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温故知新,1.判断下列透镜属于何种透镜,2.完成下列光路,提出问题:,活动: 利用手中的凸透镜观察身边和一些物体,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提问: 物体通过凸透镜到底成什么特征的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物理名称: (1)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像距(v):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3)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猜想和假设:,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1)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 (2)凸透镜成的像的倒正可能与像和物体是否在凸透镜的同侧有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
2、器材(光具座、光屏、蜡烛、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火柴)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让实验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确定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如下): 1 选用与凸透镜成像实验相关的器材。 2 让发光体经过凸透镜成放大的、缩小的、等大的像。 3 量出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物距: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像距: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1 用自己的方法获得凸透镜的焦距(f=10cm)。 2 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 顺序放置在光具座上。 3 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
3、记录物距、像距。 4 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记录物距、像距。 5 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记录物距、像距。 6 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记录物距。 7 将上面的成像过程再做一遍。,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学生活动:根据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规律”加以总结(展示动画):,1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 3 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 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理论转化为图像,对本次
4、实验的评估:,让学生结合本次实验活动,查找方案中的不足以求进一步完善;并且对比实验结果与猜想,看差距、找原因。,交流与合作:,写一篇探究报告,阐述实验的过程和结论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应用与提升,例1 一个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就满足_。,例2 把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例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知道: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距透镜越远,所成像越接近焦点;若物体距透镜足够远(大于10f)时,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近似等于透镜的焦距。据此,请你设计一种估测凸透镜焦距的简易方法,并简要说明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