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92309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方汉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

2、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

3、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

4、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直到东晋桓玄 403 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

5、于后来的邸报。二、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 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 “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

6、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士人的传播活动,指发生在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主要的传播手段有书信、著述、赋诗等。题壁是最常用的一种交换诗作的方式,把诗题于壁上,公之于众。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

7、邸报的发行制度。2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首先,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会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再次,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

8、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进奏官抄录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小报: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

9、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是一种从 11 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

10、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 ,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 “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

11、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分普遍。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明代的邸报的抄传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政通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其次是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

12、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再次是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有很多别名,主要原因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邸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等。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明中叶以后,部分邸报开始使用印刷,在明朝,邸报手电筒手段始终都是多元的,有抄

13、定的也有印刷的。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明中叶以后,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3接得自提塘报房。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本等类活动,增加收入。四、 万历邸钞 天变邸钞和急选报明代邸报的原件已现在无存,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 32 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 ,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14、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 ,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急选报: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

15、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对邸报,明代的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具。塘报中的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住处的快报。与邸报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一个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告示:

16、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有时称榜,有时称告示。告示发布单位是中枢部门以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希望庶民们尽快知道的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播到他们中去。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官方名义发布的公告,其目的在维护政体和稳定民心。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它们重要的传播手段。竹筹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

17、部门分别发出。内容十分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檄文,即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动。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内容主要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宫门抄主要报道皇帝的起居、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京塘是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在提塘的日

18、常工作中,抄传发行邸报始终是提塘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工作,从清初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报房,属于半官方机构。从报房发行到各个省的邸报,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都用过,乾隆以后,大部分是印刷的了。提塘小报:清代的提塘官们还发行过一种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旷日持久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主要见于清初顺、康、雍、乾四朝,被官员们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后来,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雍乾两朝一再查处以后,被完全禁止。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多数是衙门中的低级胥吏,以刊刻抄发邸报

19、作为自己的副业。他们所刻发的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它的出现和盛行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公慎堂:清代最早的民间报房。至少有 30 年的历史,是乾嘉时代最有影响的一家报房。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京报的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4大部分。同宫报内部相似。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的评论。各家报房的内容稍有不同。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赢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读者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

20、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各省的提塘也在省会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除提塘外,自清初起,就有一些人以个人名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除利用官报外,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官方信息。这一时期的民间

21、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内容大多取材于京报,是京报的汇兑和延伸。也有以传播文学艺术信息为主的唱本和小说等。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见复习指南19页)二、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 年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1833 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

22、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也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三、 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外国人运用出版中文书报的同时也创办起一批外文报刊,作为其交流信息、观点的工具。至 1839 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文报刊共有 17 种,出版地点仅限于澳门和广州两地。蜜蜂华报: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1822 年在澳门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葡萄牙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机关报。一年后,由于执

23、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所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的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大。广州纪录报:于 1827 年在广州创刊,是在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一家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了主要篇幅。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对中国问题十分关心。30 年代以后,大批英文报刊在广州创刊,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广州周报 。中国丛报: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丛报 ,内容“多为英人在华的商务报告,对于中国文字及华人生活,有精密的研究” ,大量地、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情况,其

24、舆论颇为西方社会重视,对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决策有明显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纷纷出版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1841 至 1860,香港先后出版了英文报刊 17 种。影响较较大的有中国之友 (以敢言著称,同情太平天国运动,1866 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 香港纪录报 (广州纪录报迁至香港后改名,反对香港政府) 德臣报 (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 (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香港电讯报等。二、 遐迩贯珍的问世遐迩贯珍:19 世纪

25、 50 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 1985 年创办的遐迩贯珍 (Chinese Serial) 。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1857 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香港华字日报:德臣报

26、馆创办的中文附刊,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后改为独立发行,由陈霭廷任主5编,宗旨是“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 。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近事编录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同时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的新闻性更为凸现。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还有力地抢劫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三节 上海报业的崛起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北华捷报:1850 年,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字林西报 (North China

27、Daily News):1864 年,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报馆组织改组为字林洋行,故名曰字林西报 。 北华捷报改为其副刊,到 1951年停刊,是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外文报纸。 字林西报在创刊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总体上说, 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文汇报:1879 年创刊,由英国人克拉克等任主编,是上海主要的晚报之一,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至 90 年

28、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 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 六合丛谈 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也是外国传教士先创办的六合丛谈:1857 年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从内容上说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万国公报:1868 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 ,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速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

29、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三、 申报等中文商业报刊的迅猛发展问世最早的是上海新报影响最大是申报 字林沪报 新闻报等。上海新报:1861 年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来华的传教士。申报:1872 年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其目的是为了嫌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一,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二,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三,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四,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五,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30、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 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所刊内容除诗词、骈文、散文、小说、翻译稿等文艺作品外,也有少量时事政论。 ,还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877 年瀛寰画报创刊,是申报附出的图画增刊,是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后因脱离中国实际而不受欢迎。1884 年, 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 (04 年名解) ,由著名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申报馆还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

31、纸民报 ,由于当时中国下层民众大多数是文盲,创刊没多久就停刊了。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1885 年设立上海图书集成局,着手用铅活字翻印大部头丛书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共一万卷,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卓有贡献。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 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字林沪报:创刊于 1882 年,字林洋行在停刊上海新报10 年后重振旗鼓。为了同申报进行竞争。内容最初大多译自字林西报 ,1895 年,出版晚刊夜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新闻报:创刊于 1893 年,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

32、销办法,并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 1894 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 。上海商业性报纸在 19 世纪 80 年代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开始从东南沿深入细致 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6刊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香港、上海、广州外,宁波、福州、厦门也相继有外报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和天津两地的报业最为发达。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三

3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源。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等主张,但因太平天国在不久后覆灭,所以其办报主张并没有实施的机会。王韬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发表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

34、胸臆;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一,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功具;二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三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软件报;四,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在禁烟备战期间,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并翻译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后来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刊。它的重点是禁烟和兵事。林则徐在译抄澳门新闻纸的基本

35、上,按不同性质的问题,亲自加工、润色,编为澳门月报 ,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采新实录:1872 年在广州出版,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但早已失传。昭文新报:1873 年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之后,上海、广州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两大基地。汇报:1874 年创刊,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沪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创办一年后停刊,可见当时国人办报的艰难。新报:1876 年上海出现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 ,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该报内容除转录京报

36、和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方面。后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述报: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 1884 年,正逢中法战争爆发,其版面主要是中法战争的消息,主张对法作战,表现出鲜明的爱国立场。同时,该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出版一年后停刊。三、 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循环日报:1874 年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对我国

37、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即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也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 园文录外编 。继循环日报后,又有维新日报 粤报等自办报刊陆续出版。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一、 中外纪闻 、 时务报等维新报刊的创办随着维新运动席卷神州,国人办报高潮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康有为与万国公报:在 1895 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提出了“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

38、把办报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久,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和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主要是免费附送给各级官绅阅读。强学会成立后, 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并改名为中外纪闻报,仍为两日刊。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 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这两份报纸都由于清廷查禁,在不久后被迫停刊。7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 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

39、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梁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先后主编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他在时务报上发表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的是变法通议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议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最高发行量达到 17000 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来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成洋务派的喉舌。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1898 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一是报

40、刊数量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创办的报刊达 70 多种。二是办报地区广,深入到长沙等地;三是报刊的品种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报刊、文艺娱乐报刊,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这次高潮的主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各地的维新派报刊的主编往往都是当地维新运动的领导。从办法的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 “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以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

41、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澳门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1897 年在澳门创刊,是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的亲自策划下创办的。同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为维新运动造势。在政变发生后,国内各地维新报刊扫地以尽,唯独知新报能继续出版,歌颂死难烈士,谴责发动政变的后党。直到 1901 年才自动停刊。天津国闻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 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社论大多出自严复之手,尤其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大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出版

42、旬刊国闻汇编 ,在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天演沦 ,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长沙湘学新报和湘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 年湘学新报创刊于长沙,1898 年,湖南维新派人士在长沙成立南学会,决定创办一份比较通俗的日报湘报 。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 知新报和湘学报 ,其主要撰稿人之一是谭嗣同,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在这场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继王韬等人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也曾一度付诸实践。光绪皇帝在一道上谕中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其基本精神有二:一是开办中央政府机

43、关报,具体举措是将上海的时务报改组为官报,迁至北京出版。二是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但是随着变法的失败而流产。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法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着进步作用:一是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二是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二,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第三,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所谓“报章文风”的指半

44、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也称“时务文体” 。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第三节 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一、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金山日新录 (Golden Hill News):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于 1854 年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是一份以新闻报道、反映舆论为主的新闻综合性报纸,具有学生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沙架免度新录 (Chinese Daily News):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于 1956 年创刊,由广东

45、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至 1858 年停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二、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发展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重点章)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8一、 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 年创刊于香港。从经费筹集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 中国日报创刊后,其主要的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

46、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阵地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继承。辛亥革命后,迁到广东出版。继中国日报之后,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 广东日报 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先后在香港出版。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初期,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是当时革命派报刊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开智会创办的机关刊物开智录 、有译书汇编 、 国民报等等。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大多以同乡会的名义出版。游学译编:是第一个以留日学生同乡会的名义创办的刊物,由湖南同乡会主办。直隶学生主办的直说 、浙江学生主办的浙江潮 ,江苏学生主办江苏 。二、 民

47、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民报:1905 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联合组织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接着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刊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性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后因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勾结,民报于 1910年终刊。除民报外,革命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报刊还有十数家之多。三、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逃亡日本,成立保皇会,还以梁启超挂帅,积极开展办报活动,宣传报道保皇立宪的思想与活动。自 1898 到 1911 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了三十多家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是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

48、的第一个机关报,旬刊,1898 年底在横滨创刊。其办报方针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后因大火焚馆而停刊。新民丛报:于 1902 年在横滨又创办了新民丛报 ,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新民丛报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但在政治上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1903 年前期的新民丛报适应时代潮流,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引起保皇派的不满;1903 年后,其言论不再谈革命,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1907 年 8 月停刊。四、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05 年简答:中国新闻史上“改良派”与“革命派”报刊的论战过程。 )一, 民报创刊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之间已经有过一些小规模的笔战。二, 民报 (1905 年)创刊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着清除保皇派思想的影响,扫除革命发展的障碍,因此,民报一创刊就以“主帅”的身份,率先同新民丛报 (1902 年)展开论战。在创刊号上,就指名道姓地批判君方立宪的主张,新民丛报起而应战。论战甫始,梁启超下笔动辄数万言,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观察确实比较细致深刻,常常抓住民报在论战中的一些弱点穷追猛打。但是随着论战的深入,梁启超单枪作战,越来越感到力不能持;而民报阵营中的小将真理在手,越战越勇。自第 7 期起章太炎接编民报 ,并充任论战阵营的主将。这场论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