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抗血小板临床治疗走过40年,2,中国正在经历传染性疾病到 非传染性慢病的快速健康转型期,据Lancet最新GBD研究报道,中国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已逐渐超过感染性疾病,2010年中国卒中死亡人数为170万,是第一位死因,但与1990年相比卒中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基数巨大;2010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约95万,死亡率较1990年仍有显著的提升,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2013; 381: 19
2、872015,3,中国正处于快速健康转型期, 如何实现“心脑血管健康梦”?,健康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发展期,老龄化、城市化带来的心脑血管健康问题也是前所未见的。,面对快速增长的心脑血管发病率,如何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实现“心脑血管健康梦”的关键。,The Lancet, Volume 381, Issue 9882, Page 1959, 8 June 2013,对于CVD二级预防也应吸取欧美国家的先进疾病管理经验。,4,对于已是慢病化的欧美国家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正在逐步降低,欧美国家经济较发达,很早步入非传染性慢病时代,随着治疗的进步,近年
3、来,5,欧美国家心脑血管死亡率降低溯源启示:重视二级预防,英国和威尔士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19812000年CHD死亡率降低原因归因于CHD危险因素的控制,即二级预防治疗非常重要,其中阿司匹林在CHD二级预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预防的死亡例数甚至超过ACEI和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药物,Circulation. 2004;109:1101-1107.,6,系统回顾研究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 卒中复发率降低主要归因于降压及抗血小板治疗,汇总59项自1960至2009年公布的脑卒中RCT研究,n=66157。 结果发现,90年前后,抗血小板使用从39.8%提升到88.9%,平均血压也从154.9/9
4、0.5下降至144.5/ 83.8 mmHg,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也各有增加,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仅血压降低和抗栓治疗(主要为阿司匹林)有关,Circulation. 2011;123:2111-2119.,7,心脑血管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历程概述,血小板的激活有若干途径和靶点,因此抗血小板治疗也发展出多种途径,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 噻氯吡啶 非噻氯吡啶,GP IIb/IIIa 抑制剂,尚未广泛用于临床 血栓烷受体拮抗剂 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53 (2013) 8196,8,临床抗血小板治疗40年话从头
5、,Peter Elwood 教授,受英国朴茨茅斯以为血液病学医生John OBrien提出小剂量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对血栓形成可能有预防作用的启发,Peter Elwood等最早对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进行了随即对照研究 他们收集了南威尔士6所医院确诊心肌梗死的出院患者,确认没有禁忌症后予阿司匹林或安慰剂治疗,1970年,研究入选了第一位受试者,至1973年,共1200多例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1974年该研究在BMJ杂志发表,距今已40年。,J R Soc Med 2006;99:586588,9,累积死亡率%,首项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显著降低死亡风险,Br Me
6、d J. 1974 Mar 9;1(5905):436-40.,N=1239 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 最长随访30个月,12%,25%,34%,阿司匹林使用时间越长,MI后生存获益越明显,随访时间(月),10,阿司匹林奠定心脑血管疾病 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基础,经几十年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累积了大量证据。2009年ATT汇总了其中16项RCT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可使,Lancet 2009; 373: 184960,meta分析,入选16项心脑血管二级预防研究,43000人年,11,从单一抗血小板到双联抗血小板时代,对ACS等严重血管事件高危
7、以及行PCI患者,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尚不足够,继2001年CURE研究公布起,ACS治疗进入了阿司匹林联合ADP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研究历程,n=12562,NSTE-ACS患者,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312个月,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N Engl J Med 2001;345:494-502.,20%,心血管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风险,12,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出现 为心脑血管疾病抗栓治疗再添利器,Drugs 2012; 72 (16): 2087-2116,起效慢,常规剂量约5日起效 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代谢不良的现象 与
8、PPI可能有药物相互作用 不可逆的与P2Y12受体结合,需长时间停药才能清除其影响,目前临床常用的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虽然疗效肯定,但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促使研发出不经/较少经体内代谢或可逆的与P2Y12受体结合的抑制剂,丰富了临床抗血小板治疗选择,肠内吸收,肠内吸收,无活性代谢物,酯酶,肝脏CYP代谢,肝脏CYP代谢,肝脏CYP代谢,可逆的结合,可逆的结合,*目前只能经静脉使用,13,但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N Engl J Med 2007;357:2001-15.,N=13608,中高危ACS患者,计划行PCI,在阿司匹林基础上随机予普拉格雷或氯吡格雷治疗,TRI
9、TON-TIMI 38研究提示,尽管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较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更佳,但大出血风险也显著增加,临床使用应更为谨慎,14,CHANCE研究开启双联抗血小板 在小卒中/TIA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早期的探索,http:/ mg,小卒中/TIA发作后24 h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第1天,第21天,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首剂:阿司匹林75300 mg,40岁 小卒中指非致残性脑卒中,NIHSS评分3分,实际双抗治疗期,出于双抗出血风险较高的考虑,双抗组在治疗21天时停止使用阿司匹林,n=5170,疗效比较: 双抗组90天时卒中(缺血和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单药组,相对风险降低32
10、%(HR=0.68, P .001)安全性比较: 两组严重出血风险相似,均为0.2% 双抗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单药组(1.2% vs 0.7%),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15,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欧美心脑血管病 指南更新最频繁的领域之一,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生理特征,抗血小板治疗是的基础治疗之一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不断问世,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尚有争议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PCI抗血小板治疗选择及时长争论仍是临床热点问题 临床证据不断丰富 冠心病、TIA、脑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抗栓相关大型临床研究和后续分析不
11、断公布,各指南对抗血小板治疗进行持续更新,16,欧美STEMI指南 抗血小板治疗之“变”与“不变”,17,欧美NSTEMI/UA 指南 抗血小板治疗之“变”与“不变”,18,欧美指南对卒中/TIA 抗血小板治疗推荐的“变”与“不变”,19,抗血小板治疗走过40年: 阿司匹林被证实具有更全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血小板 激活,活化的白细胞,粘附分子/ 炎性因子,内皮功能障碍,生成活性氧自由基 氧化应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平滑肌增殖,炎细胞趋化,阿司匹林,动脉粥样硬化病生理改变,阿司匹林,J Atheroscler Thromb, 2005;12: 185190.,内皮保护,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血
12、管重构,20,抑制血小板激活 抑制血管炎症因子 抗氧化应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促进NO释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逆转血管重构,减少斑块面积 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 卒中 心血管死亡,阿司匹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50岁以上,阿司匹林作用于 动脉粥样硬化全程是CVD全面获益的基础,21,反观我国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现状,Lancet. 2011 Oct 1;378(9798):1231-43.,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我国部分农村及城市社区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 虽优于南亚、非洲等地,但与北美、欧洲、南美、中东还有一定的差距,PURE研究,入选3
13、个高收入国家、7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3个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4个低收入国家的628个城市和农村社区共入选153 996例成年受试者。,22,即使是三甲医院 抗血小板使用率、规范程度也不理想,王拥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栓药物使用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5.,N=607,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调查结果,26.9% 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34.7% 阿司匹林剂量40 mg,23,依据指南推荐,规范抗血小板治疗 可显著改善我国冠心病预后,中国31省市ST段抬高型ACS住院患者治疗现状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11,43(3):440,阿司匹林,受体阻滞剂,ACE
14、I,再灌注治疗,住院期间死亡风险降低,60%,60%,70%,70%,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研究协作组;全国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各32家,n=3233,STE-ACS住院期间死亡多因素回归分析,24,总结,抗血小板治疗已经历了40年,抗血小板从单一到双联抗血小板策略,已成为心脑血管二级预防的基础治疗手段 从阿司匹林到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抗栓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同时出血风险也在增加,权衡出血与抗栓的获益是临床医生的面临的新问题 抗血小板药物需遵循指南推荐,提高心脑血管二级预防抗血小板使用率并规范其应用,使心脑血管患者获益最大化,25,阿司匹林肠溶片简要处方,详细处方资料请参阅药品说明书。本简要处方
15、资料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药品名称】通用名:阿司匹林肠溶片 【成份】主要成分:阿司匹林 【性状】本品为白色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规格】100mg 【适应症】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 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用法用量】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
16、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或介入手术后:每天100-300mg;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每天100mg。 【不良反应】上下胃肠道不适,罕见的胃肠道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非常罕见的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和穿孔;过敏反应包括哮喘症状,轻度至中度的皮肤反应;极罕见的一过性肝损害伴肝转氨酶升高。 【禁忌症】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急性胃肠道溃疡;出血体质;严重的肾、肝、心功能衰竭;与氨甲蝶呤合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时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
17、在其它过敏反应;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与抗凝药合用;对于肾功能或心血管循环受损的患者,乙酰水杨酸可能进一步增加肾脏受损和急性肾衰竭的风险;肝功能损害;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或其它过敏反应;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可能导致手术中或手术后增加出血。 【贮藏】密封、在25以下保存。 【包装】铝塑包装。30片/盒 【有效期】60个月 【执行标准】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120237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192 【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 【生产企业】Bayer S.p.A. 【修改日期】2013年06月25日,26,谢 谢,27,Backup,28,延伸讨论,心脑血管二级预防策略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国心脑血管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现状亟待改善,如何贯彻指南推荐的规范使用?,29,PLATO研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优势,在阿司匹林基础上,替格瑞洛显著降低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风险,N Engl J Med. 2009 Sep 10;361(11):10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