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339656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张云秋 于双成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药信息与卫生管理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体现在课程改革上。本文对日本综合大学的医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规划进行了调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和考核等方面对其现状进行阐述,对其课程规划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医学本科教育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医学本科教育有所借鉴。关键词课程规划;医学教育;日本中图分类号G642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lanning in JapanZHANG

2、Yun-qiu,YU Shuang-che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medical education; Japan21 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面对卫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的改变 ,新知识的飞速增长,高等医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不断地深化改革。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体现在课程改革上。美国学者席勒等人曾用生动的例子来比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因此,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学,课程的总体规划与设计都是基础,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规划也称为课程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安排、考试考查和实施要求五个部分

3、。日本是我们的邻国,与欧美国家比起来,文化背景与我国较为接近。但其医学教育较为发达,考察其医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课程规划,对我们国家的医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日本有国立 43 所,公立 8 所,私立 29 所,共计 80 所医学院校。其中综合大学医学部45 所,占 56.25%,独立的医科大学 35 所,占 43.75%。我国 自 1992 年高校开始战略性合并以来,全国许多医学院校被并入理、工科以及综合性高校,成为多学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主要是对日本有代表性的国、公立大学的医学部的课程规划进行了调研,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

4、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神户大学、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等。分析其课程规划的共性特征,以期对我国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完善有所启示。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 1。虽然,日本各大学的培养目标有细微差异。但本文着眼于其共性特征。从总体目标看来,各大学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促进生命科学、医学、医疗领域的发展、引领国际的人才。即,完成以医学领域问题的确切把握和解决为目的的创造性研究,以及基于该创造性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全人格者的医疗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达成该总体目标,六年制医学本科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生物体构造和现象的理

5、解;病因、病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解;交流沟通能力;基本的临床技能;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信息管理、处理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论的理解及其在基础、临床研究中应用的能力;领导能力(率领队伍的能力) 、教育的能力;地域、社会和医疗制度的理解;反省和自我启发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态度;成为国家化人才的能力。2. 课程体系与安排培养目标实现的渠道是课程。为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进行安排和实施。2.1 课程体系日本大学医学部的课程体系经历了 1993 年以前、1994 年2002 年、2003 年以后三个阶段。目前,日本大学的医学部的

6、课程体系沿袭 2003 年以后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两大段,即全学教育课程阶段和专业教育课程阶段 2。2.1.1 全学教育课程体系全学教育,意指全校教育,即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普通基础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在所调查的日本大学中,其全学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有三种构成情况:图 1:日本全学教育课程体系构成情况第一种:全学教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课程,二是教养课程。基础课程分为全学基础课程,包括基础专题讨论、语言文化和健康体育科学,文科基础课程和理科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全学基础课程文科基础课程理科基础课程基础专题讨论语言文化健康体育科学教养课程文科教养课程理科教养课程全学教养课程开放课程文科基础课

7、程理科基础课程教养前期课程文科基础课程理科基础课程信息处理课程教养后期课程共同核心课程核心专题讨论文科核心课程理科核心课程语言文化课程健康体育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自然科学课程群外国语课程群保健体育课程群教养课程分为文科教养课程、理科教养课程、全学教养课程和开放课程。第二种:全学教育分为教养前期课程、文科基础课程、理科基础课程、信息处理课程和教养后期课程。教养前期课程又分为共同核心课、核心专题讨论、文科核心课、理科核心课、语言文化课和健康体育科学。第三种:全学教育分为若干课程群,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自然科学课程群、外语课程群、保健体育课程群等。2.1.2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调查的日

8、本大学的医学院中,其本科医学教育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情况基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按学科来组织专业课程。一种是传统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也有将社会医学归入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又细分为解剖、生理、生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细菌学、医学动物学、免疫学。社会医学包括卫生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临床医学分为内科、外科、整形外科、妇产科、眼科、精神医学、小儿科、皮肤科、泌尿器科学、耳鼻喉科学、放射线学、麻醉学、口腔学、脑神经外科学、老年科学、胸部外科学、临床检查学、急救医学、形成外科学、小儿外科学、医疗信息学。另一种是把整个医学课程分为若干课程群,包

9、括细胞生物学、生物体机能学、病例病态学、内科病态学、发生发育医学、外科病态学、神经感觉器官病态学、社会医学。第二种类型是按器官系统来组织专业课程。按器官系统来组织课程即是围绕各个器官系统,就该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病理改变,以及常见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问题,将相关知识统合起来形成的课程组织结构。一般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在医学基础课范围内,按人体的器官系统作横向综合,如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异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另一种模式是在临床课程范围内把各学科的内容以症状为中心加以横向综合。第三种类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式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临床问题,或以疾病、或以症

10、状、或以临床工作常见的典型问题为中心,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或社会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来组织课程。在日本的国、公立大学的医学院的专业教育课程中,第二、三种课程组织形式往往同时存在,并且目前来看,还是以第二种课程组织方式为主,第三种为辅。2.2 课程安排如图 2 所示,课程进度安排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图 2 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时间安排全学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临床实习与毕业考试12 34 52如图所示 1+4+5 模式。全学教育开始于第一年,第二年结束位止。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年,第二年相对较少。学生修满学分为止。专业教育课程开始于第一年,结束于第

11、四年,第五、六年进行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如图所示 1+2+4+5 模式。全学教育开始于第一年,结束于第四年。课程安排逐年减少。学生修满学分为止。专业教育课程开始于第一年,结束于第四年,第五、六年进行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如图所示 1+2+3+4+5 模式。全学教育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两种,或称为前期教育和后期教育。低年级全学教育课程从第一年开始,到第二年结束为止;高年级全学教育课程从第三年开始,持续到毕业。专业教育课程开始于第一年,结束于第六年。3. 课程实施与考核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日本的医学本科教育中,全学教育一般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课程采用讲

12、授、实验、专题讨论、实习的方式进行,学生一般应修满 4548 学分。专业课由医学部施教,采用讲授、实习、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方式进行,学生一般应修满 80 84 学分。课程考核通常由出勤、讨论(综合理解)和考试三部分构成。但部分全学课程以及专业讨论课程也可用提交报告、口头报告或者实验报告等来代替考试。成绩通常用 SABCF 五等级法,期中 F 为不及格;或者优良中差四等级法来表示。4.特点分析及其启示4.1 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培养目标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日本一直以来注重通识教育,而我们国家更注重专业教育。日本的医学本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完成以医学领域问题的确切把握

13、和解决为目的的创造性研究,以及基于该创造性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全人格者的医疗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的目标可以解析为一个技能、一个态度、四个理解和五个能力。一个技能是未来医学工作者最重要的临床技能;一个态度是指终身学习的态度;四个理解是对生物体构造和现象的理解,疾病的理解,医学伦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地域、社会和医疗制度的理解;五个能力包括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学方法论的运用能力、领导和教育能力,成为国际化人才的能力。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

14、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的国际性人才。调查中发现,日本的医学教育同许多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一样,其地位相对高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从我国目前的医学本科教育情况来看,培养目标也体现了强调在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较大潜能的医学专业人才。但缺乏人文、科学方法观、信息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能力的规定。因此,我们也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精英式”的医学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国际化人才。4.2 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医学虽然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但

15、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无论是医学的具体实施者还是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社会与人文科学知识对未来的医学工作者来说不可或缺。同时,对于医生来说,人性、仁爱是不可缺少的品格。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必要的知识和不迷信。因此,日本医学教育中十分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医学本科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不断地学习。虽然在此期间学生会学习一些看似与医学不相关的知识,但这些将是从事医学研究的原动力。这一理念在其全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大学以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的优势为依托,围绕

16、医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设置了一系列课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论、人类安全保障、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公众健康、合法行医、科学史、医学史,社会预防医学等课程。通过课堂传授、小组讨论、互动的讲座、案例分析、习作能力训练、阅读思考文献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人文社会基本素养。我国古代对医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社会特质已有明确的描述。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同时提出,欲为“ 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要涉猎五经、三史、诸子百家。 然而,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的课程规划中,从

17、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并没有充分地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因此,我们应该从医学发展的本源追溯来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对医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向医学教育比较先进的地区和国家了解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和体现,从而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4.3 贯穿与渗透科学方法论医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撑。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研究人员,除了要具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专业的临床技能以外,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因此,日本的医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和渗透着科学方法相关课程。如科学哲学、文本分析、数据分析、基础统计、统计分析、计量学等公共类课程,同时还开设生物信息学、分子细胞信息学、实验动物学、医学教育学、医学统计

18、学、探索医疗开发学医学相关方法学课程。科学 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3。20 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 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 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新的生长点、提示 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中也应加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和渗透运用科学方法的理念,例如可以开设医学哲学的课程,来提高学生利用哲学的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统计学依然是目前制约

19、我国医学医学研究水平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应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育。4.4 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对信息进行查找、识别、加工、理解、处理、传递、利用、评价、管理和创造的知识、能力与观念、情感、意识、心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4。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随着医学模式向循证的模式转变,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利用至关重要,为形成终身的信息获取能力,日本医学教育中十分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学、语言信息学、医疗信息学、医疗信息经济学、信息检索学、信息分析等。此外,校园的专题讲座以及实践活动等都在渗透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笔者曾对国内医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过调查,结果显

20、示计算机相关课程与“医学信息检索”课程是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渠道 5。然而,仅靠这些课程很难形成的扎实有效的信息素养,只能形成部分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几个方面有计划地进行。其中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的培养可通过开设医学信息学导论课程以及校园文化、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等实现;信息知识除了上述课程外,应该增加信息分析与利用课程;同时增设网络安全等课程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4.5 切实采用多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在日本的医学教育中,无论是全学教育课程还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均会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seminar ) 。专题讨论通常是在

21、课前给出要讨论的题目,然后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课上,也就是在讨论会上,学生可进行陈述和辩论,老师进行组织和协调。这种教学实施方式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等非常有效,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单纯讲授所不能获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另外,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临床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常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的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也提倡采用多种方式,尤其近些年 PBL 的教学方式采用得较多。但对于这种专题讨论的方式,还没有广泛地采用。因此,我们的医

22、学本科教育还应该进一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拓展教学理念,同时进一步优化这些课程实施方式,使其更有针对性。参考文献1 徐强. 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 松尾理. 第41回日本医学教育学会大会内容成果.網近幾大医誌 2009,34(4):265-2693 陈其荣,曹志平.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理解与解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4 (2):23-294 张肇达,周同甫.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张云秋,李玉玲,沈涌等.我国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医学信息学,2010,(12):25_【作者简介】张云秋(1972-) , 女,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医学信息检索与知识发现等方面的研究;于双成(1961-)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10 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多学科协作的医学方法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