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 刚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引 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指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一、高职教育
2、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
3、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
4、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 。有关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界定:1991 年,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提出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 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2004 年,批准的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技能人才;2006 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6 号)提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综上,尽管高职领域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认
5、识,但其核心要素有很大的交集,主要体现在“高素质” 、 “技术型”和“技能型”三个关键词。当前随着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内涵质量发展阶段,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可以界定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宜,其对于高职人才的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有了较为系统的兼顾。2.“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界定关于高职教育“高素质”人才规格标准。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技能传递和习得过程,更是一个心理沟通和个性培育的过程, “高”要体现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高素质”要求。其“高素质”是广义的,是一个完整
6、的体系,具体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归属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身体素质等。(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内容的适应性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设计要注重适当的超前性,使高职教育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超前指导作用,为此高职教育必须注重研究国际、国内新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向,注重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地给高职教育专业设计与课程开发提供依据。为确保专业设置能够符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原有学科体系和专业限制,根据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制订出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机制。(三)高职终身化教育的适应性终身教
7、育思想出现在 20 世纪,目的是对人的持续发展加以设计,使人们进入教育领域不再有时间和空间限制,一生都能有学习的机会,这也是 1999 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确定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念。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化的技术基础不断变革,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起点,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知识更新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四)高职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适应性以学习者为主体:1、提供教育者就必须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增强适应和服务意识,主动实现由教育者为主体向学习者为主体的转变,按照学习者需求和人
8、力资本增值的需要设计新的学习制度。2、由以往的统一设置标准化专业、教材、课程、教学安排的传统做法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多种需求上来。3、由以往的统一设置标准化专业、教材、课程、教学安排的传统做法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多种需求上来。4、教育管理方面,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为教育的公共治理结构,即变现行的专业设置、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和学历注册为一次性的学历认证,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二、高职教育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分析(一)建立市场导向、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机制新专业需求分析:根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教育应当与当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
9、社会服务中介保持紧密联系,密切关注社会不同时期各种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同时通过市场调研或参与项目合作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同研制新专业设置、新课程开发以及更新现有专业和课程内容等,时通过市场调研或参与项目合作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同研制新专业设置、新课程开发以及更新现有专业和课程内容等 。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由企业、行业和院校三方人员共同参与,根据社会、企业需求提呈新专业建议,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名称与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并提呈相关程序批准。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成立包含企业人员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准
10、备教材和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设备和教学器材的采购与准备工作。同时加强反馈与改进,由学生反馈、任课教师反馈以及企业反馈三方面共同构成。由于这种专业和课程设计与开发机制企业从始至终参与其中,并始终以服务于市场需求为核心,因此能够确保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与客户需求高度一致,也由此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前提保障。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 2006 年 16 号文件提出: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其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目的,顶岗实习是手段。合作理念上从单纯的学校单方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发
11、展,合作范围涉及实训实习、订单培养、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合作研究等,尤其要使企业在人才使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感受到合作对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校企合作趋向于一种“校企一体”或双主体型的、互动性强的深层次合作模式。南洋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在校园内建立融学院、培训中心和企业三方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工厂” ,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教学之中,以环境逼真、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生产科技中心为教学背景,将核心教学和企业项目及研发项目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教学与实操为一体的真实工作环境。(三)建立“企业化”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教育领域,IS09000 规定所有专业的
12、实施与学生服务程序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在其严格监督、定期审核程序的监管下,学院逐步建立起结构严谨、运行成熟的教学程序、完善的系统化公文处理体系以及全方位的质量审核体系。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应尽快建立起基于 ISO9000 族的外部系统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从计划、实施、检验到改进的规范化、闭环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在高校管理机制上与国际接轨,而且还有利于与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精神形成有效对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长效发展。(四)推进教师专项能力得以持续性开发和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在专业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在专业
13、技能和科技开发方面,均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应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着眼于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系统。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法,为教师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进修,使他们及时掌握一套可灵活使用并具实用价值的技能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不断提出的新需求,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采取灵活有效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从个人到部门再到学院内跨部门之间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与科技项目开发与运行机制,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这种多元化、系统性项目开发与运行机制中得到持续性提升。三、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一)基于国家经济发
14、展战略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开发2009 年 10 月,英国就业和技能工作委员会发布2020 目标:发展世界一流技能和工作报告;2009 年韩国政府发布2020 目标:全民职业教育 ;2010 年 5 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澳大利亚未来劳动力:国家劳动力开发战略从三个国家的具体战略目标看,强调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人们的技能水平,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各国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共同关注点。这表明未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并实施必须以一种开放的视野,(二)基于人力资源竞争力推进高职教育质量保证框架体系建设欧盟 2020 战略指出,教育与培训合作 2020 战略框架是核心指标,到2
15、020 年,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将有系统地使用“欧洲资格框架 ”、 “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移系统”和“欧洲通行证” 。按照“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在国家层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初始职教和培训系统和继续职教和培训系统加强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建设;更多地采用基于工作的学习方式,向劳动者提供高质量且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加强关键能力开发,确保学习者和劳动者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与社会伙伴和国家就业部门合作规划,使职业教育与培训更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三)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推进职业培训体系开发在英国是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合格者授予相
16、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美国有2000 年目标法案 ,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 ”等机构,并由此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考核行业技能标准和等级考核标准;澳大利亚在 1995 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框架(AQF) ,明确各级证书之间的关系,规定TAFE 证书是就业的必备条件,且全国通用。(四)基于社会化功能视角推进高职教育终身化实践世界各国主要是从提高国家的劳动生产力和竞争实力的角度发展职业教育,但随着社会包容和社会和谐成为社会发展重心,职业教育和培训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减轻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保护比较脆弱的社会群体,从而促进社会的和平与和
17、谐发展,在各国战略中都有所强调。结束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机制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培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前提;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立“企业化”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改进的保障;推进教师专项能力得以持续性开发和提升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国外高职教育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开发、质量保证框架体系建设、职业培训体系开发以及高职教育终身化实践等四个重要领域。综上,通过构建一个涵盖专业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师资专项能力提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策略体系,以及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四个领域”的相关性借鉴,将有利于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目标相吻合,与社会行业需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