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叙述故事的?答:氓全诗六章,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第一、二两章写弃妇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其中第三章追悔自己误落情网,第四章指责婚后氓对她的折磨,第五章诉说被遗弃后娘家兄弟对她的冷酷讥笑。最后一章表示她对负心汉的怨恨和决绝。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故事完整,有首有尾,可以看到弃妇悲剧的一生。(2)请说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含义及表现手法? 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年青女子年华正茂娇美的样子,又为了引起下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感叹,让姑娘们不要沉迷于同男子的爱
2、恋之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长色衰,并用桑叶由茂盛到凋零,比喻夫妻爱情的变化。这个句子又引起了下面对婚后女子勤劳持家,多年的辛苦不但没有打动丈夫,却换来了丈夫的负心的诉说。因此,上面的两个诗句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比”可以使诗歌更为生动、形象;“兴”可以引起联想,起到烘托的作用。 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好处有: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
3、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也可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正浓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4)氓在对比中描写了女主人与“氓”怎样的性格?答: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
4、比:婚前,纯真、热情;婚后辛苦蒙受耻辱,最后清醒刚烈。氓:婚前:忠厚;婚后:二三其德,凶暴。 采薇中起兴之词是哪个词呢?又是如何由“彼物”引起“所咏之辞”呢? 答:以采薇起兴,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答:这四句诗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寒冬时节雪花
5、纷飞的画面。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7)文体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_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_。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 160 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_”、“_”,有诗 105 篇;“颂”分“周颂”、“_”、“商颂”,有诗 40 篇。 诗歌总集 305 诗三百 大雅 小雅 鲁颂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_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表现手法
6、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是我国_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8)氓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9)采薇是一首征人思乡的诗。诗以士兵的口吻,写其在战后归乡的途中,追述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思乡之情。(10)采薇前三章采用复沓的形式,描写征夫转战边陲,饥渴劳苦,久戍不归的情景。虽为复沓,但复中有变
7、,既显示出时间的推移,也写出久戍不归后的痛苦逐渐加深,表现出层次的递进和感情变化的波澜。(11)采薇末章刻画了归途中亦悲亦喜的矛盾心理。头两句回忆往昔从军时的美好情景,次四句描写归途中的艰苦环境,两相对照,对比强烈。最后两句,既写出了对艰苦的从征生活的感慨,也隐含着对家乡亲人的忧念。自己有幸能生还,马上就可以与亲人团聚了,欣喜之情自不待言。但经过这么多年,家中亲人生死存亡又如何呢?一股忧伤的感情便涌上心头。诗人把这种亦喜亦忧的矛盾心情表现得细腻真切。(12)氓中三写淇水,试分析有何作用。答: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章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章的“淇则有岸
8、,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正是为了提示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他们正是渡过了淇水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因此女主人公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
9、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女主人公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迸发出了三、四两节的痛苦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以“淇水”为证,更有力地表达了爱情的悲剧性。(13)在你看来,造成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1)性格悲剧。在对女性性格的研究中,女性呈现出柔弱性。氓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在氓提亲未果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在恋爱的时刻,她的眼里只有氓,容不下其他。由于氓没有找到“良媒”,导致婚期的推延,这本来是氓的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尊重女主人公,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很重视礼节
10、的,既然提亲就应该有媒人才合乎礼法。但是,女主人公对氓非但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唯恐他会因为婚期的拖延而发怒,以至于“将子无怒”地苦苦哀求。这不能不说是她柔弱性格的真实写照。(2)社会悲剧。妇女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没有婚姻平等的权利的。氓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自由恋爱,但是还是以悲剧作为结局。女主人公起早贪黑地忙于劳作及家务,但她的丈夫却嫌弃她日渐衰老的容颜,“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的丈夫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正如女主人公所叹的那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的强烈谴责与抗议。先秦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为正
11、统礼教被遵守着。既然女主人公胆敢打破它,她后来被遗弃的悲剧命运,就自然成为这股势力发起进攻的有力武器:你不是要自由婚姻吗?结果呢?因此,女主人公被兄弟耻笑,独自伤悲。1、 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_ _ _,_。 2、 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 。 3、 “_ ,_ _ ” 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4、 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5、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 。6、 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 。7、 离骚
12、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8、 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9、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10、 离骚 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11、 离骚 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12、 离骚 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13、 离骚 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14、 离骚 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13、, 。15、 离骚 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16、 离骚 中屈原用荷花做衣服来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 。17、 离骚 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 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的两句话: , 。18、 离骚 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19、 离骚 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20、 离骚 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 。21、 离骚 中表明自己佩带芳草和玉佩,使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更加显著的两句:,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琬钗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