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 各数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并知道“10 个一是 1个十”,初步认识 11-20 各数的意义并会读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将以上节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认识和理解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从而理解 11-20 各数的组成,进一步学习 11-20 各数的写法。教学时,我让学生经历“用摆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叙述数的组成”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基于教材以及引导学生感知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上的珠子表示的含义。我首先教学认识 11,通过摆一捆和一根小棒表示 11,接着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找一找计数器上都有一些
2、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个位和十位,边讲解变动手拨一拨: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捆小棒即 1 个十;个位上的 1 颗珠表示一根小棒即 1 个一。从而引出用计数器表示 11。再把计数器表示的数改写成用数字表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 1 个十,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的 1 颗珠表示 1 个一,就要在个位上写 1。最后,引导学生叙述 11的组成:1 个十和 1 个一合起来是 11。之后如上般的复制认识 11 的教学过程,教学了认识 16,19,20 的组成。此刻,学生一脸的茫然以及刚教学完 20 的组成下课铃就响了,让我立刻意识到,我又犯了心急的错误。本例题的教学设置其实是想体现由扶到放的层次。
3、应教学了 11 后,直接将 16、19、20 的组成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内化所学的知识。可是对于孩子们的不相信,教师的霸权思想的作祟,使得本节课效果实在不理想,记得以前一位校长说过:教学注重的是教学前的预设和把控,课堂上及时处理掉各类问题,否则将问题拖到下课,那样就会变成夹生饭,你再怎么回锅煮都是煮不熟的。由本节课去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学,新课改一直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似乎总是觉得低年级孩子还太小,将课堂还给他们那样课堂就乱掉了,教学效果更不谈了。但是今天的教学效果告诉我,我若不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将还我一副茫然无措的脸,那样我的课堂将必定永久注
4、定是低能低效的。给自己一句话:放开手,去享受学生们无穷的智慧带给我的惊喜吧!下午每班的第二节课,我进行了本节课的练习。那一节课上,我还是注重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语言训练,每到一题就让学生去说,由有基础好的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去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了。关于 11-20 各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是没有难度的,但是依旧发现学生对于:15 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还是存在难度。一直思考怎么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前后,以前试过用数字排队来演一遍,当时那段时间还真是没什么人错,可是长时间一放下,学生又忘记了。于是想到了用写词语“前后”的方法跟孩子说明,这是很无语的办法。最后的练习,让学生填写小动物的房间号,让学生理解数的序数意义,并练习写数。本题我扩充引导学生认识了:2,4,6,8,10,12,14,16,18,20 是双数;1,3,5,7,9,11,13,15,17,19 是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