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 读,洋县教研室 马晓云,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 背景、特点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修订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四、 品德与社会修订具体涉及的主要内容 五、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背景、特点,(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背景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
2、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二)、修订的特点,此次修订体现的主要特点:,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方法创新,力求减负,1、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
3、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2、三项内容突出“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
4、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3、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次修订在注重各学科经典基础内容的同时,坚持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
5、进,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4、容量控制力争实现减负,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些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新创设的课程。10年的实践表明: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唤起
6、了教师的自信心。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稿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许多难点。,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和原则,修订思路和原则:坚持课程改革方向、体现时代发展、面向未来需求的原则;贯彻注重教师教学需求、注重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力图解决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是体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性。二是立足课程改革创新的原则。 三是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与原则。四是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的原则。五是贯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原则。,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改进、充实和完善:,1、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课程理
7、念、目标和内容中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这一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3、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更加清晰和适度4、课程内容的编排更加合理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5、与相关课程衔接更有层次纵向、横向,(一)“前言” 理念与设计思路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三、修订具体涉及的主要内容如下:,1、课程性质,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课程
8、标准(实验稿)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并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删除标准(实验稿)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重复。定位:中高年级。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二是从课程类型看,具有综合性。,2、课程理念,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未作大的调整,只对文字做了局部调 整和重新梳理,使之更简洁。如:将“学习做人”改为“学会做人” ;
9、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表 述;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 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使之更符合课程名称,和品德与生活课 的表述有所区别;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 实效性”,使之聚焦、凸显课程本身的追求。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理念之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3、课程设计思路,关于课程设计思路未作大的调整,但呈现格式上做了简约 化处理。具体表现在:第一,接受来自实验区的建议,调整了各个主题板块的名 称,使之表述更加合理、一致
10、。将“家乡(社区)”改为“社区”; “祖国”改为“国家”,“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改为“是学生不断扩 展的生活领域”。第二,为易于教师理解,清晰了设计中“线一面点”的关系 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对“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第三,删除了课程关系图和结构示意图等,使之更简洁。,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 “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 层次不同,螺旋上升。,(二)“课程目标”部分,1、对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的解读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 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 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本课程的 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由小学实施素质教 育的要求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总目标作为一 个结构体,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了规定:(1)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2)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3)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 主义合格公民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 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2、品德与
12、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在总目标的统领下,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核心,分为“情感、态度、价值 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层面。(1)“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解读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 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 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自尊自主”改为
13、“自尊自律”;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 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将“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2) 能力与方法目标层面解读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
14、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能力与方法”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第二条中“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将第三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第四条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知识”目标解读
15、,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
16、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低难度,便于教师把握。,(三)“课程内容”部分,总体上没有大的修改。删减了个别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条目,适当调整和合并课程内容的条数,总条目数量有所减少。参见下表,为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 内容每一个内容标准后都标注了“年段建议”,同时,相应给出 了“教学活动建议”,并对“教学活动建议”的每一条都做
17、了较为详 细的阐释,以列举的方式解释了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提升学 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并对几种需要加以重视的教学 活动的特点、目的和组织方式等做出了说明,对教师课内的教 学活动组织和课外的备课等提出了具体建议。修订注重了与时俱进,(四)“实施建议”部分,与标准(实验稿)相比,这部分改动最大 。主要表现在着重细化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目的是要解决如何使课程标准更好地面向教师、为教师服务的问题。,为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建议”的每一条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以列举的方式解释了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并对几种需要加
18、以重视的教学活动的特点、目的和组织方式等做出了说明,对教师课内的教学活动组织和课外的备课等提出了具体建议。,例如,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是“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只是比较概括地说明“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并具体阐述了教学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和课程整体目标、长远目标的关系,同时以“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为例加以说明。提醒教师注意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必面面俱到,避免大而空等。,1教学建议,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
19、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 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 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 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 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 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 “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 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毎节课可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20、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 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 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实施建议第1条:()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再如,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中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教学中要放开手、尊重学生等。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突出了“独立思考”的思想。针对教师不清楚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我们首先指出:“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
21、合作展开的学习和探究。”进一步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示方法和步骤,并以开展调查活动为例加以说明,还将独立思考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联系起来。,教学建议,实施建议第3条:(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 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和探究的兴趣,敢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 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 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 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
22、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 学生有了一定的调 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 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 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 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 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 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 言和不实信息。,在“教学建议”的第四点中,还
23、针对有的教师忽视本地区和学校教学资源和条件,搞一些高成本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活动的现象,从课内与课外结合、注意发现学生可触及到的实物、图片等资源以及强化学生观察生活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养成良好的沟通、搜集信息,观察事物的习惯,体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建议,此外,在“教学建议”的第五条中特别强调了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有效组织”,二是“适宜的”,并逐一列举说明了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几种教学活动方式的特征和使用注意事项,提示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加以选择。,教学
24、建议,实施建议第5条:(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 参观、调 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折,以及撰写 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 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 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1、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 进行学 习的一种方式。2、探究学习。3、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 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
25、方 式。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 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 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2、评价建议,评价的实施和反愦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 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 定期考查相结合。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 合。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 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毎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 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 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
26、自我反思。,3、教材编写建议,总体上教材编写建议未做大的调整,只是对原有的6条做了进一步的删减、细化和分解,变为8条。其中第四条的内容是新加的:“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此外,第二条中强调了内容的螺旋上升,第七条中强调了要特别考虑“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这些都是已有教材中体现程度不够,或是教材编写中有待突破的难点。,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三类课程资源: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三项原则: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合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
27、的开 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 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它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 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 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 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 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
28、景观等是需要因地制 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 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 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 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 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1、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原则,(1)、课程资源定义: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 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课程资源的分类:按性质分: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按空间分布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按物
29、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文字资源、事物资源、活动资源 和信息化资源。按存在方式分: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3)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原则从教材出发走出教材手段服从于目标,形式服从于内容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小学低段儿童的特点注意利用隐形资源和人力资源,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按类别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有以下几种:收集信息类活动资源收集信息类活动包括资料调查、现场调查、参观访问、欣赏等形式。例如,认识自己的成长需要收集婴儿时的照片,认识自己的身 高、体重需要相应的计量器,弄懂自己的姓名的来历需要询问父母 或爷爷奶奶。操作实践类活动资源操作实践类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模拟情景和角色扮
30、演、操作 实践、教学游戏、练习等形式。例如,模拟看红绿灯过十字路口需 要事先到大街上现场观察,需要事先制作可以用手举起来的“红绿 灯”,需要制作扮演司机的儿童的头饰。交流表达类活动资源交流表达类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讨论、欣赏、讲故事等形 式。例如,参观校园前可以先讨论“我们去先那里,后去哪里”;在 讲故事和交流前可以先去观察,去收集可以利用事物资源和文字、 图象资源,按照教师和学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可分为教师、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师、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 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
31、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 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 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 益的水平。 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 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 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 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2)课内外结合,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3)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2、学校、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 资源两类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书刊的
32、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 育设备,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为学生资料的搜集、调查提供服 务。(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3)利用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德育工作开展 的各项活动。(4)利用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 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 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2)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 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
33、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 实践。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爱的文艺书籍、杂志、音像资料 等,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4)利用家庭的音像设备,可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舞 会,自娱自乐。(5)与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 配合学校进行艺术教育。,3、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社区文化艺术组织机构、社区的文化艺术场馆、社区的艺术环境、社区的文娱演出活动、民族歌舞活动、农村民俗活动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四、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主要变化,修订重点“前言”部分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课程目标”体现合理性 和全面性;“内容标准
34、”和“活动建议”体现明确性和可行性;“实施建议” 体现实用性和普及性。显著变化:1、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 “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 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同时,增加了关于 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2、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 分度的说明。3、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 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4、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
35、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五、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一、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强调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 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 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 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二、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比如,理念的第一条调整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 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这是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原课程标准中 “学会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 探究”更具体。三、增加了动手能力的要求将“
36、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增加了“动手”的要求,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 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 “动手”要求也更有针对性。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有利于培 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四、强调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 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 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 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五、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在评价的理念上,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 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 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 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 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在评价的实施上,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结合起 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