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白酒品牌的提升之道,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刘x歌 指导老师:张X,内容概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调研资料的准备 设计的目的、要求、思路与预期成果 研究方法 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完成设计(论文)所具备的条件因素等,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对于白酒品牌的研究国外比国内要早很多,由于经济制和 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国外白酒企业对自身品牌的塑造和提 升十分重视。这也很自然催生了许多我们称之为“洋酒”的外 国高端白酒品牌比如:伏特加、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 芝华士等。曾经成功运作了瑞典“绝对伏特加”酒的著名酒类 研究专家奥尔松.史密斯说:对于白酒来说品牌比生产本身更 重要,在高端酒市场上,选
2、择某一品牌的酒就象征选择一种生活 态度一种个性和品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白酒业忽视了品牌塑造的 重要性更谈不上品牌提升。很多生产商和研究人员也单纯的 认为:中国白酒品牌的塑造必须要打“历史牌”,高举文化旗帜 就能制胜。对品牌定位、品牌提升缺乏全面系统科学的认识。 当然在洋酒大量涌入中国的今天,我们的白酒企业也开始觉醒 各大企业纷纷提出要重塑品牌、提升品牌。,二.调研资料的准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工具了解中国五千年的酒文化,查找中国白酒市场的历史及现状,重点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白酒(如:剑南春、汾酒、水井坊)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查找各大白酒企业的品牌定位,品牌管理战略等。相关书籍和
3、学术论文并不多更多的利用了有关期刊和专业网站比如:中国酒业新闻网、中国食品科技网、糖烟酒周刊电子版、销售与市场、中国名牌、企业家天地等杂志。,2.要求:,深入了解中国白酒市场的整体发展现状, 清晰解读品牌、品牌定位、品牌运作、品牌 维 护及正确认识品牌提升对企业的意义;通 过品牌价值分析,从营销学和品牌管理学的角 度提出品牌提升的策略 .,三.设计的目的、要求、思路与预期成果:,1.目的:中国是一个酒水生产和消费大国,酒文化底蕴深 厚,酒,是我国的传统产品,品牌繁多,在中国有3 万多家酿酒企业,超过40万个品牌。仅茅台就有70多个 品牌,五粮液下属品牌多达77个。然而中国白酒缺乏叫 得响的品牌
4、尤其在国际市场!大多数白酒企业品牌混 乱,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加入WTO,为中国白酒业 进入全球主流烈性酒市场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是中国 白酒品牌的一次重大挑战。本课题希望通过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酿酒企深入研究 其历史背景及营销对策,品牌定位,品牌管理等来为中 白酒企业品牌的提升寻找一些方法 。,3.思路:,第一部分 回顾中国白酒的历史,渊源流长的白酒文化及白酒 对中国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部分 调查分析中国白酒市场的现状,发现缺点或不足(行业环境分析) 第三部分 阐述品牌及品牌提升对白酒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总结近年来国内白酒企业品牌运营的方式和不足。 第五部分 国外同行业的品牌运营
5、方法及借鉴。 第六部分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提出提升中国白酒品牌的方法. 第七部分(结尾) 对中国白酒未来品牌的发展提出展望。,三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人们对白酒品牌的认知度。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走访郑州酒水代理商和经向商来了解品牌 知名度对企业销售的影响。3归纳法, 通过搜集历年相关数据(包括白酒企业综合实力排名、品牌价值排名、销售收入、纯利润、品牌开发维护的费用等)来统计并归纳出规律和发展趋势。,四.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第八学期第1周至第3周 , 完成开题报告和各项任务书,并教导师审阅 第八学期第4周至第14周,找相关企业实习,在此期间完成论文的主体部分;交由
6、老师修改 第八学期第15周 根据导师意见修改底稿,并交老师修改。 第八学期第16至17周准备答辩,五完成论文设计所具备的条件因素,1.图书馆借阅书籍,丰富理论知识资料; 图书馆是我们最便捷的资料来源。完成本课题除了本校图书馆外还有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等可以利用。 2.借助相关网络。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里,要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来搜查资料。如:国家统计局网( 3.与导师交流,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深度; 4.做好相关问题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工作,正确处理可能出 现的问题;利用业余时间走访酒水经销商。 5.常与具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人员交流;比如:亲人、学长等 6.若有条件可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调查考查,争取获得第一手资料;,六.参考文献:,1品牌管理 余伟萍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市场营销战略的第一本书【美】 若顿.佩利 汕头大学出版 2004。 3销售与管理2010第10期。 4中外企业家2010第9期。 5中国名牌2010年 第10期 第5459页、第74页。 6糖烟酒周刊电子版。 7中国白酒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张勇 中国酒业新闻网。 8 世界经理人网站(http:/)“世界品牌实验室专页”。,感谢各位老师聆听答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