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章 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第十四章 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一、概念: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 二、评价运动效果的三态: 1、安静状态;2、定量负荷状态;3、最大负荷状态。 三、评价运动效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运动员的个体特点; (二)运动年限; (三)运动项目; (四)测试项目的可靠性; (五)树立全面、综合、动态的观点。,第一节 运动效果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一、运动效果评价的原则 (一)定量化原则: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各种生理指标变化特征的研究,进而对其运动效果进行评价的原则。 (二)定性化原则:对于一些不能进行量
2、化的指标原则对其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三)综合性原则: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 二、运动效果评价的一般程序 1、对受试者身体状况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 2、了解和掌握运动项目的生理学基础以及从事该项目运动时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3、按运动项目的特点或身体素质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 4、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及运动员的机能特点,选择最佳的测试方法,在保证测试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5、了解测试方法的使用范围和必要条件,选择适宜的时间、地点进行测试。 6、对所测试的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处理。 7、根据统计处理的结果,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对运动效果作出
3、全面、准确的评价。 三、运动效果评价的指标 (一)心血管系统指标; (二)呼吸、代谢系统指标; (三)运动系统指标; (四)神经、感官系统指标; (五)身体成分指标; (六)效率指标; (七)身体形态学指标。,第二节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物学特征,一、运动系统 (一)骨骼:骨小梁增生,骨小梁排列密集,肌肉附着处的骨突增大,骨外层的密质增厚,骨间质下降,骨骼增粗等。 (二)关节:关节软骨厚度、可压缩性,接触面积、肌腱及韧带的体积均得到发展。 (三)肌肉:可使肌肉体积增大,肌横断面增粗,结缔组织增多。 二、神经系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稳定性、强度及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性。,三、血液循环系统
4、 (一)血液:运动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总量多于一般人。 (二)循环系统:安静时运动员心肌收缩的力量、幅度以及每搏输出量均大于一般人,但心输出量却略有下降;安静时有训练者心电图 PR 间期延长;P 波高度降低;R 波高度升高;但 QRS 波时限在 0.050.07s 的正常范围内,且无心室内传导缓慢现象。 四、呼吸系统:肺通气机能、通气效率及其调节能力得到改善。,第三节 不同负荷运动时运动效果的生物学特征,一、定量负荷运动时运动效果的生物学特征 1、运动开始阶段机能动员快; 2、运动时能量消耗少,机能反应低,且呈稳定状态; 3、运动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 二、最大负荷运动时运动效果的生物学特征
5、 (一)最大摄氧量、氧脉搏、无氧阈 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和氧脉搏都是反映有氧能力的综合指标。,(二)氧债 高水平运动员在进行最大负荷运动时,其氧债绝对值可达 20L 以上,而一般人最高氧债仅为 57L,因此,氧债绝对值可作为评价无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内环境变异时的忍受性 进行衰竭性或最大负荷运动时,人体内产生高额氧债、酸中毒、低血糖及肌肉酸痛等内环境变异的综合反应,因此常导致内环境急剧变化。此时,一般人不能保持原有的运动能力,甚至不能坚持运动,但高水平运动员却能保持较高水平的运动能力。 (四)连续心音现象 机体在从事最大负荷运动时出现连续心音现象。,第四节 影响运动效果的因素,一、运动
6、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一)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其运动训练应以增加运动强度为主。 (二)中、长距离运动项目则以增加运动训练频率和持续时间为主。 二、遗传因素 有氧能力遗传力为 93%,乳酸能力为 81%,最大心率为 86%。 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四、生物节律因素:生物节律是指生物体机能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生物节律可按频率的高低,分为高频节律、中频节律及低频节律三种。,第五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价,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如果运动量适宜,晨脉变化不超过 34 次/分;血压变化范围不超过 10mmHg;体重减少不超过 0.5kg。如果运动后数天内脉搏、血压持续上升,而体重、肺活量持续下降,则说明运动量过大。 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教育学观察 主观感觉是机体对自身机能变化的综合反应,其反应特点与疲劳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