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指出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通过学具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具的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学具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由于小学儿童认知的特点,他们对操作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学具的使用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去观察,进而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它、解决它,那么学生就会对知识形成比较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并且他们喜欢刨根问底,对问题要弄个水落石出,
2、从而学具的使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儿童意识的发展。因而加强学具的操作是小学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现在本人就这些年在学具使用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一、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 “同样多”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在桌面摆五朵红花(学生自制),然后再让学生在它的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五朵黄花,学生在摆的过程中,首先知道了五朵红花与五朵黄花数量相等。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随机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数字一个对一个的再摆出两种花,进而告诉学生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 ,学生在摆的过程我也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学生
3、对一一对应思想的深刻认识,为后来的教学奠定了非常大的基础。又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先引导学生将两个形状一样、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拼一拼,看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拼图,发现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在每个学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两个问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在操作、观察、思考中,让学生理解了上面两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自己发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为了让学生验证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我又让学生拿出梯形的纸板图形,沿着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分成两个梯形。
4、接着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发现还是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2)梯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再次发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使原来推导的梯形面积公式得到证实。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把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在学生的操作之中,通过拼一拼,剪一剪,再拼一拼学具,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梯形面积与拼成的新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并验证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赋予了新意,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
5、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二,使用学具,可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上的逻辑关系。例如,我在讲述“甲比乙多几,乙比甲少几”的问题时,发现有的同学对这一逻辑关系不能正确理解,那么我让学生用学具先摆出 5 个苹果图片,然后在它的下面一一对应地摆出 8个梨图片,这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梨比苹果多了 3 个,而苹果又比梨少 3 个。进而我再让学生多摆几个这样的学具,并且让学生看着所摆的学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这样学生在摆、观察、发现及口述的过程中就理解了这种数学逻辑关系。而且经常性的给学生提供口述的机会,学生就会消除胆怯等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也得到了
6、提高。下来我还进一步向学生讲解了如何求 “甲比乙多多少和乙比甲少多少”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摆水果图片,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梨多还是苹果多?梨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要求梨比苹果多几只应怎么办?要求苹果比梨少几只又应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有条理的分析过程,学生经过组织语言就能说出:梨与苹果比,梨要比苹果多,梨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苹果同样多的 5 个,另一部分是比苹果多的部分,从 8 个梨当中拿出跟苹果同样多的 5 个,剩下的就是“梨比苹果多”和“苹果比梨少”的个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这种学具的操作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上的逻辑关系,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方法奠
7、定了基础。三、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事先让学生从家中选取一些熟悉的物品,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麻将等各种形状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在组内将搜集到的物品按形状进行分类,看那些物体是一类的,再让学生观察,摸摸,说一说这些一类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指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同时,既抓住了儿童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很轻松的认识了不同物体的外部特征,从而确立了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又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上课前,让学生制作了不同厘米长的小棒,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拼三角形,并分为能拼成三角形和不能拼成
8、三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 3 根小棒的厘米数,同时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 3 根小棒的长短关系;操作结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师生探讨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活动,讨论不能搭成三角形的 3 根小棒的长短关系。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灵活地掌握了知识,又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拓展了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 。四、使用学具,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如我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事先让学生自己做几个活动角拿到课堂上,因为学生做的角的边长短不一,所以在讲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关系时,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再互相
9、动手试试,做做,摆摆,让他们观察角的大小相同时,角的边有什么现象?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了: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对结论理解的非常深刻,而且这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合作的默契,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大大地提高了 40 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在课前用较硬的纸做圆,在教学时让学生分组互相合作,通过对圆进行剪、拼等活动,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讨论、理解圆的周长和半径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会主动的学习、研究、讨论,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就能非常轻松地理解圆的周长和半径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总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主动探索学具的巨大潜能,使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数学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