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重病人的感染监护,学习目标,1、了解ICU危重症患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特点 2、熟悉有效的ICU感染防治措施,危重病人的感染危险因素,危重病人感染发生率与ICU设置、收治对象、侵入性操作、ICU管理水平等许多因素有关。 一般认为老年人(70岁)、休克、重大创伤、昏迷、既往使用过抗生素、机械通气、使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化疗药物等)、留置导管、延长ICU时间(3d)和急性肾功能不全是ICU感染的易感因素。,病人因素,危重病人基础疾病严重 多发伤、多处伤和复合伤,医源性因素,药物 器官移植 血液净化 大血管插管 外科手术 机械通气 放疗 化疗,环境因素,ICU滞留时间 危重病人聚
2、集 仪器设备密集 操作频繁 人员流动 ICU建筑设计与布局 病人来源于院外或不同科室,感染的特点,(1)多数患者继发感染后转入ICU其中包括耐药菌株感染。 (2)各种类型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重大手术等患者,营养状况差,抗感染能力低。(3)患者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细菌耐药性增加。 (4)各种侵人性操作如留置中心静脉和导尿管等。 (5)医护人员引起的交叉感染。 (6)危重患者是耐药菌株的贮菌库和播散者,成为医院的感染源。,感染监测重要性 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是以预防为主。ICU是一个主要监护单元,也是在医院院内感染中占首位,应该采取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ICU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 监测工作
3、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定期进行统计分析。,监测资料的来源病人为基础的资料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基础的资料。,病人为基础的资料以病人为基础的信息来源:包括查房、医疗护理记录、实验与影像学报告、与医护人员交流讨论病例。需要特别注意收集以下信息: (1)已明确具有感染危险性的器械使用情况,诊断、治疗、护理操作情况(如留置导尿管、 动静脉插管、机械通气、手术操作等); (2)发热的记录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3)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基础资料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细菌耐药性报告。由于多种原因,不是所有的感染
4、都会送标本做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标本采集可能不合要求,有些感染病原体可能无法分离(如病毒),分离的病原体可能是定植而不是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肺炎),甚至可能是污染,因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敏感度较低,特异性受到限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多重耐药细菌的监测报告非常重要,因为诊断这些感染的主要依据就是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监测的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感染情况、有关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有时也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常见感染及原因,1.血液感染: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少见,少数为真菌。真菌脓毒症原发病灶常见于肺感染、泌尿系感染。
5、 2. 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误吸、返流、机械相关性、抗生素的滥用、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及基础疾病。 3. 腹部感染:包括腹部脏器的炎症性疾病或空腔脏器穿孔后所致的腹膜炎和腹腔脓肿,亦可是继发于术后的感染。 4. 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有关,比例高达80%以上。,护理对策,1. 加强对呼吸道管理:翻身拍背、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及应用呼吸机患者应加强导管护理 2.口腔护理 3.强化尿路感染护理:排放尿袋应按无菌操作执行 4.强化各种留置管消毒护理 5.预防压疮 6.营养的维持 7.合理使用抗生素 8.加强感染的监测,ICU院内感染的危险评估,ICU是集中危重症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单位,是
6、医院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场所,其感染发生 的概率比其他科室高 ICU内患者的基础疾病重,高龄患者多,侵入性医疗操作多,护理量大,因此无论是发生内源性或是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机会都增加,国内数据达1992。 ICU医院感染发生2次 呼吸道感染者占16.4 ICU病患并发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因素,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增强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明确各级人员职责 严把洗手消毒手关 强化无菌观念, 规范技术操作 加强环境管理, 控制人员流动 加强消毒管理, 做好常规工作 监测细菌耐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 增强机体免疫力,小结,1.危重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特点 2.危重症患者感染的监测及护理 2.ICU院内感染的危险评估及控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