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中世纪的教育(上),一、近古时期概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到封建时代。期间分为三个时期:(左息马:)(一)511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二)1114世纪,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时期; (三)1417世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瓦解时期。14世纪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趋于解体,史称文艺复兴时期。本专题介绍的中世纪教育主要指514世纪的教育情况。主要包括西欧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情况。,二、西欧近古早期的教育状况(511世纪),(一)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状况封建国家的形成:日尔曼人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843年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日尔曼人的另一
2、分支昂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建立小国,即英国;社会关系:西欧的封建社会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作为土地占有者的统治阶级有两部分,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 世俗封建主:国王是最高封建主公侯伯子男爵骑士 教会封建主:教皇最高首领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教父修士(女) 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意识形态:,在西欧封建社会,教会是政治、经济的统治势力,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居于统治地位。 按照恩格斯的解释: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野蛮状态发展而来,它丢弃了一切旧有的文明,从没落的古代世界继承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缺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僧侣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基督教成为西欧
3、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神学思想统治了整个思想界。,(二)文化教育特征,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教区学校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2、各类学校介绍:,(1)教区学校: 设立在教区的
4、初等学校,学生多为农民的子弟,学校实行收费。教师为牧师或教堂中的下级人员。 用拉丁文给孩子教授神学、朗读圣书、学习写字、唱赞美诗,只有极少数教区学校教孩子计算。 学校多设在牧师的家中或教堂的门房中。学习时间短、学习时间不固定;尽管收费,但是组织得最不好的学校。,性质:最初是培养“圣童” 的学校,儿童全部住在僧院;后来渐渐分为内学和外学两部,内学训练住校生,外学训练走读生。 教师:多是一些有相当造诣的、爱好教育的僧侣,他们只担任学校教育工作,任专职神学教师。 学校制度:学校设备比教区学校要好得多,有抄书室和图书馆。学习没有固定期限,一般招收8到16岁(或20岁)的青少年。这种学校是不收费的。,(
5、2)僧院学校:,(2)僧院学校:,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读、写、唱歌、宗教课;学习浅近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前三艺);较深的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种科目(后四艺)。 三艺加四艺成为七种自由艺术。“七艺”成为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主要科目。 宗教科处于王冠地位。,(3)大教堂学校(主教学校),设在教会中心的大教堂所在地。 其目的在培养高级僧侣。 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此外学习七艺。 有些大教堂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教会大学。,3、教会学校的特征,(1)具有强烈的宗教目的 (2)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的个别教学 (3)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残酷、甚至致残。注重体罚。主张“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希望惩罚肉体,解放灵魂。所以,
6、皮鞭、棍子成为必备的教具。 (4)与此相联系,教学中反对体育和美育。,(四)骑士教育及其实质,骑士:身披甲胄、跟敌人单枪匹马格斗的武士。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即是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实质:骑士教育是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骑士教育的历程,(1)07岁,家庭教育。由母亲对孩子进行宗教、道德教育,同时进行身体锻炼。 (2)714岁,礼法教育。高一级的封建领主家庭中接受礼仪教育和最初的武士训练。 陪同主妇接人待物,学取上流社会的习惯、礼貌和姿态。 由领主委托人教授孩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角力。 还要学习吟诗、唱歌、弹奏乐器,骑士教育的历程,(3)1421岁,骑士教育。
7、开始做封建领主侍从,学习武艺,并随封建主出征和狩猎。年满21岁时,可受任骑士。 教育内容是“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吟诗。 还要学习宗教和上流社会的接人待物,懂得上流社会的礼仪和仪表风度。,总括:,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蹄声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主旋律。,三、西欧中世纪晚期的教育 (1114世纪),(一)经院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时间到了1011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使其逐渐从完全封闭的自然经济和文化教育的“黑暗时代”中走出。出现城市和城市市民:城市贵族:富有的手工业作坊主、房产主、银行家、高利贷者和富商等城市平民:帮工、学徒、破产的手工业者等。 1113世纪间,
8、城市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矛盾是极为深刻的,城市开展了反抗封建主剥削、束缚和争取自治的斗争。在这一条件下,经院哲学形成并发展起来。,(一)经院哲学及其发展:,经院:专门研究圣经的学院。 经院哲学:专门研究圣经的学问。(基督教哲学) 经院学派:将专门研究经院哲学的人合称为经院学派。经院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1)教父学:基督教最早和最保守的学派,视希腊罗马文化为异端,提倡绝对的信仰和盲目的服从,是罗马衰亡时期产生的。(2)新柏拉图主义:提出将希腊罗马哲学与基督教文化相融合,是奥古斯丁创立的。(3)经院哲学:该教派主要调和基督教教义与希腊罗马文化中所提倡的理性思想。其使命是用哲学和形式逻辑的推
9、理方法(理性思维方式)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并使之系统化和合理化。,经院哲学主要分为两个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A 唯实论,唯心主义派别,其代表人是 安瑟伦。 鼓吹:具体事物是概念的外在表现,概念是先于事物而存在,个别事物不过是由概念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 B 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代表人 洛色林 他认为:概念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它使人心灵中的主观的东西;事物是单独存在的,事物先于概念而存在。,意义,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 意识
10、形态产生了质的飞跃。,(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意义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A 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使社会对具有世俗工商业知识的人才具有日益强烈的需求,由此而调动起了人们的求知欲望。 B 市民阶层渴望摆脱教会的束缚,希望自治、参政,以使工商业有比较顺畅的发展,这也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社会知识。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使中世纪大学出现成为必要。 可能性: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财力投入教育。 而城市的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历史背景),(2)东西方贸易的往
11、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在西欧的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思潮。,1090-1290年代 九次十字军东征(借口:夺耶路撒冷圣地) 罗马天主教对异教徒的侵略行径,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波洛那(尼亚)大学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英国:1168年
12、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中分离。,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大学与教会无关。 设立之初,大学由学者和热心学术的市民设立,也就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设立,完全与教会无关。这与教会学校完全不同。 管理体制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欧洲自古有崇理性、重学术的传统。而经院哲学提倡新柏拉图主义,以理性阐述基督教义,注重讲学论道。等到大学发达,教皇主教多出于大学之门,法、医等高等从业人员自不待言,因此,大学享有尊崇的地位,在社会上和政治上享有特权。有人称其为中世纪晚期爱护教育的文明进步的标志。,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教学方式采用流动教学法。 由于学生和教师没有国籍的限制,故游学风气极盛。 教
13、育内容不稳定,带有极大的适应性。 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课程。一般有医学、算学、神学、法律四科; 文士“七艺”是他们的基础课。,3、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发展: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个别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后逐渐波及整个欧洲。在1314世纪,意大利有18所,法国16所,西班牙葡萄牙15所。 自制性大学的发展对教会垄断教育产生了威胁与冲击,所以,为了维持其在西欧的文教垄断地位,教会除了用团体或个人收买的手段来控制自治大学,还进一步开办教会大学,重新垄断已脱离教会影响的科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大学的自治性日渐减弱,最终改变。,3、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推动了当时欧洲文化教育的
14、发展。大学的出现也影响到一般教育的普及。 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学生流动) 蔑视教皇权威,减弱了教会对文教的垄断力。 在一定意义上,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思想条件和人才条件。 但丁(Dante)、马丁路德、伽利略、哥白尼、牛顿、培根等都是由中世纪大学培养而成。 此外,辩论的风气和崇尚理性的思潮都为文艺复兴作了准备。,(一)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历史作用,1、城市学校的产生 城市学校是由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合并而成的。 行会学校是由手工业者联合会创办的,是一种艺徒教育。 基尔特学校是由商人联合会创办的。由于这两所学校应需而生,故学校注重本民族的语言和计算的教学,着重
15、学习生产知识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两种学校合并为城市学校。,2、城市学校的特点,(1)学校归市政机关管理。市政机关供给一部分经费,任命校长和教师。由城市中贵族市民代表组成领导集团。 (2)经济来源:校舍和经费由行会资助,教师工资学费承担。 (3)教育内容:本民族语言(利于文化普及)、计算和具体行业知识(便于实用)、神学、拉丁语(国际外交和大规模商业买卖所需)。,3、作用和意义,(1)城市学校代表着城市新兴工商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城市学校的开办,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权,使教育得以日渐普及和发展。,四、中世纪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和阶
16、段性 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决定了其教育必然具有等级性。 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垄断教育) 教育发展极为缓慢,但并非停滞不前。 漫长的1000多年的发展,到12、13世纪时,整个欧洲仅有大学12所。 中世纪早期教育内容偏颇。仅以神学为主体。,拜占廷帝国的教育,拜占廷帝国的建立,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在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旧址建立新都,取名君士坦丁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独立国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为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廷帝国。西部即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廷帝国又存在了近一千年,直到1453年灭于奥斯曼帝国。 君士坦丁堡就是
17、现在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它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城市,曾是拜占庭帝国和后来土耳其帝国的中心。,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东派教会(希腊正教) 分布于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经典、教父著作和礼仪中主要使用希腊文 都城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 西派教会(罗马教会) 分布于欧洲西部和北非西部;在经典、教父著作和礼仪中主要使用拉丁文 都城罗马西罗马帝国,拜占廷疆域图,拜占廷的经济,拜占庭帝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拜占廷帝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她占有国际商业的优势地位,她的工商业活动极为活跃,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两洲,成为中古东西方贸易的商品聚集地,是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欧洲的首富,拜
18、占廷的活跃对外关系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反之,其繁荣的经济发展为其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根基。,拜占廷帝国的政治生活,拜占庭国家政治生活的最大特点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化。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中心, 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宗教诸方面权力, 并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为之服务。,拜占庭的周边环境,拜占庭皇室的婚姻多为政治结盟的手段。为扩大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在位皇帝常常选择有实力的国家的君主为亲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边环境的安宁。,东罗马较西罗马长存一千年,原因: (1)拜占廷帝国具有多样性的经济形式,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奴隶制的危机不像西罗马帝国那样突出。(隶农制、小土地所有者等) (2)拜占廷帝国的一
19、些大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仍然保持繁荣,首都君士坦丁堡不仅是拜占廷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工商业和文化中心,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沟通东西方的一道金桥”。 (3)拜占廷帝国由于工商业发达和国家控制贸易,国家财力充裕,得以保持强大的武装力量,来维护政治统治。 (4)拜占廷的基督教会是帝国的精神支柱,它使奴隶制帝国神圣化。 (5)拜占廷保持了希腊时代的文化,也是拜占廷帝国得以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拜占廷的教育基本特点,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下的教育特点: 拜占庭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形成了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的局面。,拜占廷的教育,拜占廷的世俗教育:(一
20、)初等教育(二)中等教育(三)高等教育拜占廷的教会教育:(一)隐修院学校(二)座堂学校,拜占廷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性质:私立 教育对象:612岁的儿童 课程设置:正字法、文法初步、算术以及荷马史诗圣诗集 初等教育一直保持了希腊化时代的传统,拜占廷的中等教育,学校类型:文法学校 课程设置:文法和古典作品 对教师的要求:学校教师早在朱利安皇帝在位(361363)时就已经由国家考试和指派。到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时(408450),公立学校的教师必须持有国家许可证,并信奉基督教。,拜占廷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一)君士坦丁堡大学 (二)雅典大学 (三)亚历山大里亚医学和哲学学院 (四)贝鲁特的法律
21、学校,君士坦丁堡大学的发展历程,创办于公元425年 6世纪全国教育中心 7、8世纪学校的教育活动一度中断 9世纪中期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学 11世纪分为法律和哲学两个学院,君士坦丁堡大学,君士坦丁堡大学是拜占廷最有影响的高等学校,创办于425年。帝国政府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 教师是著名的学者,领取国家俸禄并免税。5世纪时,该学校有教授三十多名,主持31个讲座:10个希腊文、10个拉丁文、3个罗马演说术、5个智者派学说、2个法律和1个哲学。 学生修业5年,以七艺为基础课程。 重视法学、哲学、医学教育,拜占廷的教会教育,教会教育的类型: 一、远离城市的隐修院 二、附设于主教教堂里
22、的座堂学校,隐修院学校,隐修院是4世纪初由安东尼所创。在隐修院中,注重祈祷、读经、行善和生产劳动。 集体祈祷每天6次。读经由院长主持。 学习主张苦思、默想。每个修士各有一个小室,学习主要在小室进行。 隐修院附属有孤儿院,既行善又教育儿童。 一些隐修院还设立了养老院,配备了医生和护士。 生产劳动主要是农业劳动。 为了有教材,隐修院广泛收集经卷、书籍,组织抄写,抄书为修士们的日常活动之一。隐修院的图书馆收藏经书和手稿,成为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心。,座堂学校,座堂学校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也有世俗学科,如古典文学与哲学等。 611世纪,座堂学校有较大的发展,拜占廷最高级的教会学校是
23、君士坦丁堡大座堂学校,其教师都经过严格考试。学校神学权威云集,有权解释教义。 学校有五个教授,分别担任一个宗教学科的教学,福音书使徒书诗篇等。 学校也设世俗学科,包括七艺、哲学和古典文学。 学生在这里研究基督教经典,学习古代哲学著作、七艺、演讲术和一些科学知识,以便日后成为善于言谈辩论的高级神职人员。,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和13世纪初第4次十字军东征中,圣索菲亚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镶嵌画及其他艺术珍品大多被毁。此后虽经多次修复,终未能恢复旧貌。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把圣索菲亚教堂改成清真寺。他们把内部的基督教装饰改画成伊斯兰教的图案装饰,还在教堂的外面四个角上建起了高高的土耳其式尖塔。 1847年重修,1932年被辟为国家博物馆,称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 。,思考:拜占庭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