出 血 , 然后 局 部 盖 上 消 毒 敷 料 并 固 定 。5、 割 点 注 此 法

30、是 以 小 眉 刀 或 手 术 刀 切 割 穴 位 皮 肤 、 粘 膜 或 小 静 脉 , 放 出 适 量 血 液 , 然后 盖 以 消 毒 敷 料 即 可 。 割 点 切 口 一 般 长 0.5 厘 米 左 右 , 小 静 脉 则 以 割 破 1 3 为 度 。6、 针 罐 法 此 即 针 刺 用 加 拔 火 罐 放 血 的 一 种 治 疗 方 法 。 多 用 于 躯 干 及 四 肢 近 端 能 扣 住 火罐 处 。 操 作 时 , 先 以 三 棱 针 或 皮 肤 针 刺 局 部 见 血 ( 或 不 见 血 ) , 然 后 , 再 用 拔 火 罐 。 一般 留 火 罐 5 10 分 钟 ,

31、待 火 罐 内 吸 出 一 定 量 的 血 液 后 起 之 。7、 火 针 法 此 法 又 名 火 针 刺 , 是 用 特 制 的 粗 针 烧 红 后 , 刺 入 一 定 部 位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l、 皮 肤 病 和 软 组 织 损 伤 类 疾 病 的 治 疗 , 如 顽 癣 、 丹 毒 、 局 部 瘀 血 等 ;2、 对 某 些 神 经 性 疼 痛 、 寒 痹 、 目 赤 肿 痛 、 扭 挫 伤 等 疾 病 的 治 疗 。禁忌症 l、 在 临 近 重 要 内 脏 部 位 , 切 忌 深 刺 。 2、 动 脉 血 管 和 较 大 的 静 脉 血 管 ,

32、 禁 用 刺血 。 3、 虚 证 , 尤 其 是 血 虚 或 阴 液 亏 损 患 者 , 禁 用 刺 血 。 4、 孕 妇 及 有 习 惯 性 流 产 史 者 ,禁 用 刺 血 。 5、 病 人 暂 时 性 劳 累 、 饥 饱 、 情 绪 失 常 、 气 血 不 足 等 情 况 时 , 应 避 免 刺 血 。(六)典型病例七、火针疗法(一)定义火针疗法是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内,给人以一定的热性刺激,然后又快速将针拔出,从而达到祛病、防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二)治疗机理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即温热作用。通过火针刺激腧穴,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行。此外,

33、火针疗法具有祛寒除湿,散结解毒,去腐排脓,生肌敛疮,益肾壮阳,升阳举陷,除麻止痒,熄风定惊等作用。(三)选穴及区域划分(四)针法火针疗法的施术可简单归纳为:揣、爪、绕、刺、退五个字。揣,即是根据病情,沿一定的经络走行进行揣摸,寻找压痛点,“以痛为腧”,在揣的过程中要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爪,即是以爪甲在所取穴位上按压出痕边,然后用龙胆紫进行标记;烧,即烧热针,亦即加热针体,使之达到治疗所需的温度;刺,即将火针迅速准确刺入所标记的俞穴;退,即拔针,要求速进速出,因留之过久会致筋焦骨伤,造成患者的额外痛苦。(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中风、面瘫、痹证、郁证、感冒、痢疾禁忌症 糖尿病患者

34、,过于紧张、饥饿、劳累的患者不宜用火针(六)典型病例八、指针疗法(一)定义指 针 疗 法 又 称 为 “点 穴 法 ”, 是 从 中 华 武 术 点 穴 功 夫 演 变 而 来 的 一 种 经 络 腧 穴 治 疗 、保 健 方 法 。(二)治疗机理指 针 法 通 过 术 者 徒 手 操 作 , 以 点 、 按 、 揉 、 掐 、 拍 等 手 法 直 接 施 治 于 患 者 的 腧 穴 、经 络 等 部 位 , 疏 通 经 络 、 调 理 气 血 , 以 达 到 治 疗 疾 病 、 防 病 保 健 的 目 的 。(三)选穴及区域划分(四)针法指 针 的 基 本 手 法 可 分 为 揉 、 扪 、

35、 切 、 捏 、 点 5 种 。1. 揉 法 : 是 用 手 指 的 尖 端 , 轻 按 选 下 的 穴 位 , 作 环 形 平 揉 的 一 种 方 法 。 揉 动 时 手 指的 尖 端 不 能 离 开 所 接 触 的 皮 肤 , 手 指 连 同 皮 肤 及 皮 下 组 织 , 以 穴 位 为 中 心 , 作 一 小 圆 形转 动 , 不 要 使 手 指 与 皮 肤 呈 摩 擦 状 态 。 每 次 揉 一 小 圆 周 为 1 次 , 每 穴 位 一 般 以 120 180 次 为 标 准 ,约 2 3 分 钟 。 次 数 的 多 少 亦 可 视 病 情 的 轻 重 而 定 。 常 用 拇 拽

36、和 中 指 作 揉 法。 本 法 在 指 针 中 应 用 较 广 。 施 术 时 需 要 根 据 病 人 质 强 弱 和 病 情 轻 重 施 以 轻 重 不 同 的 指 力。 本 法 可 与 扪 法 配 合 应 用 。2. 扪 法 : 是 用 手 指 扪 按 腧 穴 或 身 体 一 定 部 位 的 手 法 。 将 手 指 端 深 深 按 压 皮 肤 及 皮 下组 织 深 部 , 同 时 根 据 病 人 体 质 强 弱 , 施 以 轻 重 不 同 的 指 力 , 以 感 到 酸 麻 胀 痛 为 止 。 当 指端 按 入 时 , 应 逐 渐 减 轻 指 力 , 最 后 停 止 。 每 穴 一 般

37、扪 按 3 分 钟 左 右 。3. 切 法 : 用 拇 指 指 甲 切 按 腧 穴 。 操 作 时 可 用 脱 脂 棉 少 许 , 覆 于 指 甲 , 防 止 切 伤皮 肤 。 指 切 时 用 力 需 要 轻 而 缓 慢 , 特 别 是 压 痛 处 更 应 注 意 , 尽 量 避 免 切 处 剧 烈 疼 痛 。4. 捏 法 , 是 用 两 个 手 指 对 称 捏 压 穴 位 的 手 法 , 可 用 拇 、 食 二 指 , 也 可 用 拇 、 中 二 指或 拇 指 与 其 它 各 指 , 在 上 下 方 或 左 右 方 对 称 相 向 用 力 。 可 捏 压 一 个 或 两 个 穴 位 上 。

38、如 果捏 压 一 个 穴 位 , 拇 指 在 这 个 穴 位 上 , 另 一 指 或 其 它 各 指 则 在 对 称 地 方 , 此 法 常 用 于 四 肢、 肩 颈 部 等 部 位 的 穴 位 .5. 点 法 : 是 一 指 或 二 、 三 指 点 在 痛 点 或 穴 位 上 , 先 轻 后 重 。 逐 渐 深 透 。 本 法 常 用 于肩 部 、 背 部 、 臀 部 和 大 腿 等 部 位 的 穴 位 。(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1、中风偏瘫、外伤性截瘫、脑性瘫痪、脑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2、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部腱鞘炎、腕关节扭挫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

39、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股内侧肌损伤、腓肠肌痉挛禁忌症 对某些传染病、皮肤病、肿瘤患者不宜采用指针疗法。小儿头部囟门区及孕妇腹部不用指针。(六)典型病例九、激光针疗法(一)定义激光针疗法是利用激光束照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二)治疗机理激光穴位照射,不仅给穴位以刺激,而且还给穴位输入一定的能量,低能量的激光照射有微热作用,所以其兼有针刺各灸法的作用,可以治疗传统针灸方法所能医治的许多急、慢性疾病。(三)选穴及区域划分(四)针法(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感冒,面瘫,神经衰弱,小儿遗尿,小儿肺炎,关节炎,痛经。禁忌症 (六)典型病例十、生物全息疗法(一)定义生物全息诊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生

40、物全息律的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该诊疗法的特点是:诊断准确迅速、疗效显著、理深法简、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无副作用。(二)治疗机理生物全息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源于近年出现的生物全息胚学说,该学说认为:生物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即包容着整体上的全部信息,也即生物体的生部信息,都可按照整体排布规律显现在每一相对独立的局部,或说在局部形成一个小的机体缩影。如人的第二掌骨侧、耳廓、足底等处都缩影着整个机体,当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有病变时,在第二掌骨侧等处相对应的全息部位(也称全息点或全息穴)就出现压痛反应,而刺激该反应点就可以通过反射及交叉免疫机制相对应地治疗这一部位或器官的疾病。(三)选穴及

41、区域划分以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为例。全息胚的穴位群沿第二掌骨侧的体表顺序排列。其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依次有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诸穴,恰象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如此众多的穴位分布在 5cm 左右的体表面积上,而且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面积,似无必要以尺寸度量,可采取折量法。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心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之间分为三等份,中间 2 个穴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中间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中间依次为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颈椎病患者取颈穴、上肢穴、 肾穴,以患者右手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又对而坐,测试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半握拳,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相距约 3cm,如果揉压某穴时患者感到酸、麻、胀痛,重则此穴为压痛点。(四)针法在选取好穴位的基础上,就可以用针刺法或按摩法进行治疗。按摩法的优点是:不用针,不需要皮肤消毒,可在家庭、野外、旅途、工作场所随时互相或自我治疗,也可用于惧的患者。但按摩法的疗效有时不如针刺法的疗效高。这是因为按摩一般不能直接刺激到穴位的深层组织,以及所刺激的部位的面积比针刺所刺的面积要大,从而对少针穴准原则有所违背。(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禁忌症 (六)典型病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