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点思考,黄国信 中山大学历史系,语言学转向 建构与解构 (李宏图)历史能力:时间与空间、史实的理解、史料的处理、历史阐释。本讲座的基本出发点 历史考查向史学研究靠扰本讲座的目的 历史研究中如何将上述复杂能力集中体现出来?(核心素养),从史学新趋势到史学素养,素养:平素、向来;教育训练所得修养、涵养。体现在行为中的长期较稳定的修养特征(能力、技能、道德水准等等),在具体领域,可以表现为经训练形成的较稳定的能力和涵养。英文:无此词,中文译为“素养”的对应英文,有十来个词。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基本认同素养为competence ( Competence is the abili
2、ty to do something well or effectively. ),素养与能力的关系,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历史素养即历史研究者看问题的方法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经长期训练已经内化为其习惯。,数学:一个男人加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加一个女人; 【抽象+逻辑】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 生理学:一个男人加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加一个女人; 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 历史学:一个男人加一个男人; 【具体+逻辑(谁告诉,一个女人加一个女人; 时、空、情境、目的】 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 ,学科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
3、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
4、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课标以及教育研究论文的分拆讲解; 研究实践中的一体化:时间、史料、解释;从核心素养到核心能力:历史学科核心思维能力,分拆讲解与实践一体化,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韩丽美硕士论文总结,眼花缭乱的历史思维能力界定,研究实践:1、依时序排比分析史料(系
5、列史料,一组史料,研究实践),2、分析材料的语境(context):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出于什么目的?(单一史料)(教学)题外话:史料都是真的,但有局限性与适用性常见问题:不作语境分析;以概念代替材料;逻辑漏洞。,核心思维能力:依时序排比分析史料,昌教黎氏始祖乃南雄州保昌县沙水村牛田坊十四图居民,于宋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十五日避祸广州,散居甘竹、古朗、逢简、上湾、马齐、麦村、高赞上下、马宁、光辉、西岸、昌教等处。昌教堡之风俗“务农为本,质有其文”(顺德县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84页)。黎桂泽堂族谱旧叙载:,某某某年谱,光绪黎桂泽堂族谱旧叙始祖乃南雄州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人,于
6、咸淳八年,为怀王妃胡氏染患疯颠走出,后至南雄溺死。宋帝行文查访,民居咸虑罪及,遂联合众人挈家逃窜。时无船艇,乃结竹为筏,行至连州江口,夜狂风大作,吹散竹筏,淹死男女无数,尚存数百人,漂流江中。忽见岸上有一童子徐来,众问此处有何神庙,童子日有忠勇将军庙。众因赴庙叩拜求庇于神,果获平安。于九年正月十五日,得籍始奠居广州各处焉。原叙冗长,词多鄙俚,此不过存其大略耳。 (黎桂泽堂族谱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一、潘氏家族定居广东 民国潘世德堂族谱记载云:相传宋咸淳六年,诏徙保昌氏实广州,故州人纪事多托始于咸淳,而按通鉴纲目,咸淳六年无此诏,又考各氏族谱多言来自南雄珠玑巷,历言胡姬逃难,雄人虑祸
7、南徙之由。曲里传闻,儒者或不道。惟考通志陈犹传,其先汴梁人,金陷汴,播迁南雄珠玑巷里。咸淳间,世事日非,遂移家新会下峒云,简确明白,未尝龂龂于诏徙、虑祸两事也,盖综南宋百六十年论,中州人以时率南来,度岭后,就耕谋食,迁徙益南,此当时实在情形,其我滨海都堡,繁庶所自,始乎我族。(潘斯滢:族谱序,载民国影印本潘世德堂族谱卷一,页三。) 从潘氏家族族谱的记载中,可见潘家追随都堡祖先因避战乱迁至南雄珠玑巷,后来又迁至新会下峒云,后世逐渐南迁。,某某某家族研究,(卢)远等历祖僻住珠玑村,各姓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为天灾人祸,民不堪命,远等切思近地无处堪迁,传闻南方土广人稀,堪僻住址,未敢擅
8、自迁移,本年正月初十日,赴府立案批引,限十日起程,沿途经关津陆岸,比照通行。至于四月十二日,到邑属太艮都古莨甲莨底村,费用殆乏,难以迁行。借投土人龚应达草庐寄歇。未敢擅自作寓,兜百口相告,签名团词粘引,到老爷台前,俯乞立案增图定籍。,顺德龙江黄氏梅月房谱载 迁移者赴县缴引时呈上的立籍词,安期生故事与罗浮山道教,嘉靖惠大记:傅罗县,在府城西北三十里,秦始皇置县,属南海郡,唐以罗阳县省入,属循州,南汉属祯州,宋及元并属惠州。 【汉】刘向列仙传:“安期生,琅耶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云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双为报,曰后千岁求我
9、于蓬莱山。”始皇即遣使节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 【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罗浮者,盖总称焉。罗,罗山也;浮,浮山也。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滥,澌来附于罗山。,安期生与罗浮史料,史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清】陈裔虞博罗县志:按史唐尧时浮山自蓬到来傅于罗山故名傅罗后讹为博罗之名最古置县自秦始皇三十三年与龙川并隶于南海郡。 后汉书郡国志:“博罗有罗浮山,以浮山自稽浮来,傅于罗山,故置傅罗县。”,史记:少君言于上(汉武帝)曰:“祠灶则致物
10、,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晋】裴渊广州记:(罗山)之阳,有一小岭,云蓬莱边山,浮来著此,因合号罗浮山。 【唐】于邵:尝忆浮山是蓬莱一岛,浮来与罗峰合秀。 【梁】萧誉罗浮铭:神哉蓬岛,合影罗岭。,(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向称罗浮在海之中,不知海乃在罗浮之中。自朝至暮,白云如波涛,浩浩无际,乃一叶之舟,尝言登罗浮有如浮海。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生始。而少君云“安期生仙者,
11、通蓬莱中”,罗浮者,蓬莱之一股也。,【东晋】葛洪神仙传:少君于是求随安期,奉给奴役使任,师事之。安期将少君东至赤城,南至罗浮,北至大恒,西游玉门,周游五岳。 【东汉末】牟融理惑论: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 晋书: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闻交阯出丹,求为句屚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罗浮山最初据传说(最早是西晋的司马彪所作后汉书郡国传)是从会稽浮来,与道家圣地蓬莱、道家
12、仙人安期生等都无关系,后汉末之后天下大乱,北方异人如葛洪等流落岭南罗浮山,将罗浮与道家圣地、道家仙人都扯上关系,以建立自己的正统性,罗浮山道教是东晋兴起的。,法官怎么断案? 媒体怎么表达? ,学历史能干什么?,以历史思维来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以教材的概念和结论作为普适性结论。 要全面准确理解材料,避免跳过一些逻辑环节即作出结论。 从历史学的思维来看,材料都是真实的,需要研究者特别注意的就是其突兀之处。,历史核心思维能力与历史教育,解读材料例一:语境,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
13、庄上的生产情形,解读材料例二:语境,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解读材料例三:概念,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宋作文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无民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
14、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解读材料四:逻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
15、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解读材料五:语境、概念与逻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
16、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历史思维的综合体现,一点建议: 在本科、硕士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做点历史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历史研究的“核心素养”,并在考试阅卷中准确判断答案与试题要求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邹樱:高考历史广东卷能力考查研究,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第13期。,建议及参考文献,请多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