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行为,1.1 概述 1.2 领域性 1.3 微观空间行为 1.4 中观空间行为 1.5 宏观空间行为,(三)宏观环境(Macrospace):宏观空间行为,指机体离家外出活动的最大范围,属公共空间,交通愈方便,这个范围愈大。 但个人在城市中并非遍及各地,通常也只限于一定的范围。,大部分哺乳动物难以在家庭基地以内满足各种要求,人类也一样。凡在家庭基地以外活动,就不要求控制那个地域,但对某些地点如工作或休息、就餐的地点,在一天某一段时间内要暂时控制一下。,本部分内容结构,离家活动范围 活动模式 出发地与目的地调查 认知模式 城市的意象,1 离家活动范围层次,人的活动范围,或称为“活动轨迹”
2、。 一般人只使用或了解城市中心的一部分,城市中的其他部分可能根本不知道,或很模糊,甚至被错误的曲解。,离家活动范围层次,每个居民究竟使用城市中多大的一个部分? 什么因素促使他去使用这些活动空间? 人们在城市中是怎样认路的? 在他的头脑中城市是怎样的一种图式? 他经常去的地方,在他头脑中的意象准确否? 居民头脑中有没有一幅城市地图的意象? 他认得的空间与他个人活动的空间是否非常一致? 是否他的活动空间与他头脑中的地图加强了他个人行为模式的特点?,8,BACK,2 活动模式,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片断”(episodes)组成,这些活动片断与特定的“地点(locations)相关,并构成一定的
3、“活动体系”。 研究方法:只需简明了解居民日常一日中时间的大体支配,有的还加上在什么地点,参与什么活动。, 交往性质:根据活动时是单独一个人,还是在家庭中亦或与别人在一起。 活动地点:“在家中”亦或“不在家中”,是地理空间的基本区分。 义务性的亦或自选的:有直接目标的功能性活动;有间接目标的准功能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这一研究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与一日间的时间分配有一定了解,但对规划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此类方法经常被用来研究人们的业余活动,为特定地点、特定的居民设置一些特定的设施。,BACK,3 出发地与目的地调查,目的可了解居民在城市中离家活动的范围,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预测有所帮助。
4、 离家出行的主要目的地: 工作地点; 娱乐与社交地点;购物; 个人事务。,BACK,美国郊区居民出行目的,雅典居民一天离家活动时间百分比,调查发现,希腊一般的城市居民每天在家与在邻里中的时间占81.1,可以证明城市居民生活中家庭基地的重要性。,城市居民的主要行程,调查发现,芝加哥地区旅程中的43.5是回家。如果以时间支配来衡量一个典型城市居民的离家活动范围,大部分由家到工作地、购物与娱乐地以及交通枢纽等,市中心是绝大部分城市居民所熟知的唯一地点。,4 认知模式,个体从一处移到另一处,都要借助于一定的导向系统 动物的导航认路系统(如特殊的气味、磁场) 关于人在城市中的认路方法有两种假设:假设1:
5、行为心理学家的“刺激-反应”学说 假设2:地理与城市规划设计家“概括的环境意象”,观点,根据一开始时的试探与纠正错误(trial and error)的方法刺激物(标识物?)的发现与暗示在空间中的移动被视为一种根据经验学习到的相对固定的序列。,BACK,观点,个人并非受这些程序系列(试探与改错)的指导认路,而是根据一种概括的环境意象。即使失去一个特定的刺激暗示,意象中找出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得知去目的地的方向与距离,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到达目的地 。“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2,5 城市的意象,K. Lynch 1960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对研究认知地图是十分有开创性的。他尝试了
6、如何找出人们头脑中意象的方法,并将之描绘出来,用于城市设计。,认知地图被冠以许多名称,如Cognitive maps, mental maps和mental images等。,1,一座城市也是由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组成一个相关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legibility )与可意象性。不论城市本身的可读性如何,可以分析为由三方面组成 特色(identity):即城市有个性。 结构(structure):每座城市均应有其特色的形态与道路结构。(北京、堪培拉、纽约、泰安) 含义(meaning):“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堪培拉,北京,西安,5.1 认知地
7、图的研究方法,林奇早期曾采用了两种方法:画地图草图;言语描述:通过访谈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将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相应的图例绘出反映这一统计结果的平面图,便得到公共认知地图,或称“公共意象图”。这类方法易受绘图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为弥补上述缺陷,其他人在后继的研究中曾采用过展示环境照片、放映幻灯和录像或观看模型、计算机辅助等补充方法。,3,5.2 意象的内容,从大量不断重复的要素、模式中归纳出五大类 路径(path) 边界(edge) 区域(district) 中心与节点(node) 标志物(landmark),形成城市意象 的五个要素,道路 区域 标志
8、物 边界 中心与节点,路径(path),道路是移动的通道,如街道、铁路、快速通道与步行道等。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意象都是在路上形成的。路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标志之一,辨识路的方向对人来说最重要。路是形成意象的最要的要素。Lynch说:人们倾向于想到路与其起点,想知道路从哪里来,通到哪里去。清晰而有名的起点与路更有特色,人们每当穿过这条路时就有某种方向感。,3,路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义:,道路交通工程师交通功能 公众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更注重生活功能与环境质量 城市设计交通,体现城市个性,组织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活等,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属性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功能特性,城市道路空间的美学原理
9、, 比例与尺度 韵律与变化沿街建筑的空间形式,建筑体量大小、横竖、长短、虚实等组合。 对比与协调形状、大小、宽窄、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对比与变化,使人产生多样的视觉感受,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领域性和渗透性,空间领域性 房院巷街道城市即私有非私有非公共公共 空间渗透性: .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渗透:骑楼、地铁出口与商业交通娱乐枢纽b.道路空间内部人与人也存在着依附关系,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连续性和方向性, 空间连续性:组织作用,可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风格、形式与色彩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 空间的方向性 :道路的方向性对于人们判断自己的位置和在城市中不致迷路具有重要意义。,BACK, 作
10、为城市景观,a.静态景观如道路线形、路面铺砌、绿化、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等。b.动态景观人流、车流, 作为组织城市景观的手段 认知功能A 方位感与指认性B 整体性与层次性C 特征性 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A 复合性功能:交通、表演、溜达、闲聊等B 社会文化的延续,深圳某立交桥,流动的风景线,Lynch提出的道路的特色,路的连续性特色 路的网络特色,线形的连续 功能交通性、交往空间(购物、交往) 展示的是街道空间,非两旁孤立的一幢幢建筑。街道空间由鳞次栉比、立面形式多样,但有认同感的建筑形成。“人情味”,路的连续性特色,back,3,道路经常彼此相通,构成或多或少均匀一致的网络,形成城市的主要骨
11、架。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交通工具形成不同的道路模式,从而形成特色。桥梁一种特别有表现力的路,动态平衡感。“地点”与“路”(点与线)“中心化”与“线性化”。,路的网络特色,线型道路,多彩的道路,连贯的道路,南京明孝陵 神道,被记忆的城市道路,充满历史味道的道路,中国古代:路与街道在中国古代很突出。道路结合轴线形成很强的概念。交通空间、交往空间、象征意义(北京城);崇尚自然、曲径通幽的迂回小道;巴洛克公园:通过路的聚集与放射表现人把握驾驭自然。罗马山城:连接了城市中不同标高的两个广场平台,其间完全是大台阶构成。,进一步理解路的网络特色,宏伟的凡尔赛宫苑,轴线是一条路,但不是人走的路,而是大自然的
12、“寓言”,人只通过建筑、雕刻参与进去。,罗马山城的 台阶大道,近代城市道路的缺陷,1、汽车是大王。 2、近代道路既缺乏建筑形体上的限定,又缺乏建筑空间的连续性。,步行人的街道,汽车通过的街道,旧城改造中,拓宽马路,有可能引来更多的车辆,把步行人压缩到两侧,街道上汽车成了“大王”,行人很渺小,交通照样堵塞,停车很困难,停车车位距目的地很远,行人过马路精神紧张。,商业中心道路 之 不同方案构思,back,即使汽车与行人各走各的道,步行人也只是在树木花丛中自由地移动,它替代不了建筑空间特有的气氛与感染力。 街道作为城市的一种浓缩了的形式,代表着生活的一个断面,以丰富的细节与内涵呈现给外来的访问者。街
13、道本身必须具有形象特色,其两旁的房子可有变化,但应属于同一家族的具有某种统一的基调,有连续感,相似性,包括十字路口,突出的应是路口空间,而不是建筑本身。,边界(edge),也是线性要素 自然要素:河流、山、海、沙漠、森林、沼泽、半岛 人 工要素:城墙、铁路、高速路、港口、码头. 也许是一种屏障,当然多少会有些贯通,但使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以此为联系。 边界与领域不可分。,4,纽约,关于边界之河流,河流穿越城市,把城市分为两部分,通过桥梁、隧道、轮渡把两岸练成整体,使城市增加许多动人的特色。,南京秦淮河,南京长江,上海黄浦江,临沂沂河,良好地利用边界可加强城市的可意向能力和可识别性。维也纳:拆除
14、城墙后建了一条绿色环路,沿环路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公共建筑与小广场。环路像一条绿色项链环绕旧城,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可识别的意向。新区在这条环路构成的边界外面发展。,BACK,区域(district),区域是城市中的一些地域,地域内的环境有某种共同的性格可被识别。 有的作“背景”或“底色”(知名与不知名):如工业区、度假地、别墅区、文教区、高新技术区、高科园 必须指出“区域”与“街道”、“中心”等要素相比,对外人来说,印象较浅。 如同“马赛克”拼镶的图画,在人们的记忆中能留下显明印象的是那些有特色的、非同一般的地域。,4,墨尔本城市公园鸟瞰,泰安天外村,加强城市区域特色的必要:,城市的物质环境既要丰
15、富多样,又不杂乱,就要因势利导地将有相似性的要素相对集中,从整体着想,加强各个区域的固有特色,避免“大杂烩”。一个有特色的区域,可使住在这里的居民更易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加强区域特色的方法(不同理论):,绝对均匀一致地混合,分团分组地相对集中,(绝对混合),(绝对分区),(不合理),(既有一定的混合,但仍保留具有主旋律的“特色”。),BACK,中心(center)与节点(nodes),4,城市都有中心与节点,(1)中心,什么是中心? 是城市里道路的汇聚点; 是不同层次空间的焦点; 是交通的转换地; 是城市人类活动集中、人群集聚的地点; 人能够进入,并被吸引来参加活动。 象征意义的中心(布达拉
16、宫、北京天安门、莫斯科的红场),“中心”之于城市意象,人对某一“环境意向”的建立,往往是以某中心为参考点,把各种要素与这一中心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关系,犹如蜘蛛编网一样,把各种关系编织成网格,形成完整的“意象”。,北京天安门,莫斯科红场,青海塔尔寺,布达拉宫,古代的许多宗教都有想象中的或具体化了的中心,而且都把到达中心看成是一种艰难的旅程,把“圣地”视为一个理想的目的地,朝圣的活动延续迄今。,简单地说,节点就是集中。 这类集中的节点也许就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区域的象征,故称之为“核”。 节点是观察者借此进入城市的战略点,如广场、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道
17、路汇集处及结构变换处,(2)节点,3,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京鼓楼广场,泰安市政广场,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海外滩,济南泉城广场,临沂人民广场,芜湖鸠兹广场,节点场所、地点广场 节点将场所诗一般的含义具体地形象化。 Lynch广场是“城市景观中,一个在人们心理上能让人逗留的地点”。 Lynch“鲜明而有特色,令人难忘的地点”,对节点的进一步理解,BACK,标志物(landmark),什么是标志物? 城市空间中的外部参考点。 与节点不同 标志物是“物”而非空间,与“节点”不同,人不能进入其内部。 作用 “积极的城市建筑” 。 体量 可大可小:建筑物、山丘、塔、牌楼、店铺招牌、雕塑,北海公园的
18、白塔,巴黎埃菲尔铁塔,日本富士山,北京钟鼓楼,南京鸡鸣寺,每一标志物都应有其自身在造型上的特点,让人一看就能识别。它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定向、定位,一看到这些标志物就大体意识到自己目前处在城市的什么地位。,小 结, 上述五个要素,综合到一起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地图,即“城市的意象”。 五个要素相互联系,并非孤立,交织在一起。区域是由节点构成的,受边界的限制,道路贯串其间,标志散布其中,有规律地相互穿插和迭合。 另外: 不同视觉条件对同一实体的印象可能不同,如高速路对司机而言道路;对步行者而言,障碍、边沿。,5.3 表达意象的不同方法,Lynch发现表达城市的意象有以下五种方法: 沿着他所熟悉的道路,向
19、某方向描述他记忆中的意象 先轮廓,后朝着地区的中心填入他所记忆的意象 先道路网络 先相邻的区域,再画其中的联系 先中心,以其为参考点,重视道路与区域,1,空间要素为主的清华园认知图,序列性要素为主的清华园认知图,5.4 影响认知地图的因素,性别与年龄 经验 社会、经济、阶层(洛杉矶 wealthy poor) 种族文化 价值体现、欣赏水平 物质环境,女性在设计中创造的环境以静态围合居多,男性更关心建筑外部空间,如道路、车流等。男子习惯于用地图标定某一点的位置;而主妇习惯于以与家庭的相对位置来描述。老年人的城市意象包括城市中已经拆毁不存在的地区或建筑,而年轻人的认知地图中主要是一些新的建筑或场所
20、。,研究学者提出用公式表明城市中任何景观的被意象的能力: R=f(CD) R可被识别的程度; C景观接近中心的程度; D从建筑形象与社会意义看其特色的鲜明程度。,南京太阳宫,多伦多市政厅,香港汇丰银行,5.6 建筑在城市中可被意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形式因素(form attributes) 有变化的、动态的东西最引入注目(华侨大厦) 建筑物的轮廓线很重要,它使建筑从背景中跳出来(流水别墅) 与周围建筑体量大小的对比 建筑的形状 建筑物面材的亮度、粗糙程度、色彩、表面处理等 建筑的风格 广告牌的运用 ,2.可见度因素(visibility attributes) 可见的频度 3.
21、使用与意义因素(use and significance attributes) 使用率(use intensity),5.7研究工作的趋向,1、城市给人们的总印象 2、道路景观 3、为何空间要素能被意象,以最简练的语言,把一个城市最有代表性,最主要的特色意象勾画出来。 苏州“东方威尼斯” 敦煌“沙漠中的绿洲” 芝加哥“草原上的明珠” “猪市” “贸易中心”,back,在城市中,道路是老百姓了解最多的意向要素,也只有对城市中的道路有了一定识别后,才谈得上进 一步熟悉其他城市要素,如中心地区、边界等。道路对城市意向的形成如此重要,于是这观点进一步发展为“道路景观”的提法。闲暇之余,人们能够行驶在
22、这些大道上,大道两旁人们在活动,建筑引人注目。“在林荫大道上缓缓行汽车”,北京南中轴绿地,上海延中绿地,本小节“小结”,1、人们离家活动范围指的是由道路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个人活动中心,没有一定的边界。 2、对人们时间支配表与活动模式的调查指出,大部分自由支配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的,有一定的预期价值。 3、对人的活动空间的调查指出中心的重要性。个人的中心是家、工作地点、娱乐地点与购物地点,对研究设置公共福利设施的适当位置有一定价值。 4、个人对城市的认知最主要的意象是道路与中心。城市多少有可识别性,其结构也有多少可以意象。,5、个人对城市的意象由道路、边界、区域、中心与标志物构成,由这五项要素集聚形成。 6、多数人画的意象草图强调道路,而且强调沿道路前进时所见到物体的序列性。 7、各个人的认知地图随年龄、性别、经验、阶层、种族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然而物质环境对认知地图的形成最为重要。 8、近来对城市意象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总意象、道路意象、可被意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