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一).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339778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一)胡瑞敏,刘琼,张勇摘 要: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多媒体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视频、音频服务质量的期望不断提升,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并在近十几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在分别介绍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主要内容和国内外发展现状之后,对视频编解码技术在安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在最后对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视频编解码技术;音频编解码技术引言近年来,市场对于视频会议、视频监控、交互电视、智能语音识别等多媒体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用户对于多媒体服务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防止信号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引入噪声和导致波形畸变

2、,获得更好的品质,模拟信号(音频信号、图像和视频信号)一般需要经过采样和数字化,然后再进行存储、传输和重建。但这些数字化信号的信息量极大,尽管海量存储技术、处理器的速度和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有了迅猛发展,但对数据的存储能力和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仍然超出了现有技术的能力所及。为了使通信成为可能,并尽可能的降低通信的费用,优秀的信源编解码性能是必需的。因此,视音频编解码技术作为信源编码技术,是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就国内外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继而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鉴于视频编解码技术在安防应用中属于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在第三章分析了这两者之间

3、的关系。最后,第四章对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1 视频编解码技术发展现状视频编码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一定重构质量的前提下,以尽量少的比特数来表征视频信息。视频编码的原理是:由于表示图像和视频信息所需的大量的数据往往是高度相关的,这些相关性会引起信息的冗余,因此可以通过去除这些冗余信息来实现对视频数据的压缩。传统的基于统计特性的运动补偿变换编码的混合编码框架在数据压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国内外的通用视频压缩标准均基于此框架,比如 H.26L 系列、MPEG 系列以及我国的 AVSP2 标准。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对于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压缩特

4、性,而渐渐开始向网络适应性、用户交互性等方面转移。因此,这几年来,视频编码技术一方面继续以混合编码为框架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压缩特性,另一方面不断的向可伸缩编码、多视点编码等分支方向发展。1.1. 混合编码技术混合编码框架的技术主要包括:运动补偿、预测编码、变换编码以及熵编码等。近年来混合编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在技术细节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使编码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典型代表为 2003 年由联合专家组 JVT(Joint video team of ISO/IEC MPEG and ITU-T VCEG)制定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 H.264/AVC1。H.264/AVC 是一种高效的压缩方

5、法,在保持传统的混合编码框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提高编码效率2: 可变尺寸的运动估计(Variable block-size motion compensation) 更精细的 1/4 象素运动估计( Quarter-sample-accurate motion compensation) 多参考帧运动补偿(Multiple reference picture motion compensation) 空间域的帧内预测(Directional spatial prediction for intra coding) 算术编码(Arithmetic entropy coding)和基于上下

6、文的熵编码(Context-adaptive entropy coding) 率失真优化(Rate-Distortion Optimal)前 4 项属于预测编码,第 5 项属于熵编码,最后一项属于编码决策。文献3认为熵编码的编码效率已经接近极限。预测编码如果能采用新的思路,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国内标准方面,由我国信息产业部数字音视频标准专家组制定的 AVS 标准视频部分的基本框架也是混合编码技术。AVS 对于提高压缩效率方面进行了探索,新提出技术包括:对称双向帧技术、自适应扫描技术、自适应的系数间非均匀量化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在不同程度上也提高了视频编码的效率或主观质量。1.2 可伸缩编码技术可

7、伸缩技术将视频编解码技术从传统的压缩技术转变为了更多考虑网络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编解码框架。2005 年 2 月,JVT 将可伸缩性编码(Scalable Video Coding, SVC)作为H.264 标准的扩展,并起草了 H.264 标准的可伸缩性扩展第一草案 4。可伸缩视频编码因为具有时域、空域和质量等多方面的灵活性,不仅特别适合网络传输,而且应用到视频监控领域中还能满足监控视频资料的存储、检索、分析等方面的种种特殊需求。近两年来,可伸缩技术在视频监控中的研究已广泛展开5-9,而且在 SVC 的需求文档中已将视频监控列为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所以可伸缩视频编解码技术不仅是

8、 JVT 组织中的当前热点研究问题,更是视频监控技术中的研究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实现可伸缩技术的方法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技术和基于传统的混合编码结构的可伸缩技术。1.2.1 基于小波编码的可伸缩技术方案基于小波的视频编码10是指以离散小波变换(DWT)为核心的视频编码方案。由于三维小波编码方案没有形成国际标准,所以三维小波编码呈现争鸣的局面。在这些提交方案中,根据压缩处理流程的不同,可以被分为以下四大类: 纯三维小波方案纯三维小波的视频编码方案11是在原二维平面小波基础上的直接过渡的,该方案将视频压缩看作是三维图像的信号处理,将其按三维立体空间的正交小波基展开。该方案的

9、三维小波滤波函数具有对称性好、支集小的特点,帧内、帧间小波系数具有统一性,保证了时间维的衰减速度。但该方案不采用运动补偿机制,因此对时间维的长度要求比较苛刻,过短的时间维数据将使压缩效果大大下降;而过长的时间维数据又会影响压缩的实时性和内存需求。 小波框架的运动补偿方案小波框架的运动补偿方案是 DCT 框架的运动补偿方案的推广 ,该方案用 DWT 替换原有的 DCT,而其它的处理流程均继承于原 DCT 方案。该方案有 DCT 编码体系和技术的支持,压缩性能比较好。但该方案沿用了原 DCT 的块结构处理的模式,空间可伸缩性会受到影响,还会产生差错传递和块效应。 小波子带预测方案小波子带预测方案首

10、先对每一帧图像进行二维空间小波变换,然后再对所得的各子带小波系数值进行帧间预测去处冗余,最后对生成的数据进行熵编码。整个处理流程是分子带进行的,子带与子带之间互不影响。该方案的运动预测是在不同的小波子带中进行的,因此不会产生整幅图像的差错传递,这种差错只会在各个子带中传递。但该方案编码是一帧一帧分开处理的,所以时间可伸缩性的发挥相对有限。该方案还将整个编码过程形成一个闭回路,参考子带是基于解码重构而成的,影响了 PSNR 的可伸缩性。 帧间小波滤波方案时间可伸缩技术:首先对一组连续图像进行时间维滤波(MCTF)12。通过运动补偿时间过滤器,沿着象素的运动轨迹,在帧上实现小波的分解和重构。其中使

11、用了预测(P)和更新(U)两种处理方法( P 和 U 是互逆的) ,它们可以自适应的选择帧内、向前、向后或双向的模式。具体过程描述如下:在 GOP 中,一个奇数索引帧通过相邻的帧或偶数索引帧来进行预测,从而产生一个高通帧:H(k),代表细节信息;同样的,一个偶数索引帧通过相邻的 n 个(n=1)高通帧来实现自身的更新,从而产生一个低通帧:L(k),代表主要信息。其计算过程如图 1 所示:H(k)=S(2k+1)P (S(2k)L(k)=1/2*S(2k)+ U(S(2k+1)图 1. MCTF 中一个过滤器的示意图22+PUS ( k )S ( 2 k + 1 )S ( 2 k )1 / 2

12、1 1 1H ( k )L ( k )该方案采用了时间维处理技术,在运动方向上对相邻图像进行低通和高通滤波,因此可以在不采用传统回路预测方式的基础上来消除时间冗余。避免了传统闭合回路对于质量可伸缩的影响。再结合零树熵编码来产生嵌入式的比特流,该方案在质量上有很强的可伸缩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空间的可伸缩性相对固定。而且该方案要求一个 GOP 的图像一次性处理,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并且对内存需求比较大。1.2.2 基于混合编码结构的可伸缩方案时间可伸缩:在 H.264 MPEG-4 AVC 的基础上,时间可伸缩性可以通过 MCTF 技术和分级 B 图片实现的。MCTF 技术在前一部分已经论述,

13、本节讨论分级 B 图片技术。如图 2所示,关键图片(IDR)序列的显示分辨率是最低的,可以根据接受端不同的要求,在此序列上增加时间域上更高级别的高分辨率图片,并且传递出去,从而在接受端显示不同分辨率、不同质量的视频流。图 2 层次 B 图片结构示意图空间可伸缩: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给定帧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空间分辨率码流序列,它们在各自独立的层内编码。为了消除不同空间帧中的冗余信息,一个增强层的残差信息和运动矢量根据与其对应的基本层预测得到。在预测的过程当中,因为基本层拥有更低的分辨率,所以首先读入基本层的残差信息和运动矢量。然后在基础层之上产生一个或多个增强层。增强层的帧间编码宏块的划分方

14、法可以由相关的基本层的对应宏块派生得到,同样,其运动矢量也可以通过比较和计算其对应的基本层的宏块的运动矢量而得到。质量/信噪比可伸缩性:包括了两种模式,基于嵌入式量化方法的粗粒度可伸缩性(CGS,coarse grain scalability)和基于位平面编码方法的细粒度可伸缩性(FGS,Fine GrainScalability)。在 SNR 可伸缩技术中,使用传统的混合编码技术,即经过整数变化和量化得到基本层;基本层之上是增强层,在基本层和原始子带图片之间存在残差信息,这个差值和基本层一样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变换和量化,不同的是量化粒度更加细腻一些,即使用更小的量化参数,再进行熵编码,量化

15、后得到的系数就是 SNR 的增强层。增强层和基本层一起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更高层次的增强层的基本层。这个更高层次的增强层计算方法和以上阐述的方法一样。最后基本层系数和增强层系数再使用位平面编码和行程编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熵编码,分别形成基本层码流和增强层码流输出。总的来说,目前混合框架+MCTF 技术占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编码效率高和兼容性较好;但是对 3D 小波的研究可能还不深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关于可伸缩编码的广泛应用还没有开展起来。1.3 多视点编码技术多视点视频(multi-view video)是一种新型的具有立体感知和交互操作功能的视频技术,它由一组平行、会聚相机阵列拍摄得到

16、的视频信号。2001 年,MPEG 成立了 3DAV 工作组,其首要任务就是定义 3D 音视频领域的范围和应用场景,并为其中的关键技术制定标准。多视点视频是 3DAV 框架下,近年来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在视频监控类的应用中,多视点视频编码技术有助于实现多视角立体监控,多摄像头联动等应用。实现多视点视频编码(MVC)可以基于传统混合编码框架(如 H.264),也可基于小波编码以及分布式编码等新一代视频编码工具。视点间相关性是多视点视频序列的重要特性,它与相机阵列形式、相机间距、相机和拍摄对象间距离存在极大的关系,直接反映在同一时刻相邻视点两幅图像的视差上。由于该类系统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冗

17、余,如何组织和压缩数据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所以当前 MVC 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压缩效率以及随机读取能力进行研究,而这些研究又可从两个主要方面来分类,一是预测结构,二是预测工具。预测工具指的是多路码流视角之间的空间预测手段,包括亮度补偿,视差/运动补偿,2D 直接预测模示,视角插值。由于视角间的相关性利用是决定 MVC 压缩效率的主要因素,因而未来 MVC 压缩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新型预测工具的设计。预测结构指的是多视点视频时空帧之间的相互预测参考关系,它代表将哪些帧一道进行处理以消除数据的时空冗余性,因而不管是传统的混合编码、小波,还是分布式编码,都离不开预测关系的设计。另外预测结构是决定随

18、机读取性能、快速解码性能、网络传输代价的重要指标,因而在 MVC 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将MVC 编码码流应用到传统流式传输框架下,会产生视角切换问题,因而如何设计新型的切换帧以及如何分析切换对预测结构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多视点视频压缩在应用上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压缩效率与随机读取能力的矛盾,多视点视频本身数据量庞大,在传输应用或本地快速解码时,用户并不需要所有的数据信息,因而要求数据之间的依赖性小,但这恰好与压缩成矛盾。多视点视频本身是相关性很强的多个信源,基于分布式编码的多信源编码理论或许能对该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及探讨。多信源编码能从信息理论上解码代价、视角随机读取能力以及编码效率三者

19、的折中,因而在 MVC 中具有很大的潜力。1.4 无线视频编码技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应用越来越多,其中无线视频监控因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而成为未来视频监控的趋势之一。可是视频流对于网络的要求比较高,如何在新的无线环境下保证视频流的质量、提高编码效率和容错性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带宽受限与高误码率引起的大量丢包造成无线视频传输质量陡降,权衡视频压缩效率、无线信道传输质量和视频流误码敏感程度,选取最佳方案是提高无线视频传输质量的关键。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针对此问题,研究通过 3G 空中接口获取无线信道测量参数,预先估计信道性能自适应建模,并用比特差错率

20、和比特率表示,对信道质量分级,选用不同传输方案,编码器建立基于编码失真、信道误码和码率控制总体优化的帧内/帧间两种模式率失真模型,提高无线视频传输质量。另外,无线信道衰落导致误码,严重影响视频通信的质量,如何提高通信系统的比特纠错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方面,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采用不同于以往信元信道联合优化和不等同差错保护的思路,利用视频解码器和信道译码器双解码器迭代译码,来提高系统纠错能力.利用视频解码器解码过程中对比特流的判断信息,作为信道译码器的监督信息,参与迭代解码,同时根据信道译码的软输出进行多次视频解码,实现两个解码器的迭代交互,以视频解码的图像判断结果作为迭代解码的结束标准,期望在同样的 BER 情况下联合迭代译码系统的纠错性能提高 5%以上。视频图像质量提高 PSNR 0.5 1db。以上研究成果若应用在无线监控上,可以更好的根据信道的情况,自适应的调整信源编码器,使得监控视频流的编码效率、编码质量和容错性能得到保障。这对于无线视频传输监控、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娱乐、军事无线应用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