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DAXUE YUWEN,目 录,古代文学 精读部分 泛读部分 现代文学 精读部分 泛读部分 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诗 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
2、歌311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
3、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
4、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
5、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都体现这种朝代更迭的悲戚沧桑之情。扬州慢淮左名都 【南宋】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思考?扬州慢与黍离在意境上的相同。 二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
6、,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 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 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 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7、,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围,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 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 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这首长诗以史诗的笔法,描绘了一副典型的男耕女织风俗画,逐月描写了周代早期劳动者的生活劳作。诗篇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生生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展现了欢快、旺盛的生命力。先民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之情充溢诗篇。,写作手法,本诗构
8、思巧妙,结构严谨。第一章以鸟瞰的视野,概述了整个农耕社会的全年生活。二至五章主要承袭“衣”发展而来,六至八章主要承袭“食”加以演化,更涉及生活其他方面。 从表现手法上,本诗主要采用赋的手法,直叙其事,并在叙述中抒情,画面形象鲜明,情意盎然,自然和谐一派天籁。另外,本诗也兼用比兴,加强了形象性,增添了艺术表现力。,礼记大学(节选),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
9、、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10、,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
11、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左传公之奇谏假道,著作简介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
12、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本文提示,鲁僖公二年, 晋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灭虢夏阳。鲁僖公五年,晋侯再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国大夫
13、宫之奇看穿了晋侯的阴谋,于是力劝虞公不要借道。他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然后揭露了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神灵。 然而虞公不听劝告,最终灭国。,相关注释,(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5)辅:面颊。车:牙床骨。 (6)大(t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 (7)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 (8)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 (9)易物:改变祭品。繄(y医):句中语气词。(10)冯:同“凭”。 (11)明德:使德明。
14、 (12)丑: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13)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14)媵(y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15)书:指春秋经文。,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 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又名国策,相传是西汉末 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 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十二策。,作者简介,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
15、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注释,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乱。 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下兵:出兵。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 轘(huan,二声)辕、缑(gou,四声)氏:当
16、时的两个军事要地。 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有桀纣之乱:以夏桀商纣之乱喻指巴蜀之乱。当时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苴与巴国交好,而巴与蜀为敌国。于是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 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赏析,本文选自战国策 秦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长于议
17、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秦惠王后元九年(前316年),秦王想利用巴蜀发生战乱之机,兴兵伐蜀,不料韩师侵犯秦境。他面对这种局势,举棋不定。于是,司马错和张仪在秦王面前展开了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经过这场争论,秦国解决了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大问题。 本文记述这场辩论,颇有特色,处处紧扣双方争论的主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写得使人一目了然。,老子(三章),著作介绍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
18、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人物简介李耳1(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
19、,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第一章道可道,本章重在说明道的体和用,“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无”是作为天地鸿蒙、混沌未开的命名,“有”是作为万物本源的命名,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老子认为世界时统一的,是由道的运动产生的。而道本身也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 本章在阐明理论时的逻辑很强。先是说明道是不可言说的,要用心领悟,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去认识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认识了这种玄妙的运动变化过程就可以体悟万物万理的总门道。 在语言表达上,两两相对的对句形式非常普遍
20、,体现了整齐之美。,第八章上善若水,本章借水比喻道。在老子看来,水有三大特性,第一是滋养了万物,第二是柔弱,顺应自然而不争,第三十居于人人厌恶的卑下地方。老子以此喻有道德的人应有的品性,即是为了人谦下如水甘居低下;如水源深清明;如水滋养万物,而不望回报而“不争”是老子最为看重的,因为不争是万物、就下的基础。同时老子认为天下的一切怨尤都是产生于利害争夺,一切争夺源于私心,若能像水一样无私心,也就无争无忧了。 本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突出特点通篇采用比喻论证,既形象生动,又能开启读者想象之门,使人浮想联翩,豁然开朗。,第二十二章曲则全,在本章中,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阐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 本章
21、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委屈和保全、弯曲和伸直、不满和满盈、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之间的辩证关系。教人要重视事物的负面、反面价值,要从矛盾转化中看到事物的本质。他用辩证的思想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劝人处柔守弱,谦下退让,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秋水(节选),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国公族,楚庄王之后裔。河南商丘民权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也有说是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22、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
23、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段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从开头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24、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
25、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九歌湘君,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
26、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作者介绍,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列
27、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两次被逐出郢都,后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史记有传,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作品传世。,此篇是祭湘君的诗歌,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依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的感情。 在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曲创作的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是两首最富生活情趣和浪
28、漫色彩的作品。人们在欣赏和赞叹它们独特的南国风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时,却对湘君和湘夫人的实际身份迷惑不解,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争论。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巧妙构思,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湘夫人哀婉动人、清新脱俗的形象,使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对于神话元素的运用。,谏逐客书 李斯,基本资料李斯(?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生平经历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个人功绩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