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2929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 讨 刘菊 武汉航运医院综合病房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用2016年 5月2017 年5月期间在医院进行药物治疗的 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两 组应用的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西药 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情况。 结 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3.33%相比于对照组的 80.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 更高,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 97.78%相比于对照组的 82.22%, 观察组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纳入标准: (1) 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2) 均属自愿参与,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严重肝、肾等器官疾病患者; (2) 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3) 精神疾病患者; (4) 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西药治疗, 治疗理论的根据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中华 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在 2007 年编辑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中的 治疗标准进行救治, 给予患者体重监测、心理治疗、给氧治疗等, 根据患者情况 进行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连 续治疗20 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 根据200

3、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 (试行) 中的诊断标准进行分型, 分为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 饮阻肺型,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实施中医辨证治疗, 气虚血瘀型选用保元汤合 血府逐瘀汤加减:丹参 10 g、桃仁10 g、桂枝 9 g、川芎9 g、红参 10 g、枳壳 9 g、柴胡 12 g、赤芍 9 g、黄芪30 g、甘草 6 g、红花6 g。阳虚水泛型选用 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猪苓12 g、泽泻12 g、炒白术10 g、桂枝10 g、茯苓15 g、大腹皮10 g、白芍 10 g、炮附子6 g、生姜 5 g。痰饮阻肺型选用苓桂术甘 汤加味:炒薏米24 g、茯苓12 g、泽泻12 g、款冬花12

4、g、炒白术 10 g、桂枝 10 g、半夏9 g、陈皮 9 g、灸甘草6 g、生姜 5 g。上述汤剂1剂/d, 清水煎煮, 取药剂300 m L, 2 次/d, 早晚各口服1次, 连续治疗20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满意度情况。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 (1) 显 效: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心功能改善情况为2 级; (2) 有 效: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小部分消失, 心功能改善情况为 1级; (3) 无效:呼吸 困难、水肿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 用SPSS 18.0 统

5、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用 对计量资料表明, 行 t检验, 用对计数资料n (%) 进行检验, P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3.33%相比于对照组的 80.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更 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n (%) 下载原表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 97.78%相比于对照组的 82.22%, 观察组明显更高,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 下载原表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

6、题不断严重以及人均寿命普遍增加, 心血管疾 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其中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 种比较复杂的临床症状病,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心肌损伤和 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 进而导致患者的心肌功能和结构异常, 最终形成这种疾 病, 临床上, 多表现为液体潴留、无力、呼吸困难,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 量有着严重的影响, 需要重点关注, 该疾病治疗的重点在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系 统, 阻止心肌的重构, 而且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末期严重阶段, 现代 大多数医学学者认为,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不仅仅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异常有 关, 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有着

7、一定的关系。BNP是一种心室符异分泌的心 脏激素, 具有利尿、利纳、抑制 RASS系统、扩血管、抗心机纤维化的功效, 当 心衰发生时, BNP代谢性增加, 所以, 患者的心衰越严重, 那么该患者体内血浆 中的BNP 含量越高则也就说明该患者体内还有着一定功能的心机细胞越少, 心 机坏死以及心机纤维化的程度越大, 因此,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就是激活 抗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对心室的重塑。 我国中医学认为导致心衰进行恶化的原因 主要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 内分泌系统的参与机制等, 而 且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从而引起了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以及“心脏重塑” 也是导致心衰恶化的又一

8、重要因素。 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 中药与西 药均有不错的疗效5。近年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取得了较为理 想的临床效果。 由于中医辩证大多都是从外部表现以及整个整体的方面来辩证分 辨的, 因此中医在心力衰竭的辩证分型方面主要有两大特点, 即多样化以及不 确定性,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 血液运行的原动力是“心气”, 因此“心 衰”的原始动力因素就是“气虚”, 在“心气”中发挥生理机能的主要物质基 础就是“心阴”, “心阳”是“心气、心阴”基础上发挥出的一种生理机能, 从 而有利于维持机体活动以及静止两种基本生命状态的必须。 众所周知, 心脏自病或者它病累及于心, 使心之气

9、、阴不足或者阳气受损, 从而没有力气鼓动血脉, 进而使得血脉瘀阻, 就是导致“心衰”的主要原因。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上认为其症状为“脉痹不己, 复感外邪, 烦则心下 鼓”和“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 中医学上, 多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方案进行治疗, 常见的汤剂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猪苓汤等。所以买中医 学上以温阳、 通络利水为主要方法, 在中医学上, 慢性心力衰竭根据 2002年 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6中的诊断标准进行分型, 分为气虚血瘀 型、 阳虚水泛型、 痰饮阻肺型, 其中, 气虚血瘀型选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黄芪、柴胡、红参、桃仁、丹参、桂枝、川芎、枳

10、壳、赤芍、甘草、红花。患者 症状为胸闷、眩晕乏力、胸痛、苔薄等, 给予患者益气活血治疗。阳虚水泛型选 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茯苓、泽泻、猪苓、炒白术、桂枝、大腹皮、白芍、炮 附子、生姜。症状表现为心悸眩晕、小便短少、胸闷痞满等;给予患者实施温阳 化气行水治疗7。痰饮阻肺型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炒薏米、茯苓、泽泻、款冬 花、炒白术、桂枝、半夏、陈皮、灸甘草、生姜。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心下痞 满、舌苔溏薄等, 给予患者实施化痰逐饮治疗8。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 方 中附子不仅可以提高心机收缩力, 而且可以增加冠动脉的血流量;人参可以通过 增加心里收缩力, 进而由缺血而引起的心肌损伤;丹参不仅能过加强

11、心肌收缩力, 同时增加冠动脉的血流量, 而不会增加心机的耗氧量, 而且还可以活血化瘀、 扩 张气管, 从而较低血液的粘稠程度;泽兰具有活血、利水、强心的功效;琥珀具有 安神镇惊、利水、活血化瘀的功效;黄芪可以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同时调 节内分泌系统, 而且黄芪药物中的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 主要的作用是抑制患 者体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 提高患者细胞内的c AMP的浓度, 达到加强患者心肌 收缩力的药效;瓜萎宽中散结、清热化痰;茯苓与白术等药物具有利水、健脾的药 效;桂枝具有温阳益气的药效, 与茯苓配合应用, 具有温化水饮、利水的药效; 葶苈子的水提液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压力负荷, 抑制患者

12、的细胞心机肥大, 减少患者左心室心肌细胞的横断面面积, 减轻患者细胞间质、 血管周围的胶原沉 积。这些中药材的共同作用, 不仅加强心机收缩力, 又使心机供血量得到改善, 进而使得心衰的症状得以减轻。 随着我国中医学的发展, 使得中医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中医就是强调整体性, 着眼于整体。中医学上认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案为整体调整、调和五脏、调 和气血、补养气血,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医治疗的效果非常的显著。针对中医学治疗的效果为: (1) 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症状; (3) 能够有效 的提高患者的生存

13、质量; (4) 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灶, 改善生活质量; (5) 能够有效的防止病灶的复发, 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学上认为该疾病是人体的局部 病变, 治疗不合理或不及时, 会导致患者整体失调, 进而形成各类病症, 因此, 在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上, 不仅应注意人体局部的病灶, 还应重视患者内外环境 的整体性, 通过有效的调节、改善患者整体的内外部环境,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中医学治疗该疾病的优势为: (1) “上工治未病”, 能够有效的提前对该疾 病进行预防, 提升患者的抗疾病的能力, 注重养生; (2) “中工治将病”, 患病 后, 注重对身体进行保健, 改善生体素质, 提高疾病康复速度。

14、现代医学上, 主 要针对的是对病灶的治疗, 这是西医学上的主要方向, 找出病灶, 然后实施治疗, 目的主要为治疗该疾病,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学上在治疗病灶的同时, 还加强对自身身体素质的加强, 未患病时, 提前对疾病进行预防, 加强对各类 疾病的抵抗, 就算患病后, 身体素质较高, 自身痊愈的能力会得到加强。 西医学 上应用西药进行治疗, 药效较为急, 见效快, 易出现抗药性, 中医中药药性温 和, 治本8。 该文中, 通过对比西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发现, 观察组 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相比于对照组的80.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 与 李丽9的研究结果总

15、有效率 95.56%一致, 表明,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应用中西 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明显好于单用西药, 中西医结合起到了良好的互补效果, 提 高了患者的治理效果, 改善了患者的各项症状, 因此, 临床上, 针对慢性心力 衰竭患者的治疗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10。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 患者的各项症状和生活 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晋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 病杂志, 2016, 14 (11) :1307-1308. 2侯宝松, 宋玉勤, 张天涛,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

16、竭疗效观 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0 (23) :2570-2572. 3王隆卉, 邱振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4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 药, 2015, 47 (6) :38-39. 4徐玉芳, 高鹏, 杨清.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期许血瘀证临床 研究J.中医学报, 2016, 31 (4) :578-581. 5杜鸿瑶, 刘立状, 张玉焕,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 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 31 (4) :22-24. 6李伟英, 苗梦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23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 药, 2017, 49 (1) :27-28. 7徐方镇, 徐勇.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 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20) :2413-2414. 8赵金香, 李耀华.Micro 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复合医学, 2016, 2 (3) :91-96. 9李丽.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 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 (17) :956-958. 10林艳丰, 陈雄鹰.美国医院医学的进展:聚焦2015年美国医院医学年会J. 世界复合医学, 2015, 1 (4) :377-3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