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的宗教,简介,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城市人口占76%。白人占80%左右,为欧洲移民的后裔;黑人3000多万;其余为亚洲和太平洋岛屿移民后裔、印地安人、因纽特人等,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亦有一定信众,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总人口中约占91%。,基督教,圣母恸子,基督教(新教),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已有300多年历史。1776年美国独立前,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派别均已传入美国,其后迅速发展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在美国宗教中,基督教(新教)教徒最多,约有1.56亿人,占美国总人口的57%。主要有
2、浸礼宗、卫斯理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圣公会、圣洁教会等,此外还有数十个较小的教派组织和跨教派的国际性的组织。各宗派创办有400多所大专院校。基督教已深入社会各领域。,基督教(新教),浸礼宗是美国基督教(新教)中最大的教派,其内部又分150个派系。17世纪初,第一批浸礼宗信徒从英国来到美国。1639年创美国第一个浸礼派教会。1707年,费城地区的5个浸礼教会联合成立了费城浸礼宗联合会。此后又有多个组织成立。南方浸礼联会为浸礼宗最大的教会之一,在50个州教都有组织,地方教会3.8万余个,教徒人数1500多万人。,光绪二十二年(年)在鲁家园街北侧修建了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在宜宾城的礼拜堂福音堂,成为宜宾
3、基督教传播的一个重要地点。,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最初由爱尔兰移民传入。1784年成立卫斯理宗教会。此后50年,卫斯理宗在新垦区迅速发展。南北战争时,教会因废奴问题分裂为美以美会和监理公会。1939年两派及较小的美普会联合成立卫理公会。1968年卫理公会又与福音联合弟兄会合并组成联合卫理公会。卫斯理宗信徒大多数都属于联合卫理公会(内有5个附属联合会及81个年会,45个教区)。,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位于佛山市汾江之滨,是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首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她的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中华循道会于1913年创办的华英中学。,基督教(新教),信义宗1623年始由德国传到
4、纽约,1649年组成教会。有信徒850多万人。信徒集中在达科他、明尼苏达、威斯康星、衣阿华和内布拉斯加州。主要教派组织有美国信义宗福音会,信义宗密苏里大会,威斯康星州福音信义会联会。信义宗教派间组织有美利坚合众国信义协进会和信义会联合会。,美国路德教会拥有近5百万信徒。路德教派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又称“信义宗”。,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又称长老宗、改革宗或归正宗,该宗是美国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美国长老会和归正会都属于加尔文宗体系。1611年在费吉尼亚组织了第一个会众,继而建立了长老会。1837年,受废奴问题影响分裂为两大阵营。1958年,联合成立美利坚合众国联合长老会。1983年美利
5、坚合众国联合长老会又与合众国长老会联合,成立了合众国长老会教会。加尔文宗的组织还有正统长老会教会、美国长老会、美国归正会、北美洲基督教归正会等。,基督新教对于西方现代化功勋卓著。本书介绍了新教著名人物的生平、他所代表的宗教运动及其历史背景,祈愿他的精神能给我们予激励,并带来深远的祝福。,基督教(新教),美国圣公会是基督教安立甘宗在美国的自主教会。17世纪初,美国最早的移民中就有该宗信徒。后在费吉尼亚、马里兰建立了教会组织。1776年美国独立后,美国圣公宗信徒脱离英国教会,建立美国圣公会。1789年全国代表大会后实现完全独立。1919年成立全国委员会。1974年,组成了9个大主教区、92个主教区
6、,信徒300余万人。,基督教(新教),美国圣公会现有230万教徒,属于全球普世圣公宗的一个分支.图为圣公会的一个主教,基督教(新教),圣洁会是美国基督教一部分教派总称,至少有20个教派组织属于这一类,信徒人数为100多万。其中,五旬圣洁会成立于1911年;北美洲自由循道会成立于1860年;救世军1880年正式开展工作,其组织已遍布美国。,美国圣母流下血泪,天主教,天主教于1526年传入印第安人居住区。1565年成立第一个团体。1789年成立第一个主教区。到19世纪中叶,有教徒300余万人,1914年增至1700万人。目前为5800万人。教会组织比较统一。全国有34个大主教区,164个教区,18
7、.5万所教堂,神父和修道士20万名,教徒7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并有大专院校250余所。,天主教,美国教会天主教卡温顿教区大主教罗杰.弗伊斯,天主教,由于教徒多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更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潜在优势。美国天主教会发展趋势和西欧诸国有许多类似之处,趋向自由化、多元化和世俗化,其和教廷的矛盾也与西欧类似。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的天主教会逐渐介入社会,关心现实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天主教徒在总统选举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分量。美国天主教会的学校有一整套教育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其中,教会大学有500余所(内含神学院300余所),中学1600多所,小学8500多所,学生总数多达40
8、0万人。,天主教,美国历史上首次黑人当选天主教大会主席,犹太教,犹太教是美国第三大宗教,有教堂5000余座,大专院校20所。犹太教信奉者多为犹太人。犹太人于1654年开始定居美国。到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时,约有2500名犹太人定居在纽约等沿东海岸城市。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犹太移民再次从欧洲涌入美国,到1880年,已达到25万人。从19世纪80年代起的40年里,又有300万犹太人涌入美国,到20世纪20年代已达350万。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发动反犹运动,又有20多万犹太难民进入美国。,犹太教,犹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耶路撒冷的哭墙,犹太教,二战后,美国犹太人的数量继续稳步增长,到20世纪
9、90年代,美国犹太人总数已超过了600万,约占全世界犹太人口总数的50%。犹太教内有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三个派别。组织有美国希伯来会众协进会,圣约之子会和美国犹太教协会等,犹太教,麦当娜狂热崇拜犹太教,东正教,美国的东正教徒有300万教徒,主要分布在东部、中西部和加利福尼亚。,东正教,东正教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67年,这一年希腊正教会成立。1794年,10名俄罗斯正教会修士到阿拉斯加传教。1867年,美国买下阿拉斯加,教徒遂向阿拉斯加以外的地方迁移。1872年,东正教会把教区从阿拉斯加迁到旧金山。1905年又迁到纽约。1922年希腊正教会设立总主教区(总部在纽约)。教会有4所神学院。,
10、东正教,除俄罗斯正教会之外,美国还有希腊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阿尔巴尼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和乌克兰正教会。,佛 教,美国约有300多万佛教徒,多数是日本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但在美国受佛教影响的人数远大于佛教徒数。其中日莲正宗教徒有25万人,其余为大乘北传、藏传、南传上座部佛教徒。有500多个佛教组织(其中全国性组织有40余个)、近百座寺庙和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和习禅中心,,佛 教,佛教传入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日本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佛教随着日本移民进入夏威夷群岛。后又传入旧金山等地。同时中国佛教亦开始传入。当时的信徒主要是日本人、华人和亚洲侨民。1875年神智学会在纽约成立,
11、出版书刊,举办演讲会,宣传佛教。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大会”后,摩诃菩提美国分会成立。,佛 教,美国佛教正信会会长印海长老于南京毗卢寺为众开示,佛 教,1899年日本净土宗在美国成立中心寺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唐人街出现儒、释、道合一的寺庙,供中国移民焚香礼拜。到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的净土真宗、净土宗、日莲宗、真言宗等都已在美国建立了寺院。美国的许多大城市均有僧人和信徒,连白人也有参加习禅者。二战中,日本佛教在美国的传教活动被勒令停止。1945年后,日本佛教在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地区得到发展,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佛教也开始影响美国。,佛 教,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通过佛教寻找心灵
12、的宁静与安详,佛 教,20世纪60年代藏传佛教在美国建立寺院及慈善、学术等机构。为适应美国的社会习惯,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祈祷形式、活动内容等逐渐美国化。有些寺院的会议大厅比寺院本身还大,青年人可以在里面打篮球、开宴会、看电影。,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19世纪下半叶传入美国。目前有穆斯林约有700万人(也有人认为是200万或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35。清真寺约有1000余座。美国穆斯林分别来自80个国家。阿拉伯裔穆斯林、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移民和非洲裔穆斯林(即美国黑人穆斯林)各占三之一。白人穆斯林相对较少,约7.5万人。,伊斯兰教金顶寺,伊斯兰教,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6
13、0年代中东穆斯林移民4次大规模进人美国。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大约有100万伊朗人移居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叙利亚、埃及、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和其他数十个穆斯林国家的大批穆斯林移居美国,美国穆斯林总人口迅速地增加,每年都要新建一批清真寺。,伊斯兰教,指南针(伊斯兰教用具),伊斯兰教,美国穆斯林主要聚居在纽约市及加利福尼亚、密执安、新泽西、得克萨斯和伊利诺斯等12个州,但在美国各地都可以看见穆斯林。,伊斯兰教,美国有4个较大的穆斯林政治组织:美国穆斯林协会、美国伊斯兰教关系协会、穆斯林公共事务委员会、美国穆斯林同盟。此外,还有由4个组织代表组成的美国穆斯林政治
14、协调会。,道教,道教创立于中国。自唐代起逐步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后又传入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除华裔教徒外,本土居民也有信奉道教者。,道教,武当道乐叫响美国,道教,在美国纽约、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休斯顿均有道观。纽约有天皇宫、应道宫,亚利桑那州有中孚道院,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有紫银阁,夏威夷有太玄道观。休斯顿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关帝庙,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飞檐翘角,古香古色。香港青松观主持侯宝垣在美国建立了“道教美洲青松观”和“道教美洲总会”,扩大了中国道教在海外的影响。,道教,聆听养生演讲,道教,美国的道教研究的兴起,是推进道教在美国传播的一个因素。美国的道教研究始
15、于19世纪,最早是由基督教传教士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向美国公众介绍。其后又有一些美国学者研究中国道教的专著(如中国炼丹术考),道教经典译著(如抱朴子内篇)等在美国出版。不少华裔学者亦以专著、论文及译著等方式,向美国民众宣扬道家思想和道教知识。,道教,缔结友好往来,宗教,除以上这些主要宗教外,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宗教几乎在美国都有信徒。,宗教,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宗教气氛最浓厚的一个国家。2004年一项盖洛普调查显示,大约41%的美国人都至少每星期参加一次宗教活动(这个比例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几倍:法国15、英国7、以色列25)。不过全国分布的情况很不相同。比如在南方和中西部被称为圣经地带的相对落后
16、地区,人们参加宗教活动要多一些,在东北和西岸发达地区要少一些。,宗教,犹太人和穆斯林人口相對很少,但比如猶太人在美國有極為龐大的勢力,在金融、學術、娛樂界都有很大影響力。尽管大多数美国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为新教徒往往属于各个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会拥有最多的成员。,宗教與政治,美国保障宗教自由的权利,政府实行政教分离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对任何一种宗教。但宗教在美国政治中相当活跃。大多数美国总统都与基督教新教有某种联系,初期有几个总统是自然神论者,只有一人属于天主教。(参见美国总统列表),宗教发展漫谈,美国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但其他各种宗教也同时并存,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很久以前,那些背
17、并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洲大陆的人,许多是为了摆脱国内的宗教迫害。他们满怀希望,要在新的土地上获得自由。这种最初的愿望逐渐形成了对宗教的偏爱。每个曾经受过压抑的人都竭力想表明自己是自由人,是一个有主权的人。于是他们主张随心所欲地选择宗教信仰,选择教堂和礼拜方式,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唯权威是从。因此美国的奠基者们从一开始就在法律上规定宗教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明确禁止建立国教,国会不得规定禁止信教自由之法律,禁止联邦和州干预教会组织和活动,每个州的美国人都有同样的信教自由。,宗教发展漫谈,不过美国各州的宪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承认某种教会的优越地位。例如,1822年以前,马萨诸塞州的宪法规定,只有
18、清教徒才享有选举权,新泽西州的宪法规定,只有新教徒才能担任公职,1790年以前,宾夕法尼亚州也规定,担任公职者必须是信仰新约和旧约圣经的人。,宗教发展漫谈,殖民地时期,教会在美国生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更甚。一个不属于任何教会团体的入。就会处于被人唾弃的地位,没有人跟他交际来往,连他的家庭都要受到歧视。牧师成为美国家庭生活与各种事务中最主要的顾问。各教会刊印的大量书籍广泛流传,被人们奉为喻世箴言。,宗教发展漫谈,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时期,随着农村隔离状态的打破,宗教制度在许多方面受到打击,教会也就逐渐丧失对大众习俗的控制力。例如人们开始认为结婚和离婚是个人的重大问题
19、,不能受教会批准的限制。过去在一切世俗问题和宗教问题上,牧师总是权威,现在这种威信已丧失殆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徒们的知识水平丝毫也不低于牧师,社会工作不再为牧师独霸,科学、道德、宗教等问题也几乎尽人皆知,不再专属牧师讲道的范围。,宗教发展漫谈,20世纪初,美国有50%的人是教会成员,与今天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待宗教的态度已发生了变化。在新一代美国人中,举行家庭祈祷和熟谙圣经的人已很少见,宗教戒律对于美国人的生活习俗也不再有约束力。美国伦理学家在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虽然仍生活在一个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的社会里,但我们的个人道德首先是反抗基督教道德的。美国社会
20、已经不再接受基督教关于性生活的道德观。离婚已被完全认可,青年男女之间的性生活自由被完全接受。”,宗教发展漫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时期,美国宗教团体又有显著增长。战争把几百万美国家庭拉进了基督教堂或犹太教堂,为前线的亲人平安归来而祈祷。战争的恐怖和对未来信心的丧失,驱使着千百万人到宗教中去寻找避难所。 50年代结束后,这种宗教信仰热潮大为减退。教会成员的增长率稳定了下来。60一70年代间,教会成员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一直平稳地保持在63%。,宗教发展漫谈,70年代以来,一部分美国青年中出现一种新的宗教狂热,他们常常长发披肩,手把念珠,研究圣经:从事福音传道,同时还发明了福音摇滚乐。也许是受到这
21、群人的影响,目前美国各教堂都产生了新的宗教礼拜形式。许多教堂在活动中都利用了社会上流行的爵士乐、摇滚乐、现代舞蹈、当代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诗歌、戏剧、幻灯片和电影等。这些新仪式触怒了一些传统主义者。曾经有一个教区居民看过摇该乐队在他的教堂演奏后,愤慨地质问牧师道:“你认为这是什么地方?夜总会吗?”但许多教徒对这种新变化抱有热情,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需要再在教堂里长时间听牧师漫不经心地重复那些老生常谈,也不必总是听几个世纪以前的古老音乐了。,美国人与宗教,宗教对美国入来说,绝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且还渗透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个美国人如果参加某个宗教组织,他便在社会上获得了某种身份
22、和地位,使他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团体中拥有一席位置而感到心安理得。美国入往往为这种观念所主宰,他们愿意在行动上和思想意识上同自己周围的人保持一致,而不愿茕茕孑立,落落寡合。在许多社会团体中,一个不信教的人可能会受到人们的某种非难,被视为有怪癖和不易接近的人。所以美国法律规定人们有信仰宗教和不信宗教的自由,实际上这种自由却常常为社会上自发的偏爱宗教的风气所抵制。甚至那些企图通过竞选进入政府的候选人,也得常常竭力表现自己对宗教的虔诚,以博得人们的好感。美国前总统卡特信奉新教,他在参加1976年民主党竞选时,曾频繁地提到宗教问题。有一次,他甚至说他每天都要向上帝祷告20多次。有人认为,他对宗教的这种虔诚
23、态度对于他的竞选成功似乎起了一定的作用。,美国人与宗教,宗教对大多数人之所以重要,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教堂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不仅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还是教育、文化和社交中心。在这里常举行教友聚餐会、座谈会、运动会、舞会、社会活动和青年活动等。不管人们信仰如何,教会团体总是欢迎他们参加这些活动。许多教堂在星期日上午做完礼拜后,还有一个“咖啡时刻”,这是一个不拘礼仪的社交场合,大家边喝边谈,轻松随便。因此一个新教徒迁居之后,常常要把附近几个教堂挨个去了解一遍,最后才固定到一个自认为最合适的教堂去做礼拜。这样做并不是由于宗教方面的原因,而是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美国人与宗教,美国
24、人的一生,许多重要活动都同宗教有联系。无论出生、结婚还是死亡都要举行宗教仪式。美国人参加宗教仪式,都要采取严肃态度,衣着整齐,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吃东西和随便出入。如果到美国人家中作客,或许会碰到他们在饭前做祷告,如果客人不信仰他们的宗教,可以不参加祷告,主人也不会介意。,美国人与宗教,美国教会的经费,来源于群众的募捐和会员的会费。美国政府对于任何教会都不付给直接的补助金,只是豁免教会的所得税和财产税。美国人为教会捐钱非常大方,人们每次去教堂做礼拜,总要带些钱以便捐献,这已成为教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繁荣的地区,教会收入相当可观,不仅神职人员的工资高,而且还留有大笔资金用于建造教堂和开展其
25、他活动。,美国人与宗教,美国各派教徒众多,平均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63人是教会成员。其他人尽管不属于某一宗教组织,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只有3%的人宣称自己不信教。圣经始终是美国的畅销书之一,年销量900万册左右。同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美国教堂建筑的数量在现代社会中也是惊人的,新的教堂建筑几乎同住房建筑齐头并进,足以容纳23的美国人。,美国人与宗教,总之,在美国,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宗教渗入和影响了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经常问中国学者的一个问题是:“你信什么教?”当得知中国学者是无神论者,什么宗教也不信时,他们显得很吃惊,那眼神分明在说:怎么能什么教都不信呢 美国是当今
26、世界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又是宗教颇为盛行的国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到底是截然对立的?还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个问题历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常新问题,美国的实例似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答案。 有人说,科学和宗教构成了美国社会的两大支柱,科学是美国物质文明的支柱,宗教则是美国精神文明的支柱。这个见解似乎有它的道理,,摄影机PK耶和华,与基督教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相比,电影短短百年的年纪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其得天独厚声光色俱全的表达手法与教堂金碧辉煌的天顶和彩色琉璃一样,具有不可言说令人顶礼膜拜的魔力(1927年,好莱坞拍摄了基督故事影片王中王,很多观众因为看了它而成为基督徒)。于是乎,当电影与上帝狭路相逢,不
27、是变幻着波光潋滟高唱着立体环绕声的黄钟大吕,便是挥舞着人文的大棒围猎着疆域渐小的耶和华家族。,摄影机PK耶和华,或许可以化用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人心就是宗教”,自然也就有看不完的摄影机和耶和华的PK大战。,达芬奇密码,耶稣是否结过婚?这是丹布朗所著达芬奇密码一书中的诸多玄机之一。许多批评家对达芬奇密码最集中的批评是布朗将历史事实与虚构混为一谈。凭借这本书,布朗尽管引来非议声一片,但却赚了个盆满钵盈。与书同名的这部电影也正经历着同样的景况。世界各地的批评者认为,这部由老牌影星汤姆汉克斯与奥黛丽塔图联袂演出的电影连一部成功的娱乐片都算不上。然而事实是,放映此片的影院几乎场场爆满。,达
28、芬奇密码,该书是关于主角,哈佛大学的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解决巴黎卢浮宫声望卓著的馆长雅克索尼埃被谋杀一案。索尼埃赤裸的尸体是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的姿态在卢浮宫被发现的,索尼埃死前在身边写下一段隐秘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画下五芒星的符号。一些达芬奇的著名作品中隐含的信息,包括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都在解密的过程中真相大白,达芬奇密码,小说的主要冲突围绕着两个谜团而展开:1. 索尼埃保护的,最终导致他被杀害的秘密是什么? 2. 是谁在背后策划了这一谋杀案? 小说以不同的人物同时展开几条故事线,最终所有的故事线汇集在一起,并在书的结尾得到解决。,达芬奇密码,要弄清楚迷团需要
29、解决一系列的智力难题,包括单词中字母的排序和数字难题。谜题的真相最终指向圣杯可能出现的地点和两个分别叫做郇山隐修会(Priory of Sion)和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秘密团体。罗马天主教组织西班牙主业会(Opus Dei)也出现在情节中。,达芬奇密码,雅克索尼埃是郇山隐修会的四个主管之一 ,因而知道“拱顶石”的秘密,即拱心石能依次揭示圣杯藏匿的位置,并且他握有那些将动摇基督教和天主教会的根基的文件。“导师”杀死他就是为了要迫使他供出情报以便消灭郇山隐修会的其他高级成员。 索菲纳芙与祖父中断联系的原因是,在一次学校放假时她本来想给祖父来个惊喜的突然造访,却目睹了祖父正
30、在诺曼底家中参与一个异教的性仪式(圣婚,Hieros Gamos)。 索尼埃(Saunire)临死前用隐写笔写在地上的讯息中还有“P.S: 去找罗伯特兰登”。这是贝祖法希怀疑兰登是凶手的原因。法希在兰登到达之前擦掉了此行,以使兰登不知道警察怀疑他。出于偶然,警察把讯息传真到 索菲纳芙的办公室时,索菲看到了讯息的完整内容。她立刻意识到这个讯息其实是写给她的,因为在她小时候她祖父叫她“索菲公主”(Princess Sophie,字头缩写就是“P.S.”)。由此她也明白了兰登是清白的。在和兰登同在卢浮宫时,她让兰登打电话给她的私人语音信箱并听她在里面给兰登的留言,从而暗中把这点告诉了兰登。,达芬奇密
31、码,第二个拱顶石里包含的最后讯息实际并没有指示出罗丝林礼拜堂,尽管事实上圣杯曾经被埋在那里的地板上的大卫星图案下面(组成大卫星的两个连锁三角形表示的是“剑锋”和“餐杯”,即男性和女性的象征)。,圣杯的秘密,根据小说,由郇山隐修会保守的圣杯的秘密有以下几个: 圣杯不是一个真正的餐杯,而是个名叫抹大拉的玛丽亚的女人,她承载着基督的血脉。,剧情简介,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汤姆汉克斯饰演)到巴黎公干期间突然接到通知罗浮宫馆长遭人谋杀,而在博物馆内,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密码。兰顿教授与法国美女密码专家苏菲(柯德莉塔图饰演)在整理分析谜团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藏有一连串令
32、人震惊的线索。这些线索人人可见,却被画家巧妙地伪装,加以隐藏。,剧情简介,兰顿教授发现这一连串的线索原来有着令人震惊的关联:已故的馆长是锡安隐修会的成员 锡安隐修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其中成员包括牛顿、波提切利 (Botticelli, Sandro)、雨果和达芬奇等人。至此兰顿才发现自己正在追踪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大秘密,一个已经埋藏了几个世纪、既富启发性又危险的秘密。在这场遍及巴黎、伦敦和苏格兰的追逐中,兰顿和苏菲发现自己正在跟一个从来不肯露面的幕后主脑斗智斗力,这个人似乎总是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除非他们可以解开这个错纵复杂的谜团,否则一个埋藏了二千年的秘密、一个极爆炸性的古老真相
33、,将永远消失,而他俩的性命亦会危在旦夕,剧情简介,电影由卢浮宫馆长雅克索尼埃(Jacques Saunire)在馆内被一个带头巾的持枪男子赛拉斯(Silas)追杀展开,塞拉斯逼问索尼埃拱心石(Priorys clef de vote,或Keystone)的下落,索尼埃与其他三位“守护者”一样在临死前撒了同样的谎,说拱心石在巴黎圣苏比教堂(Church of Saint-Sulpice)里的罗斯经线(Rose Line)下,塞拉斯信以为真,开枪射中索尼埃的腹部之后离开。与此同时,美国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Robert Langdon,汤姆汉克斯饰)作为客座讲师正在巴黎进行一场关于符号学和女性崇拜(sacred feminine)的演讲。法国警方找到了他并将其带到卢浮宫的案发现场。索尼埃在临死前用隐写笔和自己的血写下了一些信息,并将自己的身躯摆成了达芬奇著名的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警察长官伯居法舍(Bezu Fache,尚雷诺饰)由此询问兰登对这个迷局的解释看法,社会反应,丹布朗的小说在2003年出版来一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销售上甚至可与广受欢迎的哈利波特丛书相匹敌。该书产生了大量相关书籍,并在纽约时报、人物杂志以及华盛顿邮报上受到热评。很多人赞扬该书情节引人且发人思考。这本书还重新燃起了对天主教会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