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PT下载: 录,2,多径产生的原因水声信道的多径传播模型多径的组成几种海况下的多径现象,3,界面发射:海洋存在着海面和海底2个界面,声波传输时会发生反射。声线弯曲:由于温度、盐度和深度的影响,不同深度的声速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声波发生折射。海水中随机分布的杂乱体的散射。,多径产生的原因,1、由于水声场的时-空-频变特性,使得多途现象尤为突出,成为水声通信中难以克服的困难。2、浅海边界条件复杂、水中散射体多、介质分布不均匀等因素,也使得浅海中多途效应比深海严重得多。3、当通信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将不存在直达路径,此时必须利用多途信号才能有效的通信。,4,水声信道的多径传播模型,5,声音的速度和深
2、度的函数及相应的海洋截面,水声信道的多径传播模型,(a)深海; (b)浅海,6,多径的组成,多径一般分为宏观多径( macro-multipath)和微观多径(micro-multipath)宏观多径一般由海面、海底的单次或多次反射形成的,可以导致信号的强烈起伏(fluctuation)以及大的码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ISI)。微观多径一般是由于信道中水团的不均匀性,使得声路径弯曲而折射形成,也可以导致信号的起伏。,7,几种海况下的多径现象,海洋深度、传播路径长度、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深度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水声多径传播的具体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近距离(Bd
3、 ,则可以忽略多普勒频展带来的影响。否则必须考虑对接收信号进行多普勒频展补偿,对于接收端来说就比较困难。所以对于调频系统,码元与码元之间的频率必须保留一定的间隔。,20,时延扩展,时延扩展多途接收信号的时域特性多途传输造成接收信号在时间轴上的展宽,定义为时延扩展。水声信道抗多途跳频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时延扩展是对多途信道时延特性的统计描述,其含义是表示时延谱扩展的程度。所谓时延谱是由不同时延的信号分量具有的平均功率所构成的谱。时延谱的时延特征曲线的均方根值为时延扩展。,21,时延扩展,当发射机发送一个极窄的脉冲信号,例如 ,到接收机时,由于存在着多条不同的传播路径,且路径长度各不相同,则发射信
4、号沿各个路径到达接收机的时间就不一样,因而接收机所接收到的信号由许多不同时延的脉冲组成,可表示为:这里N为路径的个数, 和 分别为第i条路径的时延和衰减系数, 为载频。由于海洋声信道的空变、时变等因素的存在, 和 都是变化的(在有些情况下,甚至N也是变化的)。对于不同的海洋环境,如深海、浅海、垂直方向的信道、水平方向的信道等不同的情况,接收信号中的各个时延脉冲可能是离散的,也可能联成一片。,22,时延扩展,时延扩展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串接收脉冲中,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之间的差值,也就是最后一个可分辨的延时信号与第一个延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记为。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若发送的窄脉冲
5、宽度为T,则接收信号的宽度为T+。,23,时延扩展,下图(a)(b)分别是发射端源信号和接收端匹配滤波器输出信号。在(b)中,多途信号分别被标注1、2、3、4和5。发射信号脉宽约0.2ms,经过387米后,接收信号脉宽扩展到0.02s。,24,时延扩展,定义最大多途时延差Tm,即归一化的时延特征曲线下降到-30dB处所对应的时延差。多途造成时延扩展的大小与信号载波频率及海洋环境有关,浅海的最大时延差Tm在100ms左右,并且随着传播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可以增大到100ms200ms。深海中的多途最大时延差Tm在300ms以上。通常,一个扩谱系统将被设计成没有ISI,那就是码元间隔T必须远大于多途
6、最大时延差Tm,即TTm。,25,时延扩展,多途最大时延差Tm的倒数定义为信道相关带宽:,当码元速率较低,信号带宽BBcoh时,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后各频率分量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将引起波形失真,造成码间串扰,此时的衰落为频率选择性衰落。,26,时延扩展,频率选择性衰落,27,时延扩展,综上所述,水声信道是在时间和频率上双重扩展的信道。频域上,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多普勒频展Bd,并相应在时域上规定了相干时间Tcoh=1/Bd。时域上,多径效应引起的多途最大时延差Tm,并相应在频域上规定了相关带宽Bcoh=1/Tm。,28,时延扩展,乘积BdTm为信道的扩展因子。如果BdTm 1,信道被称为“过扩展”信道
7、。通常,如果BdTm 1,信道冲激响应的测量即使可能也是极其困难和不可靠的,这时相位相干解调和抗码间干扰的自适应均衡器就会失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基于FSK的非相干调制解调技术。,29,抗幅度衰落技术抗码间干扰技术,30,31,抗多径技术,抗多径技术,32,抗幅度衰落技术,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将接收到的多途信号分离成不相干(独立)的多路信号,然后将这些多路信号的能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合并起来,使接收的有用信号能量最大,从而提高接收端的信噪功率比,对数字系统而言,使误码率最小。分集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如何把接收的多途信号分离出来,使其互不相关。将分离出的多途水声信号怎样合并起来,获得最大的信噪
8、比。,33,抗幅度衰落技术,多途信号之所以难以分离,问题在于它们是相关或相干的信号。数字系统经常采用时间分集一交织技术来提高抗衰落性能。分集是信道补偿的另一种技术,通常需要多个接收机来实现。当它和均衡器一起使用时,通信的质量将有极大提高,并且无需增加发射功率或带宽。,34,抗码间干扰技术,自适应均衡技术从广义上来讲,均衡可以指任何用来消弱码间干扰的信号处理操作,由于水声信道具有随机性和时变性,这就要求均衡器必须能够实时地跟踪水声通信信道的时变特性,而这种均衡器又被称为自适应均衡器。位于接收机处的均衡器通过递归算法来评估信道特性,并且修正滤波器的系数以便对信道做出相应的补偿。均衡器从调整参数至形
9、成收敛,整个过程的时间跨度是均衡器算法、结构和水声多径信道变化率的函数。,35,抗码间干扰技术,使用自适应均衡器的通信系统结构框图,36,抗码间干扰技术,扩频抗多径技术扩频系统抗多径的基本方法:通过合理设计系统的参数,来分离多途和利用多途从而改善系统的性能。扩频多途接收机是分集接收机的一种特别形式,它不是利用在时域、空域和频域上设计出来的分集支路,而是直接利用从发射机到接收机之间自然形水声信道抗多途跳频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成的多条“分集支路”。,37,抗码间干扰技术,水声通信中扩频技术主要有直接序列扩频和跳频两种。直接序列扩频:简称直扩,它直接用高速的扩频码序列在发送端扩展信号频谱,在接收端用
10、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进行解扩,把展宽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息。跳频:用扩频码序列去进行频移键控调制,使载波频率不断地跳变。在接收端,为了解调跳频信号,需要有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本地扩频码发生器去控制本地频率合成器,使其输出的跳频信号能在混频器中与接收信号差频出固定的中频信号,然后经中频带通滤波器及信息解调器输出恢复的信息。,38,抗码间干扰技术,跳频抗多途的基本原理:若发射的信号载频频率为f0,当存在多途传播环境时,因多途延时的不同,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有先有后。若接收机在收到最先到达的信号之后立即将载波频率跳变到另一个频率为上,则可避免由于多途延时引起接收信号的码间干扰(ISI)。为此,要求跳
11、频信号驻留时间小于多途延时时间差,换句话说,要求跳频的速率应足够快。跳频抗衰落是指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当跳频的频率间隔大于信道相关带宽时,可使各个跳频驻留时间内的信号相互独立,即在不同的载波频率上同时发生衰落的可能性很小。,39,抗码间干扰技术,扩频多途接收机与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差别:自适应均衡技术通常用于多途不能分离的场合。扩频技术可以有效地消除码间干扰,其分集合并的特性是隐含的。,40,41,水声多径信道模型,声线理论是发展最早,也是数学上最简单、物理上最直观的声场分析方法。由于声线理论以下特点,在建立水声多径信道模型时,一般都基于声线理论。在声线理论下,对声场的描述是通过声线进行的。由声源辐
12、射的声能量沿声线向四周传播,其中部分声线按一定路径传播而到达接收点,这些声线称为本征声线,接收点处的声场是所有这些本征声线的叠加结果。,42,水声多径信道模型,对于某一实际的海域,当己知海洋环境的声速梯度、发射机和接收机各自的海深,二者之间的距离等海洋环境参数时,即可根据声线理论,计算出接收机处的本征声线。设本征声线有p条,则我们认为水声多径信道有p条路径。可得到水声多径信道的脉冲响应为:其中 和 分别是对应于不同路径(即不同的本征声线)的传播衰减系数与相对时延,它们可以由己知的环境参数计算而得。p(t)一般是升余弦脉冲。,43,水声多径信道模型,如果是为了研究应用于水声通信的一些算法的性能,
13、并且没有具体的水声通信环境参数的时候,代表第i条路径的传播衰减系数 ,其值可以根据经验值来选取。如果在建立信道模型时,采用狭义定义下的信道,则p(t) 为(t),如果采用广义定义下的信道,则p(t)一般是升余弦脉冲,44,参考文献:1惠俊英,生雪莉.水下声信道(第二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2吴开明.水下声信道的仿真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3金艳.水声多径信道特性及抗多径盲均衡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4许克平,许天增.基于水声的水下无线通信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陈东升.水声信道抗多途跳频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D.厦门大
14、学,2002.6许祥滨.抗多途径干扰的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研究D.厦门大学,2003.7肖瑛.基于水声信道盲均衡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8兰 英,章新华.浅海水声多途信道建模与仿真J.舰船科学技术,2010.9孙博,程恩.浅海水声信道研究与仿真J.无线通信技术,2006.10 Milica Stojanovic, James Preisig . Underwater Acoustic Communication Channels: Propagation Models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ization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9.11许天增,许鹭芬.水声数字通信M.海洋出版社,2010.12R.J.尤立克.水声原理(第三版)M.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0.13苏为.现代水声通信技术课件:第一章:水声信道.14袁飞.软件无线电课件:第3讲:基带与频带系统.,Thank You!,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