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比较文学第四章.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487791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第四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比较文学第四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比较文学第四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比较文学第四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比较文学第四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第一节 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一、神话(myth) 神话myth来源于希腊语的mythos ,含义为“文字”或“口头语言”; 神话mythology概念中的loges在希腊语中具有“故事”之意。 拉丁文神话是fabula,其中具有道德寓意,包括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 英文中的fable则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神话的体裁概念 牛津字典对myth和mythology的解释:“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概念”。 神话本体概念 马克思强调: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

2、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对神话的进一步理解 从创作动机而言: 神话体现为一种认识方式,描述一种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其中想象力推测是解释具有因果链条的重要因素。 从创作观念而言: 与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从创作内容而言: 多为自然现象的神化和人化,其中包含着寻找答案的努力。,从创作媒介而言: 口头流传方式,在具体细节方面因讲叙人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而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神话,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从接受角度而言: 神话为我们记录了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如生与死的思考,信念一直延续至今。此外为什么会有四季的追问。,二、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

3、e) 就是通过民众口头流传的一切民间创作形式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故事、寓言、童话、谚语、谜语等各种类型。 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了Folklore的概念,首先是“民间传说”的概念,其次才是“民俗学”的概念。 其中 lore作为中古英语,含有“教条”、“学问”之意。因此Folklore民俗和文学两个部分。,一切民间文学的研究难以脱离对民俗的考察分析,而民俗中则总是包含着各种民间传说、故事等。 在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及研究中,曾出现多种理论和流派。具体有:,1、神话学派 (1)德国的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创立了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学派。神话学派对民间文学的起源,本质

4、做出了一系列的探讨。 他们在民间文学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方面最大的收获为格林童话。雅各布格林1885年出版的德意志神话学,全面说明了有关神话和民间文学的基本观点,成为这一学派的奠基之作。,一是意识到原始神话与原始信仰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是认为每一民族都有古老的原始神话,都有自己原始的宗教观念。 结论:一切民间文学都源于神话。,(2)马科斯谬勒进一步发展了神话学派的研究方向。 1856年出版专著比较神话学,谬勒创立“太阳神话说”,即认为人类的共同神话是太阳神话,各民族最早的神话都与太阳相关,这是从语言的分析入手得出的结论。(语言发生学) 神话的产生,按谬勒的观点,在神话时代,“雅利安语的每一个字在

5、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则神话”。,原始人类尚无抽象词汇,只有表示自然现象的具体名称; 上古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一词多指及多词一指,一词多指体现的是不同事物往往有相同特性,多词一指则是天下统一事物的不同特性。 在语言发展中,某些环节,词义消失、遗忘,于是原本清晰的叙述,在后人看来变得难以理解和怪诞。如Zeus的愿意是“天空”,后来原意丢失,便逐渐变成了诸神之王。亦可能一个词的原意被遗忘,接受了一种新的含义,由此产生神话。,2、人类学派 神话学派之后,在神话和民间文学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人类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安德鲁朗、弗雷泽和哈特兰等。 安德鲁朗代表作习俗与神话(1884)创立了人类学派的民俗学理

6、论。他在原始部落的调查中,发现了神话的相似性,语病产生神话的说法显然不能解释这种相似性。,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英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民俗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 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曾任利物浦大学和剑桥大学教授。早年以研究古代文化史为主,因受泰勒原始文化一书的影响而转向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尤其重视从民俗学角度来搜集、整理涉及各地土著民族和远古原始民族的宗教资料,以对法术、禁忌、图腾等原始宗教现象的研究而享誉宗教学术界。受英国唯理论和进化论的影响 ,他在学术上持宗教

7、进化观,但认为人类在形成其宗教之前已曾处于一种“法术”阶段,人类的理智即经历了从法术到宗教、由宗教到科学的发展。他指出这种法术揭示了一种原始理性,是原始社会曾经流行的“准科学”,此后法术活动在其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或因求诸超自然的神灵力量而走向宗教、或因依靠人的经验观察而走向科学。他强调从文化整合上来看待远古灵性领域、从人类思维进化上来分析宗教的诞生。其基本观点虽然受到某些批评或否定,但多数学者承认他在汇集宗教史资料上贡献突出。著有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究、图腾与族外婚、对永生的信仰与对死者的崇拜等。,詹姆斯弗雷泽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其代表作金枝(18901915)提出巫术、图腾崇拜等观念。其

8、中,弗雷泽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巫术宗教科学,这是人类面对自然的发展历程。通过考察,他发现巫术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即“巫术思维”形成早期神话。,3、历史地理学派 芬兰学者创立,故又称芬兰学派,代表人物是科隆和阿尔奈。 卡尔科隆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 1、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国际性(共性)不仅在于共同的基本思想,而且也在于全部情节的大同小异,以及在各种大同小异的情节中表现共同的主题。,2、若想发现最原始的叙述,就必须把一个故事的各种异文、变文加以对照和比较。 3、对有文字记录的异文,须按历史的原则来分类。 4、要尽可能掌握一个故事的全部异文,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9、。,AT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是科隆的学生,他利用科隆提出的原则,提出了一套十分详细的民间文学类型的分类方法,出版了故事类型指南一书。 阿尔奈分析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归纳出三大类,一、动物故事;二、普通民间故事;三、笑话。每个大类又分作若干细类。 但阿尔奈的分类索引只能涵盖北欧各国。后来美国学者斯蒂恩汤普森在阿尔奈分类的基础上作了增补修订,并把故事类型扩大为五类,增加了“程式故事”和“未分故事”。把阿尔奈的类型由504个增加到2499个,这就是AT分类法,这是民间文学必备的工具书。,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分类 中国在20年代前后也注重民间故事类型分类。19301931年,钟敬文撰写中国民谭型式一书,划分出

10、45个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类型。1978年,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以AT分类法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这是有关中国民间故事最权威的著作。,4、心理分析派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这一学派从心理、潜意识层面来理解、解释神话与民间文学。弗洛伊德强调本能、潜意识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他使用“俄底蒲斯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的概念,形象地说明异性相吸的现象。神话人物往往是意识和潜意识的象征和代表,强调潜意识必须抑制。,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今日我们所谓的神话仪式实际上是上古先民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式储藏。“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原型则“是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它存在于每一个体的记忆中

11、,并不断复现,于是形成了世代文学中类似的模式和母题,其中神话就是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5、结构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他1958年发表神话的结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是一种文化向其个人传达信息的密码。如依据神话的自然顺序来阅读,很难破解这种密码,依次必须分析神话的叙述结构。一则神话的叙述结构可以分析成若干互相关联的单元,他把这样的单元称作“神话元”,把神话解析之后,再把“神话元”按类似的性质重新组织,便可以破译密码。,结构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1895-1970)。他于1928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和1946年出版的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曾产生过重

12、大的影响。他认为按人物和主题来划分民间故事类型是不科学的,所以他提出按“功能”(function)来分类的原则。所谓功能,就是对情节的展开具有意义的人物行动,依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故事中人物功能是稳定不变的,功能怎样和由谁来完成,它们始终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份。 二、故事中已知功能的数目是有限的。 三、功能的排列顺序总是趋于一致。 四、所有故事在结构上属于一个类型。 由此普罗普一共总结了民间故事主人公6个行动阶段、31种功能:,普罗普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掌握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理解结构的能指,但对于所指的理解却无帮助。但是,普罗普为民间文学叙述寻找、确立“语法”的努力却为后来的叙

13、事学立下奠基之功。,1、出发准备阶段(7种功能)2、情况复杂化阶段(3种功能)3、转移阶段(5种功能)4、与恶人斗争阶段(4种功能)5、主人公返回阶段(7种功能) 6、识别阶段(5种功能) 此外他还总结出7个“行动范围”和8个与之相应的角色(恶人、为主人公提供物件者、助手、公主即被救助者、父亲、派遣者、主人公即历险者或牺牲者、假主人公)。,参考题,1、什么是神话? 2、神话的基本特征? 3、什么是民间文学? 4、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派? 5、什么是AT分类法?,参考书目,1、美阿兰邓迪斯编,朝戈金等译西方神话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英詹姆斯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

14、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俄弗拉基米尔普洛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年版。 4、法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组建译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文集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法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文集3、4、5、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加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选自胡经之等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克雷默等:世界古代神话,魏庆征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二节 主题学,主题学理论

15、的确立与发展,同几位学者的著述思想息息相关,比利时的图松比较文学中的主题研究和方法论,美国哈瑞列文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维斯坦因的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一书的“主题学”一章,弗约斯特的比较文学导论一书的“主题学”专章。,主题学研究的主题是一宽泛概念,包括母题、意象、题材、套语等,而不是一般主题概念的文本题旨及作家的主观意图。具体而言: 主题学探索相同主题(包括人物、意象、母题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与变化,具此了解时代特征和作家的“意图”(intention),以及作家表达主题的手段和形式,在挖掘主题是什么的同时,更关注为什么的根源。 早期的主题学研究称为主题史或题材史研究,即对某一题材,

16、某人物在不同民族,不同作家创作中的流行演变的历史及某种规律。,主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象,1、主题和母题(theme and mature)motif 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的抽象思想观念,是文本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具有结论性的倾向所指,或者理解为由抽象概念所命名、概括的文本内容。如苦难的爱情、野蛮的战争、伟大的英雄。 若考虑接受层面的内容,主题可分为创作主题和接受主题两类。,创作主题,即作家的主观意图,或是融合、凝固在文本内容中的主观思想观念或是非判断。创作主题并非是清晰可循的,鲜明突显。而且区分为几种层次,在极具风格色彩的作品,主题几乎没有唯一终极答案,历史环境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理解,作家

17、本人亦未必总有明确的主观意图表达。 接受主题,即读者理解的创作主题。从接受角度而言,读者对于创作主题的理解、体认便构成了接受主题。它与创作主题的重合是一种理想状态,多数情况下在历时轴和共时轴上摆动,从而形成“主题争议”的文学现象,经典作品的主题解读,成为阐释学的重要内容。,母题 作品最小概括单元的观念认识,不具有倾向性所指。通常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战争、原罪、嫉妒、骄傲、爱情、仇恨、生死等,在作品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通过作家的处理,读者的分析判断,母题便获得倾向性,有了褒贬判断,母题便会获得主题意义。托马舍夫斯基称:“作品不能再分

18、解的部分的主题称作母题 。” 所以,母题具有客观性,不提出任何问题;而主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上升到问题的高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说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则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成的基础。,AF斯科特主编当代文学术语称:母题就是贯穿一部作品的一个特别的思想或者占主导地位的成分,它构成了主题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母题就其数量而言总是有限的,但其表现形式则是无限多样的。文学史告诉我们,文本虽浩如烟海,但母题却是有限的,不断重复出现的,爱情、生死聚散离合等。 同题材相比,母题似乎与此雷同,或者有相当的重合。如战争、爱情,某个重复的人物题材,题材与母题相同。依据这一判断,我们

19、可以理解:更为具体的概括性内容母题和题材同一,否则,一个宽泛的概括题材和母题是泾渭分明的,如武侠、工业、农业、校园、军事题材不可能是一个母题,而战争、爱情则既是题材,亦可以是母题。此外,题材的划分方式标准并不是单一的,既有宽泛的标准,如行业、时间(历史、神话、现代)类型,也有狭隘具体的标准,如抗争、复仇、爱情、战争等等,总之,两者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却是不同的概念界定。,2、题材与情境(situation ),所谓题材,一般是指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素材。我们依据字义还可理解为:孕育、产生、表达主题的人物、环境、社会、文化等背景材料。在叙事类作品中,可以概括为产生、表达主题的故事或情节背景材

20、料。 在比较文学意义上,题材研究关注的是各民族作家在选择相同题材时,为何会有不同的主题产生,或是形成“不约而同”的主题。 此外,还有“偏爱的领域”(梵第根语)。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重复的神话与传说,圣经传说,古希腊神话传说及民间传说(浮士德、唐璜)。 二是某些特定历史人物及事件,前者如克莉奥佩特拉、拿破仑,后者如二战、越战等。,情境 情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人物关系格局,维斯坦因说:“情境是人的观点、感情或行为方式的集合,它们产生或产生于几个个人参与的行动。”俄国学者托马舍夫斯基则称:“情境就是人物在每个特定时刻的互相关系。”总之一句话:人物关系所蕴涵的生活情势或局面。,情境的

21、特点:,1、每一特定情境必然蕴涵着一个母题。如红与黑中的男女关系之情境,就蕴涵着爱情选择,这一母题,同时还蕴涵着爱情亦是一种政治这一母题,平民男子与贵族女性的相爱,就介入了政治之中。 2、情境和母题一样,其数量有限,基本情况尤其如此,而情境的组合方式则是无限的,文学作品不断生成,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主题学要研究的情境,一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特定基本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特定情境的处理方式的差异,包括这些基本情境如何从一个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并不断标新立异,成为无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的过程。而这些基本情境无非是极具冲突张力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事态发展趋势。 如正邪之争、三角恋、情

22、感与理智的冲突、人鬼、人神情, 二是对情境母题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挖掘传统文学中包含母题的情境,并进行整理。 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有“柳暗花明”情境,其中既有复仇母题,亦有爱情母题,前者有清官大侠出现,后者则是公子中状元,小姐能发现挖掘其潜质。这里包含着佛家“否极泰来”的思想,以及老庄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3、意象和套语(成语)研究:,意象一般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切物象和景象,亦可指比喻语言的媒介物。主题学中的意象是指某一民族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可以是一种自然景观(如日月星辰、雷电山水),也可以是一种动植物(龙凤虎狼,松柏竹兰)亦可以是想象中的事物(天堂、地狱、神仙鬼怪)。

23、这些意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其象征含义既可能相似,亦可能相异,如龙的形象,在中国倍受推崇,在西方则是妖魔,中国推崇松柏,俄罗斯则赞美白杨。,主题学套语,亦称惯用语与中国典故成语相似。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套语虽不是一个句子,依然呈现着能指和所指的特点,表层意义和深层象征的结合, 如欧美文学常见的“乐园”“禁果”“方舟”等等,既包含着典故,又有特定的意义所指。 上述惯用语一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成传播,但随文化交流的扩大,惯用语也会进入其它语境,其中有些发生意义变化。如“禁果”在西方本是禁忌、规范、约束之意,进入中国汉语环境则强调了两性关系意义,偷尝禁果往往意味着婚外性行为的发生。,4、典型人物研究

24、:,这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一般分为三类, 一是远古神话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被后世民族和文学不断描绘、塑造,因此获得了“原型”(architype)的特质,如普罗米修斯、阿基琉斯、安德罗玛克、该隐、撒旦等。 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如俄国的“多余人”“小人物”“新人”系列等,伪君子、老葛朗台亦属此类。 三是所谓超越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形象,如堂吉诃德、哈姆莱特、浮士德、唐璜、阿Q等。,(一)典型人物研究 1、主要是人物变化演进历史研究, 其中包含读者审美趣味的转变、接受心理的变化等。如西方文学史著名人物浮士德、唐璜、撒旦等,不同时代人物的品质、面貌经常变化。 2、人物类

25、型、人物系列研究 中国古典叙事类作品充满类型化人物,鲁莽型的如张飞、李逵、牛皋、程咬金等;智慧型的如诸葛亮、吴用、姜尚等;义气型的如关羽、秦琼、晁盖等。 人物系列主要表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创作中,如“多余人”、“小人物”、“新人”等。类型化创作也会形成人物系列。如西部小说中的牛仔,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其实传奇中的骑士,侦探小说中的各类探长。,中国古典叙事类作品男性主人公和女性主人公为何由阳刚走向阴柔,从项羽成为贾宝玉,由花木兰成为林黛玉。这主要是体现了审美观念的变化,生产力水平越高,对人物自然力量的赞美就会降低,即生存不再单纯依赖体力。其次由单纯的故事叙事开始向抒情意境追求,由实用性走向观赏性,

26、这样的进程,既是中国人精神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强化了中国人的某种精神状态。,(二)中外人物的对比分析研究 要注意某种可比性前提,包括某种结论。特别要注意:要分清主次。比较是一种手段,深入分析某一具体人物是目的,另一人物作为参照,这样才能体现规律,形成明确的目标方向。,思考题:,1、什么是主题学?主题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2、主题和母题是什么?二者的差异是什么? 3、什么是题材?创作更加偏爱的题材领域有哪些? 4、什么是情境?情境有何特点,分析一部作品的情境构成? 什么是意象、套语(惯用语)? 6、主题学研究的人物典型有哪几类?,参考书目,1.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2.法马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张汉良: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6.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8.靳明全: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邓晓芒: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于长敏: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节 媒介学,在两种

28、民族文学发生相互关系的经过路线和传播过程中,从传播到接受,往往是由一个媒介来沟通实现的。 所谓媒介是指那些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着传播和沟通作用的人或物质载体,它把一个民族文学(作家、作品、文艺思潮和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民族,使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得以实现。 对于媒介研究,是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把媒介分为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三大类。,第一类媒介,第一类媒介,起重要作用是“个人”,这是最为活跃的能动媒介。 这个“个人”体现为三种情况类型。 一是媒介个人属于接受国家。他们是外国作家、作品的热情介绍者、评论者,是外国文学和思潮的积极引进者。例如:鲁迅、波德莱尔。

29、 二是媒介个人属于传播影响的国家。他们定居外国或长期寄居海外,向所在国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如东渡的鉴真、传教士利玛窦、屠格涅夫、索尔仁尼琴、拜伦、米兰昆德拉、纳博科夫等。 三是媒介个人具有中立特征,属于第三国。这类人熟悉多种语言文字,热爱特定民族的文学。意象派诗人就把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带到了欧洲。,第二类媒介,第二类媒介,是由文学团体和社会环境所构成。这是个人媒介的扩大化,同样亦包括接受传播两个方面。接受方面:如“五四”时代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19世纪初叶法国斯达尔夫人的沙龙。传播方面一般体现为访问团体。或是访学团体,如传教士团体。50年代的法国马尔罗为团长的访问文化团体

30、。此外,“百科全书派”以传播英国的国家哲学观念为主。,环境媒介则体现为学术活动、会议和作家相聚的国际笔会。德国的浪漫主义团体是以两个城市命名的,耶拿、海德尔堡便是典型的传播、接受文学影响的地域环境。而巴黎则是最为著名的环境媒介。无论是乔伊斯、贝克特,还是南美危地马拉的阿斯图利亚斯(玉米人)、古巴的卡彭铁尔(这个世界的王国)、马尔克斯都有巴黎这一环境提供的重要影响。 文字媒介特别是翻译材料则为重要媒介,并产生极大影响。随翻译规模的不断扩大,翻译几乎开始形成一种学问,即译介学。我们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之类,则完全以翻译作为基础。 翻译是一民族文学进入另一民族文学,产生影响、体现效果的最有效手段,是

31、文学交流必须依赖的媒介。中国文学对于外国文学的吸收和接受,几乎完全通过翻译,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中国新文学。,思考题,1、何为媒介? 2、媒介的三种类型? 3、个人媒介的三种类型?,参考文献,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马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罗 亚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6、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 1984年版。 7、英 亨利

32、吉福德:比较文学,李有成译,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 8、美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理论集,王润华译,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四节 形象学(imageology),Image:像、肖像。与另一人或物相象。心象、意象、形象。公众对某公众人物或物质(商品)持有的观念与认识。 形象学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但在比较文学意义层面,则以研究一国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为主。形象学关注作家在其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形象。,形象学的主要任务,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神话的创造过程及规律,分析其产生流传的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一、形象学的学科历史,形象

33、学最早的创始人,法国学者路易保尔贝茨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之间是怎样互相观察的”。 真正奠基形象学基础的是法国的让玛利卡雷的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19001940(1947)一书,他把形象学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1951年,基亚比较文学一书单列一章形象学,把形象学定义为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怎样被制作,又怎样被保存下来”。 这样人们开始注意到: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文学文本则以变化多端的形式同时充当了形象制造和传播媒介这两种角色。,异国异族形象,异国异族形象属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社

34、会文化的观察、想象与推测,故它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进而成为人类学、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由此注定了其跨学科研究的要求。 形象学在当代的发展是与法国学者巴柔的贡献分不开的,1989年,他为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撰写“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一章,明确指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巴柔的定义: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因此,形象就是一个民族对两种类型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作的文学或非文学的说明,能指所指关系的表述。 形象学就

35、是研究一个民族想象领域里的异国异族形象。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了解具有相当成份的推测与想象,而这种想象往往凝固在某一语词或文本之中,这种语词或文本使整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先验结构或某种集体无意识,并逐渐成为后人的基本认识。,形象的特征,依据巴柔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 1、形象是对一种特定文化现实的描述与理解,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共生物。 一切“他者”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制作、描述出来,这种描述并不遵循或难以遵循严格的真实性原则,而是凭借个人或集体的想象、推测及固定的思想观念加以描绘,所以,任何“他者”都是一种情感和思

36、想的混合物。,2、任何“他者”形象与现实本身都有较大的分歧和偏离。 对偏离原因产生的追问,就是形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回答偏离原因这一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他者”的观察存在局部和整体的差异,以偏概全的特征。,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了解,都是从个人对个人的具体事例、行为准则入手,而观察者或审视者都有自身文化所规定的角度及是非标准,以及观察行为发生时的特定情境,由此决定以及影响接受认同和拒绝否定的最后判断,某种形象由此而产生。 任何个人既代表一个民族,又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民族。观察者或审视者承载的自身文化标准,往往内化为一种已知结构,观察对象成为未知内容,这样,就会导致把

37、自身文化标准放大为普遍标准的情形,偏见与偏离就会产生。 观察结论往往受制于观察行为的特定情境,这是指发生观察行为发生时的环境和背景,不同情境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判断。,(2)人类对于环境的了解和体认,往往依赖想象和推测。 无论是身处其中,还是遥远的异域。即我们不能穷尽观察去获得一种认识,想象和推测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去弥补细节的不足,即使面对新闻报道亦如此,实地观光考察亦如此。这样想象和推测在观察活动中便具有了无法避免的特征,也使某种判断产生偏差和错误成为普遍现象。,(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已成为历史惯性和主观信念,并影响观察行为和结果。 随着交往的扩大,观念的变化,这一心态正在转化为某

38、种具体的欣赏或否定心态,对某一民族或人物往往采取田园化、理想化或者妖魔化的方式。,3、形象是一种象征符号语言 “他者”形象是一个社会和民族用来言说和思维的象征语言之一,它体现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他者”形象的塑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但无论在哪一层面上,“他者”形象或多或少都是对“他者”的一种直接否定,对于“自我”则是一种间接肯定,自我形象通过他者形象间接传播、表现。 注意这种“他者”形象是单方面的塑造、确认,故体现了很强的主观性及一相情愿的色彩。“主要具有反思性、理想性,而较少确实性。”此外,形象还具有符号功能(function signe),一切“他者”形象都不是

39、多义而是趋向单义,即其单纯鲜明的特征,不会混同于其他形象符号,或者说“他者”形象的塑造与接受,传播需要时间的考验,而不是随意任性而为的行为。而诞生“他者”形象的文本或传说,往往获得了经典的地位,所以“他者”形象符号并非是任意无限的,而是纳入了特定的观念及话语程序。,4、“他者”形象以套话(stereotype)套语作为存在载体。 (stereotype)其原义为铅版印刷,后引申为定型的观念、语词和信仰。具体指:一个民族长期使用,用来指称异国“他者”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 巴柔说:“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语是陈述集体知识(集体认识)的一个最小单位。他释放出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

40、泛的信息交流”。 套语或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概括,也是这一文化的缩影。对于制造习语和套语的民族而言,则反映了一种观念和信仰,反映了一种道德判断,即所谓评价他人就是评价自己。所以,套语是观念信仰与词语的有效结合,,(套语)观念和词语的结合方式,首先是个别主语省略,从而扩大为一个集体主语,形成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外推、扩张过程,从而使个别特定对象主语变成一般的集体主语。 其次是现象与本质的分离。套语一旦建立,世上的一切文化就有了某种等级秩序的划分。套语暗含着一种肯定和否定,暗含着以某一现象确立本质的努力和用心,并且以套语中陈述的唯一事实作为结论基础,以及与其它民族形成对立对比的前提。,第三

41、,自然属性和文化品质之间的共生混合。以套语作为载体对“他者”定义,在其生成过程中将两类不同的事实有意或无意地加以混合,把自然属性和文化品质,存在状态和行为特征加以混合,故一些描绘生理特征的词语在此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以其指称某种文化品质。 如“毛子”、“大鼻子”、“红番”、“黄猴子”、“老黑”等,对于特定民族的认识都积淀在这一类套语中,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文化指称。,三、“他者”异族形象的存在方式,首先是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定型。其特点在于具体、形象和生动。 其次,随交流的扩大和深入,语言文本中的异族形象开始转化为文字文本亲历和写实。哥伦布的航海日记、马可波罗游记都是典型的例证。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被香

42、港大学的安东尼泰特罗称之为“文本人类学”。 第三,“他者”在文本中以多以人物、景物形式而存在。 “他者”人物形象:如“偷挖地雷的日本军人”,“穿和服的女人”,“戴礼貌的汉奸”,“戴墨镜、叼雪茄烟的美国大兵”等等。 “他者”景物形象:土耳其后宫、土耳其浴室、金字塔、阿拉伯男人的头巾、女人的面纱。,四、形象的特点及作用,一般而言,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特定形式,具有具体可感的特性,同时还孕育着作家的特定思想观念、情感及宗教信仰,具有所指和能指的综合性价值,形象学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 同一般文艺学上的形象相比,形象学的形象具有如下特点:,形象学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形象,即“他者形象”。 这种形

43、象是一种具体特定所指,包含着文化语境及知识背景。 如“鬼子”便是日本人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人的态度、倾向和价值判断,以及日本人对于中国人造成的巨大创伤这一背景。 其次是“自我”形象。它依附在“他者”形象背后,并决定着“他者”形象的塑造和确定。 也就是说,“异国”形象的塑造,间接、曲折体现了“自我”形象,体现了“自我”判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他者”形象是“自我”形象的间接反映,是自我观念的曲折表现。 第三,形象学中的形象只是一个民族的一种价值观念、认知态度的反映及媒介,其核心内容即其所指,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态度,反映的是民族观念,形象便是这一观念的结果。,形象的作用,寄寓在形象中的某种

44、认识,虽然具有虚构、想象、夸张、歪曲的色彩,但却往往影响人们对另一民族的认识,这种认识一经形成便会凝固,其变化十分缓慢,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差异、冲突。 针对另一民族的社会集体想象,法国学者利科认为:形象具有认同和颠覆两种作用,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之间。,此时的“意识形态”概念,同一般的概念内涵不同,一般意识形态往往被理解为动员人民去行动的信念体系。T帕森斯则定义为:社会群体使世界更易于为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利科正是在帕森斯的概念层面上使用了具有解释和描述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所以,此时的意识形态就是被理想化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强化了自我身份。 形象是否属于意识形态类,不是

45、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由它对一个特定群体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当一位作家主要依据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形象观念表现描绘异国形象,对异国持否定态度,具有歧视色彩,这便是意识形态化,特点在于认同群体,并以此支配、整合差异性。,乌托邦式的想象及形象本质上质疑现实与自我,对固有的意识形态具有颠覆功能。其特点是按利科的说法:“维持可能性领域的开放状态”和“在理想与传统间保持距离”。此时,乌托邦形象偏于差异性,并把差异性再现为一个理想的替代社会,从而背离自身的文化观念。 凡使用离心的,非主流文化话语表现描绘异国形象,并否定批判认同性,突出、强调相异性的特征,便是乌托邦形象。 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便是如此。,

46、五、文本分析,关注文本中的异国形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词汇(套语) 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文化文本中,保留了许多传播“他者”形象的特定词汇(套语),这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梳理、鉴别这类词汇就成为首要工作。其中要区别来自注视者国家和被注视者国家的词汇。 2、等级关系 梳理、鉴别套语之后,就要确立文本如何产生的问题,尤其关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关注呈现等级特征的对立关系,自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异域文化。关注在时空范畴、人物体系、文化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性,考察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基本态度与认识。 3、故事情节 无论是形象还是套语,往往会体现为故事情节,体现为一个民

47、族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特征,即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认识、理解总是凝固在故事之中。 例如:徐福的传说,西归浦的传说均为如此。即使是成龙的上海正午,通过被抢的公主不愿回归的行为,表达西方为乐土的潜意识。,参考书目,1、乐黛云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周宁主编:2000年西方看中国(上,下),团结出版社,1999年。 4、何兆武 柳御林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上、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常绍民等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 6、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

48、何改变了美国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思考题,1、什么是形象学、研究范围和对象。 2、形象学学科进程及观念演化。 3、什么是“他者”?什么是“自我”?二者关系如何? 4、“他者”形象与现实分离的原因是什么? 5、形象学研究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6、什么是套语?其特征是什么? 7、“他者”形象的存在方式有哪些? 8、什么是意识形态形象?什么是乌托邦形象?,第五节 类型学,类型学中的类型概念,非一般意义上的题材、体裁类型,而是专有特定名称,强调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具有相同、相似的文学现象类型。,一、类型概念,类型是指在无明确影响条件下,特定的文学现象所表现出的相同、相似的文学观念、艺术思维,

49、从而呈现共通的诗学特征,这些共通的诗学特征存在于文学历史进程中,极富美学意义和价值,并由于内在的联系而构成一定的体系、类型。 同一般的体裁类型相比,差别在于前者只体现为一种分类的结果,而类型学的体裁类型不仅要保证相同、相近的体裁意义,还要体现“不约而同”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思维,从而体现重复、可靠的现象特征。所以,“类型学”或“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kind)和类型(genre)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二、构成“类型”的文学现象,一是划时代意义的文学流派、方法。 如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巴罗克、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在演变发展序列上形成“类似”。 二是国际性或世界性体裁的演变亦呈现出序列上的类似,每一种体裁乃是历史诗学意义上的一个特殊类型,并呈现规律性。 神话、史诗、抒情诗、戏剧、小说等,其规律性表现为每一个民族文学,总是先有神话、史诗,后有戏剧小说,先有叙事,后有抒情。 三是特定的作家的创作。 如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流派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的作家群体,“中间状态”的作家创作类型,即不属于现实主义,亦不属于现代主义,但又同时拥有两种创作流派的某些特征,除一些教材经常人云亦云提到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瑞典作家斯特林堡与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外,其他一些作家亦有类似特点。英国作家毛姆、格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