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paragonimiasis,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概述,寄生于人体内脏器(肺部为主)或皮下组织的并殖吸虫所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人吞食含有并殖吸虫活囊蚴的溪蟹或喇蛄而感染 临床表现:卫氏并殖吸虫引起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铁锈色或烂桃样痰、咯血等,称肺吸虫病。斯氏狸殖吸虫引起的主要病变是游走性皮下包块和渗出性胸膜炎 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学,病原体: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虫体能在体内成熟并产卵,二倍体型不适宜于人体寄生 斯氏并殖吸虫:虫体狭长,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终宿主为犬、猫、果子狸等,病原学,生活史: 虫
2、卵随粪便或痰入水 25-30C,21天孵出毛蚴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无性生殖发育,3个月左右,尾蚴逸出。20 C水中存活1-2天 第二中间宿主:甲壳动物(溪蟹、喇蛄),形成囊蚴,囊蚴是并殖吸虫的感染型 人吞食含有并殖吸虫活囊蚴的溪蟹或喇蛄而感染 幼虫在小肠内逸出,侵入组织,在体内游走,虫体窜行游走和贯穿组织能力强,主要寄生于肺组织(卫氏) 囊蚴感染制成虫发育成熟需2-3个月。寿命6-20年,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是卫氏病殖吸虫的重要传染源。通过痰或粪便排出虫卵。某些家畜和野兽是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和传染源。病人不是斯氏并殖吸虫的主要传染源。犬、猫、果子狸等为其保虫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生食或
3、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溪蟹、喇蛄或进食含有童虫的野猪肉或生饮溪水而感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分布广泛。东北地区为喇蛄型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发病机理,童虫引起的病变:后尾蚴和童虫在肠道和腹腔及胸腔内窜行游走引起窦道和炎症渗出。斯氏并殖吸虫可引起寄生部位嗜酸性肉芽肿,形成游走性皮下包块,渗出性胸膜炎和肝损害较重 成虫引起的病变:可固定于某一部位,也可游走窜行。形成多房性脓肿、囊肿、结节与瘢痕 虫卵引起的病变:组织反应轻微,病理解剖,基本病理改变: 脓肿期: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囊肿期:肉芽组织形成,围以纤维囊壁,囊内有棕褐色囊液 纤维瘢痕期: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临床表现
4、,潜伏期3-6个月。临床表现复杂,起病缓慢 急性并殖吸虫病; 慢性并殖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临床表现不同见表全身症状:发热(低热)、头痛、胸闷,过敏症状(荨麻疹、哮喘)。斯氏并殖吸虫多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 胸肺型: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短。铁锈色或棕褐色烂桃样血痰为最典型症状。(为肺部坏死组织,痰中可查到虫卵)有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卫氏并殖吸虫病 斯氏并殖吸虫病 全身症状 不常见 常见 荨麻疹 不常见 很常见 咳嗽 明显,伴中等或大量痰液 轻咳,痰量很少 咳痰 铁锈色痰,棕褐色痰或烂桃肉样 血丝痰 胸膜炎、胸腔积液 较少见 常见 肺部损害 常见 少见 肝损害 较少见
5、较常见 皮下结节与包块 10-20%病人可见,结节内查见 30-70%病人可见,有游走虫卵或成虫 性包块,包块内偶见幼虫,未见成虫或虫卵,卫氏并殖吸虫病与斯氏并殖吸虫病的鉴别表,临床表现,腹型:腹痛(阵发性或下腹隐痛)、腹泻、恶心、呕吐、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脓肿破溃可排棕褐色粘稠血便。斯氏并殖吸虫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脑脊髓型:2-5%,卫氏并殖吸虫多见 脑型:儿童和青壮年严重感染者。 颅内压增高症状:多见于早期 脑组织破坏症状:后期出现 刺激性症状:癫痫发作 炎症性症状:多见于早期 脊髓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坐骨神经痛、大小便失禁,临床表现,皮肤型:皮下结节或包块 阴囊肿块型: 亚临床型:疫区
6、多见隐性感染,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可达80%以上。 脑脊液、胸腹水:嗜酸粒细胞增高 血沉:增快 病原检查: 痰查虫卵,粪便查虫卵 体液:查虫卵,嗜酸细胞增多,夏科雷登结晶 皮下结节和包块活检,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1:2000成虫抗原接种前臂皮内。筛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病人虫卵阳性符合率达100%。滴度 1:800可以确诊。考核疗效 快速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单克隆抗体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早期诊断 后尾蚴膜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RIA、ABC-ELISA等 X线检查:早期。肺部炎性浸润,囊肿及胸腔积液
7、 CT,诊断,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痰、粪便或体液中查到虫卵,皮下结节活检发现虫卵、童虫、或成虫可以确诊。免疫学检查有诊断意义,鉴别诊断,肺结核、肺癌 脑部寄生虫病和脑肿瘤 病毒性肝炎、肝脓肿,预后,一般预后较好,脑脊髓型疗效较差。斯氏狸殖吸虫预后较好,治疗,病原治疗: 吡喹酮:治疗首选,25mg/kg,每日3次,连服2-3天 阿苯达唑:对斯氏并殖吸虫效果较好 硫氯酚(别丁):用于流行区犬或猪的治疗 对症治疗: 镇咳、镇痛、止血;镇静、脱水;针刺、理疗等。脑脊髓型内科治疗无效可外科手术,预防,控制传染源:彻底治疗病人和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粪便入水;消灭淡水螺 保护易感人群
8、:良好的饮食习惯,传导路,意识性感觉传导路 躯干四肢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路 躯干四肢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视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运动传导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病例分析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以“三点一线”方式传导: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丘脑中内囊 央辐射 3丘脑腹后外侧核交叉 内侧丘系2薄楔束核楔束后索 薄束 1脊神经节,脊髓,大脑,间脑,延髓,躯干四肢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丘脑中央辐射 3腹后外侧核 3腹后内侧核脊 三叉丘 交叉部位 丘系 侧索 系 2脊髓后角 2三叉神经感觉核后根 1脊神经节 1三叉神经节,躯干四肢部 头面部,脊髓,脑干,大脑
9、 间脑,躯干四肢浅、深感觉传导路对比总结,脊髓,脑干,前面观,脊髓后索内囊,脊髓侧索内囊,脑干内囊,完全交叉,延髓,脊髓,脑干,交叉以下损伤 同侧感觉障碍,交叉以上损伤 对侧感觉障碍,视觉传导路,视网膜节细胞左 右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 中 枢,听觉传导路,两侧听中枢听辐射两侧内侧膝状体下丘臂两侧下丘经双侧 外侧丘系 蜗神经核蜗神经蜗神经节,锥体系,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细胞、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脑干躯体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脑脊神经的运动纤维。 损伤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比较,锥体外系,锥体外系:指除锥体系以外的其他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作用为调节运动。 纹状体苍白球系 皮质脑桥
10、小脑系,纹状体苍白球系,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纹状体-黑质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脑桥-小脑-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病例一,病例一:女,5岁。近两天腰痛,两腿痛。突然发烧,体温39.5。C。次日早晨不能下床,左下肢不能活动。检查发现:头、颈、两上肢和右腿无运动障碍,左下肢完全瘫痪。左腿肌张力减退,腱反射(膝和跟腱)消失。三周后,左大腿能够屈收,并能伸膝,但其他运动未见恢复。一个月后,足肌、小腿肌、大腿后面肌松弛,明显萎缩。无其他任何感觉障碍。,提示,病例一,病例一:女,5岁。近两天腰痛,两腿痛。突然发烧,体温39.5。C。次日早晨不能下床,左下肢不能活动。检查发现:头、颈、两
11、上肢和右腿无运动障碍,左下肢完全瘫痪。左腿肌张力减退,腱反射(膝和跟腱)消失。三周后,左大腿能够屈收,并能伸膝,但其他运动未见恢复。一个月后,足肌、小腿肌、大腿后面肌松弛,明显萎缩。无其他任何感觉障碍。,提示,脊髓前角灰质炎(腰骶膨大下段),病例二,男,24岁,背部被刺伤,立刻跌倒,两下肢失去运动。数日后右腿稍能活动,又过一周后,右下肢基本恢复运动,但左下肢完全瘫痪。检查发现:左下肢无随意运动,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右侧躯干剑突水平以下和右侧下肢痛、温觉丧失,但左侧痛、温觉完好。左侧躯干剑突以下和左下肢触觉减弱,但右侧触觉未受影响。左下肢本体觉丧失,但右下肢正常。,提示,病例二,
12、男,24岁,背部被刺伤,立刻跌倒,两下肢失去运动。数日后右腿稍能活动,又过一周后,右下肢基本恢复运动,但左下肢完全瘫痪。检查发现:左下肢无随意运动,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右侧躯干剑突水平以下和右侧下肢痛、温觉丧失,但左侧痛、温觉完好。左侧躯干剑突以下和左下肢触觉减弱,但右侧触觉未受影响。左下肢本体觉丧失,但右下肢正常。,提示,左侧胸髓(T5)半横断伤,病例三,男,62岁,在观看足球赛中突然晕倒,意识丧失2天。意识恢复时,右侧上下肢瘫痪。6周后检查发现:右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吐舌时偏向右侧,舌肌无萎缩。右侧眼裂以下面瘫。整个右半身的各种感觉缺损程度不一,但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全部丧失。温度觉部分丧失,痛觉未受影响。瞳孔对光反射正常,但两眼视野右侧半缺损。,提示,病例三,男,62岁,在观看足球赛中突然晕倒,意识丧失2天。意识恢复时,右侧上下肢瘫痪。6周后检查发现:右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吐舌时偏向右侧,舌肌无萎缩。右侧眼裂以下面瘫。整个右半身的各种感觉缺损程度不一,但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全部丧失。温度觉部分丧失,痛觉未受影响。瞳孔对光反射正常,但两眼视野右侧半缺损。,提示,左侧内囊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