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登革热防控技术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36701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9.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防控技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登革热防控技术,主要内容,背景知识目前形势应对措施,背景知识,第一部分,病原体,登革病毒 登革披盖病毒,为组虫媒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核心为单股RNA 血清分型 分DEN-1, DEN-2 DEN-3 DEN-4四个血清型; 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理化特性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 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临床特征,潜伏期: 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感染谱: 无症状隐性感染 非重症感染 重症感染

2、 临床分型 普通型 重症型,重症高危人群 二次感染患者;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老人或婴幼儿; 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孕妇。,临床表现,临床分期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急性发热期,发热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 疼痛 发热时可伴头、眼球后、腰背部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双峰热,皮疹 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皮疹呈多样性(麻疹样皮彦、猩红热样疹)

3、。 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多有痒感,不脱屑。 出血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其他 畏寒、明显乏力; 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临床分型,(1)典型登革热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症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并具备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者。 2)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但具备皮疹、出血倾向,且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

4、性者。,(2)登革出血热(DHF) 典型登革热伴以下临床症状之一:出血倾向,明显的出血表现(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颅内出血),肝肿大、胸腹腔积液;且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和低白蛋白血症者。,(3)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 登革出血热患者出现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者。,登革热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

5、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测,标本: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 病原学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测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 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 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病原学检测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抗原 C6/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白纹伊蚊细胞分离DV 乳小白鼠分离DV RT-PCR技术检测

6、DF病毒基因及基因分型 血清学检测 ELISA法检测DFIgM抗体 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 (CF) 试验 用免疫荧光法 (FA/IFA) 检测双份血清IgG抗体 免疫斑点(dengue blot)试验检测 DV-IgG抗体 中和试验(NT),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 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疑似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 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 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

7、病毒核酸, 或分离出登革病毒 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传染源,登革热患者 隐性感染者 未发现病毒携带者; 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染。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隐性感染者多,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 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带毒的媒介伊蚊,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 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 在32 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染期长者可达174

8、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有学者在捕获的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意见不一),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白纹伊蚊,鉴定要点 中胸背部有一条有白纵条 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 触须末端白色 习性 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中国白纹伊蚊地理分布(2006),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2006),易感人群,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 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 感染登革病毒后,对

9、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流行特征,地理 伊蚊孳生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 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等。 季节 雨季 海南为3-11月,广东为5-10月,本地8-11月 。 其他 多首发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 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流行特点,突然性: 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0.016%0.13%)。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 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

10、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 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 远距离传播: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登革热(DF)目前形势,第二部分,国内疫情形势,登革热防控策略,第三部分,相关定义,登革热暴发: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 首次发现病例 1周内,1个县(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登革热防治总目标,及时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二代)病例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

11、流行,减轻登革热的危害。,控制策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民动员,防控措施健康教育,防治知识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等手段开展宣传,使群众懂得登革热的防治知识,自觉参与防治登革热行动。 使用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做好加强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 使用纱门纱窗、衣物,防止蚊媒叮咬传染。 爱国卫生运动 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灭蚊技术指导工作 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幼虫孳生地 组织人员分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措施落实情况,公众宣传:居民养蚊叮咬自己,空置房屋院中废弃的坛、缸、碗、盘皆有孑孓,防控措施风险沟通,媒体关注 及时、准备、客观、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

12、 正确引导舆论,避免恐慌和不实信息传播 政府主导,决策者 承担相应责任、成立防治领导/专业小组 协调部门工作 公众知晓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配合防蚊灭蚊措施的落实,防控措施教育培训,疾控机构 传染病现场调查处置 实验室病原检测 媒介生物监测、控制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病例、密切者、共同暴露者) 医疗机构 一线医护人员 感染控制人员 出入境检疫检疫(口岸) 流行地区来华(归国)人员的排查 病原快速筛查,防控措施监测报告,监测 实行首诊负责制,对发热病人要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 及时采集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的血液检测/送检 报告 登革热属于乙类传染病,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登革热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要在

13、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防控措施流行病学调查溯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活动范围、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接触暴露者追踪和病例主动搜索: 主动追查旅行史,追索可疑病例。 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需跟踪观察一个月(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发生。 流行因素调查 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防控措施病例管理,隔离治疗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疑似、临床诊断

14、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病人治疗(卧床休息),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 灭蚊防蚊 病人隔离治疗的同时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防蚊隔离。,防控措施疫点疫区管理,疫点疫区 无论城市和乡村,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100米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 大村、乡镇或居委会内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 灭蚊(孳生地) 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重中之重是消灭孳生地。 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

15、围内的灭蚊工作。 蚊媒应急监测/快速评估 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调查约100户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 捕捉伊蚊成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防控措施效果评估,评价指标包括: 发病率(罹患率) 流行持续时间 伊蚊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 布雷图指数(伊蚊) 可作为登革热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评估的参考指标; 当该指数超过20时,判定为危险如控制措施不落实更大风险; 低于5时,流行将停息。,其他:1、关于当前疫情防控,1、做好学校幼儿园、散童疫情手足口病监测监控。2、规范手足口病诊疗及报告 。3、严格掌控多爆发苗头。对散童多发疫情村要重点做好防控措施落实。4、加强防病知识宣传,建议近期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一起作为防控重点开展针对性宣传。,2、接种证查验与迎接省计免检查,1、强化做好接种证查验补种与扫尾工作。前期两局联合检查发现不少地区查验工作进展不快,核证、补种重视不够。加上最近体检等工作任务重,影响整体工作进展。 2、各卫生院加强做好免疫规划工作自查自纠,做好迎接省10月20日左右开始的免疫规划大检查。今年省大检查不下发提纲,不提供检查方案。各卫生院要对照相关新要求,完善产房接种、人员资质、硬件、周门诊调整、资料建设、指标质量等相关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