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招聘计划 v报考资格v考试时间v考试形式v考试科目招聘计划NO.1报考资格NO.1中小学新任教师报考资格1、热爱教育事业,思想政治素质好,身心健康。2、具有教师资格证且报考学科与从教专业资格相符的下列人员可以报名:(1)2014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师范类应届毕业生。(2)年龄在 30周岁及以下 (1983年 5月 15日及以后出生 ),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社会人员。报考资格NO.1报名时间2014年 5月 15日至 17日 (上午 9 00-1130,下午 14 30-17 00)考试形式NO.3笔试考情分析 面试3 考试形式笔试面试考试科目NO.4笔试考情分析 面
2、试1 试卷结构教育基础知识 40 分学科专业知识 30 分材 料 写 作 30 分。面试成绩满分为 100分,合格分为 60分,面试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体检。笔试重点考查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管理沟通协调能力等。笔试内容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及课程改革、教材教法、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公共常识、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等。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实践(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教育与人的关系( 4)教育目的( 5)教育制度( 6)中学教师与学生( 7)课程( 8)中小学教学( 9)中小学德育( 10)
3、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范围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D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C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反映了()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D*( 1)心理发展概述( 2)认知发展 ( 3)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4) 学习理论( 5) 学习动机、迁移、策略( 6)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育心理学学生发展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心理辅导 ( 8)
4、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 9) 心理咨询教师心理( 7)问题解决1.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是( ) 【 2013】A.个别学生 B.正常学生 C.异常学生 D.全体学生真题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 D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教书是育人的基础。所以,教好书就能育好人。( )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就可据此断定该学生有心理障碍。( )教育知识与能力判断真题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例: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危机。在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 ) A.自主感与羞耻感 B.主动感与内疚感
5、C.勤奋感与自卑感 D.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教育法( 1)教育法的概念和原则( 2)依法治校( 3)教育法律责任( 4)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5)政府的教育职权( 6)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教育权( 7)教师( 8)学生 教师不得因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A、隐私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B判断教师聘任有招聘、续聘、解聘三种形式。 Come On!记忆术HOLD住 !笔试考情分析 面试备考策略理解记忆法0204联想记忆法0103形象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笔试备考例: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哪些?1.主 体性原则2.内 化 性原则3.生
6、 成性原则4.特 定性原则5.有效 监 控原则6.个人 效 能感原则联想记忆法 煮花生 特见效教育心理学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学制名称 颁 布时间 颁 布政府 特点 地位壬寅学制 1902年 清政府 中国首次 颁布 的第一个现 代学制,但只 颁 布没实 行。癸卯学制 1903年 清政府主要承 袭 日本学制,反映 “中学 为 体、西学为 用的思想 ”。 规 定男女不能同校。中国开始 实行 的第一个现 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南京临时第一次 规 定男女同校, 废 除 读经 ,充 实 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 为 学校。第一个具有资 本主 义 性质 的学制。壬戌学制 1922年 民国政
7、府以 美国 学制 为蓝 本。规 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我国沿用 时间 最长中 华 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 规 定了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人(壬)颁布,鬼(癸)施行,长期嘘(戌)美国。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教育学中常考的人物及其教育观点1.孔子 1. 论语 2.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 ” 、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4.教学过程:学 -思 -行2.孟子(孟轲)1.最早使用 “ 教育 ” 一词( 孟子 尽心上 )2.内发论3.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4.思孟学派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3.朱熹 最早使用 “ 课程 ” 两字:宽着期限,紧着课程4.苏格拉底 1.助产术2.启发式教学5柏拉图 理想国 图表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