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书画(二),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说明: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纵81.5厘米 横53.6厘米 占据芙蓉锦鸡图画面主要位置的是秋天不怕霜迸发的木芙蓉和枝上停留的美丽的锦鸡。各种景物的布局宾主分明,疏密有致。芙蓉花的妩媚鲜艳,秋菊的萧疏挺立,蝴蝶的翩翩起舞,也都刻画得生动传神,极富有真实感。画的右上方有赵佶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这便点明了此画通过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是为了颂扬它们具有的儒家五种伦理品德-文、武、勇、仁、信。造型精致,设色浓丽,晕染细腻,也传出皇家的雍容富贵气派。,溪山行旅图画面中央的主峰,如巨碑矗立,伟伟乎直冲霄汉,显示了画家浑厚雄
2、强、顶天立地的精神气度。山顶上灌木丛生、密而有序、一派苍茫气象。如线一般的瀑布,自山体腹间流出,涓涓有声,美妙无比。主峰右侧有一低矮山峰,与主峰对坐,形成呼应。中景以上,雾霭蒸腾,烟岚迷漫,使整幅作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高耸、伟岸之感,也与上端产生了距离。中景两崖间,瀑布喷泻,飞流激荡而出,汇成溪流山涧,流出画面。两崖上树木茂密生长,各尽其态。顶端有似针叶一样的林木,屋宇楼阁藏于其后,错落有致,耐人寻味。近景巨石横卧,坚不可摧,这无疑对画面耸立感起到稳定作用。近景与中景间,几条横线,形成沙石坡角。四条小毛驴负重夺路而出,这无疑对厚重、深邃的溪山行旅图增添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使画面产生了音乐感和灵
3、气。,黄公望生于南宋成淳五年(1269年),本姓陆,名坚,家住常熟子游巷,由于幼年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给寓居在虞山小山头的浙江永嘉人黄乐为养子。据传说,当时黄乐年已九十岁,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便改姓换名为黄公望,字子久。后来又取了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井西道人等别号,公望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十二三岁就参加了本县的神童考试,后来又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掌握了广搏的学识和技艺。 Zx x k,黄公望,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
4、概括出来的杰作。,富春山居图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中的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都生动不断地展示了江南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据记载,富春山居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静庵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长的一段历经流传,至乾隆时,收入皇家“内府
5、”。先是宫内曾有一卷富春山居图副本,乾隆为之题咏再三,以为真迹。火焚本进宫后,被定为“膺鼎”,载入石渠宝笈三编。后归故宫博物院,解放前被国民党运往台湾。短的一段即被名为剩山图的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四十年前为吴湖帆先生所得。1956年10月间,上海国画院举办宋、元、明、清名画展时,才和广大群众见西。我们现在常看到的富春山居图,就是这短的一段剩山图,今藏浙江博物馆,虽非原图全壁,然其一丘一壑之景“俨然富春山在望”,画面峰峦起伏,林木葱笼,笔法纯熟,意境深邃,左端还留有火烧的痕迹。据专家鉴定,确认此图即富春山居图的前段无疑。这一历经磨难的艺术珍品,虽经分割,遥存两地,所幸者主体犹在。我们期待随着将来祖
6、国的统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以完整的面目, 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徐渭自评云:“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一生坎坷,常“忍饥月下独徘徊”,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绘画对后人影响之深。,徐渭 牡丹蕉石图 上海博物馆藏,金陵八家:在中国画史上指龚贤、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胡 慥、谢荪等八人。他们从事绘画艺术活动的时间主要在明末天启、崇祯到清初康熙年间,是生产或寄居在金陵的八位画家。他们的特点:不爱摹古之风的影响,且能人人生活经历和大自然环境中得到启示,作品的
7、写实性较强,有着不同程度的创造。他们的画法主要是继承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变化。他们大都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他们又常常聚一在起,以诗文书画相与酬唱。,金陵八家没有共同风格,各有不同的专长和面貌,各行其事,互不相牟,其中以龚贤为首,金陵八家,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他是明代著名的遗民画家,有“老归钟阜作遗民”之句,为金陵八家之首,工诗文书画,著有草香堂集)、半亩园诗。 所画山水能扫除时习,上追董 (源)、巨(然),用墨深厚,皴擦每至十余次,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写小照作为一
8、个扫叶僧,因名所居之楼,为扫叶楼。有画诀传世,龚贤是一领青衿,一生贫苦,晚年全靠卖画、写字和授徒维持生计。最后死于贫病,龚贤,摄山栖霞图 清 龚贤 纸本水墨 纵30.5厘米 横1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四僧,石涛 (公元1641约1724年),清初四画僧之一。俗名朱若极,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 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等,石涛,朱耷,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
9、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朱耷,梅花图,松,荷花小鸟图,一快圆浑的湖石,有不稳定的动势。石尖和石旁坡地上各蹲立一小鸟,给画面平添一股生气。作者用饱满的软毫,中锋运转,笔笔藏锋,圆浑含蓄。湖石的勾廓极其简括,寥寥几笔圆转的皱法,显出湖石的灵动。小鸟缩头弓
10、背的形态,流溢出一种嘲讽的神气,颇耐人寻味。全图形体简约而寓意深晦,并有很强的形式感,朱耷 湖石双鸟图轴 ,朱 耷 没有一丝风 一片云 一株树望着天空 生长不出一片叶子 生长不出一片叶子 一株树望着天空 没有一丝风 一片云 天秃了 哭之 天秃了 笑之 一株树望着天空生长不出一片叶子,朱耷与残荷波中的败荷 浓淡有致的泪水 流淌成宣纸上 残破的墨色沉沦的天地中 枯叶像一只冻僵的蝴蝶 在风中瑟缩 一阵甜媚的风 把焦灼和痴狂 燃成灰烬 又被疯颠 吹散枯枝 残叶 怪石 垒砌的蜗居 飞来一只木讷的鸟 秃陋的嘴巴 一声不响 只是那一双冷眼 让人蓦然一个 惊心动魄的 寒颤,清乾隆间寓居江苏扬州的八位代表画家的
11、总称。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和高翔、李蝉、郑燮、李方膺、罗聘,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云集,人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扬州八怪,并不专指某八个人,实际上是泛指代表扬州画坛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已经是职业化的文人画家或是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他们的共通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扬州八怪,郑板桥擅长画竹、兰、石、松、菊。尤其兰、竹成就最为突出。他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作竹石图轴题诗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12、,画到生时是熟时。 可见,他几十年如一日,深思熟虑,不断实践,到了六十六岁时,其墨竹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郑燮石刻拓本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郑板桥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