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307738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理论全面认识,而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国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内涵 当代价值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的 19 世纪中期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

2、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后经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社会作用等的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一系列政策而臻于完善。(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基本理论结构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首先在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第一,关于宗教的本质

3、。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1“宗教从一开始就是超验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现实的力量中产生的。” 2后1来恩格斯对这一界定作了补充,他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1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曲折的反

4、映,归根到底是由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第二,关于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通过对宗教的深入研究,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起源。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初期并没有宗教,只有当人们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并逐渐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从而对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时,才产生关于自然现象的虚幻映像。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2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教是人们在生产力极

5、端低下,对自身的自然和外部的自然极端无知的状况下产生的。第三,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并不是是人类摆脱苦难,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它只不过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归根到底是使人麻醉的“人民的鸦片”,对人类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历史上人民群众也曾利用宗教来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统治,但这是由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中世纪时,宗教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革命阶级要组织群众起来斗争,也必须让群众

6、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但到了革命成功以后,宗教就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第四,关于无神论思想。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 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35 页。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66667 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54 页。2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具体来说,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哲学基础而形成的科学批判和彻底否定有神论宣扬的神的存在、灵魂不

7、灭、来世幸福及其他鬼神迷信。各种巫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无神论发展的最高形态。概言之,马克思认为,一切超自然的神、上帝、灵魂、鬼怪都是不存在的。他反对基督教中以上帝为象征的一切有神论。马克思战斗的无神论思想表明,“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认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他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1第五,关于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宗教既然是一个历史的

8、范畴,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归于消亡。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宗教是不可能消亡的,人们仍处于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配之下,宗教反映事实的基础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政治制度并实现共产主义,宗教才会消亡,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只要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环境不断改变,人获得彻底解放,宗教必将随之消亡。“如果这些群众曾经有过某些理论观念,如宗教,那么现在这些观念也早已被环境消灭了。”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践原则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宗教信仰权利自由。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情感需要应该给予满足,作为一种

9、信仰活动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 3列宁也认为“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就是说,像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那样做一个无神论者。在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 4第二,宗教信仰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在条件没有成熟之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 189190 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95 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17 页。4

10、列宁全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 63 页。3前还要正确对待宗教,承认宗教存在的合法性和现世性。国家应该保障公民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承认一切公民有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必须避免伤害教徒的宗教感情,禁止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对待教徒群众。第三,宗教信仰是个人事情。列宁指出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每个人不仅应该有相信随便哪种宗教的完全自由,而且应该有传布随便哪种宗教和改信宗教的完全自由。哪一个官吏都管不着谁信的是什么教:这是个人的信仰问题,谁也管不着。” 1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组成是以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为核心和中心线索的、以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为补充的前后

11、一脉相承、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在现实实践中,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与其关于宗教的一般性理论是内在相通、一脉相承的。首先,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无神论对神本主义的彻底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否则就无法解决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发现和以科学、实验、工业为内容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为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无神论和宗教信仰自由观点是

12、有机统一的。马克思批判神本主义,提倡人本主义,而人的本体地位确立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在人类彻底解放之前,又有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和可能。因此,无论是坚持无神论,还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宗教信仰自由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不能把二者中的任一者加以绝对化,从而造成矛盾和悖论,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才能得到解决。” 2其次,在人的解放途径和手段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能起到鸦片的麻醉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马克思认1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426 页。2 陈树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3、的深层解读,学习与探索2004 年第 4 期。4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幸福,从基督教创立那天开始就带有这种目的。在科学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宗教充当着人解放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马克思认识到宗教给人的是一种虚假的幸福,强调是宗教的负面功能和作用的有限性,并没有把宗教的本质定位于宗教的功能上。他坚信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是人解放的最有效的手段,赞扬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对人解放的决定性作用。他主张“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 1要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最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人的彻底解放和宗教的消

14、亡是一个长期的运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一种最大的分工,而宗教正是这种分工的表现,它将随着人的彻底解放而消亡。然而,“人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2宗教的消亡同样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要根据现实的发展状态而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来决定。在“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3这一方面说明,宗教的最终消亡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命运,但它的消亡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人为规定的。另一方面,作为非理性的、异化的宗教

15、只有在理性、科学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而合理的条件下,才能被迫退出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当前,我国宗教信仰群众呈现扩大趋势,宗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宗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现实地、发展地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坚持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 页。2 同上,第 87 页。3 马克思恩格斯全

16、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9697 页。5科学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转型期我国宗教特点做好宗教工作。因此,我认为我国当前做好处理好宗教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宗教问题。对于转型期我国的宗教问题及其特征,我们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去分析,也不能单纯用精神方面的因素去解释,而应该在现实社会存在中寻找答案,并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而不是僵化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关于宗教的某些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论及的宗教

17、是 19 世纪的西方宗教,其相应的宗教批判主要是服务于其社会革命的;列宁所论宗教主要是对 “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如今环境已变,宗教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性质及社会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是宗教在不断地 “世俗化”,也即是说宗教在越来越多地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世俗事务,如世界和平、生态环境、人权问题以及伦理道德等,并积极参与社会民政事务的运作,如此以来就逐渐缓和了其与社会的 “张力”。 此外,我国宗教团体在关心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成为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成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基于上述宗教的变化,我们应该“淡化政治对抗、阶级斗争

18、视角的宗教考量,关注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宗教审视,应该更多地提倡宗教和谐理念而不是冲突思想。” 1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看待宗教信仰自由。由于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自然根源以及心理根源还没有消除,宗教还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尤为必要,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主张的继承,更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现实选择,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团结全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使他们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凝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来。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根据当前我国宗教的特点1 卓新平,裴飚,龚学增,郑筱筠:

19、对话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世界宗教文化2010 年第 6 期,第 44 页。6开展宗教工作。尤其要重视信教群众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宗教具有群众性,它能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 “往往成为社会各种势力利用和争取的对象,同时反过来它们又往往成为一些现实斗争和矛盾的依托和深刻背景。”1宗教问题牵涉到国际以及国内的方方面面,宗教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2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宗教问题,把其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建设。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科学辩证的方法,

20、全面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我们只有运用科学辩证的分析方法,才能对当前宗教社会作用有正确的分析,才能合理地推进宗教政策的实践。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的 “二重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宗教既有愚化民众,甚至被极端分子利用分裂祖国的消极方面,又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除了这种复杂的 “二重性”,而且也具有变动性,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宗教本身的阶段性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提醒我们,要善于通过有效的规范和积极的引导,使宗教成为我们社会的和谐因子,最大限度地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次,要注意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宗教政策的实践在宗教政策实践层面。在宏观战略

21、上,既要坦率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性,又要着重强调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在宗教功能问题上,既要注意克服和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又要充分肯定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在宗教的管理及其引导上,既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又要注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宗教政策上,既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又要尊重和保护不信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在宗教发展上,既要不断加强宗教文化交往交流,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预防和抵御不良分子利用宗教对国家进行破坏活动。1 倪邦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西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第 48 页。2 江泽民: 统一战线文献选编,

22、华文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05 页。73、小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在当今情况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我们自觉、清醒认识宗教现象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的宗教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制定和执行宗教政策,充分发挥宗教的正向社会功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参考资料:1 列宁全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2 列宁选集

23、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8 江泽民: 统一战线文献选编,华文出版社,2002 年版,9 倪邦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西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10 陈树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学习与探索2004 年第4 期。11 卓新平,裴飚,龚学增,郑筱筠:对话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世界宗教文化2010 年第 6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