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9173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 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传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乙类传染病。登革病毒:DENV-1、DENV-2、DENV-3、DENV-4 登革病毒疾病谱:无症状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无特效疗法,无上市疫苗。 预防最有效措施是控制蚊媒。,登革热基本认识,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 在常年流行地区的流行季节,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登革热基本认识,易感人群:对登革病毒人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

2、,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或更长。,登革热基本认识,登革热传播过程,患者/感染者,健康人士,带病毒蚊,内潜伏期:3至15日 常見为5至8日,外潜伏期:8至10日,登革热传染过程示意图,当登革热疫情发生时,要控制登革热的蔓延,必须在疑似病例出现后立即进行预防控制工作。 如错失时机或预防控制工作不到位,导致二代病例发生,感染人数将会呈现几何级增加,造成疫情迅速蔓延。,二代病例,登革热流行过程示意图,登革热病毒在人和伊蚊中持续循环传播。 当雌性伊蚊叮咬感染者的血液后,病毒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经过810天(外潜伏期)的增殖后获得感染力,当它再次叮咬人时,将

3、病毒传给另一人。 部分感染者经过315天(内潜伏期)突然发病。,中国登革热防控原则,以监测为重点 控制蚊媒密度 严防输入传播 提高诊治水平 加强部门协作 动员社会参与,登革热疫情防控首要任务,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 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病例。 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登革热的危害。,行动方针,一、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 二、全民动员,清除孳生地 三、有效监控,控制扩散 四、追踪溯源,管理传染源 五、切断传播,降低媒介密度,疫情控制与现场调查,1组织协调与沟通 2病例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4媒介伊蚊的控制 5. 风险沟通,发生输入性疫情,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防控重点 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

4、的停留地点 做好传播风险评估 落实清除孳生地 蚊媒密度调查 卫生宣教 喷药灭蚊及疫情监测等防治措施,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组织协调与沟通 第一时间通知疫情发生地的街道办事处居会或乡镇政府及村委会 做好组织协调登革热防治工作,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储备与调拨。 开展宣传教育。,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病例管理 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就地治疗。 病例救治与管理: 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防蚊隔离要求: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网)、蚊帐,发热病人可用杀虫剂浸泡蚊帐;

5、或在住处喷洒击倒杀虫剂或滞留杀虫剂。 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采样: 血清,急性期(即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5ml以上分离血清送检。,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3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发病15天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入境后活动、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病例搜索: 主动追查旅行史,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 若发现病例在本地活动期间处于病毒血症期,需明确患者在本地的活动地点,根据病例停留日期和外潜伏期,开展病例搜索。 (3)本地传播风险评估,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3流行病学调查 (3)蚊媒密调查

6、与评估: 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4媒介伊蚊控制 (1)紧急喷药,杀灭成蚊: (2)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是否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一)组建疫情处理现场指挥部。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三)控制措施病例管理 媒介伊蚊的控制 (四)风险沟通,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 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时,单靠卫生、爱卫部门控制疫情

7、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需要的是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需要组织措施保障。领导小组在当地(疫情所在县和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爱卫、宣传、教育、城建、交通、财政等部门组成。,卫生行政:统筹协调,综合督导 防疫:监测、调查与评估、总体指导 医疗:隔离与救治 爱卫:组织灭蚊和清理孳生地 爱卫队伍:环境灭蚊和清理孳生地 社区居委:入户灭蚊和清理孳生地 社区卫生:实施监测、跟踪、宣传 卫生监督:孳生地清理评价 教育等其他部门:宣教与协作,首要任务:成立多部门协作机制,负责辖区内防蚊灭蚊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和机团单位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各种有效措施,降低辖区内蚊媒密度。 组织各街镇和机团单位从事爱卫的干

8、部,全力投入防蚊灭蚊的第一线开展业务与技术指导工作,督查、上报灭蚊行动的相关情况。 定期抽查辖区内防蚊灭蚊情况,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市爱卫和同级卫生部门。,区城管委(爱卫)职责,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是所辖区域登革热预防控制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 负责组织发动和督促本辖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积水,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消除室内外蚊媒孳生地,确保达到蚊媒控制指标。 防控工作要覆盖本辖区各居(村)委、机团单位、住宅小区、公共地带、工地等。,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职责,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现场调查 (1)初步核实疫情 (2)调查准备 (3)个案调查 (4)采样送检 (5)确

9、定病例定义 (6)主动搜索和核实病例 (7)流行因素调查 (8)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9)媒介状况快速评估,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1)核实疫情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主要临床特征(无卡他症状的“感冒发烧”,肌肉骨关节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对报告登革热疑似病例作出初诊意见 现场核实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判定情况和严重程度(2)调查准备人员、表格、采样器材、个人防护与蚊媒控制物(用)品。,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3)个案调查 调查病例发病15天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4)采样送检 疑似病人采集双相血清 捕捉伊

10、蚊(成蚊) (5)确定病例定义根据诊断标准 在一定时间、地点和人群范围内相应病例,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6)主动搜索和核实病例 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医学观察15天 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可疑病例。 追踪可能的传染源。 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发病前25天内 必要时在疫区内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以判定可能感染的范围或隐性感染的情况。,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7)流行因素调查 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

11、和社会因素。 (8)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9)媒介状况快速评估及监测 调查疫点内100户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 蚊媒应急监测 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 捕捉伊蚊成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要遵循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的原则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控 制 措 施,疾病控制,现场调查,落实防控范围界定 核心区-疫点疫区;警戒区-近期疫情可能扩散到的区域,监测区3000m,警戒区 400m,核心区 100m,核心区和警戒区策略,核心区,首要目标: 7天将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关键步骤: 1. 隔离 2. 清理孳

12、生地 每3天评估1次! 3. 灭蚊 建议每3天1次滞留喷杀至少3次,10日后每周1次; 并每日重点场所喷杀。,警戒区,首要目标: 监测!10-14日内BI降至5以下 关键: 1. 社区卫生服务-疫情监测 2. 清理孳生地 每周评估1次! 3. 灭蚊 建议每周1次滞留喷杀 每日重点场所喷杀。,救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在有条件机构治疗。 患者救治及隔离 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治疗、卧床休息地点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病例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防蚊隔离要求 隔离室

13、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沙门(网)、蚊帐,发热病人可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在住处喷洒击倒杀虫剂或滞留杀虫剂。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样品采集 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血清,急性期(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3-5ml送检登革热。,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防蚊隔离要求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沙门(网)、蚊帐,发热病人可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在住处喷洒击倒杀虫剂或滞留杀虫剂。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样品采集 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血清,急性期(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3-5ml送检登革热。,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

14、暴发疫情病例较多时,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紧急喷药-杀灭成蚊: 疫点范围:包括病家及楼宇,疫情处理前3日每日一次灭蚊,之后每3-5天开展一次灭蚊。 疫区范围:开始与疫点同步处理1次后,再根据蚊虫监测结果考虑是否再进行处理。 灭蚊剂,超低容量喷雾和滞留喷洒结合 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 及时、快速、全面、反复杀灭。,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特别做好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灭蚊工作。,及时:尽早行动,一发现疫情就要马 上组织杀灭行动; 快速: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杀灭的效果; 全面:

15、疫点的范围内实现全面覆盖, 不留空白点; 反复:白纹伊蚊的生长规律和疫情的流行特点进行多次、反复的全面快速杀灭。,清除伊蚊孳生地-控制幼虫: 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 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疫区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 一周内将疫区范围内蚊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入户调查原则上要求100%有效入户。,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天然形成的容器竹头、树洞、石穴、植物叶腋及果实和落叶等; 人工形成的容器水养植物、花盆托、水缸、水池、冰箱和饮水机的接水盘 、马桶、浴缸、缸、罐、桶、锅、坛、盒、碗、杯、瓶、塑料袋、塑料薄膜、包装内衬泡沫、蛋壳、贝壳类动物外

16、壳 、人造假山、盆景的石缝、石穴及衬景的水体 、小区及街巷中各种空心钢栓及地面插孔、用于插固遮阳伞的各种带孔水泥墩等等; 建筑工地形成的容器搅拌机、斗车、灰斗、水桶、安全帽 、茅竹、钢管 、露天堆放的各种装修弯管、厨厕用具 、民工废弃的各种生活用品 、尚未完工的各类积水井、水池及各种地面小积水等等; 市政设施形成的容器市政管网的管井、管道及其留有凹陷拉环的上盖等; 特殊行业形成的容器汽修厂(店)和游乐场所露天放置的废旧轮胎;废品收购站(场)露天堆积的废旧物品 、陶瓷厂、酿造厂露天堆积的各种容器、苗圃、花圃里各类花盆、盆景和容器等等。,孳生地类型,填、疏、堵、整、翻、捞等方法以消除和控制蚊孳生地

17、或杀灭蚊幼。 清除各种水体和容器积水。 对难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水体养鱼灭蚊幼。 缸罐倒置遮雨存放。 竹筒用刀砍为十字形。 早期消除和控制蚊孳生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风险沟通(健康教育) 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 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 形式:宣传册、宣传画、宣传栏、电视、广播宣传、知晓率调查 做好个人防护 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 住处设有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 没有积水就没有伊蚊,续发病例情况、流行持续时间 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 当BI20,判定为危险,

18、如控制措施不落实,一旦登革病毒传入,有可能引起暴发或本地流行。 当5,媒介控制未达到要求,建议继续在疫区内杀灭成蚊及清除孳生地。 当BI5,流行将停息。 当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在5以下时,最后病例被隔离后算起在最长外潜伏期和内潜伏期(26天)内无新发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结束本次应急处理工作。,疫情控制效果评估,登革热防制技术指南介绍,指南概况,由国家卫生委组织编写 包含以下内容 登革热病例监测指南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登革热蚊媒应急监测和风险评估指南 登革热疫点媒介控制技术指南 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病例定义 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

19、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者 实验室诊断病例 (1)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2)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3)从急性期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NS1抗原 (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临床分型,(1)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DHF) (3)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 医疗机构诊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或病例后续进展为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应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

20、)传染病报告卡的备注栏注明“DHF”或“DSS”,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病例的分型诊断报告进行督促和审核。,5年内首次发现病例者,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发现病例者,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输入病例监测,根据感染地可病例分为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 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14天内离开本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输入/本地病例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登革热病例

21、报告后,应尽快调查了解病例是否为输入病例,若为输入性病例,应在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报告卡的备注栏注明“境外输入/境内输入”和 输出地(国家或地区),如“境外输入/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省市县”;若为本地病例,应在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报告卡的备注栏注明“本地病例”。,个案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利用调查表(附件1)对下列重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散发病例(含输入病例)、暴发疫情早期不少于5例病例、DHF、DSS、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病例,对于其他病例可利用一览表(附件2)进行简要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所有个案调查结果电子化,个案调查表录入ep

22、idata,调查一览表录入excel,并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暴发监测,登革热暴发是指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4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庄、学校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3 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县级疾控需实时关注是否发生暴发疫情,若发现暴发疫情需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病例搜索,各地出现本地病例和流行季出现输入病例时必须开展病例搜索,也可根据风险评估和疫情控制需要适时开展。按照病例来源采用不同搜索策略。 对于散发病例,在病家为中心半径200米的区域内搜索病例。 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

23、搜索。如病例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病毒血症期)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疫情反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病例的发病、重症和死亡情况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疫情分析结果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上传至网络直报系统“监测信息反馈”中的“临时信息反馈”栏,反馈给各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通报,证实登革热疫情之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通报相邻地区。当疫情出现扩散趋势,应向省级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境内输入病例,应通报病例感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于境外输入病例,应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相关部门通报。,风险评估和沟通,每年登革热流行季来临前及流行高峰时,有伊蚊分布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分析病例监测数据,结合蚊媒监测数据及其它可能影响疫情的因素,开展风险评估,研判疫情趋势,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同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面向群众做好宣传,提高防病意识,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