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城市建设史,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与阶段 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 第四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二),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前后对比 (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城市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土地上出现了一些帝国主义的“租界”和殖民地城市,也有一些受其侵略影响较大的城市,其它一些封建城市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商业资本已有一定的发展,形成少数手工
2、业集中的城市如景德镇、佛山镇等。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随之产生一些新的城市,并使不少旧城市发生较大变化。近代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3)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早已开始,由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只开辟广州为通商口岸。虽然少数城市出现一些外国建筑形式,但对当时中国的城市面貌影响不大。鸦片战争后,在新的经济条件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才开始对城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4)鸦片战争前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各类城市虽然规模不同,形式各异,但均发展缓慢,变化微小。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第
3、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一、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包括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界”城市和由条约规定的而不是自由开放的商埠城市三类。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1)割让地:香港、澳门、九龙一级甲午战后台湾的所有城市。 (2)租借地:如九龙“新界”、青岛、威海、旅顺及大连、广州湾湛江。 (3)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前者如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等,后者包括奉天、长春、营口、安东等。 (4)占领地:云南勐乌、乌得、1931年以后日本占领东北全境的所有城市。 特点: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
4、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由于帝国主义有明确的侵略意图,城市一般都是按它们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一、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概念: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特点:租界城市,特别是在几个列强占领下的,如上海、天津、汉口等,这些城市原来都是中国较大工商业交通中心,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5、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使旧城区和新辟的租界区之间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同时各租界区之间也均森严壁垒,道路与管线互不联系,房屋建筑形式和风格互不统一,整个城市形成极不协调的画面。,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一、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3、约开商埠城市 约开埠城市虽然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商品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口岸源源不断地抽走了我国大地的大量血液。 特点: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方面,其特征往往是在城市近旁水陆交通方便处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街区,出现了港口、码头、车站、仓库等基础设施,典型的如南京下关、中山码头一带。与原来的旧城亦形成截然不同的格局
6、和面貌。,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二、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1、近代工业城市的出现 我国近代工业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首先从兴办军事工业开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金融资本可以直接输入中国,我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一定发展,自此以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在我国南方除了形成上海、广州、武汉三大工业中心外,在长江三角洲则出现了具有典型的民族工业城市,基本上奠定了抗日战争前旧中国加工工业城市地域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无锡: 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造成环境污染。 1929年国民政府曾对无锡进行了都市规划,搬用了当时国外流行的
7、分区方法和田园城市的理论,将整个城市划分为行政区、工业区、行政区、住宅区、田园区、风景区。但规划脱离实际,整个城市结构混乱,虽然是近代工业城市,但仍保留了旧封建城市的特征,街道弯曲狭窄、房屋密集凌乱、缺乏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基本没有城市绿化。,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二、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2、近代矿工城市(镇)的出现 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开始,由于对煤、铁、铜、铅、锡等金属、非金属的需求,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取得在中国直接投资和利用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的机会,胁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出卖矿山开采权的条约和“矿务”合同,从此中国矿产逐渐得到采用新法开
8、采。,唐山: 是我国近代因资本主义的工矿交通等企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一般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典型。 19世纪末,由于工矿及交通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很快。在工矿附近,原有几个自然村扩大相连形成城市,城市围绕矿场向外发展。矿场西部为窑厂和职工住宅,西北部为外国人居住区。城市在矿场北部沿铁路车站附近发展,1910年车站南迁后,城市又向南发展。原先唐山市区位于铁路与矿场之间,由于土地不够用,便越过铁路向东部的自然村发展,形成了铁路穿越、分割市区的局面。这种城市自发盲目发展,造成城市景观与环境的极端恶化。,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三、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在我国土地
9、上最先出现的铁路是1876年修筑的沪淞铁路。但这不是我国自己修建的,而是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 其影响基本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由于铁路修建,形成了一批铁路枢纽城市,如郑州、徐州、石家庄、蚌埠、沈阳、哈尔滨等; (2)由于铁路通过而促进了原有城市的发展,这类城市很多,如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南昌、汉口等; (3)由于铁路建设,改变了区域原有交通线路货物的流量和流向,使原来位于交通线路的城市变得停滞或衰落,典型的如位于大运河沿线的扬州、淮阴、临清以及河北正定、陕西凤翔等。,蚌埠: 蚌埠的发展完全反映了铁路的主导作用。市区首先在河岸车站以西发展,以后又在铁路站线以西发展,
10、并且成为市中心地区。铁路将城市分为两部分,市区主要道路建有跨线桥,其他道路与铁路平交,正常通行受到很大妨碍。淮河两岸的码头在城南较集中,沿河两岸均为仓库堆栈。,淮阴: 淮阴历史上是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城市。但鸦片战争后,中国南北以铁路为主的陆路运输替代了大部分的水路运输,作为运河沿岸重镇的淮阴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商业衰退、人口减少、街景萧条,成为衰落城市的典型。,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由于上述工业、矿业、新式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使我国城市职能在近代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比较单一的行政(军事)职能为主、经济为辅,变为行政、经济双重职能并重;同时也使我国城市类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
11、工业型、矿业型、交通枢纽型及海港、河港等类型城市。,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 我国近代在帝国主义势力侵入、约开商埠、租界设立以及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等因素作用下,城市规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重要表现即是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 1、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近代我国大城市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是: (1)利益主体多元化,从而使投资行为多元化。这些城市大多是被迫通商的口岸城市,或者是租界城市,或者是被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殖民地性质的城市,他们有明确的侵略意图,就是要把这些地方的城市建设成为侵略中国的据点,所以当他们的意图一旦得逞,便不遗余力地
12、加以投资建设。 (2)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所决定的。大城市由于生产、生活等各项设施配套,同时就业岗位多,因此对周围区域的人口、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强大的吸引力。 (3)在帝国主义入侵的条件下,广大农村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盲目流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也是原因之一。,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 2、小城镇普遍发展 近代小城镇所以能得到普遍发展,原因主要有两点: (1)近代工业、矿业和近代交通的发展,在铁路起止点、交汇处及采矿点和工业布点地方形成了一批小城镇(小城市); (2)在帝国主义入侵下,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产,一部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
13、衣食所需和日常使用不能不仰赖市场,因而在农村和城市周围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以此为立脚地进行谋生。,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五、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 1、东北城市集聚区的形成 东北地区是我国地域经济开发最迟,城市兴起最晚的地区,但自从19世纪末俄国、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势力先后侵入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迅速形成,从而促成东北城市密集区的迅速形成。 2、沿海城市带的兴起 我国东部沿海具有天然的航行水道和优良的港址、港湾,在封建社会时期,先后就形成了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规模都还不够大,资源开发利用远不充分。鸦片战争后,从五口通商开始,帝
14、国主义直接侵占的城市、租界城市、约开商埠城市,以及近代工商业、交通等发展多集中在这一地带,遂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新城市不断崛起,老城市不断扩大。,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五、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 3、沿江城市轴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在我国历史上的通航地位和对城市发展的集聚作用,自隋唐开始已经显现。由于其源远流长,腹地深广,流域资源丰富,近代西方殖民者入侵以后,自然成为他们的掠夺对象,强迫开辟通商口岸,设立租界等,致使沿江地带城市轴线进一步发展。上海、镇江、九江、汉口、沙市、重庆等还有外国的租界,各种洋货的输入,粮食、棉花、蚕丝、茶叶、木材、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输出,铁路、公路、
15、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建立和方便的交通条件,都促使沿线城市的发展,形成沿海轴线以外的又一条城市发展轴线。 此外,台湾地区的城市在日帝占领下也有了很快发展。,而近代我国广大内地城市却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有的反而衰落了。,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六、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我国近代在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和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条件下,城市物质要素和功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工业区和交通站场的出现 我国原有的工业主要是手工业,生产场所往往是前店后坊式的手工作坊;它和居民住宅区是混杂在一起的。近代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由于它的生产规模比较大,占地较多,原有居民区显然容纳不下,同时它的污染也较严重
16、,于是在很多城市中特别是沿海、沿江及东北地区的大中城市外围形成了以近代工业为主,比较集中的工业区(片、点)。 另外,随着铁路、公路和轮船等型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在很多城市中产生和出现了一系列为近代交通运输服务的设施和集中地段。 2、公共设施(以下叫公共建筑)内容增多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与这种变化相伴随,在很多城市中陆续出现和发展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如行政办公大楼、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大会堂、博物馆等。,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六、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3、市政公用设施发展 近代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市政公用设施如自
17、来水、煤气、卫生设备、下水道与污水处理,电灯、电话、电报、电车、公共汽车、新式道路等先后在各通商口岸城市陆续修建设置起来。 4、资本主义商业街区和新的市中心出现 由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商品市场逐渐被他们和中国自己兴起的资本主义商业市场所排挤,于是,适应帝国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商品流通和销售需要的洋行、商场、银行、市场和各种服务性建筑在各通商口岸城市也陆续建立起来。他们一般不在老城区建设,而是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内形成为新的商业街或新的市中心。这些商业街区或市中心都是当时乃至今天城市最繁荣的地段,它基本或完全取代了封建旧城狭窄的商业街区和以官府衙门、庙
18、宇楼阁为中心的功能结构。,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六、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以上这些城市新物质要素的出现和功能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需要。它们在主观上并非是为了实现中国城市近(现)代化,只是在客观上是我国部分城市的物质内容和城市面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广大劳动人民依然在破旧低矮、狭窄拥挤的条件下生活,城市中充满了民族和阶级矛盾,消费性和寄生性并存。,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七、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
19、间结构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和变化位移的特点。 “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我国传统封闭的城市空间结构自宋代坊、市制度的解体已开始向开放型的结构形态转变。但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转变不彻底,始终处于“开”而不“放”的状态。近代由于工业、交通等新兴产业的出现,才真正打破了这一结构状态:大工业(区、片、点)的出现(多布置在城外),就使生产者和生产场所在空间上发生了分离,大大改变了过去那种生产、生活空间合一的状况;近代铁路、公路的出现,就使城市出现了新的多向延伸发展轴;同时,不少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内部交通系统为了适应机动化的要求,在
20、原有方格网上增加了放射形道路,也使城市更具有向外放射发展的可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代随着工业、仓储、交通等发展,过去延续几千年的,具有封闭意义的城墙便成为城内外联系的一种阻碍,从这一时期起也陆续被拆除,改建为城市道路或环城马路。,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七、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城市在演进过程中受到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势力、新生的地方军阀割据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以及外来多国殖民势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影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
21、输入相应受到了较大的抵触和制衡,表现为较不彻底。因而在城市建设和空间结构上,便表现出几个分别由不同势力所引发和触动的城市地块,从而形成“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1、老城区及关厢区。老城区及关厢区是历史上形成发展的城市原有核心,但在近代资本主义输入影响下,一般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在原有传统城市空间内部,出现了一些经销各类商品的新式商业街区和洋式店面。 2、商埠区和租界区。这是在殖民势力侵占下新发展起来的城市建成区,常位于城市河流下游,或城关要道附近,其空间上多具有明显的商业中心、娱乐服务区、高级住宅区和港埠工业区等分异,一般建筑质量较高,市政设施齐全
22、,布局上也自成一体。,1,2,3,3,4,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3、自发形成的工业、居住混合区。混合区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和商埠区(租界区)的深刻影响与刺激下,由近代民族资本带动起来的,一般在老城区或商埠区(租界区)的周边,沿河流、铁路等地带自发扩展形成,区内工厂、商店和棚屋住宅等相互混杂,拥挤零乱。 4、有规划的新市区。新市区是地方政府当局有计划开辟的新的城市地域,多具有近代城市规划的色彩,路网设计较为规范,功能分区明确且自成一体,新的行政、商业、住宅和工业区配置有序,基本体现了近代城市发展在空间结构上的诸项要求。,3,3,4,1,2,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但由于中国近代城市发
23、展受多种政治势力的多元化影响,加上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在各地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因而,在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实际发展上,也相应呈现出突出的多种类型特征:从由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完全殖民地型城市,至资本主义影响甚微的内陆封建型城市都有。依据促动城市发展不同(资本)动力因素的影响强弱,并以A、B、C、D分别代表上述的四大块地区,那么,其空间结构特征具体可划分为:,C,C,D,A,B,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1)完全殖民资本促动型城市,城市主体以B型区为主,A、C、D型区不发育,如香港、澳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 (2)殖民资本和民族资本双重触动型城市,城市结构中A、B、C、D型区均有发育,如上海
24、、天津、福州、宁波、济南、汉口等; (3)民族资本显著促动型城市,城市主体多为C型区,A、D型局部发育,如无锡、南通、郑州、石家庄、南京、重庆等; (4)民族资本局部影响型城市,城市主体为A型区,局部发育若干C、D型区,如北京、西安、成都、淮阴、襄樊等。,C,C,D,A,B,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八、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 中国近代在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上也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数千年的城乡合治变为城乡分治,也即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但这有一个从发生到基本完善比较长的过程。 中国城市型行政区开始产生于清末民初。这主要由下列因素
25、促成: (1)近代随着封建型城市向资本主义型城市的转化,城市经济职能有了加强,城市已逐渐成为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市事务的繁杂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城市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必然带来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 (2)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租界内成立具有政府性质的市政管理机构,如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的租界中成立的“工部局”,1862年法国自三国联合设置的工部局中分出,单独成立的“公董局”,它们在市政管理上确有先进性;,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八、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 (3)清末,严重的存亡危机迫使清政府进行包括城市
26、和城镇建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于是在1909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自治章程。章程规定,凡府、州、县治所在地的城厢地方称为“城”,其余地方人口满5万的称为“镇”。城和镇都可以与府、州、县等地域型政区一样,单独设立自治机构。城和镇的自治机构的级别只是与地域型政区系统中的“乡”平级,而且主要职能是管理城、镇境内的教育、卫生、救济、市政工程、工商管理及其他城市公共事业。尽管这份章程用现代城市管理的标准来衡量还极不完备,但它毕竟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城镇区域和乡村区域分开来,可以实行自治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袁世凯控制下的北洋政府没有能力在全国推行新的城市管理体
27、制,故仍然处于迂回曲折发展的过程之中。 1918年,南方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设立了市政公所,1920年改为市政厅,并于1921年2月公布了广州市暂行条例。,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八、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 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市自治制和市自治制施行细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鉴于以前设置的城市标准多为各地自定,市行政建制标准十分混乱的情况,为了统一标准和加强对城市的管治,于1928年7月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按两法规定,将城市分为“特别”和“普通”两种。设特别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中华民国京都;人口百万以上之
28、都市;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设普通市的制规定了一个条件,即人口要满20万的城市。 1930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废止上面两法,另行颁布市组织法,新的市组织法取消“特别”和“普通”两种市名称,但市的地位仍然分为“直隶于行政院”和“隶属于省政府”两种。直隶于行政院的市为:首都;人口在百万以上者;在政治上、经济有特殊情形者。只有南京、上海、北京、天津、青岛。隶属于省政府的市标准为:人口在30万以上者;人口在20万人以上、其所收营业税、牌照税、土地税每年合计占该地总收入二分之一以上者。另按新法规定,市划分为区、坊、闾、邻。5户为邻,5邻为闾,20闾为坊、10坊为区。,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八、城
29、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 市组织法颁布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中国市制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市政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941年,6个院辖市除重庆外,均已沦陷;省辖市也大部分沦陷。因此,1942年,国民政府又修订了市组织法,降低设市标准,设市条件为:人口在20万以上者;人口在10万以上而地位重要者;省政府所在地,无论人口多少均可设市。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市制变化不大。主要工作是重建光复城市市制和增加新设市制城市。到1947年,国统区的建制市共达69个,其中12个城市为院辖市,57个城市为省辖
30、市。基本上近代新兴工商业城市、地区中心城市都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和县以上一级地方政权,中国近代市建制基本形成。,九、近代城市建筑面貌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一个帝国主义独占下建设的城市,多采用其本国的、当时的建筑形式,建筑面貌与风格比较统一,如青岛、大连、哈尔滨、广州湾(湛江)等。由于这些城市也变换国占据者,因此也可以在城市中看到不同国家占据时期的不同建筑面貌。 (2)几个帝国主义共占租界的城市,有着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如上海、汉口等。在这些城市中建筑形式多样,建筑面貌混乱,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居次要的地位。 (3)城市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但在少部分地区(如租界、商埠、使馆
31、区、教会区等)的建筑则是外国形式,或建筑的局部采用外国形式,如北京、济南、广州、沈阳等。 (4)城市大部分地区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但在城市内主要的商业大街,都经过了改造,多数采用了不中不西的繁琐装饰的店面。 (5)城市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形式,没有什么变化,如内地的许多中小城市。,第一节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与阶段,一、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 1、变化程度很大的城市 这类城市主要是一些被帝国主义列强直接侵占的城市,一国或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占领的租界城市,以及本国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开办的新兴工矿城市。这些城市在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城市
32、建设和城市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与阶段,一、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 2、局部发生变化的城市 这类城市一般都是中国原有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入和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使城市局部地段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 (1)约开商埠城市:如福州、宁波、烟台等,这些城市一般多在城市近旁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市区范围稍有扩大,但一般仍较多地保留了旧城基础。 (2)各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如北京、南京、徐州太原、昆明等。这些一般多为省级以上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较大,由于近代工业、铁路交通等兴起而使城市局部发生变化。 3、基本没有变化的城市:主要是位于内地
33、和虽位于沿海但交通不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难于达到的一些城市。 4、变得衰落的城市:这类城市主要是由于交通线路的兴替所引起的。最明显的就是位于大运河沿线城市,近代由于东有海运(大轮船)的兴起,西有津浦、沪宁铁路的出现,分流了原来大运河的客货运流向流量,从而使沿线城市都一落千丈下来。,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与阶段,二、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阶段 1、从18401895年,即从鸦片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签订(55年) 自南京条约起,至马关条约,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我国开始出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它们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中国古代城市及其体系的结构,也使一部分城市中的某些地区畸形发展起来
34、,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洋务派”,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也吸收了教训,从1865年开始,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福州、武汉等地开办了一些军事工业,一些官办的民用工厂也随之兴起,这些对我国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从18951931年,即从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九一八”事变爆发(36年) 这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比较快,除了商埠城市、租界城市有所发展外,还兴起了一些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性质的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民族工商业城市。但这期间也是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的主要时期。,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与阶段,二、近
35、代城市发展变化的阶段 3、从19311937年,即从“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7年) 这个时期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全东北,并成立了“满洲国”,把东北作为侵略全中国的基地,因此,是东北城市集聚区形成的重要时期。 4、从19371949年,即从“七七”卢沟桥事变新中国成立(12年) 8年抗战时期,由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东部沿海大批居民和工业向大西南、大西北迁移、撤退,首都由南京迁至重庆,使西部地区原先一些偏僻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这些城市发展因素多是暂时的,抗战胜利后,有的工厂、人员又迁回原地,很多城市的发展又跌落下来。 3年内战时期,城市谈不上什么建设,有的还在战争
36、中受到破坏。,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与阶段,二、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阶段 总之,近百年来,是我国城市由于古代封建社会型向近现代型转变的一个时期,无论在城市的性质、规模、地区分布、城市物质要素和城市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入侵的原因而引起的,因此,这一变化就其性质来说,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性的变化,而并不是帝国主义主观愿望上要帮助中国实现城市近(现)代化。,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始于19世纪后半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外国侵略者所制定的城市规划,一类是由中国人所制定的城市规划。 由外国侵略者所制定的城市规划,大体又可以
37、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况: (1)只对城市部分地区制定规划图,局部地区按规划进行了一些建设 这类城市多是被帝国主义侵占的租界城市和被迫通商的商埠城市,其所规划的地区仅限于“租界”和“商埠区”部分,其所制定的规划只是进行简单的路网划分,定出建筑“红线”,制定出一些用地和建筑管理办法等,内容比较简单。 (2)有明确的城市总体规划意图和较为完整的规划图纸,城市大部分或局部地区按照规划图建设 这类城市多是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的新建城市。,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一、青岛城市规划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胁迫清政府以99年之期将胶州湾租给德国。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期打算,因此
38、在1900年和1910年先后两次编制城市规划图,按规划对城市进行建设。其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当时欧洲国家的一些城市相类似。 (1)青岛的城市规划重点是解决港口与铁路的布局。将港口和铁路布置于城市的一侧(西侧),港口设在胶州湾内,铁路及编组站布置在其背后。这样既使港口与铁路很好地衔接起来,也不妨碍城市的发展,不分割城市,而且以尽端式的客运站深入市内接近市中心区及海滩,方便乘客集散。,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一、青岛城市规划 (2)市中心布置在南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背靠观海山,前对海湾,采用建筑群广场的布置手法,有数条道路由此向外放射,以突出这一主要建筑物。 (3)对道路及给排水等市
39、政工程也作了全面的规划。道路采用方格状,但配合地形又成不规则状。道路网密度很高,其间距一般只有80100米,目的是增加租金较高的商业店面。道路与建筑物的布置一般都考虑对景。道路与绿化结合得也比较好,绿化布置以灌木及花坛为主,不采用大片的乔木,目的是为显露建筑物,直接观看海面,并能吹人海风。,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一、青岛城市规划 (4)德国人所制定的青岛城市规划,对中国人有明显的歧视思想和举动。如1900年所作的规划中,在用地分区上将城市划分为德国区和中国区,二者严格分开,德国区布置在南部沿海环境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布置在北部,远离海面;德国区住宅均是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
40、化多,而中国区是居住、工业、商业混杂;德国区道路较宽(2025米),标准也较高,全为高级路面,上下水管网采用环式,下水采用分流制,而中国区道路宽度只有1012米,上下水管网及绿化很不配套等。,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二、大连城市规划 大连城市规划先由沙俄入侵者制定,后由日本人侵者制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沙俄利用因胁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有功机会,于1898年以25年之期强租大连,1904年日俄战争后为日本侵占,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收回。,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二、大连城市规划 沙俄强租大连后,于1900年即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1)沙俄强租大连的目的是为了在东
41、方寻找出海口,以便在东方进行扩张,因而将地形优越的旅顺开辟为军港,岸线和水深条件优良的大连建为商港,企图将大连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中东铁路的出海口,所以进行海港和铁路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点,二者都占据突出的位置。 (2)除海港和铁路外,市区分为三大区,即欧罗巴区、中国区、行政区。其中欧罗巴区又分为商业区、宅邸区、市民区。,(3)整个城市的规划构图受当时彼得堡规划和间接的巴黎规划的影响,以环形广场及放射性道路形成骨架,位于市中心的“尼古拉”广场,周围有10条放射干道,规划在其周围修建行政、商业、金融、邮电、文化娱乐等大型公共建筑。但10条放射型干道,除了通向火车站、行政区及中国区以外
42、,其余的目的性均不够明确,反映出明显的古典形式主义的色彩。 (4)中国区的规划图,形式主义更为严重,道路组成八卦形,但后来未按规划实现。由于放射路多,街坊显得很零碎。,二、大连城市规划 到1905年日本占领时,当时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及主要建筑已经基本建成。日本占领后,开始了对大连长达40年的统治,在这期间日本将市区分为军事用地、日本人居住区及原来的中国区。日本人居住区系原来的欧罗巴区及行政区组成。军事用地于1906年后即开放,逐渐变成工业、仓库、商业和住宅的混合区。出于经济掠夺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继续修建并完成了大连港的建设。随着港口的扩建,大连的工业和城市建设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日本帝国主义在原
43、有工业的基础上,新建和扩建了铁路车辆制造厂、修船厂、榨油厂等一批工厂。这期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占领全东北后,成立了都市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城市规划图,规划人口以122万为目标,面积达416平方公里。规划城市用地主要向西发展,新发展地区道路网比较不规则,在地形平坦地区,多为棋盘式。,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三、长春城市规划 长春主要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清乾隆年间,长春还是伊通河流域的一个村落。1825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长春厅”。1865年建筑了城堡。1902年帝俄修建的中东铁路通过这里,并在旧城西北5公里处的二道沟建了宽城子
44、火车站,以及仓库、给排水设施和俄国人居住区,占地约4平方公里,地位日渐重要。,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三、长春城市规划 1906年日俄战争以后,帝俄将中东铁路南段及大连港转让给月本,从此长春范围的权益基本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取代。1908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头道沟建设“满铁附属地”,修建了长春火车站和街区,形成了以站前广场为中心的六条放射状干道系统,同时,发展了建材、轻工等36个工厂。1910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开辟商埠地条约,1912年吉长铁路通车,促使在旧城以北、“满铁附属地”之南建设了商埠地,其中心街道为南北向的大马路。通过这条街道,把“满铁附属地”和旧城连接为一个整体,旧城的繁华
45、景象从此移到大马路。这时的城区由旧城、宽城子、“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联结而成。,旧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宽城子,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三、长春城市规划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长春选定为伪“满洲国国都”,并改名为“新京”。次年设立了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并制定了伪国都建设计划。 (1)计划市区面积为200平方公里,计划实施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的旧城、宽城子、商埠地、“满铁附属地”等共占地21平方公里,实际计划实施面积为79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主要向西及西南部扩展。 (2)计划以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为纵横
46、轴线,组成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系统。道路按性质分工,宽度较大(在3860米之间),有很宽的绿化带,道路系统中还设置有几个很大的环形广场。,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三、长春城市规划 (3)市行政中心位于大同大街与连京铁路之间,由伪“皇宫”及伪“满洲国”政府机构,即“八大部”的办公楼组成。铁路以西为伪“皇宫”备用地及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等,为统治阶级的娱乐区和赌博场所。市区东北部布置为重工业区,北部为轻工业区,东南部为学校区及运动场,无线电台、机场等军事用地分布于城市外围,以环形干道联系。 到1945年日寇投降前,新市区建成60余平方公里,加上日伪前形成的21平方公里旧市区,长春的建成区
47、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其中日本人20万左右,成为东北仅次于沈阳的第二大城市。,第三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综观外国侵略者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大都是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点的搬用及模仿,具有明显的侵略意图和殖民主义色彩。但由于有比较完整的、长期的统一规划,城市内各项物质要素的安排比较合理,城市的面貌风格也有一定的统一性。在一些具体的规划技术上也有相当的可取之处。如青岛市布局充分利用地形,注意城市轮廓造成丰富的城市风貌,青岛、大连、长春等城市规划都注意绿化及绿化的细部处理,以及市政工程中的某些技术问题等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二),我
48、国近代城市规划除了一部分由外国侵略者制定的以外,还有一些城市的规划为中国人自己所制定。 我国近代自己所做的城市规划当推汕头市为最早,开始于1922年。汕头自1861年正式开埠以后,城市发展很快。但由于没有进行规划,城市由以前的小港埠自发地向西南方向环海滨放射扩展,路网密度很大,且不成系统。 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汕头市政当局于1922年即编制了“市政改造计划”。该计划结合自然地形,对城市道路网进行了梳理,采用圆圈式、放射线、方格形三种形式布置路网,并借鉴花园城的规划理念,将城市划分为商业、工业、住宅、行政等功能区。 我国近代自己所作的城市规划开展较多的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
49、期。,第四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二),一、南京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我国近代自己所作的城市规划开展较多的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即开始着手拟订城市规划。1928年2月南京成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并于次年12月公布了“首都计划”。该计划共分28个部分,从今后百年人口预测、用地功能分区、道路系统规划、对外交通、住宅、教育、工业、浦口计划,直到城市设计、技术规定、实施之程序、款项之筹集等都作了规划。文件中还附有59幅插图。,第四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二),一、南京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1、城市分区 “首都计划”对南京城市用地进行了功能划分,共分为六大区:中央政
50、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及住宅区。 (1)以中央政治区为重点,当时曾选择紫金山南麓、明故宫和紫竹林三地,通过正负多方面分析比较,终以紫金山南麓为最佳适宜地。 实践证明,这种离开旧城,另建新区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后来并没有按此计划实施,大量的党、政、军机关仍在旧城内沿主要城市干道,特别是中山路(包括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两侧分散建设。,第四节 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二),一、南京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1、城市分区 (2)市行政区选择在大钟亭(包括傅厚岗)和五台山两处。理由主要是:面积较大,用地敷足;交通方便,尤其是大钟亭,中山马路即从附近通过;两地地势皆较高,建筑物容易望见,可增加市府之尊严及引起市民之注意。 (3)工业区拟设在长江南北两岸,江南除下关外,另将下关以南由夹江至城墙一带划入;江北主要选在浦口车站的南部和北部,凡笨重工业、含有毒质或危险性质的工业以及不宜在下关和南京城内经营的工业,皆在浦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