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07版).pptx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3319177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X 页数:87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07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07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07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07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07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机电产品设计,陈世其,教材: 朱林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参考书: 1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编委会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第2版,第1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 2张训文编著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刘龙江主编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冯浩,汪建新,赵书尚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赵松年, 李恩光, 裴仁清编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张建民等编著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修订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7.

2、项占琴、王家平,李培玉编著,现代机电产品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作业和出勤情况,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考试方式:开卷,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以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为主线,结合其共性的关键技术,对其组成的各子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较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技术进行机电一体化产

3、品的分析、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真正内涵; 2、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 3、具有机电一体化系统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及设计能力; 4、具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系统设计基本能力。,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1.4 机电一体化产品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 1.6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第1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1.掌握机电一体化定义 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3.理解机电一体

4、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4.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1.1.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伴随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内容不断发展与更新,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机电一体化的理解也就有所差异。因此,迄今为止,机电一体化尚没有明确的统一定义。 关于“机电一体化”概念的提法,1981年日本机械振兴协会对此作出的解释是:“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目前一般可认

5、为“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新概念,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门技术学科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技术学科。 1.1.2机电一体化的产生 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是任何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机电一体化这一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也不能例外。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人类社会对生产和生活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的要求不断提高是机电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动力。,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经历了长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早在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形成之前,世界各地

6、的科技人员已为机械与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和开发了很多机电一体化产品,比如电子工业领域内的雷达伺服系统,机械工业领域内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这一切都为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副刊正式提出了“Mechatronics”这一名词,它是取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即机械电子学或机电一体化。在日本提出这一术语后,日、美、英各国先后有一些专著问世。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先后创办了名为Mechatronics的期刊。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

7、教科书和期刊出版社。,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它已经逐渐成为机械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 1.1.3机电一体化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包含了技术和产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包括技术基础、技术原理在内的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随着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被赋予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产品。,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从一般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机械手发展到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造

8、系统(FMS)、无人生产车间和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集为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并扩展到目前的汽车、电站、仪表、化工、通信、冶金等行业。此外,对传统机电设备的改造也属于机电一体化的范畴。机电一体化产品涉及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人民生活、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线、激光切割设备、印刷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化、微型机械、飞机、雷达、医学仪器、环境监测等。,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1.4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为例来观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是作为一项机械方面的奇迹,它只有少量的电子附件。最初是启动电机,后来是发电

9、机,每种附件都使原先产品的性能比过去提高一点。随着半导体和微电子学的出现,今天的汽车由微处理器控制,机器人制造,并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故障分析,从而使机械奇迹变成了机械电子奇迹。,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电产品的趋势。 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值及明显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这完全是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决定的。 机电一体化通过综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的优势,在提高产品精度、增强功能、改善操作性和使用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简化结构、

10、减轻质量、增强柔性和智能化程度、降低价格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显著特点是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具有轻、薄、细、小、巧的优点,其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和省时、省力、方便的需求。,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机械与电子技术的规划应用和有效结合,以构成一个最优的产品或系统。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特点: (1)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大多为正在发展的新知识; (2)机电结合,综合应用; (3)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交叉。,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组成 传

11、统的机械产品主要是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问题,而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以外,还要解决信息流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即所谓工业三大要素)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为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开发和生产的,因而都具有相应的目的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功能包括变换(加工、处理)、传递(移动、输送)、储存(保持、积蓄、记录)三个目的功能。 主功能也称为执行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部分,完成对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储存。机电一体化系统除了具备主功能外,还应具备动力功能、检测

12、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等其他功能。,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加工机: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输入物质(原料、毛坯等)、能量(电能、液能、气能等)和信息(操作及控制指令等),经过加工处理,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的系统(或产品)。如各种机床、交通运输机械、食品加工机械、起重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等。 动力机:其中输出机械能的为原动机,是以能量转换为主,输入能量(或物质)和信息,输出不同能量(或物质)的系统(或产品)。如电动机、水轮机、内燃机等。 信息机:以信息处理为主,输入信息和能量,主要输出某种信息(如数据、图像、文字、声音等)的系统(或产品)。如各种仪器、仪表、计

13、算机、传真机以及各种办公机械等。,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图1-1以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CNC)为例,说明其内部功能构成: 切削加工是CNC机床的主功能,是实现其目的所必需的功能。 电源通过电动机驱动机床,向机床提供动力,实现动力功能。 位置检测装置和CNC装置分别实现计测功能和控制功能,其作用是实时检测机床内部和外部信息,据此对机床实施相应控制。 机械结构所实现的是构造功能,使机床各功能部件保持规定的相互位置关系,构成一台完整的CNC机床。,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2.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

14、、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相联系。 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看,人体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理想的参照物。构成人体的五大要素分别是头脑、感官、四肢、内脏及躯干。内脏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动力),维持人体活动;头脑处理各种信息并对其他要素实施控制;感官获取外界信息;四肢执行动作;躯干的功能是把人体各要素有机地联系为一体。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系统内部的五大功能与人体的上述功能几乎是一样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实现功能如图1-2所示。机电一体化系统基本组成可用图1-3所示的实例进行描述。,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机械本体 机械本体包括机械结构装置和机械传动装置。 机械结构是机

15、电一体化系统的机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结构包括:机身、框架、联接等。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传动装置不再仅仅是转矩和转速的变换器,而已成为伺服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伺服控制的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性能、水平和功能的提高,因而机械本体要在机械结构、材料、加工工艺性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适应产品高效率、多功能、高可靠性和节能、小型、轻量、美观等要求。,图1-3,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2.动力部分 动力部分是按照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

16、液、气等多种动力源。用尽可能小的动力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功能输出,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显著特征之一。 3.传感检测部分 传感检测部分是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然后变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并且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其功能一般由专门的传感器及转换电路完成,对其要求是体积小、便于安装与连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图1-3,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4.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运动部件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执行机构将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 执行机构主要由电、液、气等执行元件和机械传动装置等组成。执

17、行机构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旋转运动元件和直线运动元件,各种电动机及液(气)压电机等是旋转运动执行元件,而丝杠和电磁铁、压电驱动器、液(气)压缸等是直线运动执行元件。,图1-3,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执行机构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和作业对象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执行机构是实现产品目的功能的直接执行者,其性能好坏决定着整个产品的性能,因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匹配性要求,需要考虑改善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如提高刚性、减小质量和适当的阻尼,应尽量考虑组件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等。,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5.控制及信息单元 控制及信

18、息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处理、运算和决策,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组成。硬件一般由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PLC)、数控装置以及逻辑电路、A/D与D/A转换、I/O(输入输出)接口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控制和信息处理单元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信息处理速度,提高可靠性,增强抗干扰能力以及完善系统自诊断功能,实现信息处理智能化。,图1-3,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以上这五部分我们通常称为机电一体化的五大构成要素,而在实际中有时机电一体化系

19、统的某些构成要素是复合在一起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五大部分在工作时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所规定的目的功能。在结构上,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接口及其相应的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内部匹配合理、外部效能最佳的完整产品。 1.2.3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概述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构成,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图1-3,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因此,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些联系条件称为接口。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将其与人、自然及其他系统相连(图1-4);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许多接口将系

20、统构成要素联系为一体。因此,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 接口设计的总任务是解决功能模块间的信号匹配问题,根据划分出的功能模块,在分析研究各功能模块输入/输出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制定出各功能模块相互连接时所必须共同遵守的电气和机械的规范和参数约定,使其在具体实现时能够“直接”相连。因此,把机电一体化产品可看成是由许多接口将组成产品各要素的输入/输出联系为一体的系统。,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接口的分类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接口使得物质、能量、信息在连接要素的交界面上平稳地输入/输出,它是保证产品具有高性能、高质量的必要条件,有时会成为决定系统综

21、合性能好坏的关键因素,这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复杂性决定的。接口的功能是由参数变换与调整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两部分组成。 (1)根据接口的变换和调整功能特征分类。 零接口:不进行参数的变换与调整,即输入/输出的直接接口,如联轴器、输送管、插头、插座、导线、电缆等。,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被动接口:仅对被动要素的参数进行变换与调整,如齿轮减速器、进给丝杠、变压器、可变电阻以及光学透镜等。 主动接口:含有主动因素、并能与被动要素进行匹配的接口,如电磁离合器、放大器、光电藕合器、A/D,D/A转换器等。 智能接口:含有微处理器、可进行程序编制或适应条件变化的接口,如自动调

22、速装置、通用输入/输出芯片(如8255芯片)、RS232串行接口、通用接口总线等。 (2)根据接口的输入/输出功能的性质分类。 信息接口(软件接口):受规格、标准、法律、语言、符号等逻辑、软件的约束,如GB、ISO标准、RS232C、ASCII码、C语言等。,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机械接口:根据输入/输出部位的形状、尺寸、精度等进行机械联结,如联轴器、管接头、法兰盘等。 物理接口:受通过接口部位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具体形态和物理条件约束,如受电压、频率、电流、阻抗、传递扭矩的大小、气(液)体成分(压力或流量)约束的接口。 环境接口:对周围的环境条件有具体的保护作用和隔绝作

23、用,如防尘过滤器、防水联结器、防爆开关等。,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3)按照所联系的子系统不同分类。以控制微机(微电子系统)为出发点,将接口分为人机接口和机电接口两大类。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必须通过机电接口进行调整、匹配、缓冲,同时微电子系统的应用使机械系统具有“智能”,达到了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但该系统仍然离不开人的干预,必须在人的监控下进行,因此人机接口也是必不可少的。,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2.接口设计的要求 不同类型的接口,设计要求有所不同。在这里仅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讨论微机接口和机械接口设计的各自要求: (1)微机接口 微机接口通常由

24、接口电路和与之配套的驱动程序组成。能够使被传动的数据实现在电气上、时间上相互匹配的电路称为接口电路,它是接口的骨架;能够完成这种功能的程序称为接口程序,它是完成接口预设值任务的中枢神经,主要完成数据的输入/输出、传送以及可编程接口器件的方式设定,中断方式设定的初始化工作;两者融为一体构成了微机接口。,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由于微机接口负担着微机和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任务,因此,系统要求具有两大特点:一方面能够可靠地传送相应的控制信息,并能够输入相关的状态信息,另一方面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转换,以满足系统的输入输出要求。信息转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数字量/模拟量的转换(D/A);

25、模拟量/数字量转换(A/D);从数字量转换成脉冲量;电平转换;电量到非电量的转换;弱电到强电的转换以及功率匹配等。具体要求如下: 传感器接口要求传感器与被测机械量信号源具有直接关系,要使标度转换及数学建模精确、可行,传感器与机械本体的连接简单稳固,能克服机械谐波干扰,正确反映对象的被测参数。,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变送接口应满足传感器模块的输入信号与微机前向通道电气参数的匹配及远距离信号传输的要求,接口的信号传输要准确、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具有较低的噪声容限;接口的输入阻抗应与传感器的输出阻抗相匹配;接口的输出电平应与微机的电平相一致;接口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关系应是线

26、性关系,以便于微机进行信号处理。,图1-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驱动接口应满足传感器模块的输入信号与微机系统的后向通道在电平上一致,接口的输出端与功率驱动模块的输入端之间不仅电平要匹配还要在阻抗上匹配。另外接口必须采用有效的抗干扰措施,防止功率驱动设备的强电信号窜入微机系统。 (2)机械传动接口。机械传动接口,如减速器、丝杠螺母等,要求它的连接机构紧凑、轻巧,具有较高的传动精度和定位精度,安装、维修、调整简单方便,刚度好,响应快。,图1-5,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建立,微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27、导致了机械工程的机电一体化。如果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那么微电子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等就是它的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尤其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1.3.1 理论基础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时,无论在工程的构思、规划、设计方面,还是在它的实施或实现方面,都不能只着眼于机械或电子,不能只看到传感器或计算机,而是要用系统的观点,合理解决信息流与控制机制问题,有效地综合各有关技术,才能形成所需要的系统或产

28、品。 给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目的与规格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称为机电一体化工程。实施机电一体化工程的结果,是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图1-6给出了机电一体化工程的构成因素。,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工作领域,而系统科学本身是一门关于“针对目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方法学处理”的边缘学科。系统工程的概念不仅包括“系统”,即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众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也包括“工程”,即产生一定效能的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系统工程科学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具体地讲,就是以机械电子系统或产品为对象,以数

29、学方法和计算机等为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从而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以便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各种组织管理技术,使局部与整体之间协调配合,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而有效地利用各种信号所携带的丰富信息资源,则有赖于信号处理和信号识别技术。考察所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就会看到准确的信息获取、处理、利用在系统中所起的实质性作用。 将工程控制论应用于机械工程技术而派生的机械控制工程,为机械技术引入了崭新的理论、思想和语言,

30、把机械设计技术由原来静态的、孤立的传统设计思想引向动态的、系统的设计环境,使科学的辩证法在机械技术中得以体现,为机械设计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现代设计方法。,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1.3.2关键技术 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精密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接口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甚至还包含了光、声、化学、生物等技术的应用。,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引入机械行业,机械技术面临着挑战和变革。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它不再是单一地

31、完成系统间的连接,而是要优化设计系统结构、质量、体积、刚性和寿命等参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影响。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相适应,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以及功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少质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性能和增加功能的要求。尤其那些关键零部件,如导轨、滚珠丝杠、轴承、传动部件等的材料、精度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控制精度影响很大。,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在制造过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这里原有的机械技术以知识和

32、技能的形式存在。如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LAPP)是目前CAD/CAM系统研究的瓶颈,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中的标准、习惯和经验进行表达和陈述,从而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工艺设计与管理 2.传感与检测技术 传感与检测装置是系统的感受器官,它与信息系统的输入端相连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传感与检测的关键元件是传感器。,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柔性化、功能化和智能化都与传感器的品种多少、性能好坏密切相关。传感器的发展正进入集成化、智能化阶段。传感

33、器技术本身是一门多学科、知识密集的应用技术。传感原理、传感材料及加工制造装配技术是传感器开发的三个重要方面。 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包括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变换成系统可识别的、与被测量有确定对应关系的有用电信号的一种装置。现代工程技术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与计算机技术相比,传感器的发展显得缓慢,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不少机电一体化装置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法实现设计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传感器。因此大力开展传感器的研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3.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

34、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或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执行元件和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它涉及设备执行操作的技术,对所加工产品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伺服驱动执行元件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其中电动式执行元件居多。驱动装置主要是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目前多由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化的功能电路构成。,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通常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电路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控制执行元件的运动,执行元件通过机械接口与机械传动和执行机构相连,带动工作机械作回转、直线以及其他各种

35、复杂的运动。常见的伺服驱动有电液马达、脉冲油缸、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等。由于变频技术的发展,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了高质量的伺服驱动单元,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4.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大都采用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技术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包括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进行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

36、技术等都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机信息处理部分指挥整个系统的运行。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直接影响到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5.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是在基本控制理论指导下,对具体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对设计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现场调试;最后使研制的系统可靠地投入运行。由于控制对象种类繁多,所以控制技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例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随着微型机的广

37、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越来越多地与计算机控制技术联系在一起,成为机电一体化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6.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信息等性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其重要,主要有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等。 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信号联系; 机械接口则完成机械与机械部件、机械与电气装置的连接; 人机接口提供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 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7.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全局角度,将总体分解成相互有

38、机联系的若干单元,找出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再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解决的是系统的性能优化问题和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问题,即使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能和可靠性很好,如果整个系统不能很好协调,系统也很难保证正常运行。,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机械、电气和电子是性能、规律截然不同的物理模型,因而存在匹配上的困难;电气、电子又有强电与弱电及模拟与数字之分,必然遇到相互干扰和藕合的问题;系统的复杂性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产品的小型化增加的状态监测与维修困难;多功能化造成诊断技术的多样性等。因此要考虑产品整个寿命周

39、期的总体综合技术。 为了开发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总体设计除考虑优化设计外,还包括可靠性设计、标准化设计、系列化设计以及造型设计等。,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和技术范畴,为了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我们还必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的区别。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控制主要以电磁学原理为基础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如继电器、接触器等,在设计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和计算机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在

40、设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一定的智能性。,1.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2)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并行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在设计和制造阶段就有机结合在一起,十分注意机械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行技术是将上述各种技术尽量在各自范围内齐头并进,只在不同技术内部进行设计制造,最后通过简单叠加完成整体装置。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区别。自动控制技术的侧重点是讨论控制原理、控制规律、分析方法和自动系统的构造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自动控制原理及方法作为重要支撑技术,将自

41、控部件作为重要控制部件。它应用自控原理和方法,对机电一体化装置进行系统分析和性能测算。,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4)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是将计算机作为核心部件应用,目的是提高和改善系统性能。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仅仅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中一部分,它还可以作为办公、管理及图像处理等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而不是计算机应用本身。,1.4 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且仍在不断发展,分类标准也就各异,目前大致可有以下几种分类方

42、法。 1.4.1按产品功能分类 机电一体化产品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数控机械类 数控机械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主要有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及自动洗衣机等产品。,1.4 机电一体化产品,2.电子设备类 电子设备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主要有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加工机床、超声波缝纫机及激光测量仪等产品。 3.机电结合类 机电结合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和电子装置的有机结合,主要有CT扫描仪、自动售货机、自动探伤机等产品。 4.电液伺服类 电液伺服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为接收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伺服装

43、置。,1.4 机电一体化产品,5.信息控制类 信息控制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的动作完全由所接收的信息控制,主要有磁盘存储器、复印机、传真机及录音机等产品。 1.4.2按机电结合程度和形式分类 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1.4 机电一体化产品,1.功能附加型 在原有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使产品功能增加和增强,性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如经济型数控机床、数显量具、全自动洗衣机等。 2.功能替代型 采用微电子技术及装置取代原产品中的机械控制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或主功能,使产品结构简化,性能提高,柔性增加。如自动照相机、电子石英表、线切割

44、加工机床等。,1.4 机电一体化产品,3.机电融合型 根据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及技术规范,采用专门设计的或具有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来实现产品中的控制和信息处理等功能,因而使产品结构更加紧凑,设计更加灵活,成本进一步降低。复印机、摄像机、CNC数控机床等都是这一类机电一体化产品。 1.4.3按产品用途分类 如果按用途分类,机电一体化产品又可分为机械制造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器件及产品生产用自动化设备、军事武器及航空航天设备、家庭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医学诊断及治疗机电一体化产品,以及环境、考古、探险、玩具等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等。,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1.5.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

45、(1)开发性设计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设计时,没有可参照的产品,仅仅是根据工程应用的技术要求,抽象出设计原理和要求,设计出在性能和质量上能满足目的要求的产品或系统。机电融合型产品的设计属于开发性设计。如数字式摄像机、磁盘驱动器、激光打印机和CT扫描诊断仪等产品的设计。,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2)适应性设计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原理方案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改进,采用现代控制伺服单元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单元。功能替代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就属于适应性设计。 (3)变异性设计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案和功能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现有产品的规格尺寸和外形设计等,使之适应于不

46、同场合的要求。例如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就属于变异性设计。,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1.5.2 机电一体化系统现代设计方法 (1)机电系统工程与并行工程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技术,是一项多学科、多单元组成的系统工程。 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时,应自觉运用系统工程的观念和方法,把握好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规律,以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功能的整体最佳化。,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是把产品(系统)的设计、制造及其相关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并行)协调的一种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

47、寿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系统)报废内的所有因素。并行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系统)生命全过程中的质量,降低产品(系统)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缩短产品(系统)研制开发的周期。将并行工程的理念引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在设计系统时把握好整体性和协调性原则,对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2)仿真设计 仿真设计是将仿真技术应用于设计过程,最终获得比较合理的设计参数。 随着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方法的进一步成熟,仿真设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仿真设计的步骤为: 1)建立数学模型。这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仿真设计的关键,要求选取设计变量建立目标函数,确定

48、约束条件。 2)选择合适的仿真算法及程序语言。 3)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设计计算,得出最佳设计方案。 4)对仿真得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决策。,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3)可靠性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规定条件和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它用产品的可靠度、失效率、寿命及维修度和有效度来评价。可靠性是评价产品的质量标准之一。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贯穿于设计、制造和使用各个阶段,但主要取决于设计阶段。在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设计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其可靠性: 1)机电一体化系统可靠性分析与预测。 2)提高系统薄弱环节的可靠性。 3)可靠性管理。,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4)反求

49、设计 反求设计思想属于反向推理、逆向思维体系。反求设计是以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专业人员的工程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已有的产品(系统)进行剖析、重构和再创造的设计。 具体来讲,反求设计就是设计者根据现有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外在功能特性,利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能实现外在功能特性要求的内部子系统并构成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1.6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依赖于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可以预料,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的高速发展,在数控机床、机器人、微型机械、家用智能设备、医疗设备、现代制造系统等产品及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1.6.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6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1.初级阶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工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