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高三13,14班生物实验专题 复习,基础部分,考纲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课本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及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修订实验方案,基础实验(必修部分,共19个),基础实验(选修部分),
2、第一类:显微镜观察类实验(7个),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P7)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P26)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P47)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P61)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P115)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P21)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2-P88),镜筒,压片夹,载物台,遮光器与光圈,反光镜,镜座,镜柱,镜臂,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物镜,目镜,实验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P7),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高倍镜的使用,(1)使用顺序:先低 后高 (2)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3)目镜、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
3、关系:反比;正比 (4)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虚像 (5)物像移动方向与装片移动方向关系(包括顺逆时针问题) (6)视野光线亮度的调整与切片颜色深浅的关系 (7)污染物位置的判断:玻片、目镜、物镜,2.正确使用低倍镜: 取镜对光放置玻片标本下降镜筒调焦。 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注视物镜和装片的距离,以免压坏装片和碰坏物镜。 3.正确使用高倍镜: 将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 调整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实验2. 观察DNA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p26),1.实验原理:,吡罗红,甲基绿,红色,绿色,主要在细胞核, 线粒体、叶
4、绿体含少量,主要在细胞质,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将载玻片烘干)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8%的HCl,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DNA与蛋白质分离),(蒸馏水),(0.9%的NaCl),2.方法步骤:,(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先低倍镜再高倍镜 / 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人口腔上皮细胞DNA、RNA分布,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DNA、RNA分布,实验3.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p7),(1)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一般是 色的,扁平的 形或 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2)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的染线粒体的 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的
5、线粒体呈现 色,而细胞质几乎为无色。,绿,蓝绿,球,1.实验原理:,椭球,活,观察叶绿体装片:,取材:,(叶片薄且叶绿体大),制片:,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将叶片放入,加上盖玻片, 制成临时装片(临时装片随时保持有水状态),观察:,先 倍镜找到叶片细胞,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的形 态和分布(光强度的变化与叶绿体的位置关系),绘图:,用铅笔画一个叶绿体形态和分布情况清楚的叶肉细胞,藓类小叶或黑藻叶或波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低,2.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显微镜下的黑藻细胞,(08,广东)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线粒体的观
6、察通常可选用易取材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若是水绵细胞呢?,D,B,实验4.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1-P61),细胞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因而收缩幅度大,造成质壁分离。,1. 实验原理,紫色洋葱磷片叶外表皮(液泡大且有颜色易观察),2. 实验材料及试剂,0.3g/ml(30%)的蔗糖溶液,细胞,清水,蔗糖溶液,(液泡),渗入,渗出,(低浓度),(高浓度),(较高浓度),思考:某同学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30%和50%的蔗糖溶液,1mol/L KNO3溶液和lmol/L的盐酸溶液制作了
7、4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随时观察。发现前3组在23min后发生部分质壁分离,5min后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而第4组无质壁分离现象。观察到前3组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后,再过5min观察,发现1、2组无变化,而第3组自动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然后对前2组装片滴加清水,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第1组45min后恢复原状,而第2组无变化,不能发生复原。请分析各组实验装片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使用的是一定浓度的尿素或者甘油溶液,其结果呢?为什么?,1.实验原理,实验5.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p115),(1) 根尖、茎尖的分生区、茎形成层、愈伤组织可观察到有丝分裂。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
8、染料着色。,(1)根尖培养(材料) (2)装片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4)绘图:,2.方法步骤,3.注意事项,培养根尖:应每天换水 (防止水中缺氧烂根),取材:取生长旺盛、带有分生区的根尖,长度为根尖的2-3mm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最佳),解离:目的:使组织细胞分离开,杀死并固定细胞;解离液:15%盐酸95%酒精溶液11;时间:室温3-5分钟,至根尖酥软(时间短则细胞没有完全分离,长则可能使根尖烂掉),漂洗:用清水漂洗10min,目的是洗去组织中的解离液,便于染色(防止酸碱中和)。,压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方法(用镊子弄碎根尖,盖上盖玻片,再放
9、上一块载玻片,压片)(压片过重过猛可能将组织压碎、压烂;过轻则细胞未充分分散开而重叠。),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高倍镜观察:找各时期细胞。可见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不能看到某个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因细胞在解离时已被杀死。,染色:染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时间为35分钟; 目的是使染色体或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便于观察。,(1)解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解离时间过短会造成什么后果?(2)如果漂洗不干净会有什么结果?(3)在分生区能不能看到细胞正在分裂?有何特点?(4)某同学对所取根尖细胞正确操作后却观察不到染色体,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10、,不能 , 细胞排列整齐、呈正方形,如果解离时间过短,就不能使细胞之间的连接分开,造成压片失败,细胞不能均匀地在装片上铺成一层。,如果漂洗不干净,沾在洋葱根尖上的盐酸与酒精就 会和龙胆紫反应,造成根尖细胞染色体不能染上颜色。,?,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B,D,A,实验6.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p21),1.实验目的,2.实验材料,蝗虫精巢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等,3.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生物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
11、细胞分裂,它包括连续两次的细胞分裂阶段。两次分裂可根据染色体变化特点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4.实验用具及药品,用具:显微镜、小手术剪、解剖针、小弯镊、载玻片等。 药品:甲醇、冰乙酸、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等。,5.实验步骤,取材 固定 染色 压片 镜检,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是( ) A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联会分离复制分裂 D复制联会分离分裂,D,(08上海)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蚕豆的雄蕊 桃花的雌蕊 蝗虫的精巢 小鼠的卵巢 A B C D,C,在下图中属于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示意图的是 ( ),B,实验7
12、.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2-p88),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_ 期,染色体的_分裂,子染色体在_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_形成,以至影响_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秋水仙素类似),1.实验原理,后,着丝点,纺锤体,纺锤体,染色体,2.材料用具 洋葱或大葱、蒜(均为二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6),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冰箱、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2.方
13、法步骤 低温诱导:固定形态:制作装片:观察:,培养洋葱根尖,待根长出约1cm左右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低温室内(4 ),诱导培养36小时。,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浸泡0.5-1小时,以固定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95%酒精冲洗2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同有丝分裂),3.注意事项1)低温处理必须在培养出1cm左右不定根之后。如若生根前就送进冰箱,低温抑制新陈代谢也就抑制了根尖分生区的形成,不会发生根尖分生区的有丝分裂受低温影响的过程。 2)剪取根尖时间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此时分裂旺盛,受低温影响较大,实验效果明显。 3)染色时间要严格控制,不足时染色体看不清,染色过度,染色体一
14、团糟,无法分辨。,光学显微镜操作技术(制片、染色、观察),1.实验目的:,观察细胞或细胞器的形态、显微结构 (如有丝分裂、线粒体、叶绿体) 观察细胞的活性或生理变化 (如细胞质流动、质壁分离及复原) 观察细胞内特定物质的分布 (如DNA、RNA的分布、脂肪的鉴定),小结:显微镜观察类实验,2.实验原理:,结构本身有颜色、易观察,不染色+变化原理 (如观察叶绿体、细胞质流动、质壁分离及复原) 结构本身无颜色、不易观察,需染色 观察细胞的活性或生理变化活体染色 (如观察线粒体健那绿) 观察静态结构或细胞内特定物质的分布染色 (如DNA、RNA的分布、脂肪的鉴定、有丝分裂),3.材料用具:,材料:易
15、获得、易处理、易观察 用具和试剂,4.方法步骤:取材制片观察,预处理,第二类:物质的分离、提取及鉴定实验(3个),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1-p18)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p97)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选1-p54),实验8.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p18),1.实验原理:,还原糖: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等脂肪: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蓖麻种子(实验前一般需浸泡3-4小时)蛋白质:可选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 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实验材料,3.实验步骤,1)可溶性还原糖的
16、鉴定,制备组织样液:,检测样液:,加入2ml组织样液 加入1ml新配制斐林试剂(淡蓝色) 水浴煮沸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淡蓝色 棕色 砖红色),原理:-CHO+Cu(HO)2 -COOH+Cu2O 砖红色 ,2)脂肪检测与鉴定,染色:,滴苏丹染液2-3滴与花生子叶切片上 染色2-3min后吸去染液 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 洗去多余酒精,再滴蒸馏水1-2滴,盖盖玻片,观察:,低倍镜 高倍镜(橘黄色 / 红色 脂肪颗粒),制作切片:,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3)蛋白质鉴定,制备样液:,检测与观察:,取2ml样液 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0.1g/ml的NaOH溶液,创设碱性环境)
17、摇匀 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的CuSO4溶液,提供Cu2+)4 滴,摇匀 观察(紫色),原理:-CO-NH-(类似双缩脲H2NOC-NH-CONH2结构) 与Cu2+作用形成紫色络合物双缩脲反应,实验9.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p97),1实验原理: (1)色素提取:(2)色素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 无水乙醇、丙酮中,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叶绿体中色素在层析液(汽油)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纸层析法),2实验方法步骤: (1)提取色素:(2)制备
18、滤纸条,画滤液细线(细、直、齐) (3)色素分离层析液,纸层析法 (4)观察实验结果 (5)整理、洗手,称取5g新鲜绿色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向其中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mL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研磨,将研磨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出色素液。(尼龙膜),某同学在做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实验时,收集到的色素提取液是淡绿色的,分析原因可能是( )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丙酮加入太多,稀释了色素提取液丙酮加的太少,色素未提取出来未加CaCO3 粉末叶绿素分子已经被破坏A. B. C. D .,A,在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中,要使色素带清晰又整齐,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定性滤纸要干燥 剪去滤纸条一端两
19、角 滤液细线画细、直、齐 重复画线,?,实验10.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选1-p54),1.实验材料,动物材料:如鸡血细胞(抗凝剂柠檬酸钠,蒸馏水) 植物材料:如洋葱细胞(切碎材料并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2.实验原理,(1)DNA的溶解度随着 的浓度变化而改变, 在 溶液中溶解度最低,而蛋白质在此时的溶解度很高。 (2)DNA不溶于 ,而细胞中的许多有机物质能溶于酒精,从而可以进一步提纯杂质较少的DNA。 (3)DNA和 (沸水浴)反应显蓝色。,0.14mol/L NaCl,NaCl,酒精,二苯胺,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提取获得的含DNA的黏稠物(还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
20、下: A.放入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A和黏稠物a; B.放入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B和黏稠物b; C.放入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C和黏稠物c;以上过程获得的滤液和黏稠物中,因含DNA少而可以丢弃的是:为鉴定实验所得丝状物的主要成分是DNA,将丝状物放入试管中,滴加 溶液加热,试管呈现 色; 与此同时应作 实验。,A、b、C,二苯胺,蓝,对照,第三类实验:探究类实验(7个),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p83)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p91)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及与体积的关系(1-p110)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
21、根的作用(3-p5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p75)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3-p112),实验11.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p83),高效性、专一性、温度、pH,(一)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1.实验原理:,新鲜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和Fe3+一样,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但二者效率不一样。,2.实验方法与步骤,1)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并编号1号、2号,各注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向2号对照试管内滴入2滴氯化铁溶液。 3)堵住试管口,轻轻地振荡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
22、均匀,观察并记录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将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入1、2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并记录哪支卫生香燃烧猛烈。,(常温、高温),4.注意事项,肝脏要新鲜,并要研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滴加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不能合用一支滴管。,过氧化氢有腐蚀性;实验注意安全。,实验时将点燃的卫生香插入试管处,不要插入太深,防止受潮熄灭。,3.实验结果与结论,两支试管均有气泡产生,但1号试管产生得快而且多,两支卫生香均燃烧,但1号试管口的更猛烈。以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可以证明酶的高效性。,(二)探索淀
23、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1.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没有还原性,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则具有还原性;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果糖都具有还原性,但淀粉酶不能将蔗糖水解。,2.实验材料:,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 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3.实验方法与步骤,(1)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然后向1号管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向2号管注入2ml蔗糖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2)轻轻振荡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0C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控制温度1),(3)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4)将两支
24、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并保持1min(控制温度2),(5)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内的变化。,4.实验结果与分析,1号有砖红色沉淀,2号没有颜色变化。 即淀粉被淀粉酶水解,而蔗糖没有被水解。 酶作用有专一性。,下列关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是通过有无还原糖特定的颜色反应而证明的 B 本实验有两次控制温度,目的是一样的 C 本实验也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的作用 D 蔗糖的纯度与新鲜程度如何并不影响实验,A,这是因为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如果其中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或蔗糖放置久了受细菌作用部分分解成单糖
25、,则与斐林试剂共热时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使人产生错觉,(三)探索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实验原理,2.方法步骤,(略),A、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取3支试管编上号,并且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左右的温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3)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4)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5)观察并记录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酶溶液最好也先分别在特定的温度下保温,确保反应一开始就是在所要求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另不宜使用斐林试剂为检测试剂,也不宜用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
26、,(相互对照),B、pH对酶活性的影响,(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号,分别注入1ml过氧化氢酶溶液(可用质量分数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替代) (2)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各1ml (3)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2ml质量分数3%的过氧化氢溶液 ()振荡这3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来检测氧气的生成情况,本实验最好也将过氧化氢溶液事先调至统一pH,以保证反应开始便达预设pH,另最好不要使用淀粉酶做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2mL淀粉溶液; 向各试管注入lmL淀粉酶溶液; 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 将3支试管
27、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 观察实验现象。以上步骤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实验成功的关键应是先确保反应所要求的条件,然后才让酶与底物相遇,实验12.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p91),探究的基本思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包括选择实验材料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等) 实施实验 分析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1.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2) CO2的检测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使溴麝香草酚蓝(BTB)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2.实验用具,3.实
28、验步骤,(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等量原则)置于A、B锥形瓶 (2)组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图,放置在25-35 环境下培养8-9小时。 (3)检测CO2的产生 (4)检测酒精的产生a.取2支试管编号b.各取A、B锥形瓶酵母菌培养液滤液2毫升,注入试管c.分别滴加0.5毫升重酪酸钾-浓硫酸溶液,轻轻震荡、混匀.,4.实验结果(略),例l. 酵母菌被广泛用于发酵,为研究酒精发酵的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1号、2号试管中均加入 3mL 蒸馏水和少许 0.1% BTB 溶液至蓝绿色(若为较强酸性时,BTB溶液呈黄色)。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 1 号试管可以去除或将 1 号试管
29、中 BTB 溶液换成澄清石灰水 B 该装置无法检验 CO2 的生成,仍需再补充其他装置 C 温度偏高导致发酵管内 O2少,酵母菌繁殖速度减慢,不利于发酵 D 为使发酵管中尽量少的含有 O2应先将葡萄糖液煮沸,待冷却后加人鲜酵母,再加人少许石蜡油,使之浮于馄合液表面,D,实验13.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1-p110),一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 用琼脂块模拟细胞。 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 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
30、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测量结果(表),9:27,4:8,1:1,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注意问题,1.不要用勺子将琼脂块切开或挖动其表面,避免干扰实验结果,2.每两次操作之间必须把刀擦干,避免干扰实验结果,3.应避免NaOH与皮肤和眼睛等接触。如泼洒出来,应立即用水冲洗泼洒处。NaOH有腐蚀性,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促进月季(或杨等)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设:浓度的 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
31、愈伤组织,长出 。,NAA(或2、4-D等),适宜,NAA(或2、4-D等),大量不定根,实验14.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3-p51),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略) 二方法步骤: 1.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0.2、0.4、0.6、0.8、1、2、3、4、5mg/ml的溶液,另有清水做空白对照。2
32、.制作插条:枝条剪成长约5-7cm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3.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N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上述不同浓度溶液以及清水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4.培养实验:设置N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上述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25-30 。,预实验,空白对照、相互对照,浓,度,生,根,数,时,间,三观察现象: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可能是枝条质量和规格不好(如没有芽)、枝条倒插等。,?,实验15. 探究培养
33、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p68),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S,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
34、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_ 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 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下培养7天。,高压蒸汽,血球计数板,25,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天),四、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 型增长变化。,S,五、实验评价(略)误区警示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 几次,以便使酵
35、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 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振荡,同侧相邻,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稀释倍数。,不需要。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求得准确即可。,?,方案设计 提出问题: 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土壤中 、 、 的丰富度。 猜想假设: 你的假设是土壤中 非常多, 较多, 少。 设计
36、实验: 采集动物-观察数量-统计数量-验证结论,鼠妇,蚂蚁,鼠妇,蚯蚓,蚂蚁,蚯蚓,实验16.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p75),实验过程材料用具: 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 制作取样器: 可选择直径为 cm的硬金属饮料罐,在高度为 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约100ml。 取样: 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 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 ,用花铲将罐内的土和罐子 挖出,并倒入塑料袋中。在塑料袋上标明取样的时间、地点和姓名。 采集小动物: 将取到的土壤样品
37、放在 内,用 拨找小动物,同时 用 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 的 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 采集。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5,5,来回旋转,几乎齐平,一起,瓷盘,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70%,(06江苏)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A,实验17.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3-p112),1实验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
38、发生群落的演替。 2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3实验步骤: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城上,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3)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4)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第四类实验:调查、模
39、拟及其他实验(3个),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18.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原理: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实验目的: ()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尝试模拟实验的方法 方法步骤: (1)取两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A漏斗中注入硫酸铜溶液,B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
40、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 (3)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两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设计表格进行记录。,(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答: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答: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答: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
41、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1、细胞膜既能保证细胞吸收所需的物质,又能阻止有害物质进入,这种特性叫: A流动性 B选择透过性 C保护性 D免疫性 2、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是选择透过性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B,A,3、下列关于半透膜和细胞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半透膜是允许一部分物质通过,不允许另一部分物质通过的膜 B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对 H2O、CO2、O2等可以自由通过外,其他被选择的小分子、离子也能通过,具有生物活性 C细胞
42、膜不属于半透膜 D半透膜包括物理性的过滤膜和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C,实验19.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2-p91),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或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社会调查研究类,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1.确定调查研究目的(遗传方式、患病概率)2.制定调查研究计划3.确定调查研究方式4.实施调查研究5.整理、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撰写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遗传病的发病概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通过遗传咨询建立遗传系谱。 2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样本应足够大,
43、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实验20. 模拟尿糖的检测,1.实验原理: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原子氧可以将试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即可知道尿样中葡萄糖的含量。,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酸+H2O2,H2O2,过氧化氢酶,H2O+O,无色化合物+O有色化合物,2实验目的: 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3方法步骤: (1)将5个分别装有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样”的滴瓶和5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 (2)分别用滴管从5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2滴。 (3)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4)将实验结果记在记录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