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 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
2、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2、条件 (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德育
3、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先进家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苏州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
4、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的实效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实践研究,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面的活动,也包括了各种影响方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在长期的德育研究中,国内外已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丰富的德育先进理论,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其中,影响较大并能为我们提供借鉴的主要以下几种:
5、 (1)20 世纪初,以杜威代表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不是通过传授固定的规则、训练固定的行为,而是通过发展儿童的理智和探究能力来实现的;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和合作中发展起来;道德教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问答式教学”或某种“道德的课程”,而应该扩展到整个学校生活,因此教育要“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的强制的灌输”等。这些理论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作用。 (2)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对于当代道德教育影响最大。他提出活动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与儿童是自己认知结构者一样,儿童也是其道德世界的建构者。
6、他的研究不仅勾勒了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让儿童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活动主动求得道德发展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基础。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研究以及中国当代著名班主任,如丁如许、任小艾、李镇西、魏书生等在长.期德育教育第一线实践中,积累的许多宝贵的德育经验。在课题研究中可以加以应用和借鉴。 (4)北京市一些学校进行国家级研究课题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在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改变上作出了新的探索,为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的实践上指出新的借鉴。 (5)江苏省部分学校进行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步形成的中小学学德育工作新模式、新经验,为本课题研究
7、提供新的思路,开辟新的方向。 2、研究的价值 德育实效性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本质的反映,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坚持德育实效性原理,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育思想路线的反映,是学校德育任务和目标的要求。通过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就可以进一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管理工作,做到德育工作的目的与行为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思想与实际统一,动机与效果统一的有效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研究目标: 1、通过对德育实效的内涵、特征的辨证研究,形成具有校本特点的对德育实效性的独特认识。 2、通过实践研究,逐步确立和形成一个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符合小学德育规律,
8、具有一定特色的,具有实效的学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 .3、在研究进程中,进一步探索德育合力工程,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育人文德育和促进德育人才队伍建设。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辨证研究。 运用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辨证研究当前我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实际效果,提炼、概括德育实效性内在特征。 2、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校园人文环境的陶冶、才艺熏陶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内容。目标是在建设特色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的创设中陶冶、丰富学生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 3、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把学
9、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践和常规行为训练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内容。目标是在于培养学生优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道德意志,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同时通过实际锻炼加深思想道德准则的理解,丰富道德情感。 4、自我教育中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组织读书净化,成长日记,榜样激励,心育沟通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内容。目标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10、。 5、教师教学行为对德育实效影响的反思性研究 通过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反思,寻找和发现影响德育实效的教师人格因素,探求提高德育实效的措施,促进德育人才队伍建设。 五、课题研究操作要点 1、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做到人格育人。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坚持教师主体,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用教师的榜样感召学生。全体教师要积有误投身师德建设,注重行为规范修养,以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诚信的作风、民主的方法,教育和影响学生。 2、大力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
11、地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设优美、舒适、整洁、安静、方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建立积极向上,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人际环境。 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创作、表现、演出等艺术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做到教书育人。 学习是学生主要活动,也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责任心、意志力,以及刻苦、.认真耐心、不畏艰难等品质。另外,教师要抓好教材中蕴含德育因素,随机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4、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做到践行育人。 通过组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和各种形式
12、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团结互助的品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行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教师讲明道理,提出要求,动作示范,具体指导,督促检查,反复训练。达到懂得道理,明确要求,模仿学习,自我检查,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5、书籍中净化,自我中完善,心灵上沟通,达到人格升华。 实施“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享受成快乐课题研究,推荐给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文艺作品和必读书目,指导阅读并举行读书报告会、谈话、讨论会等,达到合乎要求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通过“成长日记,榜样示范,格言激励不断反思”等“道德长跑”活动,达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
13、我控制,积极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 .3、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调查、分析后,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6 年 4月2006 年 9月) 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设计方案。开题论证。 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认识德育实效性特征,并对此作出初
14、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德育研究现状,认识本课题研究价值和目标。 2、实施阶段(2006 年 9月2009 年 10月) 20069-200712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重点研究第一第二第五个子课题,初步研究其它课题,并作中期鉴定。 20081-201010 综合进行行动研究,经验总结重点进行第二、三、四个子课题的研究。 3、总结推广阶段(2009 年 10月2010 年 10月)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撰写课题总报告 举办成果鉴定会 八、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2、课题实施结束,形成总课题成果报告,并汇集各研究成果正式出版专著。 3、阶段性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课、汇报
15、活动,展示优质的成果汇报活动。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略).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方案(一)研究背景1、 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当前学校学德育教育,“双线”并进的德育模式较为普遍。一条线是以社会道德标准为参照,以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的外部约束方式,它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能怎样”。另一条线是以潜在形式出现的环境建设上,旨在以环境的潜在育人功能来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根据调查,在学校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执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过程。为了规范学生行为,学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还有学校自行制定的有关制度。现在,许多学生能在
16、校能遵守行为规范,讲究一定的文明礼仪,调查显示,这种自觉性是来自于外部教育要求和各种守则、规定的强行约束。比如现在学校普遍实行的行为规范“扣分制”等。正是这种要求和规则的反复强调与重复练习,使学生在监控的范围内能由初步具备的正确的道德行为过渡到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一旦离开规范所监控的范围或在坏榜样及各种诱惑面前,就会出现“双重”行为:他可能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2、德育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当今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使社会道德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愈来愈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强大的工具理性精神、无所不在的数量化、物质化冲击着人的生存空间。高科技创造
17、了发达的物质财富,它在鼓励人追逐物欲的同时也冷落了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道德精神的维护。而目前学生中出现的道德淡漠等问题说明他们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理解和价值准确判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年儿童社会公德的好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的整合,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是每一位德育工作的职责。(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德 育 ”是 教 育 者 按 照 一 定 社 会 或 阶 级 的 要 求 有 目 的 有 计 划 有 组 织 地 对 受教 育 者 施 加 系 统 的 影 响 把 一 定 的 社 会 思 想 和 道 德 转 化 为 个 体 的
18、 思 想 意 识 和 道 德 品 质 的 教育 。 德 育 是 教 育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课程”是 指 学 校 学 生 所 应 学 习 的 学 科 总 和 及 其 进 程 和 安 排 。 广 义 上 是 指 为 了 实 现 学校 培 养 目 标 而 规 定 的 所 有 学 科 的 总 和 , 狭 义 上 是 指 某 一 门 学 科 。“德育课程化”是学校德育有效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明确、具体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概念,让学生能从学校德育课中了解并学到与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 。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是促进人全面地、和谐地、
19、高素质地发展的首要前提。本课题结合工作实际,从德育课程的生成模式、内容的设置、方法的选择、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入手,对增强德育的开放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与互动性做一些探讨。我们将根据学生的生活选择德育内容,设计实践活动,提出道德建议,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实践、感受、体验、促进道德内化,促进行为的养成。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 ) 国 内 外 同 一 研 究 领 域 的 现 状 与 趋 势 分 析 国 内 外 学 科 课 程 德 育 存 在 着 不 平 衡 性 , 一 些 发 达 国 家 十 分 重 视
20、 学 科 德 育 的 研 究 , 尤其 是 英 、 美 两 国 , 都 已 形 成 较 为 完 善 的 学 科 体 系 , 其 中 包 括 对 德 育 专 门 课 程 与 非 专 门 课 程的 讨 论 。 而 发 展 中 国 家 尤 其 向 我 国 家 已 经 开 始 重 视 学 科 德 育 的 研 究 , 我 国 从 “六 五 ”规划 起 , 就 对 学 科 德 育 的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究 探 讨 , 各 科 课 程 教 学 与 专 门 德 育 课 程 的 配 合 问 题 是学 科 德 育 课 程 建 设 的 一 个 重 要 议 题 , 要 处 理 好 各 科 教 学 课 程 与 道
21、 德 教 育 之 间 的 张 力 , 道 德教 育 应 完 成 为 各 科 教 学 的 最 重 要 的 教 学 目 标 之 一 , 但 各 科 课 程 中 又 要 避 免 片 面 的 “德 化 ”倾 向 。( 二 ) 本 课 题 与 之 联 系 与 区 别 本 课 题 与 德 育 活 动 研 究 紧 密 相 联 , 预 期 研 究 成 果 也 将 体 现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的 结 果 , 充 分体 现 “以 人 为 本 ”的 教 育 思 想 的 主 体 性 。 本 课 题 的 研 究 除 具 有 科 学 性 、 统 一 性 、 指 导 性 ,还 具 有 灵 活 性 , 地 方 性 和 时
22、 代 性 , 根 据 我 国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实 际 与 本 校 的 具 体 情 况 , 在 各科 教 学 中 有 机 地 渗 透 德 育 , 寻 找 到 合 适 的 切 入 点 , 形 成 德 育 的 方 法 体 系 , 对 学 生 产 生 潜 移默 化 的 影 响 。.(四)理论依据1、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多新的教育内容要进入中小学德育中来。而原来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就很难有时间或有课时把各种专题教育融汇起来。如法制教育、爱滋病的教育、禁毒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国防教育等。那就需要我们在德育的课程建设上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增强小学思想
23、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绝不意味着取消或削弱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相反,只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2、主体德育观认为,德育要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了德育全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体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道德真正的发展。主体德育观的目标建立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塑造和主动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主体德育观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思想是对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将学生从传统德育过程中的服从、适应的地位提升到了自主、超越的地位。把德育作为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创造自己和完善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而不
24、是一种消极防范力量。德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内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独立的活动把人类的思想认识成果和道德成果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认识,内化成他们自己的品德。通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方式。(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 ) 研 究 目 标1、 通 过 课 题 的 研 究 , 树 立 科 学 的 德 育 观 念 , 着 眼 于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2、 通 过 课 题 的 研 究 , 使 广 大 教 师 逐 步 掌 握 与 德 育 相 关 的 基 础 性 理 论 , 如 德 性 论 、 德育 论 、 系
25、统 论 等 , 并 坚 持 以 这 些 德 育 的 理 论 来 指 导 自 己 的 实 践 , 积 极 探 索 和 实 践 符 合 实 际的 且 行 之 有 效 的 学 科 德 育 的 方 法 及 途 径 。 3、 通 过 课 题 研 究 , 总 结 出 学 科 德 育 的 途 径 和 方 法 , 准 确 提 炼 和 寻 找 到 学 科 德 育 的 切 入口 , 使 学 生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接 受 德 育 , 力 争 在 发 挥 学 生 主 体 作 用 , 增 强 学 生 道 德 意 识 , 道 德行 为 , 道 德 情 感 及 心 理 素 质 方 面 有 所 突 破 , 促 进 学
26、生 思 想 政 治 素 质 、 法 纪 素 质 的 全 面 提 高 。4、 教 师 转 变 原 有 的 教 育 观 念 , 在 日 常 生 活 和 实 践 活 动 中 , 通 过 德 育 活 动 结 合 学 科 教学 模 式 对 学 生 进 行 重 情 境 、 重 情 感 、 重 实 践 、 重 体 验 的 德 育 教 育 , 将 使 学 生 形 成 最 基 本 的道 德 生 活 态 度 、 逐 步 养 成 良 好 的 品 德 和 行 为 习 惯 。 真 正 形 成 : 寻 找 道 德 需 求 进 行 道德 实 践 感 悟 道 德 意 义 形 成 自 我 评 价 促 进 行 为 养 成 的 成
27、 长 模 式 。( 二 ) 研 究 主 要 内 容 :1、 使 学 生 形 成 正 确 的 生 活 态 度 , 学 会 关 心 、 学 会 爱 , 学 会 负 责 任 , 养 成 良 好 的 品 德 和行 为 习 惯 , 为 其 成 为 爱 祖 国 、 爱 人 民 、 爱 劳 动 、 爱 科 学 、 爱 社 会 主 义 的 公 民 奠 定 基 础 。 使学 生 在 学 习 生 活 中 通 过 德 育 实 践 把 握 自 我 , 并 在 德 育 活 动 中 发 展 着 自 己 , 建 构 自 己 与 外 部世 界 的 关 系 。 所 以 我 们 将 针 对 不 同 年 级 学 生 特 点 , 从
28、 人 与 自 我 、 人 与 自 然 、 人 与 社 会 三 个维 度 制 定 相 应 的 更 为 具 体 的 目 标 指 向 。 形 成 一 套 符 合 学 生 年 龄 特 点 的 生 活 德 育 目 标 体 系 。2、 将 设 计 高 中 年 龄 段 的 行 为 训 练 计 划 , 针 对 学 生 的 行 为 , 开 展 道 德 教 育 、 生 命 教 育 、人 文 教 育 、 情 感 教 育 等 等 教 育 手 段 。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 我 们 将 及 时 通 过 各 种 形 式 的 评 价 如 :鼓 励 式 评 价 、 契 约 式 评 价 、 反 思 日 记 评 价 、 情
29、景 测 试 评 价 等 对 学 生 的 行 为 进 行 及 时 的 评 价 。3、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 我 们 将 为 学 生 设 置 不 同 的 岗 位 , 让 学 生 在 岗 位 活 动 、 岗 位 服 务 中 ,培 养 爱 心 , 树 立 责 任 感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一)研究的主要思路1、注重学校已有的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总结,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2、注重群体行动研究的方法。建立一支以学校领导、教师为主的、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课题实验研究队伍,努力做到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德育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3、
30、注重学生、年段的个案研究。要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跟踪实验、研究,.每个实验教师都要建立“典型案例研究”记录本,积累实验研究过程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验、研究。 4、注重研究氛围的创设。将划分各年段专题研究组,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努力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以保证顺利完成预期研究目标。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从德育政策法规、中央文件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用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大厦。2、行动研究法: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研究强调互动与整合,必须通过行动过程来实现,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行动研究法将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3、调查研究法
31、:运用访问、座谈、问卷、测验、评价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德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以认识所调查的德育现象,揭示其现状,预测其趋势,探讨其规律。4、个案研究法:以学校网络在德育活动内容研究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和调查,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研究的深化和发展。5、经验总结法:在总结学校过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不断充实德育内容,探索出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七)预期研究成果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 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德育活动多样性的个案研究 论文 2010.9 闫 龙学校德育活
32、动内容、目标、形式的研究 论文 2010.9 王奖华学校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论文 2010.10 马春花阶 段 成 果(限填5项)学校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研究 论文 201010 马红珍学校德育课程系列化实施途径 方案 2011.6 闫 龙(限填3项)最 终 成 果(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力量。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我 校 是 有 百 年 历 史 基 础 上 异 地 组 建 而 成 , 有 着 近 百
33、 年 办 校 历 形 成 了 “为 发 掘 学 生潜 能 发 展 学 生 个 性 发 现 学 生 价 值 ”的 办 学 思 想 、 “以 人 为 本 , 持 续 发 展 ”的 办 学 理念 , 追 求 着 教 育 者 和 教 育 对 象 有 思 想 , 敢 创 新 , 品 德 高 尚 , 情 趣 高 雅 , 志 向 高 远 的 办 学 目标 。 为 此 , 我 校 提 出 的 “以 德 育 教 育 系 列 化 为 载 体 提 高 学 生 的 思 想 境 界 , 帮 助 学 生 树 立正 确 的 价 值 取 向 ”的 德 育 思 路 , 通 过 德 育 教 育 引 领 学 生 弘 扬 伟 大 的
34、 民 族 精 神 , 吸 纳 人 类 文明 发 展 的 优 秀 成 果 , 提 升 学 生 的 思 想 境 界 , 促 进 广 大 学 生 向 真 、 向 善 、 向 美 全 面 和 谐 地 发展 , 把 学 生 培 养 成 高 素 质 的 现 代 人 。 因 此 , 课 题 的 选 择 是 学 校 办 学 宗 旨 、 办 学 目 标 的 需 要 。我 校 已 先 后 参 与 了 全 国 、 江 苏 省 等 许 多 课 题 的 实 验 和 研 究 , 已 取 得 了 丰 硕 的 成 果 。在 研 究 和 实 验 的 过 程 中 ,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验 , 学 校 校 长 是 江 苏
35、 省 名 校 长 、 名 教 师 、 教 授 级教 师 , 视 野 开 阔 , , 主 抓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的 领 导 以 及 参 与 研 究 的 教 师 教 育 理 念 先 进 , 实 践 经验 丰 富 , 善 于 学 习 理 论 新 知 , 有 学 校 领 导 的 重 视 , 本 课 题 的 研 究 即 能 与 当 前 的 课 程 改 革 有机 结 合 , 又 能 推 动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上 新 台 阶 , 而 且 , 本 课 题 的 研 究 为 今 后 更 好 地 、 科 学 地 、规 范 地 开 展 德 育 工 作 提 供 了 理 论 平 台 , 必 然 得 到 广 大
36、 教 师 的 支 持 , 学 校 也 将 在 经 费 方 面 予以 大 力 支 持 。本 课 题 具 体 由 学 校 德 育 办 和 学 校 团 委 共 同 负 责 , 课 题 主 持 人 闫 龙 老 师 , 中 学 一 级 教师 , 学 校 德 育 办 副 主 任 ( 主 持 工 作 ) , 负 责 学 生 政 治 思 想 、 班 主 任 培 训 、 青 年 班 主 任 培 养 、国 家 教 育 法 规 贯 彻 等 工 作 , 有 一 定 的 教 育 理 论 基 础 和 教 学 实 践 经 验 , 是 太 仓 市 体 育 学 科 带头 人 , 先 后 有 二 十 多 篇 论 文 作 品 在
37、不 同 刊 物 上 发 表 或 获 奖 。 王 奖 华 老 师 是 德 育 办 副 主 任 ,负 责 德 育 办 日 常 事 务 处 理 , , 学 生 政 治 思 想 教 育 , 具 有 丰 富 教 育 教 学 经 验 。 马 春 花 老 师 是德 育 办 主 任 助 理 、 班 主 任 , 具 有 丰 富 的 班 级 管 理 和 班 级 活 动 组 织 经 验 。 冯 永 文 老 师 是 团 委书 记 、 班 主 任 , 对 课 程 设 置 具 有 较 好 的 研 究 。 袁 蕴 芳 老 师 是 班 主 任 , 所 带 班 级 多 次 获 得 学校 文 明 班 级 称 号 。 总 之 课
38、题 组 成 员 参 与 了 不 同 类 型 的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 多 数 教 学 工 作 时 间 长 、阅 历 广 、 经 验 丰 富 ,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基 础 , 有 较 高 的 研 究 能 力 , 有 丰 富 的 德 育 实 践 经 验 , 有较 高 的 理 论 水 平 , 为 此 课 题 的 研 究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三、各级管理部门意见(一)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本 单 位 完 全 了 解 苏 州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有 关 “十 二 五 ”规 划 课题 管 理 的 精 神 , 保 证 课 题 主 持 人 所 填 写 的 申 报 评 审 书 内 容 属 实 , 课 题 主 持 人和 参 与 研 究 者 的 政 治 素 质 和 业 务 能 力 适 合 承 担 本 课 题 研 究 工 作 。 本 单 位 保 证 做 好 课 题管 理 工 作 , 提 供 研 究 经 费 并 创 设 其 它 研 究 条 件 。同 意 申 报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二)市(区)教科(教研)室意见单位盖章 年 月 日(三)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