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察 今,吕氏春秋,吕不韦,作家作品,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在赵国都城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后来做了秦的国君,以吕不韦为相国。异人死后,13岁的儿子嬴政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继任相国,秦始皇成人后吕不韦被免职,贬迁,忧恨自杀于四川。,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
2、、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成语:一字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译文的标准,“信”即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即不走样。“达”即译文明确通畅,没有语病。 “雅”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翻译基本的方法, 抄:专有名词照抄。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职、封号、器物等。 删:将无法翻译或译出后读起来反而不通顺的虚词删去。 补:译时补充省略之处。有时补关联词:(如果)不治将益深。 换:
3、将古汉语词、固定结构换成现代汉语的词、固定搭配。岁征民间。岁-年;孰与与(谁)哪一个。 调:将变式句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通假字,1、故择先王之成法 2、尝一脟肉,3、澭水暴益,“益”通“溢”,水漫出来,上涨,“择”通“释”,舍弃,抛弃,“脟”通“脔”,切成块状的肉,词类活用,1、犹若不可法2、贵以近知远,名词作动词,取法,效法,贵:意动用法 以为贵 近、远:形容词作名词,近的,远的,3、使人先表澭水,名词作动词,立竿测量,5、见瓶水之冰6、军惊而坏都舍,名词作动词,结冰,坏:使动用法 使坏,4、循表而夜涉,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一词多义,择,故择先王之成法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舍弃,抛弃,挑
4、选,阴,(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佳木秀而繁阴 (4)阴风怒吼,浊浪排空 (5)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山的北面,没有阳光,阴冷,寒,日影,阴影,树阴,之,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澭水,而,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军惊而坏都舍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连词,表承接,如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满招损,谦受益 精益求精,水多得流出来,益处,好处,更加,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明足以
5、察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察,观察,仔细看,看清楚,精明,审,(1)审视,巨身修尾 (2)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3)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详细,仔细,察看,表,(1)荆人弗知,循表夜涉 (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3)出师一表真名世,标记,记号,审问,审讯,作标记,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凡是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时代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效法。因此要抛弃古代帝王现成的法令制度,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古代帝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第一自然段部
6、分译文,翻译句子 1、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3、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那时代已与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因而取法它并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谋篇立意本文立意在阐明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制定法令制度,不可一味的效法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制度,要因时而变法。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先是说明古代的法令制度不可效法,然后说明应效法制定法令制度的依据、方法,要学会“推理”。以上主要是理论分析。然后作者举了“循表而夜涉”的故事来证明先王之法不可效法,要因时而变,不然就会带来极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