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淺談中醫 : 經脈,經絡組成,經脈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 十二經別 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 絡脈 十五絡脈 孫絡 浮絡,十二經脈,分佈規律 左右對稱 陰經在內(手姆指向前體位、手內側、足內側) 手三陰:太陰(前)、厥陰(中)、少陰(後) 足三陽:太陰(前)、厥陰(中)、少陰(後) (內踝八寸以上)厥陰(前)、太陰(中)、少陰(後) (內踝八寸以下) 陽經在外(手姆指向前體位、手外側) 手三陽:陽明(前)、少陽(中)、太陽(後) 足三陽:陽明(足前正中)、少陽(外側正中)、太陽(足後正中),(表裡)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下一經) (同名)足太陰脾
2、經 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表裡),循行路線,循行規律,在手交接 (表裡)手陰經自胸走手 手陽經自手走頭在胸腹交接 在頭相接 (下一陰經) (同名陽經)足陰經自足走胸 足陽經自頭走足在足交接 (表裡),奇經八脈,溝通十二經脈間聯系 調節十二經脈氣血 任、督二脈有自身穴位,其餘歸其他經穴 督脈調節全身陽經經氣,故稱“陽脈之海” 任脈調節全身陰經經氣,故稱“陰脈之海” 帶脈約束縱行諸脈 沖脈涵蓋十二經氣血,稱“十二經之海”、“血海” 陰維脈調節六陰經經氣 陽維脈調節六陽經經氣 陰蹺、陽蹺脈調節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奇經八脈,十五絡,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別出一絡,
3、加脾之大絡,總計十五條 分別於絡穴處分出,以該腧穴命名 加強十二經表裏兩經關系 任:散佈腹部; 督:散佈頭背; 脾:散佈胸肋; 溝通全身經氣,輸佈濡養全身組織,十二經別,十二經別,深入體腔支脈 離、入、出、合 離:從四肢肘膝上下部位分出 入:進入胸腹腔,與相關臟腑聯系 出: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 合: 陽與陽經本經合於頭項部陰與表裏陽經相合合稱“六合”作用 加強臟腑間聯系 加強經脈與人體各部聯系 擴大經穴主治範圍,十二經筋,分佈與十二經脈體表通路一致 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 起於四肢末端,走向頭面軀干,行於體表,不入內臟 剛(陽)筋分佈項背,四肢外側 柔(陰)筋分佈胸腹,四肢內側 作用
4、:約束骨骼、關節、保持正常運動機能,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亦絡脈之氣散佈之所 作用:衛外屏障;保護機體,抗御外邪,反映病証 在診斷治療時,手足相通,所謂“上下同法”,經絡的生理功能,一聯絡臟腑、溝通肢竅“內屬臟腑,外絡於肢節” 經絡中之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了肢體筋肉皮膚,加之細小的浮絡和孫絡形成一個統一整體。 二運行氣血、濡養周身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佈到全身組織臟器,從而而完成和協調五臟,洒陳於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衛機體 經絡能“行氣血而營陰陽”,使營衛之氣密佈周身。,病理變化,病候和機制 經絡生理功能失調、產生病理變化 實証:病邪壅阻或氣血不暢 多見經脈所過處發生腫痛;“血傷為腫”、“不通則痛” 虛証:經氣虛陷、氣血不足而成 局部不仁、痿癈、;“氣血不榮” 經氣循經厥逆而上 “厥”証 經氣衰竭:聯繫器官亦現衰竭,病理變化,傳注病情、反映病候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於肢節”,當正虛邪實,為病疾傳注途徑 病邪借經絡由淺入深,由表入裏 經絡生人體內有多種聯繫途徑,為病邪互相影響渠道 經絡內外相連,內臟病變,由裏達表;相應體表出現症狀,經絡為病理變化反映系統。 如肝病 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