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水雕刻出的幽深峡谷,风塑造成的壮观“城堡”,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雕刻者,塑造者,(一)、地质作用,1.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 按能量来源,(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震等。,形成高山或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同时进行,朝相反方向改变地表,以内力作用为主,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内 力 作 用,外 力 作 用,【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一、内力作用,长白山天池(吉林),岩浆活动的“杰作”,2.变质作用: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大理石,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变软,最终重新结晶形成的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这反映的是哪个故事?,喜马拉雅山,3、地壳运动由来自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内力)引起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的构造运动。,如:板块运动、地震,想一想,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哪一种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最
3、为显著呢?,它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基本形式,运动方向,对岩层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水平运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者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结果相互渗透-叠加;但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1、下列属于地质作用形成的是( ),C,D,C,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概念 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高压,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常见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流
4、纹岩,1.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浆,分类,花岗岩:我国的黄山、华山、衡山等都是花岗岩分布区,名山。 玄武岩:如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两种岩石外貌有什么不同?,2.沉积岩,裸露岩石,沉积岩,流水风力搬运、堆积、固结成岩,风吹 、 雨打 、 日晒 侵蚀,观察下面两幅沉积岩图片,总结一下沉积岩的构造特征,你认为化石可能存在在哪类岩石中?,根据组成物质命名,2.沉积岩,裸露岩石,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固结成岩,风、流水、冰川、海浪,特征,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作用:,1、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2、推测古地理环境。,石灰岩形成于温
5、暖的海洋环境,三叶虫化石古生代,变质岩的形成过程,(高温),变质作用,3.变质岩,已成岩石,变质岩,(岩浆活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举例,石灰岩,页岩,花岗岩,砂 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冷却凝固,重熔再生,重熔再生,重熔再生,1个冷却凝固,各类岩石都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 各类岩石都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都可以经重熔再生变成岩浆 各类岩石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2个外力、变质作用,3个重熔再生,思考:图中A、B、C、D四处各是什么岩石? (备选项: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喷出型岩浆岩,侵入型岩浆岩,变质岩,【例1】2009江
6、苏卷图2-3-9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 A. B. C. D.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 B. C. D.,(1)D (2)A,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大陆漂移学说,证据分析认为,侏罗纪以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称泛大陆(或联合古陆),被一个泛大洋包围。侏罗纪以来便开始解体,并漂移分开,逐渐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1)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要点: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
7、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张裂) 消亡边界(挤压),1、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和中观尺度的构造地貌,板块示意图关键要明确分界线, 理解沿线重要山脉岛屿的形成原因.,生长(张裂作用),消亡(挤压作用),板块活动与宏观地形,挤压,陆陆相挤,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高大山脉 巨大高原,-印度/亚欧板块,阿尔卑斯山脉,-非洲/亚欧板块,陆洋相挤,陆块,-太平洋、南极洲/美洲板块,洋块海沟:太平洋西部深海沟,造山带:美洲西部山系,岛屿:太平洋西部岛弧,-太平洋/亚欧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海岭:大西洋中脊
8、、太平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太平洋/亚欧板块,青藏高原,-印度/亚欧板块,总结,读我国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图,回答1718题。,17. 图中属于哪个板块 (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8. 本区农业被称为 ( ) A灌溉农业 B河谷农业 C坝子农业 D绿洲农业,A,B,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7. 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8.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25冰岛地处两大
9、板块的交界处,从水平运动方向考虑,边界东侧的板块主要移向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B,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 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2题。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 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褶皱,断层,(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2018/11/7,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解释微观尺度的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
10、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理解) 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作用下的地层形态复杂多变,我们主要学习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褶皱构造,另一类是断层构造。(记忆)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和受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如局地构造地貌中的褶皱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等。(记忆),(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2018/11/7,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褶皱图示,(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 皱 地形,2018/11/7,向斜山,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 皱
11、 地形,背斜谷,后期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背斜和向斜,初期背斜是山,向斜是谷,在外力作用下,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判断背斜、向斜的主要依据:,岩层的 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判断背斜、向斜的两种方法:,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2、岩层的剖面形状:岩层向上隆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为向斜。,2018/11/7,褶皱-岩层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引起岩层的波状弯曲变形,背斜 向斜,上拱 下弯,中老翼新 中新翼老,上拱隆起成山 下弯凹陷成谷,顶部张裂易侵蚀成
12、谷 槽部挤压岩性坚硬成山,1、褶皱构造与地表形态,(2)该地区的地形为_,形成原因是_。,(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示地质的构造为_,理由是_。,向斜,岩层中心新, 两翼老,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读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读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 内外力共同作用,读我国南方某一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13、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2若在乙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A、火山爆发 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 D、地下冰土融化 3图中岩石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砂岩 B、砾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B,C,D,2、断层构造与地表形态,断层:岩层受力断裂,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典型类型 岩层位置 断块运动方向 典型地貌 代表地区,地垒 地堑,两断层之间相对上升处,两断层之间相对下降处,相对上升,相对下降,断块山,裂谷或断裂带,华山、庐山,东非大裂谷,(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断层:沉积岩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地
14、垒,地堑,两侧陷落,中间突起,常形成山地 如华山、庐山、衡山,中间部分相对下沉, 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断层,2018/11/7,华山、渭河平原与庐山形成示意图,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万佛顶),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 风力侵蚀,2.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晨起开门雪
15、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 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 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8、9题。8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苏 湘 滇 新 桂 内蒙古 A B C D,C,(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9图中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C,【解题思路】甲处为流水溶蚀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因为乙地顶部的整个石灰岩层都被侵蚀掉了,故A选项错误;乙处是砂岩,为外力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但变成谷地说明受到了外力侵蚀,故B选项错误,丙处位于背斜山山顶,容易受到外力
16、侵蚀破坏,且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现象,故C选项正确。丁为典型的向斜山,故D选项错误。,在东非大裂谷带的底部有许多狭长深邃的湖泊,成因是板块张裂导致岩石 而成。从成因上属于断层湖。,断裂下陷,乙村,甲村,为什么乙村可以打出地下水而甲村却打不到呢?,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隧洞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顶部地带适宜采石,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汇集水流,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侵蚀为洼地,水流易
17、汇集,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需回避的地方,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甲,乙,背斜 储油构造,石油,地 下 水,向斜 储水构造,A,B,C,气,油,水,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例题: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形成的原因是_。 (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_一致。 (4)图中CD两处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_,良好的储油 构造是_。,A,B,C,D,E,D,山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A,D,D,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
18、信息,分析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的原因。(4分),(1)甲地位于向斜槽部,由于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2分);乙地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2分);导致甲的海拔高于乙地。,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说明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理由。(4分),(2)丙地位于向斜槽部,岩层下凹,建隧道容易塌方;且地下水容易汇聚;石灰岩地质,由于水的溶蚀作用,地质不稳定(每点2分,两点即可),读图5-1,完成1-3题 1、三岩层按老到新的关系排列应是( ) A、 B、 C、 D、 2、如果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则岩 层可能是( ) A、玄武岩 B、大理岩 C、石
19、灰岩 D、石英岩 3、若Q点发生地震,且甲、乙两地的房屋牢固程度 相同,则两地的烈度( ) A、甲大于乙 B、乙大于甲 C、甲等于乙 D、无法判断,C,C,A,注意:石英是变质岩 石英砂岩是沉积岩,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B,4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A,(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日本富士山,火山 地表形态,2018/11/7,2018/11/7,(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地震裂缝,地震地表形态,2018/11/7,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
20、现象。,2018/11/7,(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地貌: (1)火山锥:富士山 (2)火山口:长白山天池 2、地震形成的地貌 断层、裂谷,3、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2018/11/7,理清三个概念: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内涵很广,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所有的作用。按照能量的来源它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对地表起塑造作用,是被包含在地质作用的一个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它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主要有两种类型,褶皱和断层。,板块构造学说,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火山、地震活动 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貌,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碰撞,分离、张裂,内力作用,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