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

上传人:oil007 文档编号:3491811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以致其道,整体感知 逐章品读 课文解读练习 文言练习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倒装句,学以致其道,整体感知,学以致其道,致其道为君子 (197 1424 613) 道(1532) 礼、义、信(134) 孝、忠、仁(17) 好古、敏以求之 (114 720)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96),学习目的: 学习内容: 学习态度:,逐章品读,197 居肆以成其事 学以致其道 1424 古之学者 1532 谋 道,197 14 24 1532,介宾后置 通过来 从事学习的人 谋:谋求,用心力于某事 道:道义,学术,134,134 上 好礼 好义 好信 襁,长上,统治者 讲究

2、礼节(好:喜欢) 行为正当 诚恳信实 背婴孩的背篓 名词作状语,613 114 17 63,613 君子儒 小人儒 114 正 17 贤贤 63 亡,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匡正、端正 尊重贤者 亡:同“无”。,216 720 1922 110,216 斯 也已 720 知之者 1922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110 抑,代词,这 这里用作语气词 有知识的人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 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196 315 217,196 笃志: 315 是礼也: 217 女:,志,“识”,“强记” 另

3、一说:意志、志趣 这就是礼呀 女:同“汝”,你,文言知识,通假字,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诲女知之乎?,亡:通“无”,没有 女:通“汝”,你,古今异义,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敏于事而慎于言 贤贤易色 事君,能致其身,古真诚 今感情 古勤勉 今敏捷 古轻视 今容易 古献出 今达到,一词多义,推崇,动词;贤德,形容词 识见宏远 贤能的人 兼词,于何,从哪里语气词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词类活用,名动,端正和充实自己名动,向别人卖弄形动,坚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博学而笃志,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 “在其中馁”主谓倒装 “樊须也小人哉”宾语前置 “而亦有何常师”,馁在其中矣 小人哉,樊须也!而

4、亦何常师之有,课文解读,课文解读 一,讨论孔子和子夏等人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修业” 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侧重于“进德”。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道” 。学习“道”,即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而“修业”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只能“成其事”,达不到“道” 。孔子论学有两个概念,一是“器”,即把纯粹的知识积累起来;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规律层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层次的学习。,课文解读 二,讨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一、实事求是。 不懂就是不懂,具有自知

5、之明,是智慧的表现,也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二、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通过努力可以将不知变为知。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永不满足。,课文解读 三,论语中虚词丰富,试举几例说明。,75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程度副词,可充当谓语,也:是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矣: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 的惊讶和感叹下句的“矣” 用法相同,表示强烈感叹。“甚矣”“久矣”谓语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强烈。,再举一例,也:句尾语气词,肯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以:介词,因为,乎:用在句中,“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有

6、劝阻意,则:连词,表强调,课文解读 三 补充,论语虚词例析,1126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与“如”相对,是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反问。表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文言练习 四,关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章比较各家对“攻”字、“已”字是怎样理解的。,专治 (研习),非圣人之道,甚,与之角 (攻击),(同朱熹),(语气词,表确定语气),批判 (同蔡节),(同朱熹)不正确的议论,消灭 (止),再举

7、一例,文言练习 四 补充,“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补充解释,论语注疏(何晏注,邢邴疏):攻,治也。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则不同归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攻,如攻人恶之攻;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 杨伯峻论语译注: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小子鸣鼓而之”“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三个“攻”都当“攻击”解,这里也不应例外。异端:孔子之时还没有诸子百家,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未必没有。 斯:连词。(“我欲仁,斯仁至矣”中“斯”就是这种用法),深圳国旅 http:/ qkc243ih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