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31862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9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第一章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一章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一章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一章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职业卫生学,山东科技大学,第一章 劳动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种类和制度,例如:劳动强度、劳动姿势、轮班工作,以及个体差异等条件或因素可能对人的作业能力或健康有影响。 经常参加劳动,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和适应,不仅可以完成作业而且可以促进健康。 但若劳动负荷过大、劳动时间过长及环境条件太差,至人体不能适应和耐受时,这些也就构成了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并造成危害:生理和心理过度紧张从而使作业能力下降,甚至损害健康。,第一章 劳动生理、心理和人类工效学,为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先后形成三门既独立又有关联的学科一一劳动生理学(work physiol

2、ogy)、劳动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和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 劳动生理学 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劳动心理学 研究劳动条件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人类工效学 第四节有关内容)。,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人类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进行的,由于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故以其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较大。 在一般营养条件下,一个人每天摄入约20 000kJ的能量,除基础代谢(约8 000KJ)及业余活动等所需能量外,剩余供劳动消耗的能量约为10 000kJ。,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

3、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1、 一般运动 三磷酸腺苷(ATP)是供给肌肉收缩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首先由肌细胞中的ATP迅速分解提供的,并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称ATP-CP系列。 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5倍,但贮量甚徽,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至1分钟之用。故需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来提供再合成ATP的能量。正常情况,一般不动用蛋白质。,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2、中等强度肌肉活动 ATP以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提供能量来合成ATP;在开始阶段利用的糖类较多,

4、但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大,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该过程需要氧的参与才能进行,故称需氧系列。 此时,1摩尔葡萄糖或脂肪能相应地形成38摩尔或130摩尔ATP,能使活动经济持久地进行。,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3、在大强度活动时 ATP分解非常迅速,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的速度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此时,需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来提供能量,称乳酸系列 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只能生成2分子ATP,但速度较需氧系列快32倍,故能迅速提供较多的ATP供肌肉活动之用。 其缺点是需动用大量的葡萄糖,产生的

5、乳酸有致疲劳性,故不经济,也不能持久,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二)作业时氧消耗动态变化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强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 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oxygen demand)。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为呼吸系统的功能。 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叫氧上限,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L,有锻炼者可达4L多。,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二)作业时氧消耗动态变化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债(oxygen debt) 在作业开始23分钟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

6、动尚不能满足氧需,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 其后,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应得到满足,即进入稳定状态(steady state)下工作,这样作业一般能维持较长的时间。若劳动强度较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体处于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工作,肌肉内的贮能物质(主要指糖原)迅速消耗,作业就不能持久。作业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需要继续消耗较安静时为多的氧以偿清氧债:,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二)作业时氧消耗动态变化 非乳酸氧债即恢复ATP、CP、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所需的氧可在23分钟内得到补偿; 乳酸氧债则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完全补偿。

7、有时部分氧债也可在作业的稳定状态期间得到补偿。恢复期一般需数至十余分钟,也可长达1小时以上。,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三)体力劳动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 作业时的能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消耗量的总和。 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而肌肉活动的能消耗量却可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故传统上用能量消耗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intensity of work),它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一般分为三级:,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三)体力劳动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1.中等强度作

8、业 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我国目前的工农业劳动多属此类中等强度作业。2.大强度作业 指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如重件手工锻打、爬坡搬运重物等。3.极大强度作业 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例如短跑和游泳比赛。这种剧烈活动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四)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 适度的负荷是完成工作任务甚至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劳动负荷评价的目的并不是消除它,而是把它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有时也称负荷的安全限值或安全范围。现认识到,劳动负

9、荷过高或过低都不好; 负荷过高会降低作业的质量和水平、引起疲劳甚至损害健康 过低又会降低作业者的警觉性,使其感到单调、无兴趣,也影响作业,对于体力和脑力劳动均如此,故负荷应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显然,适宜负荷可作为劳动负荷评价的依据。,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四)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 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可理解为在该负荷下能够连续劳动八小时,不至于疲劳, 长期劳动时也不损害健康的卫生限值。一般认为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约为最大摄氧量的1/3。 未经训练的男子和妇女其最大摄氧量分别为3.3L/min和2.3L/min,因此适宜负荷水平约为1.1L/min和0.8L/min耗氧量, 以能

10、量代谢计则分别为17kJ/min和12kJ/min 以劳动心率表示适宜负荷水平,应不超过安静时的40次/分钟。,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静力作业1、静力作业(static work)又叫静态作业 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从物理学的观点看,静态作业时人并没有做功。参与作业的肌群可以是大肌群也可以是小肌群,数量也不定。 张力在最大随意收缩的15%20%以下时,心血管反应能克服肌张力对血管的压力,满足局部能源供应和清除代谢产物的需要,这种静力作业即可维持较长时间。 但静力作业时肌张力往往超过该水平,造成局部肌肉缺氧、乳酸堆积易引起

11、疼痛和疲劳,故又称为致疲劳性等长收缩。以最大肌张力收缩进行的作业只能维持数秒钟。,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静力作业 2、静力作业的特点 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氧需通常不超过1L/min,但局部肌肉很容易疲劳甚至损伤。静态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消耗可先升高再逐渐下降到原水平。,why?,这是由于肌肉在缺氧条件下工作,无氧糖酵解产物乳酸等不能及时清除而积聚起来形成氧债。当作业停止后,血流畅通,立刻开始补偿氧债,故呈现出氧消耗反而升高的现象。,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静力作业3、动力或动态作业(dynamic work) 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

12、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由于肌肉交替地收缩与舒张,使其血液灌流充分而不易疲劳,这一类作业能够维持较长时间。从物理学意义上,它是做功的劳动。,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三、体力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在体力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劳动时机体的调节和适应性变动如下:(一)神经系统 劳动时的每一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大脑皮层内形成的意志活动一一主观能动性;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入的多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整合,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来调节各器官系统(coo

13、rdination),以适应作业活动。,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当长期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迅速、能耗较节省,作业更轻松。 长期脱离某项作业,可使该项动力定型消退。,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作业开始前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动表现在心率、血压和血液再分配。1.心率 在作业开始前1分钟常稍增加,作业开始3040秒内迅速增加,经45分达到与劳动强度相应的稳定水平。 作业时心脏每搏与每分输出量均增加,无锻炼的人主要靠心跳频率的增加;有锻炼的人则靠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对一般

14、人来说,当心率未超过其安静时的40次时,则能胜任该项工作,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心血管系统 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15秒后迅速减少,然后再缓慢恢复至原水平。 恢复期的长短随劳动强度、工间暂歇、环境条件和健康状况而异,此可作为心血管系统能否适应该作业的标志,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2.血压 作业时收缩压即上升,劳动强度大的作业能使血压上升8.00 10.67kPa (60 80 mmHg)。舒张压不变或稍上升,致使脉压变大。当脉压逐渐增大或维持不变时,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地进行; 但若持续进行紧张劳动,脉压可因收缩压下降或舒张压上升,或两者同时变动而下降

15、;当脉压小于其最大值的一半时,则表示疲劳和糖原贮备接近衰竭。 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一般能在5分钟内恢复正常。但大强度作业后,收缩压可降至低于作业前的水平,3060分钟后才恢复正常。血压的恢复比心率快。,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3.血液再分配 体力劳动时,通过神经反射使内脏、皮肤等处的小动脉收缩,流经该处的血量明显减少; 而代谢产物乳酸和C02却使肌肉的小动脉扩张,使流入肌肉和心肌的血液量大增,脑则维持不变或稍增多,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4.血液成分 (1)血糖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时血糖含量为5.6mmol/L(空腹血糖:3.9-6.2mmoL/L ),劳动期

16、间血糖浓度一般很少变动。若劳动强度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出现血糖降低,当降至正常含量一半时,即表示糖原贮备耗竭而不能继续劳动。(2)血乳酸 在安静状态下约为1mmol/L,极重体力劳动时可达15mmol/L。中等强度和重度体力劳动时分别为2.3mmol/L和4.0mmol/L。血乳酸含量变动很大,它取决于无氧代谢乳酸的产量及其清除速率。,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三)呼吸系统 作业时,呼吸次数随体力劳动强度而增加,重劳动可达到3040次/分。肺通气量可由安静时的68L/min增至40-120L/min或更高。 有锻炼者主要靠增加肺活量来适应;缺乏锻炼者则靠增加呼吸次数来维持。

17、 静力作业时,呼吸浅而慢;疲劳时,呼吸变浅且快,但都不能保证氧的供应。停止劳动后,呼吸节奏的恢复较心率、血压快,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四)排泄系统1.肾脏 由于内脏的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血浆中水分减少等,体力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尿量可减少50%90%。尿液成分的变动较大,乳酸含量可从每小时20mg增至1001300mg,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2.汗腺 排汗具有调节体温与排泄的双重功能。体力劳动时,汗中乳酸含量增多。,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五)体温 体力劳动时体温有所上升,以利于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进行,但不应超过安静时的1;否则人体不能适应,劳动不能持

18、久进行。,第二节 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一、脑力劳动的生理特点 脑力劳动(mental work)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确切定义。一般认为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即为脑力劳动,它是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相对而言的。 脑力劳动也称信息性劳动,其明显的特点在于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处理信息,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 脑力劳动多是非重复性的,互不相同的,而且几乎没有明显条例可循。其工作是抽象的或以抽象为主的,并具有创造性。例如,科学研究、教学活动、技术革新和文艺创作中产生新思想,找到新答案,发明和发现新事物等,第二节 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安静时

19、约为等量肌肉所需氧量的1520倍,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睡眠时则减少。由于脑的重量不超过体重的2.5%,醒觉时已处于高度活动状态,故即使是最紧张的脑力劳动,全身能消耗量的增高也不致超过基础代谢的10%。 例如,紧张地演算数学题仅增高基础代谢的3%4%。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的最重要能源,平时90%的能量都靠糖分解来提供。但脑细胞中贮存的糖原甚微,只够活动几分钟之用,主要靠血液送来的葡萄糖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来提供能量。因此,脑组织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缺血缺氧6分钟即可造成神经元死亡。,第二节 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特别紧张的脑力劳动常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稍快、脑部充血,而四肢和内脏

20、血液则减少。 脑力劳动时,血糖一般变化不大或稍增多;尿量及其成分也无多大变化,仅在极度紧张的脑力劳动时,尿中磷酸盐的含量有所增加;对排汗的量与质以及体温均无明显的影响。 近来研究发现,瞳孔直径大小与脑力工作时注意力的高低有关,工作负荷越高,瞳孔直径也就越大。,第二节 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二、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 与体力劳动一样,脑力劳动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工作组织制度等条件和要素,对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可以据此加以考虑。例如,工作场所应保持安静,噪声不应超过45dB。室内光线应明亮,人工照明应有足够亮度,一般应为500Lx,制图等精细工作为1000Lx 室

21、内温度我国相应标准规定为夏季24-28,冬季1922(GB5701-85)。工作空间、桌椅应符合国人身体尺寸和工效学的要求,第二节 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此外,脑力劳动者应该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还应该注意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工间休息以维护脑力,防止过劳,第三节 劳动心理,劳动心理学研究劳动条件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力求了解劳动者对工作不满意或动机(motivation)激励不足的原因,并通过相应措施来改善它。 人首先形成动机,然后才产生相应的行为,而动机的形成及其激励程度又取决于个人、单位以及社会的一些基础条件。人有哪些基本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与激励动机的关系,工作任务分配、领导风

22、格及单位气氛与动机的关系等显然是劳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劳动卫生领域人们传统上更关心职业紧张对健康的影响,本节主要讨论这方面的一些问题,第三节 劳动心理,一、作业时的心理变动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心理状态也在发生变动。劳动心理状态可按持续时间、某方面心理占优势、心理紧张程度来划分。从对健康的影响来看,则按紧张程度来划分最为重要和适用。 适度的职业性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是作业活动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状态。此时,劳动者的自我感觉良好,能自信而稳定地进行工作,效率与效果均较好。但在不良的劳动条件下进行作业时,要求劳动者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之会造成不良后果,第三

23、节劳动心理,二、职业紧张及其表现(一)紧张的概念紧张一词有多种用法和解释。在探讨劳动心理时,业已获得如下共识:1.紧张因素 是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事物或条件。2.紧张 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失衡,它可引起功能性紊乱。3.紧张反应 指紧张引起的短期生理、心理或行为表现。4.调节因素 指影响紧张反应的个体特性或环境因素,第三节劳动心理,二、职业紧张及其表现(二)职业性紧张的模式 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紧张的动因模式有:人-环境相适应模式和工作需求-控制模式。两者都是基于环境与人之间的不平衡而产生紧张的概念发展起来的。 人-环境相适应模式着重强调主观的人(指人的动机与才能)与客观的环

24、境(感受到的供给与要求)之间不能很好地相适应时,就会引起种种紧张反应。 工作需求-控制模式则强调紧张反应是工作需求与劳动者自主(控制)之间的不平衡所引起的。 根据该两模式,当个人的主观动机或愿望与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满足有差距,而个人又无力控制更改时,就会造成社会心理紧张(psychosocial stresses),即职业性紧张,第三节劳动心理,二、职业紧张及其表现(三)劳动场所中的紧张因素1.工作组织 工作组织上的紧张因素包括工作时间与进展不当和工作的客观整体结构上存在问题 如加班加点;按机械速率操作(time pacing)的单调重复性工作;按产品计件付酬的工作;轮班制等。,第三节劳动心理

25、,二、职业紧张及其表现(三)劳动场所中的紧张因素2.工作量这方面的紧张因素有三种情况: 工作量上超负荷; 工作质量上负荷不足如工作要求低、内容少,缺乏刺激性变动; 缺乏控制,尤其是进度和工作方法上,如在工业装配线上工作,劳动者不能主动加以控制,就会同时感到工作量上超负荷和质上负荷不足,而致心理紧张。,第三节劳动心理,3.工作经历 职业不稳定性本身就是紧张因素。退休也是一种变动,如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活动安排不能令人满意也会成为紧张事件。4.劳动条件 在通风照明不良、噪声强度大、工作空间狭窄拥挤、环境脏乱差、存在其他有毒有害因素或在有生命危险的环境(矿井、火灾现场等)中工作等都是紧张因素。

26、中国官方的新华社的报导说,对中国八个城市所作的调查发现,作交通警察20年以上的最有健康危险。污染是一个最大的原因,但工作压力、交通噪音、在太阳光下长时间站着,也都是危害交通警身体的因素。中国交通警察的平均寿命只有43岁,第三节劳动心理,5.组织关系 工作中得不到信任与支持,缺乏自主权;个人所负责任重大,尤其是要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存在竞争与对抗;人际关系差;缺乏信息交流;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少等都是紧张的来源。6、个人与社会因素 个人性格、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可影响个体对职业性紧张因素的易感性。 例如,进取心、好胜心强的人工作中常处于紧张状态;具有成见个性者,对工作的变动很敏感。家庭与社会的

27、支持差和不断发生重大生活事件等都能使劳动者对职业性紧张因素更为敏感。,第三节劳动心理,二、职业紧张及其表现(四)紧张反应的表现1.心理反应2.生理反应3.行为表现,过度紧张可引起人们心理上发生变动,主要表现为对工作不满意、躯体不适感、疲倦感、焦虑、感情淡漠、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兴奋增强、易怒等,紧张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短期性神经内分泌反应造成的。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凝加速、皮肤生物电反应增强、血和尿中儿茶酚胺和17-羟类固醇增多、尿酸增加等。,紧张可引起有害的个人行为,如过量吸烟、酗酒;频繁就医、药物依赖;怠工、缺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第四节 作业能力,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完成特定工

28、作任务的能力称作业能力(work capacity),其高低是在不断变动的。 如何尽可能地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作业能力而不致损害劳动者的健康,是劳动生理与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第四节 作业能力,一、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不仅可通过测定单位作业时间内产品的质和量来直接观察,还可通过测定劳动者某些生理指标(握力、耐力、视觉运动反应时、心率、血乳酸等)的变动情况来衡量。 尽管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劳动强度等都能影响作业能力,但其动态变化却有一定规律性。,第四节 作业能力,(一)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以日班的轻或中等

29、劳动为例, 第一阶段:工作日开始时,工作效率一般较低。 第二阶段:劳动者的动作逐渐加快更为准确,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约持续12小时,称工作入门期。 第三阶段:当作业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即进入稳定期维持1小时左右。随后,即转入疲劳期,出现劳累感;操作活动的速度和准确性下降,产量减少和废次品增多。 午餐后,又重复午前的三阶段。但一、二阶段较短,第三阶段则出现得较早。有时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见到工作效率一度增高,这与情绪激发有关,称终末激发,但不能持久,第四节 作业能力,一、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二)脑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问题 脑力劳动的作业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由于各人记忆、

30、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不同,再加上缺乏直接衡量脑力劳动质量的尺度,尚难以找出脑力劳动作业能力变动的规律性。 有人试图用测定工作日中不同时间的某些生理指标,如视觉运动反应时等的变动来表示脑力劳动作业能力高低的动态变化。但这些指标仅能反映人体的某些生理性变动,而不能真正代表其脑力劳动能力的变动情况。,第四节 作业能力,(三)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1.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2.个体因素3.环境因素4.工作条件和性质,社会因素甚多,其中对作业能力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制度,例如:是主人还是雇工,有无医疗保健和劳保制度等;其次是劳动贡献大小与其个人利益是否真正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再次是家庭关系、上下级关

31、系,同事关系等都对作业能力有明显影响。劳动者对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情绪(对工作的兴趣)和意志(对工作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意愿和能力,体力劳动作业能力与年龄、性别、身材、健康和营养状况等有关。例如,年龄在25-30岁以后,随着最大摄氧量逐渐降低,体力劳动能力也相应减弱。妇女由于心输出量和肺活量较男子低,其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约为男子的1/2或1/3;而脑力劳动能力与性别和体格无关。,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作业能力。空气污染、强噪声、严寒、高温、不良照明等都对体力和脑力作业能力均有较大影响。,生产设备与工具好坏对作业能力至关重要,主要看它在提高作业能力的同时,是否

32、能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静力作业成分,减少作业的紧张程度等。,第四节 作业能力,现代工业多为集体连续生产,因此,工作的分配与协作、轮班劳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对作业能力也有影响。例如,轮班劳动(shift work)对正常生物节律、身体健康、社会和家庭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也明显影响工作的质量。生物节律研究表明,作业能力以上午9时左右最高,清晨3时左右最低。此外,劳动时间过长及缺乏工间休息容易导致疲劳,因而使作业能力下降,第四节 作业能力,(三)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5.锻炼和练习,锻炼(training)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自身固有的能力。练习(exercise)乃通过重复来改善那些后天学得的技

33、能,例如:执行某项操作任务或口述贮存脑中的某个信息。锻炼的结果是肌纤维变粗、糖原含量增多、生化代谢发生有益的适应性改变。此外,可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率增加不多;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氧的利用系数提高。总之,锻炼使人的固有能力提高、有强健的体能。练习使机体形成巩固的连锁条件反射一一动力定型,结果可使参加活动的肌肉数量减少,动作更加协调、敏捷和准确,各项操作益臻自动化,故不易疲劳,.也提高了作业能力。然而,实际应用中并没有严格区分锻炼和练习的含义,第四节 作业能力,二、疲劳 目前认为疲劳(fatigue)是体力和脑力工作效能暂时的减弱,经适当休息又可恢复,它取决于工作时负荷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分

34、布类型。 疲劳也可理解为一种状态:原来可轻松完成的工作,现在却感到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应付,且取得的成果却越来越小。,第四节 作业能力,二、疲劳 疲劳样状态(fatigue -like states),它是由工作或环境因素变动太小所致个体的应激状态,包括单调乏味,警觉性降低和厌烦。 工作或环境因素变化后,疲劳样状态可迅速消失。 疲劳也可看作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起预防机体过劳(overstrain)的警告作用。,第四节 作业能力,三、人类工效学的概念 人类工效学利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工程学的知识及方法研究人与工作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促进这种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5、 1.人类的特性 人体的能力和特性如身体尺寸、力量、劳动姿势及反应、理解、决定和学习等脑力方面的特性和能力。 2.人与机器的关系 显示、控制、信息流动和自动化过程中的人机界面。 3.环境条件 热、照明、噪声、湿度、振动及其他影响舒适的因素,第四节 作业能力,三、人类工效学的概念 4.劳动方面 疲劳、紧张、错误和事故、安全、人和劳动的协调、耐受力、产量及效率。 显然,除化学因素外,工效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罗万象。然而,其基本任务在于使机器适合于人,反之亦然。广义上也可以说使环境适合于人。,第四节 作业能力,例如设计机器、流水生产线或车间,必须事先了解人体的许多特性, 例如:人体尺寸、力量

36、大小以决定工作台面的尺寸和位置;人体或肢体移动的速度以决定流水线运行的快慢;甚至人对温度的感觉(如适宜温度)以设定车间的气温。 这样以人的特性为依据,按工效学原则进行的设计即为人类工效学设计(ergonomic design),第四节 作业能力,四、提高作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随着人类工效学、劳动心理学和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已有可能既提高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又预防疲劳,保护和促进健康。(一)劳动心理学措施 劳动者对工作不满意或动机激励不够通常与其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这也涉及到社会及单位的管理体制和领导风格等因素。因此,应通过法律建立失业、健康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各尽所能,按劳

37、分配原则,处理好各层关系,以便创造一个既讲原则,又能相互尊重、信任、支持的良好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第四节 作业能力,(二)人类工效学措施 在尚未投入生产使用之前,即应按照工效学的原理,参阅人体测量数据,设计工作场所、机器和工具,做到人-机-界面适配,这样可以提高作业能力及劳动生产率又可以避免出现问题重新设计改造所造成的浪费。 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工效学设计问题: 工作场所; 劳动操作;工具设备;合理运用体力等。,第四节 作业能力,例如:劳动应无须操作者前倾、侧弯或扭转腰部,而用手即可完成操作活动。 钳、镀、烙铁等于工工具的形状设计,既要便于操作用力,又要避免其手柄对手掌脆弱而血管丰富的三角区产

38、生过大的压强。 搬运重物时,应按生物力学的原理合理用力,如从地面搬起重物,腰部尽量保持直立,以减小力矩;大腿发力而站起来,这样可利用腿部大肌群的力量,第四节 作业能力,(三)劳动生理学措施 劳动生理学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找出这种功能变化的规律性,用于指导劳动及改善劳动制度和组织。 例如:劳动生理学研究已充分证实,时间短而次数多的工间休息可降低机体应激程度,预防疲劳发生,又可提高作业能力。制订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作息制度应遵循这一总的原则。,第四节 作业能力,再者,随昼夜时间变化,人体表现出一定的生物节律性:作业能力以上午9时左右最高,凌晨3时左右最低,故应尽量避免夜班工作。 研

39、究表明,心血管功能经锻炼可提高12%,若终止锻炼,则以每周36%的速率迅速下降,故已熟练操作的工人仍应坚持锻炼和练习,这样才能保持作业能力,病愈重返工作岗位的人员应重新锻炼和练习。,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一、过度生理紧张所致疾患及其预防 生产劳动中,体力劳动负荷过高,长时间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或频繁地活动,这些均造成个别器官系统处于过度生理紧张(physiological strain)状态。 身体某些部位长期遭受张力、压迫、牵引、扭转、摩擦等机械性作用可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变化,甚至形成职业蓄积性损伤或疾患。,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一)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一般认

40、为,肌肉骨骼疾患(museuloskeletal disorder)是一类与工作有关的疾患 职业流行病学常称它为某个部位的疾患或疼痛,根据其研究和发展趋势,基本上可分为颈肩疾患和腰背痛两大类 现场调查表明,肌肉骨筋疾患影响到半数以上的职业人群,成为职工因病缺勤的主要原因。 因此,国际劳工组织、美国和德国等先后承认它为职业病。,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一)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与其他工作有关疾病一样,肌肉骨骼疾患是一类多病因的疾患。其致病危险因素包括职业和个体两方面的多种因素。 多认为肌肉骨骼疾患与职业有关。近几年采用先进技术量化劳动姿势负荷,肯定它是颈肩和腰背痛的致病因素;接触振动

41、尤其全身性振动明显导致腰椎的损伤和退变。 个体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最为肯定,症状发生的最高频率在3555岁之间,因病缺勤和症状持续时间则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和延长;腰椎耐受压力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下降,老年人其腰椎耐受压力仅为年轻人的50%;,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一)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二)个别组织器官疾患 除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外,机械性负荷的长期作用还可引起个别组织器官的疾患,例如: 滑囊炎:许多种工种可发生滑囊炎bursitis);跪着工作可致膝前滑囊炎;肩挑重物在锁骨或上臂部位能引起滑囊炎;需要大力挥手动作的有时在肱骨头处,偶尔在肩胛骨上方出现滑囊炎。我国已将煤矿井下工人滑囊

42、炎列入职业病名单。,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一)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二)个别组织器官疾患 视觉与发音器官疾患:视觉和发音器官过度使用所致,如排字工、校对员、钟表工等在视力极度紧张的工作后,往往出现眼痛、充血、流泪、视力下降、光幻觉和头痛等。 此外,高度近视者,有时还能发生黄斑性脉络视网膜炎,甚至视网膜剥离。 歌唱家、教师等的发音器官职业病有两类:一类为功能性发音障碍,症状为开始发音后不久迅速陷于疲劳、声音嘶哑、失调及失声症。另一类为器质性损害,呼吸道及发音器官炎症、声带出血、声带不全麻痹及歌唱家小结节(singers nodules)。另外,长期站立、步行、搬运重物者易发生扁平

43、脚、下肢静脉曲张和腹痛,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三)预防措施 预防此类疾患的根本措施: 对劳动、劳动场所、机器设备预先进行工效学设计,使其适合于人的生理需求, 第二位的措施:可以通过锻炼、练习和培训等使人适合于工作、适合于机器和工具, 第三应运用流行病学方法,找出可能促使这类疾患发生的不良劳动条件和操作方法,以便结合技术革新,改善劳动条件。,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三)预防措施 需要繁重体力的作业应尽可能做到机械化、自动化。改变不良的工作姿势,使其成为自然的、中性的姿势(neutral position) 例如:在车辆修理厂中设置地沟,把修理车底仰躺在地上的操作改成

44、站立的作业。由此,可避免个别器官、部位受压而引起肌肉骨骼的功能和器质变化。,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三)预防措施 应对劳动者进行科学的职业训练,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训练工人提举重物时身体应尽量靠近物体,缓慢平稳地举起重物,不要突然猛举,举物时不要扭转躯干,以避免扭伤或腰背痛等。 合理组织劳动,针对工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分配适当工作。例如,腹壁肌肉发育不良者不应分配做搬运等工作。此外,工作时间不可过长,工间应有适当的休息;注意培养多面手,以便交替地更换作业。 改善照明条件,给予充足合理的照度,是预防视觉器官紧张所致疾患的重要措施。,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

45、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二、过度心理紧张有关疾病及其预防在长期过度心理紧张(psychological strain)的状态下,尤其是较脆弱的个体,易患与紧张有关的疾病。(一)紧张作为首要病因所致疾病 1.精疲力竭症(burnout),多见于专职安装调试人员中,常发生在多年高质量、热情、大量工作后,突然对工作不感兴趣、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下降,甚至不能继续工作。 主要症状有疲劳、失眠、抑郁、肠道功能紊乱;还有烦躁不安、感情迟钝、猜疑、冒险性增加等。,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2.外伤后紧张性精神病(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特殊的焦虑性精

46、神病,任何一种能产生恐惧感的刺激,都能促使该病的发作。 患者总感到会发生损害事件而产生恐惧、焦虑、抑郁、苦恼、感情迟钝、睡眠障碍等症状。如经常周期性发作,则可能致残。,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3.群体心理障碍(mass psychogenic illness),是企业中两个及以上劳动者同时发生的、无明显可查原因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诉头痛、头晕、恶心、寒战和乏力等神经衰弱症状。 研究表明,该病的暴发多在长期遭受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的作用下,使劳动者精力耗竭,遇到某一触发小事件即发病。常见的触发事件如闻到异味,听到钻孔尖叫声等,经休息,解除身心紧张后,不需治疗,症状可自行消失。,第五节 劳

47、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二)紧张作为危险或促进因素所致疾病 1.血管疾病 愈来愈多的证据指出,职业性紧张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可能单独起作用,或通过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等而起作用。虽然很难确立因果关系,但大量回顾与前瞻性调查研究已证明:过度劳动负荷(工作时间过长、超工作量)和工作职责重大或危险性大的作业人员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有关;此外,A型个性者,从事紧张性工作,这类疾病的患病率更高。,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二、过度心理紧张有关疾病及某预防(二)紧张作为危险或促进因素所致疾病2.胃肠道疾病 早已发现胃溃疡等与紧张和情绪变化有关。需对他人生命负责的职业,如医生与空中交通指挥员,胃溃疡患病率较高。此外,胃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都与紧张有关。3.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精神病(thyroidomania)、头痛等的发生,也很可能与职业性紧张有关,第五节 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其预防,二、过度心理紧张有关疾病及某预防(三)预防对策 预防和控制过度紧张的对策,除应切实贯彻执行本章第三节中的心理学措施外,还应:1.及时发现职业性紧张因素及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微的烦恼到经常生病、缺勤、酗酒、大量吸烟、依赖药物和精神失常等。发现问题除应对个人进行心理咨询外,更重要的是,向领导建议并督促采取措施来消除或减轻紧张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