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物理实验,实验一 声速的测定,实验简介,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仪器及调整,实验数据,预习题,思考题,【实验简介】,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机械波,由于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故声波是纵波。振动频率在20Hz20KHz的声波可以被人们听到,称为可闻声波;频率超过20K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声速是描述声波在媒质中传播特性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及抗干扰等优点,所以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量。,【实验目的】1.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速; 2.研究声波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及声波的反射现象; 3.对波动学的物理规律和基本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2、。,【实验原理】声波在现代科技中泛指机械振动的传播。它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而与振源频率无关。在弹性介质中,由机械振动所激起的波称为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频率超过20000Hz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 1、 共振干涉法 设有一从发射源发出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到达接收器,如果接收面与发射面严格平行,入射波即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干涉形成驻波,反射面处为位移的波节。改变接收器与发射源之间的距离,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媒质中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此时,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驻波的幅度达到极大;同时,在接收面上
3、的声压波腹也相应地达到极大值。在移动接收器的过程中,相邻两次达到共振所对应的接收面之间的距离即为半波长。因此,若保持频率不变,通过测量相邻两次接收信号达到极大值时接收面之间的距离/2,就可以用V= 计算声速。,2、相位比较法发射波通过传声媒质到达接收器,所以在同一时刻,发射处的波与接收处的波的相位不同,其相位差可利用示波器的李萨如图形来观察。和角频率、传播时间t 之间有如下关系:= t,同时有=2/T,t=L/V, =TV,可得=2L/ 。而当相位差改变时,相应的距离L的改变量即为半个波长。由波长和频率值可求出声速。 相位差为=2x/,图1 用李萨如图形观测相位的变化,3、声波的干涉、衍射和反
4、射。 利用双缝干涉实验。对于不同的角,如果从双缝到接收器的波程差是零或波长的整数倍,就会产生相长干涉,因而观察到干涉强度的极大值;当波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干涉强度有极小值。因此,干涉强度出现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条件如下: 极大值:d sin=n (4) 极小值: d sin=(n+1/2) (5) 式中,n为零或整数,d为二个缝中心位置的距离,为声音的波长。 4、理论公式: 式中v0=331.45m/s,为T0=273.15K时的声速,T=t+273.15K,【实验仪器】 仪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声速测定装置、正弦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实验内容】,1、调整测试系统的谐振频率按图将实验装置接好。
5、正弦波的频率取40KHz,调节接收换能器尽可能近距离,且使示波器上的电源信号为最大。然后,将两个换能器分开稍大些距离(约6-7cm),使接收换能器输入示波器上的电压信号为最大(近似波节位置)。再调节频率,使该信号确实为该位置极大值。最后,细调频率,使接收器输出信号与信号发生器信号同相位。此时信号源输出频率才最终等于二个换能器的固有频率。在该频率上,换能器输出较强的超声波。 2、在谐振频率处用共振法和相位法测声速。 当测得一声速极大值后,连续地同一方向移动接收端的位置,测量相继出现20个极大值所相应的各接收面位置,再求波长值。,在用相位比较法时,将接收器与示波器的Y轴相连,发射器与示波器X轴相连
6、,即可利用李萨如图形来观察发射波与接收波的相位差,适当调节Y轴和X轴灵敏度,就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李萨如图形。对于两个同频率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随着两者之间相位差从0-变化,其李萨如图形由斜率为正的直线变为椭圆,再由椭圆变到斜率为负的直线。记录游标卡尺上读数时,应选择李萨如图形为直线时所对应的位置。每移动半个波长,就会重复出现斜率正负交替的直线图形。 3、将上述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比较,计算与理论值的相对偏差。,【实验数据】 1.共振干涉测量声速 f= Hz,求平均声速,并与理论声速作百分误差比较,表1 共振法测声速数据处理 f =,2 相位法测量声速 f= Hz,求平均声速,并与理论声速作百分误差比较,表2 相位法测声速数据处理 f =,【思考题】,【预习题】,1、声波与光波、微波有何区别? 2、为何在声波形成驻波时,在波节位置声压最大,因而接收器输出信号最大? 3、为何换能器的面要互相平行?不平行会产生什么问题?,1实验时怎样找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 2什么是逐差法?它的优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