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培训材料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28896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培训材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培训材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培训材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培训材料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培训材料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培训材料,迁西县新集镇中 白秀凤,单元教材分析,形式上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语言各有特色,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穿插使用,现代文和文言文兼备。 内容上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师生之间的质朴情感。,单元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课文中涉及到的三千五百常用字的写法和用法。 2.在字词句的解读中,学习一人一事或几个人、几件事表现主题和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字词句的解读,感受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真挚情感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那份纯真的感激之情。,1 藤野先生,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这篇散文通过回忆鲁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强烈

2、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条是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学此篇时可围绕对明线和暗线的探索展开,在对明线和暗线的探索中认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教学目标: 1.把握层次结构,掌握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通过字词句的解读,认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课时安排:

3、2课时 教学方法:研读法,问题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 仙台 北京,二、研读课文,明确明线。 1.研读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段落即6-23段 ,体会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质。 2.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根据文意,填写空白。 在东京交待了去仙台的 也就是得见藤野先 生的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 、 、 、 由此可见,全文是以 为叙事线索的。 (缘由,原因,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三、写作平台,模仿借鉴:,板书

4、设计:,藤野先生东京 交待与藤野先生得见的原因 仙台 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 北京 怀念藤野先生,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课时,一、交流上节课的得意之作,同学们互相评点。 二、问题探究,明确暗线 1.在东京,鲁迅对清国留学生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为什么单独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印象?这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情怀? 3.在仙台作者对藤野先生是什么情感,对日本“爱国青年”持什么样的态度?这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情怀? 4.在仙台看了一部什么内容的电影?日本学生的欢呼暴露了什么思想?为什么鲁迅觉得欢呼声刺耳?鲁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

5、的变化? 5.在北京,作者为什么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指的是什么人? 6.由上可见,本文的暗线是什么? 三、课外拓展阅读,板书设计,藤野先生,反感、厌恶清国留学生 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弃医从文 写文章,对藤野先生敬佩、感激 对日本“爱国青年”无比愤慨,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2 再塑生命的人,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由于本文与藤野先生有相似之处,因此我将这篇文章设为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力求能读懂、领

6、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引导学生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现的生活世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

7、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德育目标: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研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理解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8、 3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2合作研讨 五、拓展延伸: 六、课堂练习(分发资料) 阅读阳光,是一种语言,回答问题。 七、写作平台:,板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具体事物 大自然 抽象事物 再塑生命,莎莉文老师,海伦凯勒,3 师恩难忘 王梓坤,教材分析及设想:这篇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成长过程中给他巨大影响的几位老师的故事,表达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感情。新课标中说:“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教学本文,应通过问题研讨把握结构脉络,通过语

9、言品析,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结构脉络。 2.反复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 3.感悟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抓住典型人物,选取典型事例,融入真情实感,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课下搜集有关作者的简介,熟读课文,预习并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教学过程:,一、检查课下预习效果。 二、精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读第5段说说王少诚老师有什么样的品质?对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读第6段说说高克正老师有什么样的

10、品质?对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读第7段说说漆老师和黄老师有什么样的品质?对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这几位老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5.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四个尊师的事例,用一句话概括。 6.本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每部分主要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三、赏析品味,总结技巧。 1.从文中找出你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分享。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谈一谈。(抓住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达感情,有详有略,抒情、议论、记叙相结合) 四、拓展延伸 1.仿照例句,仿写句子。 2.写一篇短文,说说生活中对你具有影响的人和事。 五、拓展阅读: 阅读:我

11、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我的老师(贾平凹),师恩难忘 王梓坤,颜渊、左光斗 鲁迅、高尔基 王少诚(详) 高克正 漆裕元(略) 黄贤汝,赞扬老师 (抒情议论),回忆老师 (记叙),( 古今中外),秉承师风 (抒情),4 有月亮的晚上 王连明,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这篇课文也是讲述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但同前几篇不一样的是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乡情,挥洒着欢乐之趣的优美文章。全文通过对一位山乡教师和一群山乡学生在“有月亮的晚上”所经历的事情的记述,表现了情切切、意融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文中无处不透露着美,无处不浸染着笑。“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12、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围绕着“美”展开教学,在同学们研读“美”中提高审美情趣,感悟师生情谊。,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品味语言,积累字词。 2.把握本文情节,理解本文颂扬师生美好情感的主题。 3.学会欣赏美、感悟美、发现美,提高美学修养。 教学重点:诵读、赏析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感悟师生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提高美学修养,感悟师生情谊。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赏析法、研读主题法,教学过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包括哪些部分? 二、感悟品味,欣赏美 1.结尾说“有月亮的晚上,真美”,美在哪里呢? 2.感觉美,美在哪里? 3.景

13、致美,美在哪里? 4.心情美,美在哪里? 5.歌声美,美在哪里? 三、写作平台: 四、课堂阅读练习 阅读王连明的开花的课桌回答问题,板书设计:,有月亮的晚上 王连明感觉 心情美 景致 歌声,师生情,5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教材分析及设想:这是一篇临别赠言,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本文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一是通过对比来阐述道理,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14、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多注重朗读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熟读背诵中学习课文、理解文意,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2.理解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 阅读能力。3.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珍惜现在生活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故事说明道理的写法。2.通过对比来阐述道理的方法。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作者和作品。 1.结识宋濂 2.了解文体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品析第三段,了解写作背景。 1.学

15、生先按小组朗读方法朗读然后探究文意。 2.合作探究问题。 (1)作者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3)据文字介绍,你觉得马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三段的背诵和上节课有关知识。 二、品读第一段 1.按上节课的小组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朗读,然后再翻译文段,最后讲述作者如何学习的故事。 2.每组选代表讲述。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总结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宋濂的求学经历的? (2)说说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4.每组选代表发言。 5.试着背诵这一段中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三、课堂练习,第三课时,一、提问检查

16、上节课的内容。 二、品读第三段 1.按上节课的小组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朗读,然后再翻译文段。 2.每组选代表翻译,其它同学做补充。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前文形成了什么?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试着背诵这一段 三、课堂练习,板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幼年抄书之艰 无冻馁之患成年叩问之难 无奔走之劳求师奔走之劳 有专门老师住读生活之苦 有丰富藏书总括:勤且艰 结论:心不若余之专,自身经历,诸生求学,写作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目标: 1.学会回忆并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2.注意细

17、节描写,学会通过典型事件来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3.培养尊师爱师的情感。 教学安排:3课时(作文指导、写作实践、作文讲评),教学过程:(主要是作文指导课),一、指导选材1.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交流选材计划,一个同学说完,其余同学给予适当的建议,以丰富选材。2.小组选代表在班级中交流,其它小组提出合理修改建议,老师适当补充。 二、指导写作技巧 选取几个人或几件事来写时,详略得当。 塑造人物时要注意细节描写。 可适当用一些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口语交际-走出家乡 放飞自己,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感受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感受更多的文化现象。 2.在总结交流中,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和生活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活动步骤:,一、组织“走出家乡,放飞自己”的活动 二、组织“让你的心跟我一起远足”的活动交流。,诗词诵读,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要注重对诗的诵读和默写,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在熟读与背诵中让学生体会诗意,并在班中交流,然后谈自己的体会。丰乐亭游春结合欧阳修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来欣赏,达到相映成趣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