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巨细胞瘤,概述(introduction),骨巨细胞瘤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及复发倾向的原发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在我国很常见,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位居第三。病理改变可分为三级: 级基本为良性,具低度侵袭性,刮除术后可复发。多次复发后可变为恶性。 级呈恶性肿瘤的表现,易复发和转移至肺。 II级介于两者之间。,概述(introduction),一、骨巨细胞瘤的起源细胞来源不清,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骨巨细胞瘤起源于骨髓未分化的结缔组织。二、骨巨细胞瘤具有特殊的属性。 (一)肿瘤分良性、生长活跃和恶性。 (二)局部手术刮除后易复发。 (三)肿瘤病理分级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好发部位,临床表现(C
2、linical manifestations),一、发病情况 男女相似或女稍多于男 好发于20-40岁(约占75%) 病灶一般单发,极少多发 二、临床特征 病史 :部分病人可有外伤史。 症状和体征: 1、疼痛及压痛:逐渐加重。 2、肿块:逐渐增大,压之硬或有羊皮纸感。 3、关节活动受限。 4、恶性者常生长迅速,皮肤潮红,静脉怒张。 5、脊柱病变可有脊神经或脊髓受压表现,严重者截瘫。,影像学表现(Imageologic menifastations),骨组织出现局灶性溶骨性破坏。主要表现为病灶在骨端,局部有骨破坏,骨端有膨胀,骨皮质破坏,侵入软组织。,溶骨型 多房型,Campancci 等学者根
3、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将它分为三个等级, I级:病灶属静止型,肿瘤周围无骨膜及软组织改变; II级:病灶属活跃型,尽管肿瘤周围的骨皮质变薄,但仍保持完整的骨膜; III级:病灶属侵袭型,肿瘤周围的皮质骨消失,并有软组织肿块形成。,鉴别诊断,(1)骨囊肿 1、症状轻,好发于青少年,骨干及干骺端,常为中心部位。 2、骨破坏区长轴与骨干一致,轻度膨胀,一般膨胀宽度干骺端,逐渐移向骨干。平片周围常见骨硬化环,囊内很少见典型皂泡改变。 3、平片和CT显示病灶密度较骨巨更低,CT值接近水。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4、MRI一般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软骨瘤 1、好发于短管状骨。 2、平片:发
4、生于长骨颇似骨巨细胞瘤,但常有硬化环和瘤内软骨钙化。 3、CT:肿瘤呈略低于肌肉的软组织密度,可见环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瘤组织轻度强化。 4、MRI示瘤组织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部分T1、T2均呈低信号。,(3)溶骨型成骨肉瘤 1、年龄较小,青年多;好发于干骺端。 2、平片示瘤内无骨性间隔,骨皮质常破坏、一般不膨胀,常有骨膜增生。 3、CT显示骨皮质破坏优于平片,呈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内有时见瘤骨。可显示骨膜增生。 4、MRI示T1WI呈偏低或中等信号,T2WI呈中等或偏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治疗方案,局部刮除术是常用方法,但易复发。30%在2年内复发,50%在5年内复发
5、。所以5年以后复发症考虑有恶性变可能。刮除术加物理(如液氮)或化学处理,再用松质骨或骨水泥填充瘤腔,疗效较好。若复发,应作广泛切除和大块骨或假体植入。恶性应截肢。化疗无效,放疗易发生照射后肉瘤变。,骨巨细胞瘤病例讨论,性别:男 年龄:24岁 主诉:发现左踝部肿物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踝部肿物,大小约1*1cm,质软,边界清,活动性可,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未见红肿、破溃及窦道形成,无疼痛,无左下肢麻木、乏力,无行走受限,无发热、畏寒,无咳嗽、咯血,无盗汗,消瘦。患者当时未予重视。近1月来肿物逐渐增大,直径约2cm,偶伴疼痛,活动后及阴雨天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无放射痛。于外
6、院行MR示:左腓骨远端囊性破坏性病变性质待查,考虑骨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或瘤样骨囊肿待排。现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拟“左踝部肿物查因”收入我科。患者起病以来,精神、睡眠、胃纳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患者步行入院。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侧、后突畸形。各棘突无压痛、叩击痛。左踝关节稍肿胀,可见一大小约3*2cm的肿物,未见静脉曲张,无皮肤破溃及窦道形成,质软,边界清,活动性可,无明显压痛,无皮温增高,腘窝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踝关节活动无受限,双下肢等长。双下肢感觉、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膝反射、踝反射可引出,巴氏征(-)。双侧足内、外翻试验(-)。,诊断:左腓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方案:左踝肿物刮除+髂骨植骨术,小结,骨巨细胞瘤诊断的要点 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期,大多在骨骺愈合后 邻关节面生长,易向骨突部位发展 长径与骨干垂直 边缘多无高密度硬化或更模糊 骨性间隔较细 几乎没有骨膜反应和钙化,无成骨现象 治疗:局部切除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