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经济学专题 孙良媛 教授 Email: 电话:85282995 13556058319,本领域可参考的学术期刊:产业经济学评论 产业经济学研究 工业经济研究 其他: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第一讲 产业及产业经济学,产业及分类 框架与研究内容 产业经济学形成与发展,1 产业及分类,定义:产业(Industry)简而言之,进行同类生产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的集合。所谓同类生产或服务指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用途相同,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相同,或工艺技术性质相同产业经济学以市场关系分析的需要定义产业: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即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企业的“共同特性”是划分不
2、同产业的基准。彼此之间才会有竞争或垄断可言,产业分类:源自分工与技术进步农业与畜牧业(分工演进) 农业与工业(分工与技术进步 农轻重 三次产业(结构主义) 幼稚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产业地位及作用),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欧美国家与日本和中国的区分 欧美国家: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围绕企业、行业、市场三个经济基本层次,分析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结构. 探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旨在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公共政策效应 日本与中国:研究产业形成、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的
3、应用经济学 产业是中观经济概念。微观企业集合构成产业,产业集合+消费者+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框架及研究内容,见下图:,产业经济学,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研究对象与方法,产业及分类,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内容结构产业结构(狭义),数量结构产业关联,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革命,产业战略,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3 产业经济学:形成与发展,3.1产业经济学历史演进及流派 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9世纪末理论的起源;20世纪3060年代理论框架形成;20世纪70年代后理论迅速发展 从理论体系看,形成三个主要流派:哈佛学派(结
4、构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效率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行为主义)。前两者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因此也称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历史渊源源头最早可追索到亚当.斯密的市场机制理论.但提出产业组织概念的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2),“有时把组织分开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探讨了有效产业组织的条件:首先是利用专业化和机械,其次是大规模生产;触及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和矛盾: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的得最为清楚,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集中与垄断,而垄断扼杀自由竞争。从而触及产业组织里最本质的一对矛盾规模经济与竞争损失,20世纪30年代,垄断乃至寡头发展,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普遍,垄
5、断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在利用马歇尔冲突成果的基础上,斯拉法将马氏的垄断分析深化为不完全竞争理论、论述了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不相容性,即“斯拉法冲突”。随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理论进一步丰富垄断竞争理论。1939年克拉克提出“可行竞争性概念”为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哈佛结构主义学派:产业经济学萌芽于英国,但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于美国。30年代后兼并复苏,特别50年代后混合兼并浪潮;立法限制迫切理论支撑。哈佛大学梅森和其学生贝恩最早在哈佛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哈佛成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创立了哈佛学派,以贝恩的产业组织为标志,提出 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
6、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标志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市场结构市场中企业的相互关系及特征, 可用 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反映;市场行为企业为利润最大及市场最高占有份额而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主要有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调整行为;市场绩效在一定市场结构下,企业通过一定行为使产业达到某种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状况。主要由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状况、规模效率(分配、充分就业和平等)等反映,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行为和绩效的决定作用,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 认为防碍市场有效运行最严重的障碍是一些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它阻止了另一些企业在相对公平基础上的有效竞争。即
7、影响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市场势力,也是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损失的根源 其政策含义:政府应该反垄断,严格管制企业合约、并购,让市场充满竞争性 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重案例分析,其理论又具有经验主义性质,芝加哥效率主义学派20世纪60年代后,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发展,大国竞争激烈,美国汽车、钢铁竞争力下降,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反省过去的产业政策反垄断抑制了本国企业扩张及国际竞争力。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以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波斯纳(Posner)等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崛起。该学派成熟的标志是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1966)问世,继承了经济自由主义传统,重视价格理论
8、及应用。在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三者上,与哈佛不同,判断市场结构和合理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只是看是否损害了竞争。布罗认为,兼并未必是反竞争的;高利润不一定是反竞争的结果,而全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进而提出: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而不是相反 关于规模经济中厂商的最佳规模及决定因素,斯蒂格勒认为企业发展能力不仅甚至不主要取决成本条件,而取决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如企业家能力),首创“生存技术”来确定最佳规模,即凡在长期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斯蒂格勒还改写了贝恩首创的进入壁垒概念,认为进入是新厂商承担的高于老厂商的成本,关键是看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 德姆塞茨提出“所
9、有权进入壁垒”: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它不是保护原厂商就是新厂商。故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保护,而在于应该保护哪一方及怎样保护,判断的标准是看总效率能否提高 由于重视效率保准,人称“效率学派”,还重视市场行为的分析:兼并,传统认为是实现规模经济。斯蒂格勒认为,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仍然发生,以为兼并后的大公司具有市场力量,能获得垄断利润。引入信息问题分析了寡头市场上厂商的合谋行为,认为成功的合谋以能较容易地发现参与者的背叛行为为前提,因这职能从买方获得,故每个厂商只能通过秘密削价增加销售量而不被发现的机会。买主越多,买主越少,新买主越多,买主反复购买率越低,合谋难以维持,与传统比,更强调
10、买方,依此观点,垄断势力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它阻止企业间的有效竞争。因此在政策主张上他们认为,市场是集中还是分分散由竞争决定,而不由结构决定; 是企业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争夺导致了市场结构,即P-C-S范式;集中性产业不必然出现垄断;现代的集中不是合谋的结果,而是效率之战的结果,技术的高度集中会出现竞争或经济法西斯,小结:尽管两学派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但他们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致的:引起企业、行业利润差异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组织存在差异?在寻找答案时存在争议甚至对抗,才使产业经济学得以快速发展,并过度到新产业理论时代.,新产业组织理论 传统产业经济理论没有
11、注意到利用市场机制的代价,没考虑交易成本、更没认识到企业组织对市场机制的替代作用。在政策实践中,政府“失灵”,产业政策的成本问题提出。跨国公司成为现代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各国产业政策向保护本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方面倾斜,产业经济学面临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新研究方法的引入和一流经济学家的加盟,传统理论框架被突破,出现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沿两条路线前行:一条沿SCP方向发展为“新产业组织学”,代表人物有考林、袄特森、鲍莫尔等。在研究方向上突出市场结构的作用,将市场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视为外生变量;在研究方法上,以泰勒尔和克瑞普斯为代表,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
12、成功改造。 另一条以芝加哥学派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为主及所谓的“后SCP流派”的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钦将交易费用理论引入企业内部,从企业或公司内部的产权关系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新奥地利学派对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进展也很有成就,米瑟斯(Mises)、哈耶克等,注重对个体行为的逻辑和过程分析,坚信“人类行为是现实其自身目的的合理行为”这一公理,并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理解为分散知识、信息发现和利用过程 新产业组织理论突出强调市场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结构是由技术、需求等基本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要从企业行为入手,重点分析这些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13、。 在研究方法上,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多地运用博弈论、数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使理论模型更加严密和精致,对企业行为的研究上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框架,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产业组织的效率来自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失误在于产权配置的失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两权分离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影响及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途径,这为从企业外部到“黑箱”内部的探讨创造了条件 广泛运用推理演绎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其理论色彩越来越浓厚,但构筑的分析模型也越来越失去可检验性,有些理论分析结果几乎不能对现实作出解释,偏离了作为应用经济学的性质,产业组织理论的创新 市场规模成为影响产业组
14、织的一个重要维度 它引起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重要变化,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产业组织的新视角 市场规模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关系,思考:,1、产业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理论研究及政策实践有什么意义? 2、为什么说产业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但比微观经济学更具解释力和更具指导意义?,2008年中国产业发展状况,2008年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 GDP实现246619亿元,增长11.4%;
15、CPI同比上升4.1%。国家采取抑制政策,5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分季度看,1季度11.1%、2季度11.9%、3季度11.5%、四季度11.2%,分产业看,第1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1.3个百分点;第2产业增加121381亿元,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3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1、工业发展迅速:高附加值重工业迅猛,轻工业相对放缓:工业仍是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第二产业增值高出GDP5%,与GDP增长的周期性变动趋势比,近年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附加值高的电子通讯、电器机械、医药行业等都保持高增长 中国工业的重化发展趋势
16、仍在继续,从1950年始终处于行业化时期,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第2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轻工业发展不均衡,2007年12月份达到巅峰,重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7%,轻工业增长9.8%,2、服务业成为重要引擎,金融有为迅速:受消费的拉动,服务业六大行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及其他)投资增长普遍较快,与工业增长的差距缩小;六大行业中增长较快,金融增长最快15.4%,其次是房地产12%.,3、价格机制作用,基础消费行业发展增速:衣食住行等基础消费性行业发展本应平稳,由于需求繁荣,使之出现增速局面,其中食品行业尤为迅速 规模以上食品加工
17、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92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6%,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22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5%,产品销售率96.7%,比上年下降0.6%;全行业实现税金总额74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实现利润1016.1亿元,增长26.6%.,4、库存提高、产能过剩再次凸现;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回落,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日渐突出.,中国产业经济大事件:反垄断法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第29次会议通过该法,2008年8月1日起施行。有经济宪法之称 1、集中度高的行业受到该法的调节,如电信、铁路、电力、民航、金融等。规定:“国有经济占控
18、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商品和服务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但“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2、给中小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垄断并不违法,判断标准在于企业行为是否排除或限制竞争。大企业的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或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法律是允许的,这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给予了鼓励和支持。该法严格限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可能排挤中小企业的各中手段:掠夺性定价、搭售、歧视性价格等,限制企业间可能限制竞争的联合,但中小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豁免。如面对强大卖场时,可联合起来谈判(但要证明联合不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竞争),对中小企业联合打入国际市场有利,3、外企企业占比重高的行业将合理规制:跨国并够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首要方式,在带来规模经济的同时,其垄断可能排挤民族产业、扭曲市场机制、威胁经济安全等问题。该法对外资并够导致行业过渡集中有了法律约束,可依法对外资巨头的恶意并够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并够进行控诉,4、企业做大做强与垄断行为规制双重实现:法律并不反对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支配地位,只是限制禁止优势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阻碍技术进步,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着利益,中国面临双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