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痛,泸州医学院 第二附属医院 消化科 肖国辉 副教授 电话 13568148909 邮箱 ,教学要求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教学目的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治。教学内容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教学重点掌握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分型论证。,腹 痛,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凡感受寒热之邪,情志失调及食滞虫积所伤,皆可导致脏腑失和,气血阻滞,或气血亏虚,经脉失养而出现腹痛,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大腹痛、脐腹痛、小腹
2、痛、少腹痛。,概 述, 腹痛之病首见于内经,且记述甚详。 素问已认识到腹痛的病因与外邪侵袭有关,尤以寒邪侵袭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受病部位在脾胃大小肠,兼涉肝肾。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急引而痛。” 素问举痛论说:“热气留于小肠,痛而闭不通矣。”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将腹痛分为实寒、阳虚、实热、血虚等不同类型进行辨证施治,使腹痛成为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历 史 沿 革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将腹痛专立单独病候,并把腹痛分为急腹痛与久腹痛,认为病因是脏腑虚弱,寒冷之气所客,结聚不散。 晋葛洪肘后方 记载治疗卒腹痛的方法22种,且内外结合,简便验廉。 金元时期
3、刘河间提出“久病无寒,而暴痛非热”之论,认为寒病乃寒凝脉涩所致,热病乃热郁于内所成。, 历 史 沿 革 , 明代医家 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并谓“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泻之。” 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腹痛的不同部位与脏腑、病因的关系,虚实、寒热、气血之鉴别,作了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历 史 沿 革 ,历 史 沿 革,(8)医学发明强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
4、。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李氏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谓“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9)古今医鉴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历 史 沿 革,(10)血证论从血瘀治疗。 清代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并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
5、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西医学的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结核性腹膜炎、消化不良性腹痛、肠道激惹综合征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范 围,腹痛致病原因很多,范围广泛,必须审证以求因。腹为脾胃、大小肠、膀胱等所居之处,并为手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部。因此,腹痛主要为有关脏腑、经脉感受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证指南医案腹痛指出:“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现将腹痛的病因病理,从以下诸方面,分别加以论注。,病 因 病 机, 外感时邪:寒湿暑热
6、之邪侵入腹中,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故不通则痛。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胃损脾,食滞内停;恣食肥厚辛辣之品,酿生湿热,湿遏热结,蓄积肠胃;或过食生冷,遏阻脾阳,均可影响脾胃健运,使气机失于调畅,腑气不通而引起腹痛。,病 因, 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或恼怒伤肝,木失调达;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或肝气横逆,乘胃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气血郁滞而发生腹痛。 阳气素虚:素体阳虚,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或寒邪停滞,损伤脾阳,中阳衰惫,脾虚失运则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经脉,血行迟滞,遂致腹痛。 其他因素:腹部手术或跌仆损伤之后,导致气滞血瘀;或蛔虫扰动,乱肠窜胆,气机逆乱等皆可引起腹痛。,
7、病 因,病 机,(一)病变部位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包括了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尤与六腑关系密切。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因非一,感受寒邪,嗜食生冷,均可致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气机阻滞,出现暴急腹痛;暑湿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肥腻,或误食不洁之物,湿热内结而作痛,或蛔虫内扰,气机阻滞,或暴饮暴食,宿食不化,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腑气不通而生病;肝失疏泄,木失调达,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气机不畅而致腹痛;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或跌仆损伤,腹部手术,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痛;饮食伤脾,或素体脾虚,脾失健运,寒湿停滞,中阳不足,气血不足,内失温
8、养,不荣则痛。,病 机,(二)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寒凝 气滞 血瘀 不通则痛 食积 火郁,病 机,(三)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络脉痹阻,不通则痛。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病 机,(四)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之分,且可互相转化。 腹痛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
9、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很多,不外乎寒、热、虚、实四端,就临床所见,四者并非单独存在,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属虚寒,或属实热等。因此,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分析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作出正确的辨证和治疗。就病机而言,虽有虚实寒热之别,在气在血之异,致痛之关键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病 因 病 机,病 因 病 机,腹痛的诊断要点: 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
10、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且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起病多缓慢,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应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诊 断 依 据,鉴 别 诊 断,(一)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类证鉴别腹痛与胃病的鉴别,鉴 别 诊 断,(二)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11、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有些心痛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鉴 别 诊 断,(三)与外科腹痛相鉴别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痛不明显,腹部柔软,痛无定处;肠痈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多居于右下腹痛,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呕吐,大便不通等多属外科阳明腑实证。,鉴 别 诊 断,(四)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12、。,相 关 检 查,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血、尿淀粉酶检查升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 电子胃、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等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必要时可行肠系膜血管造影、腹部CT检查以排除外科、妇科疾病以及腹部占位性病变; 胃肠道压力测定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诊断。,根据腹痛的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辨别其寒、热、虚、实,属气属血,在脏在腑为最大关键。 一. 辨腹痛缓急:依腹痛病史,发生原因、时间、性质等,分辨是急性腹痛抑或慢性腹痛。前者多因寒邪、湿热、食滞、虫石所伤,表现为发病突然
13、,疼痛剧烈,病程较短。后者多为内伤,常因病久由气及血,或脏腑虚寒,发病缓慢,疼痛不剧,病程迁延。,辨 证 要 点,二. 辨腹痛性质 1. 辨寒热,辨 证 要 点,2.辨 虚 实,2.辨 虚 实, 辨虚实,2.辨 虚 实,3.辨 气 血 食 虫,三、辨腹痛部位 1.大腹痛多属脾胃之病, 2.脐以上痛,多属脾胃肠道之病。 3.少腹痛多属足厥阴肝经病。 4.小腹痛及脐周腹痛多属脾胃、小肠、肾、膀胱的病, 5.虫病多见脐周疼痛。,辨 证 要 点, 依证候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所属脏腑经络,确定治则。一般以虚实为纲,寒热为目。实热者宜调气祛邪,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虚寒者宜温中补虚。为治疗腹痛的
14、基本大法。 腹痛者多为气分先伤,气滞不通,伤及血络,形成气滞血瘀,故理气中佐以活血,祛瘀中辅以行气,以增强止痛效果。 注意通补关系,不通则痛者宜通利,不荣则痛者宜温养。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根据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对缠绵不愈之腹痛,尤为常用。,治疗原则,1.寒邪内阻证 主症: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更甚,多有受寒病史。 兼症:口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大便不通,手足厥冷。 舌脉:苔薄白,脉沉紧或弦紧。 分析:寒邪所客。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入侵,中阳不运,气血被阻,脉络挛急,故腹痛暴急。寒得温则散,遇冷则凝,故得温则减,遇冷更甚
15、,阳气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甚至畏寒喜暖。若中阳受伤,运化不健,则大便溏薄。口不渴或喜热饮,尿清、苔薄白、脉弦紧均为寒盛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分型论治,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方中高良姜、香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主治肝经气滞,胃肠寒凝所致诸痛。良姜配干姜、紫苏加强温中散寒,香附配乌药、陈皮加强理气止痛。若兼外感,症见恶寒及身痛时,加桂枝、荆芥、防风。若寒湿之邪所伤,困阻脾胃,脘闷纳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脉沉缓,可用藿香正气散,散寒燥湿,芳香化浊;里湿甚者加胃苓汤;若大便不通用温脾汤,温阳散寒通便。常见寒证腹痛加减,1 寒 邪 内 阻 证,1 寒 邪 内 阻 证,处方举例:
16、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炒陈皮10克,台乌药10克,紫苏叶10克,炮干姜6克,清半夏10克,嫩桂枝6克。,主症: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 兼症: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脉: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数。 分析:实热内结。实热与积滞互结于肠胃,浊气壅塞,或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胀满不舒。热邪伤津,胃肠传导功能失常,故大便秘结。烦渴引饮,湿重故大便粘滞不爽。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尿赤,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数均为实热内结征象。 治法:泄热通腑。,2 湿 热 壅 滞 证,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此方峻下实热燥结,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大黄
17、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荡涤肠胃;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破结;佐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消痞除满。若热偏重,加黄芩、黄连、公英、银花等,湿胜,苔白腻,去芒硝,重用厚朴,加木香、苍术。若暴食疼痛者加莱菔子、山楂、鸡内金;若腹痛引及两胁者,加柴胡、郁金;若热重,包块明显者加紫花地丁、丹皮、败酱草;若按之心下满痛,属少阳阳明合病,宜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阳明。 处方举例:厚朴6克,生大黄10克(后下),玄明粉10克(冲),枳实10克,广木香6克,杭白芍15克,甘草6克。,2 湿 热 壅 滞 证,3 饮 食 积 滞 证,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 兼症: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臭秽难闻,或大便秘结,
18、有伤食病史。 舌脉:苔腻,脉滑实。 分析:宿食停滞。宿食停滞肠胃,腑气不通,故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故恶食,嗳腐吞酸。气滞中阻,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故腹痛而泻,泻则积减,邪消故泻后痛减。宿食内结,腑气不行故大便秘结,苔腻、脉滑实均为食积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方药: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保和丸以二陈汤化痰和中,消痞除满。山楂善消肉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食积易于化热,故佐连翘清热散结,诸药共凑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之效。后方用大黄、枳实、神曲以消食导滞;黄连、黄芩、泽泻以清热化湿;白术、茯苓以健脾和胃。可加焦三仙、鸡内金增强消导作用。若腹胀甚便秘者,重用大
19、黄、厚朴。 处方举例:清半夏10克,炒陈皮10克,茯苓15克,焦三仙(各)15克,焦槟榔10克,连翘10克,炒莱菔子12克,鸡内金10克。,3 饮 食 积 滞 证,主症:脘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减轻,遇恼怒加重,与情绪波动有关。兼症:胸闷、纳呆、喜太息、矢气后痛减。 舌脉:苔薄白,脉弦。 分析: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故脘腹胀痛。气属无形,走窜游移,故攻窜不定。嗳气及矢气后气机稍得疏通,故胀痛酌减,遇恼怒则气郁更甚,故痛加剧,气机不畅故胸闷,善太息。木胜乘土则纳呆。少腹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所,气滞则痛引少腹。脉弦为肝郁不舒,疼痛之征。 治法:理气止痛。,4 肝 郁 气 滞 证,方药:
20、柴胡疏肝散加减。若痛引少腹明显者加乌药、小茴香、吴萸。大便秘结者加酒军、瓜蒌仁泄热通腑。嗳气泛酸者加黄连、吴萸。 处方举例:制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广木香6克,厚朴10克,青皮10克,焦槟榔10克,砂仁3克(打),炒白芍12克,甘草6克。,4 肝 郁 气 滞 证,主症:腹痛经久不愈,痛势较剧,状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 兼症:腹部胀满,面色晦暗或青灰,唇黯。 舌脉:舌质青紫,脉弦或涩。 分析:瘀血阻滞。由气滞日久而导致血瘀,血属有形,固定不移,初病在气,久痛入络, 瘀血阻滞故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拒按。瘀血内阻,新血不生故面色晦黯,唇黯。舌质青紫或瘀斑,脉涩乃瘀血之征
21、。 治法:活血化瘀。,5 瘀 血 内 停 证,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养营活血;生蒲黄、五灵脂、没药逐瘀止痛;血得温则行,故用肉桂、干姜温经暖营;小茴香、元胡理气止痛。如有包块者加桃仁、红花、莪术,若腹部手术后作痛者加泽兰、红花。若属跌仆伤后作痛者加王不留行、三七粉、云南白药。如瘀结于腹,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者可加水红花子、陈葫芦、泽兰,或用隔下逐瘀汤。 处方举例:酒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没)3克,肉桂4克,小茴香10克,桃仁10克,炮姜6克,乌药10克。,5 瘀 血 内 停 证,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
22、,痛时喜按,饥饿及劳累后更甚。 兼症:神疲气短,怯寒,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弱。 分析:脾胃虚寒。素体阳虚或寒湿停滞,损伤脾阳,内失温养,气血运行不畅,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中虚更甚故病情加重,得食及休息后阳气暂复故稍减,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化源不足,气血亏少,肢体失养,则神疲乏力,面色不华。中阳不足,卫外不固,则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弱,亦为脾胃虚寒之征。治法:甘温补养,益气散寒。,6 中 虚 脏 寒 证,方药:小建中汤为主方。方用桂枝配饴糖,生姜配大枣温中补虚;芍药配甘草和里缓急。六味配合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凑温中补虚
23、,和里缓急。如见精神倦怠,或大便虽软而艰难者,为气虚无力,宜黄芪建中汤;若血虚明显,面白唇淡,爪甲不华者用当归建中汤;若虚寒腹痛较重,腹中寒上冲皮起有头足,痛不可近者用大建中汤温中补虚,散寒止痛;若兼有肾阳不足之证者,属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以温补脾肾;若脾胃虚寒不著,但见脘腹隐痛、气短、面黄体倦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处方举例:炙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饴糖30克(,陈皮10克。,6 中 虚 脏 寒 证,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羸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暴急,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
24、为虚脱之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转归预后,一.预防: 1.适寒温,避免外邪入侵。 2.节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免伤脾胃之气。 3.调情志,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 二.辨证施护: 1.虚寒腹痛,饮食应以甘温之味; 2.食滞腹痛,当节制饮食; 3.对剧烈腹痛者,应卧床休息; 4.对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脉微者,尤应注意,谨防变端。,预防护理,结 语,一、腹痛是临床常病症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 二、在病程中,由于病机变化复杂,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兼夹,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
25、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实痛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日久饮食少进,化源不足,则实证可转化为虚证。 三、腹痛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 四、临床应根据不同证候,分辨寒热的轻重,虚实的多少,气血的深浅,以“通”为治则,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遗方用药。,临 证 备 要,一、灵活运用温通之法治疗腹痛 温通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为主体,配合其他药物,藉能动能通之力,以收通则不痛之效的治疗方法。辛温辛热药的主要作用,在于温运脏腑、驱除里寒、促进气血流畅、燥湿
26、通络,但纯用辛热之品如四逆散,仅有回阳救逆之功,但无温通止痛之效,因此,温通法每需与他药使用;一是与理气药为伍,如良附丸中高良姜与香附同用,温中与理气相辅相成,对寒凝而致气滞引起的腹痛十分相宜。,临 证 备 要,二是与养阴补血药相合,刚柔相济,也可发挥温通止痛作用,如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细辛与当归、白芍同用,小建中汤中桂枝与白芍同用均属此类配伍方法。三是与活血祛瘀药配用,如少腹逐瘀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使用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辛香温热之品,来化解滞留于少腹的瘀血。四是与补气药相配,温阳与补气相得益彰,如附子理中汤,既用党参、白术,又用附子、干姜,对中虚脏寒的腹痛切中病机。五是与甘缓药同用,常用甘草
27、、大枣饴糖等味甘之品,一方面制约辛燥湿热太过,使其温通而不燥烈,另一方面甘药在温热药的推动下,缓急止痛而碍邪,这也是刚柔相济的配伍法。,临 证 备 要,二、运用清热通腑法治疗急性热证腹痛 清热通腑法是以清热解毒药(如银花、黄连、黄芩等)与通腑药(如大黄、虎杖、枳实、芒硝等)为主体,藉以通则不痛为则,现代用来治疗急慢性胰腺炎取得良好成效,清热解毒药可苦寒泻热解毒,通腑药则泄热通便,荡涤肠胃,共奏清热散结、积滞外泄、其痛自消之功。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予调胃承气汤加减,加用木香、槟榔等理气之品,达理气通腑之效。本法应用,中病即可,不可过用下法,以免伤阴太过。对虚证腹痛不可妄用清热通腑法,以免损
28、耗正气,使虚者更虚。,临 证 备 要,三、虫证引起的腹痛 蛔虫、绦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均能引起腹痛。若属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导致脾胃健运失业率常,气机郁滞,出现脐腹阵痛,腹部虫瘕,泛吐清涎,面部白斑等。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瘕及蛟蛕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蛔虫性动好窜,善钻孔窍,喜温喜暖,畏寒怕热,同时闻甘即起,闻酸即止,见苦、辛而定;蛔虫病发作之时,不宜马上驱虫,宜先安蛔,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属余虫未尽,须再安蛔,不宜连续驱虫。蛔虫病久者,气血皆亏,脾胃虚弱,症见面黄肌瘦,唇甲淡白,毛发枯槁,腹痛绵绵,舌淡苔薄脉虚者,宜先扶正,后驱邪;予补益脾胃之品,
29、待正气恢复,再予驱虫。,临 证 备 要,驱虫可选化虫丸、乌梅丸等辨证加减;出现蛔厥者,可予乌梅丸合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减,前者温脏安蛔;后二者疏肝理气、缓急止痛。绦虫属古籍所载的寸白虫病,寸白虫寄生于肠道,吸食水谷精微,扰乱脾胃运化而引起大便排出白色节片,肛痒,腹痛,或腹胀、乏力食欲亢进等症;治疗以杀虫驱虫为主,同时佐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驱虫可予槟榔、南瓜子、仙鹤草等,驱虫后,可适当予党参、茯苓、白术等调理脾胃以善后,经34月月后未再排出节片,可视为治愈;反之,再有节片排出,当重复驱虫治疗。,复 习 思 考 题,1.如何鉴别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 2.简述胃痛与腹痛的鉴别。 3.简述腹痛的治疗原
30、则(包括总的治法)。 4.试述腹痛的分证论治(请列出证型、治法、代表方)。 5.简述腹痛的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 6.腹痛与痢疾如何鉴别? 7.为何说“不通则痛” 是腹痛的基本病机? 8.试述腹痛的诊断依据? 9.试述应如何辨腹痛的性质?,答 案,1.如何鉴别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而后腹痛,疼痛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2.简述胃痛与腹痛的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恶心、嗳气等少见。,答 案,3.简述腹痛的治疗原则(包括总的治法)。 腹痛的治疗原则
31、是:(1)根据辨证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2)腹痛以“不通则痛”为常理,所以应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3)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4)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答 案,4.试述腹痛的分证论治(请列出证型、治法、代表方)。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
32、汤。,答 案,5.简述腹痛的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 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6.腹痛与痢疾如何鉴别? 痢疾亦可有腹痛症状,同时伴有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等症;而腹痛则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答 案,7.为何说“不通则痛” 是腹痛的基本病机? 大凡不通,是指人体某一部位因积滞、痰湿、气滞、血瘀等阻碍气机,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这是“不通则痛”的机理。腹痛的病机,不离“不通则痛”,分述如下:(1)外感时邪: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
33、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通而发腹痛;伤于暑热,或寒邪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腹痛。(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停滞胃肠,或寒湿内停,或湿热内蕴皆可致腑气通降不利而发腹痛。(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或忧思伤脾,肝脾不和,可致气机不利,腑气通降不顺而发腹痛。(4)阳气素虚: 素体阳气不振,或久病阳气受损,阳气虚衰,无力鼓动气血,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腹痛;或由于阳虚,脾运失职,肾不主水,可致饮食、水湿内停,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发为腹痛。(5)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答 案,8.试述腹痛的诊断依据? (1)凡
34、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证。(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症状,以资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答 案,9.试述应如何辨腹痛的性质?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
35、,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黯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临床资料,贺某某,男,30岁。腹痛甚剧,已有三日,小腹胀满急迫,痛甚,需人以膝重压其腹,小腹癃闭,诊其脉弦大,视舌质红绛,按其腹坚硬如石。其腹痛坚硬,小溲癃闭,脉大舌绛当系实热在里之承气汤证。
36、然腹痛急求重按为其症,答案,处方:白芍10g,金铃子(酒炒)10g,白蒺藜(炒)10g,制香附7g,赤茯苓10g,延胡索(酒炒)5g,青皮(醋炒)5g,草豆蔻3g,广木香(黄连水炙)3g,上油桂2g,炙甘草3g,一剂痛止,再剂贴然。(李聪甫医案) 按:本例寒热疑似,既有腹痛实满,小溲癃闭之实热表现,又有痛甚喜人按压其腹之虚实现象,细思之,腹胀硬满,中寒亦有之,气化不及州都,多致尿闭,津液不能上奉,故舌质红绛,独腹痛赖人重压得缓,非虚寒不能见此征矣,故用温化以助津生,佐以气药以流通气机,师人不可妄用攻下之法 症状特征,非虚寒里证不会出现此种现象。权用温化以测其变。,王氏以疏通法为主缓解急性腹痛2
37、02例,各例均有腹部剧烈疼痛,其中右上腹痛78例,中上腹痛65例,左上腹痛45例,右下腹痛3例,左下腹痛5例,脐周痛6例。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25例,胆石症11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58例,急性胰腺炎56例,急性胆管炎15例,胆道蛔虫症16例,肠梗阻5例,肾结石5例,肠蛔虫症7例,急性胃炎4例。中医辨证属里热实证,拟以疏肝理气,清热通下法治之,基本方组成如下:细柴胡、黄芩、生山栀、川朴、生枳实、青陈皮、郁金、生大黄(后下)。服药后多数在3天内腹痛缓解,少部分在1周左右缓解。其中有效178例,占88%,无效24例,占12%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7):30。,教学参考,喻氏以止痛散治疗急
38、性腹痛,47例病人中,慢性胃炎急性发作18例,急性胆囊炎3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0例,胆石症2例,肠蛔虫症2例,胆道蛔虫症4例,痛经3例,疝气3例,肠粘连2例。服用止痛散:沉香、良姜、延胡索(醋炙)各9克,肉桂、乳香(炒)、没药(炒)、北细辛、制吴萸各3克,黄连6克。共为细末,装0.25g胶囊,每次服5粒,日服34次。经治疗后,显效(服药12次后疼痛消失)39例,有效(服药3次疼痛缓解,余症减轻)7例,无效(服药6次疼痛不减)1例,总有效率为97.9%四川中医1990;(3):20。,教学参考,教学参考,唐氏对74例诊断明确的急性胰腺炎,服用胆胰汤治疗。该方由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 加减而成,茵
39、陈、黄芩、银花、香附、川楝、枳实、白芍、法夏、柴胡、大黄(后下)黄连各6克,蒲公英15克,甘草3克。结果全部病例均在短期内症状消失,检验恢复正常,无一例手术治疗,住院时间最短者4天,全部治愈出院湖南中医杂志1988(5)19。,教学参考,腹痛的实验研究 焦氏对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用单味大黄治疗急胰腺炎266例,有效率为97%,平均5天治愈。前瞻性研究证明,在发热与腹痛消失时间方面均较复方西药治疗明显缩短(P0.02。通过4种动物模型及细菌学研究,从器官到细胞,从组化到生化已初步阐明了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机理,并从大黄中分离出10种有效单体,找到了治疗此病的部分物质基础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7):1。,复习思考题,1. 腹痛的概念是什么?腹痛与哪些脏腑经络有关? 2. 腹痛的病证要点应抓哪些方面? 如何辨别腹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 3. 腹痛的常见证型的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4. 在腹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