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第五册 第一四单元 (100分钟 12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是( ) A.宽宥(yu) 缱绻(jun)舂米(chn) 精雕细镂(lu) B.溘然(k) 褒扬(bo)重创(chun) 呼天抢地(qin) C.稗官(bi) 撩人(lio)羁旅(j) 揆情度理(ku) D.饿殍(pio) 舛误(chun)叨扰(do) 飒爽英姿(s),【解析】选C。A.junqun,B.bobo,D.dot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匡正 马厩 麾下 司空见惯 B.挑剔 瀚藻 逾垣 责无旁贷 C.篡位 冗长 推诿 改弦更章 D
2、.仵逆 抽搐 誊写 物富民丰 【解析】选A。B.瀚藻翰藻;C.改弦更章改弦更张;D.仵逆忤逆,物富民丰物阜民丰。,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前各小国_,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_,一切都按成规,而现在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_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_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_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A.各奔东西 世袭 由于 假使 波及 B.各自为政 世袭 但是 纵使 波及 C.各自为政 沿袭 由于 即使 涉及 D.各奔东西 沿袭 但是 既然 涉及,【
3、解析】选B。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各奔东西”是各走各的路,各奔各的前程。“各自为政”是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相互不配合,不顾大局。“世袭”是世代沿袭。“纵使”和“也”搭配。“波及”是范围上达到,“涉及”是牵涉到的对象。,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8月29日,第十三届电影华表奖在北京展览馆圆满落幕。时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华表奖颁奖晚会迎来了盛况空前的嘉宾。 B.当下的一些选秀节目明显庸俗化,背离娱乐节目初衷,普遍存在格调不高、媚俗逢迎、制造噱头以获得较高收视率。 C.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D.2010年上海世
4、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设计以汉字的“人”字造型作为创意核心,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体现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解析】选D。A.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可改为:众多蜚声国际的嘉宾。B.缺少宾语中心语“的现象”。C.有歧义,“其他”修饰“公司”还是“领导”不明确。,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_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 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应该
5、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只有孩子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 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 A. B. C. D.,【解析】选C。是本段文字的结论,应放在最后,是承上文“网络阅读”问题而介绍网络阅读的“特点和优势”,引出“兴趣”问题,紧接“兴趣”话题展开,紧接而引经据典,稍作展开,所表达的意思由作小结。,6
6、.“不可企及的妩媚”指什么?(3分) 答: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答好此题,要把握“妩媚”的深层含义。 答案:先哲者的广博胸怀、美好坦荡的心灵。,7.“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指哪“两端”?(4分) 答: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概括前面语句“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答案便可得出。 答案:表面无情和内心多情。(或:眼光极冷和心肠极热。),8.“诸侯们的剑锋”指什么?(3分) 答: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剑锋”之后的“残忍到极致”便可知是“相互的杀戮”。 答案:诸侯为争夺土地、权位而发生的征战杀戮。,9.
7、文中连用四个“极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第三个“极致”,是对恶劣外部环境的概括;第二、第四个“极致”是庄子的无奈应对之举。 答案:残忍、荒唐、黑暗、偏激到了最高的程度,是庄子坚信“清洁”“精神”的“无奈之举”,以表现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性格。,10.作者描写阿Q想象中的革命党时,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手中的武器?这些武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4分) 答: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阿Q的思想意识中的武器是杂乱不堪的,这也就说明阿Q的浅薄意识与低层认识水准。 答案(参考):为了通过介绍
8、武器来反映阿Q的革命观念,表现他对革命党人的糊涂认识。阿Q头脑中出现的武器五花八门:古代的,土的,洋的,杂乱不堪。这些武器排列混乱,正是阿Q混乱意识的写照,艺术地再现了阿Q的思想水准。,11.如果将“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改为“都是我的啦!”是不是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呢?为什么?(4分) 答:_ 答案(参考):不是。阿Q这一心理活动很准确形象地再现了阿Q当时的思想意识。“直走进去”显得很神气,一副洋洋自得的派头,俨然一个新的赵太爷出现。“都是我的啦!”突出的是贪婪的心态,与阿Q的思想意识有距离。小说意在描写阿Q狭隘的农民意识与革命的隔膜,而不在于讽刺他的低层言行。,12.作者描写阿Q想要宁式床
9、,为什么要“先搬到土谷祠”?想要桌椅,为什么拿不定主意?(4分) 答: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阿Q狭隘的农民意识和对革命的误解。 答案(参考):“先搬到土谷祠”反映了阿Q狭隘的农民意识,宁式床是阿Q最向往的物件,联系着他“想女人”的种种梦幻。土谷祠是他在内心构建的安乐窝。拿不定主意更见他的游移和盲动。这些充分反映了阿Q对革命的误解。,13.作者写阿Q要杀的人,第一个为什么是小D?为什么将小D和赵太爷混为一谈?对王胡犹豫了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答: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把握文章思路,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阿Q浅层的革命意识。 答案(参
10、考):这是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报仇。在阿Q眼里,小D是一个弱于自己的人,对弱者就应该尽情欺凌。阿Q把小D与赵太爷混为一谈,足见他对革命目的、革命对象的混沌不清;对王胡的犹豫使盲动、混沌的心态表现得更为鲜明。一个流氓无产者的形象通过这些描写鲜明地显现在读者面前。,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
11、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D.给总主教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解析】选C、D。本题重点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外,应该还有不安和恐惧,或说受宠若惊。,15.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
12、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从玛兰前后言行的对比即可概括其性格特点。 答案: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如一开始“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当威胁到自己时便告诫别人“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如“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夸耀自己的位置和权力。 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如对任何人给予帮助和写介绍信。,16.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4分) 答: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好此题,要注意叙事及情节的推动作用。 答案
13、: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17.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我的观点: 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谈观点,要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概括选文中的事实进行佐证。,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
14、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运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
15、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三、语言表达(15分) 18(2010全国卷)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5分) 缀满 扩散 显现 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侯,只见红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随后水立方幻化为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的是,夜空
16、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为国家大剧院。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答:_ _ _ _ _ _ _,【解析】首先要整体理解全段,了解文段的语言环境,然后对每处横线前后的句意加以分析,然后选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解答此题,主要靠语感和对词义的理解,使所填词语能与其前后的动词、名词搭配起来。最后可再通读一遍全段,以检查所填词语的准确性。 答案:赫然 悄悄 扩散 缀满 汇聚 显现 陶醉映衬,19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5分)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
17、考的人,我可能会偶遇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正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在墙壁上,或者写在宣纸上。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文章,恰当化用古诗词,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_,答案:示例一:(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着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作一首诗。 示例二:(如果在古代,我可
18、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处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句,使其协调一致,匀整对称。(5分)诗人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并把月色比喻为寒霜、白雪;有时又用玉盘、宝镜给圆月作比喻;新月则常常被叫做琼钩或者玉簪。有的用明月来形容佳人的容貌,有的借明月来象征高洁的精神等。这些咏月的常用手法,李白都运用自如,别具风采。 修改为:_ 答案:诗人咏月,常常称明月为金蟾、玉兔;喻月色为寒霜、白雪;状圆月为玉盘、宝镜;比新月为琼钩、玉簪。(保留原意,句式和谐对称即可),四、作文(40分) 21.根据下面
19、的图画,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文体(除诗歌外),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以智慧闻名世界的犹太人的格言,被现在的中国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思考得越多,以
20、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这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无法打破的怪圈,亦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狭隘卑微的一部分。由于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本次作文的漫画,借用这句名言,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人类所谓的“保护环境”的思考与行动上,一方面是林立的高楼如同钢筋水泥的森林,一方面是故作深沉的思索与对自然环境的可笑的“保护”;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蓄意破坏,一方面是亡羊补牢式的“保护”行动在人类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绿色空间里,人类又采取着近乎荒唐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强制措施,小狗的行为,是对人类措施的莫大讽刺。由此,本文可以从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反思入手,思考人类各种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还可以从反面立意,根据历史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指明“思考”的必要性。,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