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6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在宏观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应用领域。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在西方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才在我国传播与发展。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和应用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建模和应用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CH6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6.1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分类 6.2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 6.3 西
2、方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 6.4 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 6.5 我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6.1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分类,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相当广泛的一类模型的总称,可按不同方法将其分类。,宏 观 经 济 模 型,计量经济学模型:揭示宏观经济的行为理论和运行规律和经济 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最主要的方法,国 内外绝大多数宏观经济模型都属此类。它方法灵活,应用广泛。,投入产出模型:揭示宏观经济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社会再生产 各环节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和综合平衡,建立最终需求与 总产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其应用仅此与计量经济学模型。,最优化模型:最优化方法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
3、型,一般是与其 它方法相结合,如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视经济系统为一个动态系统,注重信息的传 递、反馈与控制,注重对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描述。常与计量 经济学模型结合使用,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控制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属于动态经济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它从 经济内部结构出发,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造系统模型,然后用 系统动力学 的专用计算机模拟语言编制程序,在计算机上模拟。,按 建 模 方 法 分 类,6.1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分类,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相当广泛的一类模型的总称,可按不同方法将其分类。,宏 观 经 济 模 型,预测模型:经济预测,曾经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最主要
4、的目的, 经济预测的实践也推动了宏观经济模型技术的发展。 用于预测的宏观经济模型主要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为提高拟合优度可以放松对经济行为合理性的要求, 以提高预测精度为目标。,决策模型:用于经济决策,主要是政策模拟与评价,是近20年来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越来越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是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的一大优点(容易引入政策变量)。 可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作为经济政策实验室。 在模型技术上以提高模型对经济行为的准确反映为目标。,专门模型:以重点描述宏观经济系统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为目标, 例如能源宏观经济模型、外贸宏观经济模型、环境宏观经济模型, 等。在模型技术上与一般宏观经济模型的
5、最大区别在于对宏观 经济系统的分解。例如能源宏观经济模型将能源部门作详细 分解,而对经济的其他部分则相当总量化。,按 建 模 目 的 分 类,6.1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分类,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相当广泛的一类模型的总称,可按不同方法将其分类。,宏 观 经 济 模 型,国家(地区)模型:把一个国家(地区)当作是较为 独立和完整的宏观经济系统,描述其经济 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 是一类被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国家(地区)间模型:主要用于研究 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研究 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它以商品的进出口和资本的流入流出为纽带, 把各国(地区)的宏观计量经
6、济模型连接起来而形成。,按 建 模 范 围 分 类,6.1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分类,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相当广泛的一类模型的总称,可按不同方法将其分类。,宏 观 经 济 模 型,季度模型:以季度数据为样本,主要用于季度预测。 模型的部门划分较细,模型规模较大。 模型中各个方程反映所描述经济活动的短期行为。 在参数估计技术中,注意对季度波动的处理。,年度模型:以年度数据为样本,主要 用于短期预测和政策模拟。 模型规模适中,是研究与应用较多的一类模型。,中长期模型:以以年度数据为样本,主要 用于政策模拟与评价。 模型规模较小,部门划分较粗。 模型中的方程注重对中长期经济行为的描述 而不追求高拟合优度。
7、,按样本数据和分析年限分类,6.1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分类,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相当广泛的一类模型的总称,可按不同方法将其分类。,宏 观 经 济 模 型,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 是经济分析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任务是研究怎样通过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的作用, 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稳定性(周期波动)方面,主要采用季度模型; 在经济预测方面,主要以短期预测为目标。,发展中国家模型:主要是亚洲和拉美 国家(地区)应用较为广泛,积累的经验也较多。 主要任务是研究经济增长和各类支付的平衡问题。 主要应用是在中长期的发展计划方面,在短期分析和 预测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与应用。 政府和学者更关注“应该
8、怎样”,而不是“将会怎样”的问题。,按模型研究对象的范围分类,6.2 宏观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6.2.1 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 6.2.2 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因素 6.2.3 模型外生性程度的确定 6.2.4 模型分解性程度的确定 6.2.5 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工作程序与构造方法,6.2.1 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1)基本设定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基础性工作优美国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完成。 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和个体结构,即模型是建立在已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行为假设的基础上是; 引进概
9、率论思想作为模型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选择随机联立线性方程组作为模型的一般形式; 模型的识别、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是主要的技术问题; 以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作为检验模型的主要标准。,198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1989年12月诺奖仪式上演讲:在经济研究的中心部分没有计量经济学,经济科学不可能超出一般谈论的阶段,没有真正有用的成果。,6.2.1 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2)模型设定方法:经历了 “从简单到复杂”向“从一般到简单”的转变。 “从简单到复杂”: 20世纪40年代
10、到60年代,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个体方程理论模型的设定上,大体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的模型依据已有的经济理论和 经济行为规律假设,选择 最主要的变量。,起点,反复修正,最终较复杂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以 拟合优度高低决定是否增加 新的解释变量;以拟合优度 为唯一评判标准。,终点,计算技术不发达情况下的一种可行的建模方法,相同的前提假设 与研究对象 不同的研究者会得到 不同的最终模型,6.2.1 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3)模型设定方法:经历了 “从简单到复杂”向“从一般到简单”的转变。 “从一般到简单”: 20世纪6070年代,在模型的估计计算很方便的情况下,模型中
11、变量的多少对计算量几乎没有影响。,一般化的模型依据已有的经济理论和 经济行为规律假设,把对 被解释变量有影响(不论 其是否显著)的变量 都作为解释变量。,起点,反复修正,最终较简单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 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终点,计算技术较发达情况下的一种可行的建模方法,相同的前提假设 与研究对象 不同的研究者会得到 相同的最终模型,6.2.1 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4)模型设定的表达方式 一个规模较大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由若干模块组成的。 模块是建模者头脑中对经济理论和经济行为规律的认识以及二者关系的反映。 模型设定包括总体设计和个体设计两部分内容。,总体设计通过模块来反
12、映模型的结构, 并通过模块之间的关系 反映模型的机制。 一般用模型框图或 流程图来描述,个体设计合理选择反映具体经济行为 的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形式。 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描述, 一般用行为方程式、技术 方程式或定义方程式。,模型设定,6.2.2 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从总体上讲,宏观经济是需求导向还是供给导向,或称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的决策方式,是集中决策还是分散决策。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中体现。核算体系:采用那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SNA(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或地
13、区采用该体系)还是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我国以及前苏联、东欧等国曾采用该体系)。,6.2.2 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因素,(1)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四部门三市场宏观经济模型中各经济总量的决定机制,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家庭部门,国外部门,要素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G,T,Y,I,S,C,E,IM,国民收入(总供给):Y=C+S+T+IM,总需求: AD=C+I+G+E,6.2.2 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因素,(2)模型导向需求导向 在需求不足的环境下,刺激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14、从总体结构上讲,需求模块(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成为最重要的模块,解释变量主要是从需求方面来选择的。,需 求,生 产,就业,收入及其分配,投资:由需求方产出的 增长决定,加速模型是主要 的理论模型,出口:由需求方国际 市场决定。,消费:由需求方个体和 集团消费者,需 求 制 约 生 产,6.2.2 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因素,(3)模型导向供给导向 在供给不足的环境下,扩大供给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从总体结构上讲,生产模块(包括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服务的生产等)成为最重要的模块,解释变量主要是从投入方面来选择的。,生 产,就业,收入及其分配 (包括
15、企业、 居民、政府 和国外有关 经济主体),投资:由供给方资金来源 即企业、居民、政府和国外 有关经济主体,出口:由供给方国内 市场决定。,消费:由供给方企业生产 要素投入量,生 产 制 约 需 求,6.2.2 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因素,(4)模型导向混合导向 绝对的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对许多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并不适用,于是出现了供需双约束的“混合导向”的情况。 混合导向又称为双向决定,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模型中,供给模块和需求模块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双向的影响关系的通过引入价格模块来实现的。价格模块是联系供给与需求的中介,它使得模型具有了全面反馈的特点。 模
16、型的导向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6.2.3 模型的外生性程度的决定 外生性程度:就是模型中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选择合理的外生性程度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影响外生性程度的因素,影响 外生性程度 的因素,模型的功能 预测模型中外生变量应尽可能少; 决策模型中外生变量数目一般较多。,决策方式 在集中决策下,模型中外生变量数目一般较多; 在分散决策下,模型中外生变量较少。,可解释性 是指能否建立关于内生变量的解释方程,并对其进行较准 确的解释。一些变量,从行为理论上分析应该是内生变量, 但在建模时难以处理,而
17、将其作为外生变量就容易处理。,样本容量 若模型中外生变量较多,很难有足够的样本 容量来估计(例如2SLS法)模型。,6.2.3 模型的外生性程度的决定 外生性程度:就是模型中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选择合理的外生性程度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较高外生性程度的优、缺点,缺 点,可以控制模型的规模:增加内生变量,就要增加方程和与之相关的外生变量(完备模型),优 点,可以减少方程的设定误差,甚至总体误差:例如,在某些模型中,将汇率作为外生变量(可解释性)。,模型应用灵活,方便于政策模拟和多方案计算。,估计模型时需要较大的样本容量,应用模型预测时,预测外生变量的难
18、度增大,加大了预测误差。,6.2.4 模型的分解程度的决定 选择合适的总量分解水平,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中 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可把它称为模型的分解性程度。,(1)影响分解性程度的因素,影响 分解性程度 的因素,宏观经济中的结构变化 各个部分在总量中的地位与其所占比例称为结构。 结构变化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不同,要求的 分解程度也不同,建模目的的影响 用于预测的模型必须有较好的结构功能才能适应结构 变化情况下预测的需要,因此要求有较高的分解程度。 用于政策评价的模型,对分解性程度要求不高; 一些专门模型,局部分解性程度较高。,模型规模的限制 分解性程度越高,模型规模越大。而模型规模受 诸多因素(
19、如样本数据、研制时间和经费)制约。,6.2.4 模型的分解性程度的决定 选择合适的总量分解水平,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中 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可把它称为模型的分解性程度。,(2)较高分解性程度的优、缺点,缺 点,较好反映宏观经济中客观存在的结构问题;,优 点,方程能较好地描述经济行为规律:,模拟精度和预测精度较高;,样本数据的收集和调整的难度较大;,模型中包含了更多的方程,加大了设定误差的可能性。,可以使偏差多样化和分散化。,6.2.5 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 工作程序与构造方法,(1)建摸工作程序,宏观经济理论 与运行分析,宏观计量经济 模型的总体设计,模型总体 框架图的设计,确定主要 内生变
20、量,确定主要 外生变量,逐个模块设计主要 方程的理论形式,数据的 收集与整理,模型的 估计与检验,模型的 修改与补充,起点,终点,6.2.5 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 工作程序与构造方法,(2)构造方法: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般方法。 一方面,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构造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国较流行。 每个国家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核算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经济指标组成的核算体系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为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提供数据,是编制宏观模型的出发点,它的结构直接影响到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框架。 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SNA。在SNA体系下建立宏观计量
21、经济模型应考虑四个经济主体及其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6.2.5 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 工作程序与构造方法,(2)构造方法: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般方法。 另一方面,以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为基础构造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1936年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一般是需求导向的。 最简单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仍然是当今许多西方国家大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框架:,Y = C + I + G,C = 0 +1Y +1,I = 0 + 1Y(-1) + 2 r + 2,其中,Y、C、I为内生变量,G、r为外生变量。,美国宏观经济可以抽
22、象为如下的模型,依据凯恩斯的理论,美国宏观经济可以抽象为如下的模型:收入支出型(IS-LM模型)。 因为AD=AS,所以,AS由AD决定,即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Y由AD确定。Y=AD。,1.总需求恒等式:Y=AD = c + i + g 2.消费方程:c = c0 + b ( y - t ) 3.税收方程:t = t y 4.投资方程: i = i0- er 5.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 = AD 6.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s/p = k y - l r 其中c、y、i、r内生变量,g、 t 、 Ms可控的外生变量。,美国宏观经济流程图,6.2.5 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 工作程序与构造方法,四个
23、经济主体及其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家庭:消费支出、税付、个人储蓄 企业:付给家庭的支出、企业税付、进口、资本消耗、企业储蓄 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采购、政府储蓄 国外经济主体:出口、储蓄,家庭(H)(EH1)消费支出 ( RH1 )从企业得到的收入(EH2)家庭纳税 ( RH2 )从政府得到的收入(EH3)个人储蓄,企业(B) (EB1)付给家庭的支出 ( RB1 )消费者支出 (EB2)企业纳税 ( RB2 )向政府销售(EB3)进口 ( RB3 )出口(EB4)资本消耗 ( RB4 )企业之间的投资品销售(EB5)企业储蓄,政府(G)(EG1)工资及对家庭的转移支出 ( RG1 )家庭缴税(
24、EG2)向企业购买 ( RG2 )企业缴税(EG3)政府储蓄,国外(F)(EF1)出口 ( RF1 )进口(EF2)国外储蓄,资金来源与使用(S/U) (U1)企业投资 (S1)个人储蓄 (S2)企业储蓄(S3)政府储蓄(S4)国外储蓄(S5)资本消耗,国民收入帐户体系,依据该简单的国民收入帐户体系建立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由以下18个方程组成,模型中有18个内生变量,6个外生变量。,定义方程 国民总收入的定义 国民总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平衡关系 国民总收入的定义 资本存量的定义,行为方程和技术方程 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 出口函数 进口函数 生产函数 价格形成方程 工资形成方程 劳动力比率 货币流通速
25、度方程 折旧方程,制度方程 间接税方程 个人直接税方程 工商直接税方程 转移支付方程,一般而言,完整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应当具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所以,国民经济的平衡结构是设定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框架和起始点。,6.3.1 西方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发展概况,(1)发展概况 1939年丁伯根(Tinbergen)建立美国商业循环模型;自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很重视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大部分实际工作开始于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 模型的规模逐渐增大50年代初,最大的经济年度模型只有20个方程;目前,最大的季度模型有数千个方程。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规模分类:,依据模型中
26、包含随机方程数目的多少,小型,中型,大型,100(个),10(个),方程数目,6.3.1 西方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发展概况,(2)建摸理论 主要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两种建摸理论。 目前,所见到的大部分模型是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它们基本维持了核心的收入支出的模型结构。但在模型中一般都有一个较为详尽的货币金融模块。,建模理论,凯恩斯学派 对于复杂的宏观经济系统,只有 对部门、收入和支出分类进行详细 描述,才能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 有三个显著特点 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收入支出结构 模型的规模逐渐增大 模型以需求开始,供给居中, 供需平衡结束,货币学派 主张绕过经济系统的详细结构, 只强调金融变化
27、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忽略收入和支出的分类组目。 趋向于建立一些 小规模的总量模型,6.3.1 西方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发展概况,(3)共同特点 以需求为导向; 体现分散决策原则; 依据SNA核算体系; 西方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 在历史中,美国学者建立的模型占重要地位。,6.3.2 美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1)开创者 1939年丁伯根(Tinbergen)建立美国商业循环模型,是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1950年克莱因(Klein)建立的美国战争期间模型和他于1955年与格登博格(Goldberger)建立的KG模型成为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先驱和样板,对以后模
28、型的发展起了及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美国以后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6.3.2 美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2)继承与发展 1967年的沃顿(Warton)模型:吸取了KG模型的长处,包含比较完善的货币金融部分;能够进行季度预测的最简单模型,包含了宏观经济水平上和一般商业与政策决策有关的大多少经济变量;属中等规模,有76个方程(47个为随机方程),有118个变量(内生42、外生76);以19481964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2SLS法估计。 1960年代早期由美国众多学者共同研制的布鲁金斯(Brookings)模型:是季度模型,有176个方程(随机101)(内生17
29、6、外生89);以19491960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主要用于经济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和经济增长的长期研究。,6.3.2 美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2)继承与发展 1968年由美国联邦储备局、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大型季度模型MPS:有171个方程(随机75)(内生171、外生119);以19581965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OLS法和IV法估计。主要用于短期预测和金融政策评价。 1974年由数据资源公司研制的DRI模型:包含7个主要模块,51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块;718个方程(随机375)(内生718、外生170);以19561976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OLS法和
30、2SLS法估计。主要用于结构分析和政策评价。,6.3.2 美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3)最新进展 国家间模型和世界模型: 1968年由克莱因(Klein)首倡多国连接模型计划,开始时只有7个国家和1个“世界其它地区”;目前该模型已包含70多个国家和地区。模型中变量数目多达30000多个,方程数目超过10000个;大多数国家的模型为年度模型,只有112个发达国家用季度模型参加连接;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模型必须包括对外贸易模块,包含进、出口总量,进、出口价格指数四个用于连接的变量;主要用于预测世界经济发展,分析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国际影响问题。 WEFA模型:1977年由美国沃顿计量经济预测公司主持
31、研制,用于国家间连接;已 接纳多个国家和地区模型。 许多国家都在进行不同规模的用于国家间连接的模型的研制工作。,6.3.2 美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4)特点 1950年代,研制的模型主要是年度模型; 19601970年代,主要研制大型季度模型;必要性:研究经济稳定性,短期市场预测;可能性:计量经济理论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发展。 19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波动,人们对传统计量经济模型提出了质疑,从此较少出现新的一般的规矩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另一方面,出现了针对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等的专门模型。,6.3.3 Klein战争之间模型简介,这是Klein于1950年建立的、旨在分析
32、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发展是小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该模型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发展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以后的美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大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进、扩充而发展起来的。萨谬尔森(Samuelson)认为:“美国的许多模型,剥到核心,发现都有一个小小的Klein”。,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安萨默尔森 (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 美国人 (1920- )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
33、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6.3.3 Klein战争之间模型简介,六个内生变量为: C=消费支出,I=投资支出,P=利润, Wp=私营工资,K=资本存量,Y=可支配收入; 七个前定变量(四个外生变量)是: G=政府支出,Wg=政府工资,T=税金, t=时间,Kt-1=资本存量一期滞后值, Pt-1 =利润一期滞后值, Yt-1 =可支配收入一期滞后值。,6.3.3 Klein战争之间模型简介,Klein战争之间模型包括6个方程式,其中3个是行为方程,3个是恒等方程。 3个行为方程是: 消费函数:C=b10+b11P+b12(Wp+Wg)+b13P+1 投资
34、函数: I=b20+b21P+b22Pt-1+b23Kt-1+2 劳动力需求函数:Wp=b30+b31(Y+T-Wg)+b32(Y+T-Wg)t-1+b33t+ 3个恒等方程是: 国民收入定义方程:Y+T=C+I+G 利润定义方程:Y=Wg+Wp+P 资本存量方程:K=Kt-1+I,6.3.3 Klein战争之间模型简介 样本数据(19201941),对该模型的估计方法、估计结果及其应用请参考: 杨静文.计量经济试验操作指南.南京理工大学,2001,p133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311,6.4 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1)概述 在发展中国家,应用
35、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较为广泛积累的经验也较多的主要是亚洲和拉美国家(地区),其中最早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是印度,而发展最迅速的当属中国。 早期的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是由西方学者帮助建立的,或者是按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许多模型基本上是西方有关模型的翻版。 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模型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来研制建立模型,应该有自己的理论特色和方法特点。,6.4 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 “三大” 生存经济大、制度因素大、政府干预大; “三多” 多元经济、多重价格、多种分配; “三不” 市场不发达、结构不合理、发展不稳定,6.4 发展中国家宏
36、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3)模型功能特点 主要用于决策,而非预测;以长期决策研究和计划制定为主。 决策模型可以显示:为达到既定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可能的发展前景的科学决策依据。 “经济政策试验室”:计算机上的试算远比社会上的试点来得方便、可靠、省时省钱。,6.4 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4)模型以供给导向为主 存在严重的资源制约,例如自然资源、投资资金等,使得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以供给导向为主。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和规模,因而,生产模块在模型中占据核心位置;农业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部门,因而,农业生产方程比不可
37、少。,6.4 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5)模型具有较高的外生性程度 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发达,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效果较好。 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经常使用行政手段,由此产生许多政策外生变量;非经济因素难以量化,更难以内生化。 模型外生变量较多,呈高度开放的开放系统,便于政府随时进行干预,受到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欢迎。,6.4 发展中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6)模型具有较高的分解性程度 发展中国家更加关注结构问题,表现在模型中,就是具有较高的分解性程度。 (7)对外贸易问题的重要位置 严重依赖进口,外贸和外汇收支成为不可缺少的模块。 (8)数据质量问题严重 统计不完全,口径不一致,数据不准
38、确,6.5 我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1)已建(影响较大的几个)模型概览 复旦大学研制的“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91个方程; 清华大学研制的“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CEMT-1”,250个方程; 国家信息中心,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 ,98个方程;与LINK模型连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家统计局, “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 ,176个方程; 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计量模型” ,157个方程; 国家信息中心, “中国宏观经济计划预测计量模型” ,60个方程; 国家统计局,“中长期预测经济模型”,67个方程。,6.5 我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
39、(2)已研制模型的总体情况 在地区层次上,几乎每个省级地区都建立了本区域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甚至一些市(县)级地区也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已建立的模型,以年度模型为主。只有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或者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了仅有的几个季度模型。(数据可得性、模型功能) 已建立的模型,基本上采用供给导向的总体结构,在少数几个方程中采用供需双导向结构。 已建立的模型,1990年为界,之前的模型基本采用MPS核算体系的结构和指标体系,之后的模型基本上采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结构和指标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还不能完全独立地采用SNA体系。 (我国于1992年采用SNA体系,1953
40、1991年采用MPS体系。),6.5 我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3)目前建立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难点 两种体制并存:计划、市场 统计数据质量(SNA体系、MPS体系) 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并存 结构变化迅速,案例中国地区经济模型及其应用,(1)建模背景、依据及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别拉大,不利于未来发展和社会稳定。 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建立模型,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模型参数。 以投资分别向东、中、西部倾斜,利用模型进行了三各方案的模拟,进而讨论效益与公平的“双赢”。,张守一,葛新权,王斌 . 数量经济学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340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
41、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案例中国地区经济模型及其应用,(2)建模因果关系及框架图 每年总人口由上年人口和自然增长率决定,并分解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 农民储蓄与非农民储蓄形成总储蓄。 总储蓄、外资、预算拨款、自筹资金与其它资金构成总投资。 以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三次产业的产值由投资决定。 三次产业的产值合计形成GDP,按照人口计算得到人均GDP。 GDP是社会消费、农民消费和非农民消费的来源,它们构成总消费。,张守一,葛新权,王斌 . 数量经济学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340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因果关系框架图
42、,人均GDP,GDP,一产,二产,三产,农民消费,总消费,资投,国内贷款,自筹资金 和其他资金,预算拨款,外资,储蓄,非农民,农民,人口,人口自然 增长率,非农民消费,社会消费,居民消费,张守一,葛新权,王斌 .“中国地区经济模型及其应用”,数量经济学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340,案例中国地区经济模型及其应用,(3)模型模拟结果:以1995年有关数据为基础,对1996年、1997年和1998年经济增长进行事后预测。 方案一:假定今后15年将50%的投资投向东部,其余50%的投资按中、西部的人口进行分配,模拟结果表明:19982015年东部的经济增长最快,为10.07%; 方案二
43、:假定今后15年将50%的投资投向中部,其余50%的投资按东、西部的人口进行分配,模拟结果表明:19982015年中部的经济增长最快,为9.96%; 方案三:假定今后15年将50%的投资投向西部,其余50%的投资按中、东部的人口进行分配,模拟结果表明:19982015年西部的经济增长最快,为10.72%;,张守一,葛新权,王斌 . 数量经济学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340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案例中国地区经济模型及其应用,(4)对三种方案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以GDP增长率为效益指标,以人均GDP的差距为公平指标。,张守一,葛新权,王斌 . 数量
44、经济学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340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案例中国地区经济模型及其应用,(5)对模型模拟结果的评价与对策建议。 方案一:牺牲公平换取效益,是典型的“零和对策”; 方案二和方案三:牺牲效益换取公平,也是典型的“零和对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央政府对中西部进行转移支付,制定科学规划,实行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市场经济向有利于中西部的方向发展,使效益与公平获得双赢“,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张守一,葛新权,王斌 . 数量经济学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340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把教育放在首位; 大力发展高新科技; 发展网络经济; 点、线、面结合,滚动式开发; 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