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人口老龄化与中医药延缓衰老王 平(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武汉)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人口老龄化”,意指一个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或份额)不断增加的一种渐进过程。老龄化不仅是指个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且是指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56年联合国将65岁以上界定为老年,1982年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及以上界定为老年,我国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即达到人口老龄化。到1994年,在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61个成为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
2、区。截至2008年中,全球65岁以上人口约506亿。美国人口调查局预计,到2040年,数字将升至13亿,占届时全球总人口的14。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首次超过15岁以下的儿童数,届时,全球达“期颐之年(100岁)的人瑞将逼近600万人。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也指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30年代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2011年06月,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69亿,每年以800万的规模在增长预计到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到达28亿到2050年,到达437亿,占总人口的23“-27,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人。2000年,湖北省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至2625,6
3、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44,也已经接近老年型人口类型的比重。2006年,湖北省o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154,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7,完全步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湖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04106人,占总人口的9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9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78个百分点。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病的发病人数庞大。据统计,2010年我国衰老相关的心脑血管病人达27亿、糖尿病病人达4000万、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至少600万。面对来势汹涌的银发浪潮,如何养生保健、怎样延缓衰老就成为
4、摆在医疗卫生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医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历史地推到了扶赢抗衰、延缓衰老的前沿2 中医药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基本思想及方法21 人类寿限,天赋天年“人之气数,固有定期”,对于人类的自然寿命,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天年是内经有关生命规律的重要术语,就是天赋的年寿,也就是自然寿命,内经约其数为百岁。灵枢天年三次提到人寿为百岁:“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百岁形骸独居而终矣”。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引尚书洪范篇:“一日寿,百二王平:人口老龄化与中医药延缓嶷老十岁也”。王充论衡气寿篇谓:“百岁之人,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22生、长、壮
5、、老,生命必然“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天年等篇从不同的侧重点详细的论述了这一过程,反应了衰老是人生命过程的必然阶段。如“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及;八八,则齿发去。(素问上古天真论)23衰老之机,五脏为枢中医学对于衰老的认识,主要可概括为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衰老观:1、以肾虚为主的脏腑功能衰退;2、脏腑所支配的形体官窍衰退;3、脏腑气化功
6、能失常,实邪阻滞;4、五脏神失常神志活动异常。24长寿之基,源于禀赋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檐”,因此,人的寿命和衰老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遗传基础,这也就是张景岳所说的“肥瘦在母,寿夭在父”。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指出:“强寿弱天,谓禀气之渥薄”,可见寿命的长短,决定于先天体质的强弱。先天的差异体现在机体抗病抗老方面的强弱。若先天不足,肾气虚衰抗病抗老能力减弱,则易衰老。25地域不同,寿命有异中医学注意到了人生存环境对人体寿天的重要作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天。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注之日“西北方阴也,其精奉于上;东南方阳也,其精降于下。故阴精所奉之方,其人寿,
7、阳精所降之方,其人天,是西北寿而东南夭也”。明确指出寒冷的气候环境使人寿长,温热的气候环境使人寿短。中医药延缓衰老,是通过运用中医中药,改善人体内外环境,减轻诸致衰老因素的损害作用,从而降低衰老程度和延缓衰老进程。黄帝内经的抗老延衰思想内涵丰富,科学性强,其内容大多贯穿养生学说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顺应四时、平调阴阳;起居有常、护精保肾;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形神兼养,神养为先等。3 中医药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研究的几点思考人口老龄化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健康老龄化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研,深入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老年医学专业、老年病专科和
8、老年病研究室,并加强老年生理、心理、医疗、保健、护理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大力培养老年医学人才。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而且并发多种疾病,而疾病的损伤又会加快人体的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老化,抵抗力、免疫力等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老年人口总患病率为80,是主人口患病率的33倍,而且年龄越大,同期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越高。而有些疾病难以与机体衰老相鉴别,如前列腺肥大、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骨质疏松及认知障碍等都与年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抗衰必须与老年病的防治相结合。下面结合我们在中医药延缓衰老 12 专家讲座防治老年病的研究谈几点体会:31 中医药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理论研究(1)复合病因与
9、衰老机理的相关性研究中医学自黄帝内经始,就确立了天人相应的整体医学模式,其认为病因“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导致衰老的原因有自内而生的饮食、情志、劳逸等因素,也有自外而来的环境因素。、“生病起于过用”,不善养生调摄,过用致病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邪不能独伤人”,人体衰老是内外因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开展中医复合病因致病机理的研究,对于揭示人体衰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2)元气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元气的盛衰变化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自然规律息息相关。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研究与实践中都强调保养元气的重要性,如李时珍以元气立论,提倡药物养生延缓衰老;张景岳提出元气为生命之大宝,强调元
10、阴元阳并养;万全养生四要,开卷即“八益“、“七损”、“补肾利窍”为先;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徐春甫著老老余篇、养生余录,以养护元气为延缓衰老的重要内容。开展培元固本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研究,对于发挥中医学治未病优势,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32补肾化痰法论治老年性痴呆的研究老年性痴呆亦称Alzheimer病。卫生部门公布的一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AD患病率约为5。目前估计至少有500万AD病人,每年死于此病的已超过10万人,且每年将以数十万新病人的速度迅猛递增。AD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以湖北中医药大学老
11、年医学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性痴呆醒脑益智重点研究室为平台,建立了八臂迷宫、Morris水迷宫等一整套智力、行为评价筛选体系,在成功建立肾虚AD大鼠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血清、脑脊液药理学和学习记忆检测技术平台,构建了中药复方抗痴呆疗效评价体系。开展了“抗老年性痴呆创新药物温胆汤改良方临床前研究(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补肾化痰益智法对Alzheimer病At级联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温胆汤改良方对Alzheimer病大鼠模型泛素降解系统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醒脑益智方治疗老年痴呆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湖北省自然科
12、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研究。选择具有补肾益智、化痰开窍作用的温胆汤改良方等中药复方,观察了补肾方药对日本快速老化痴呆鼠SAMP10模型、A132535复合IBO基底注射AD大鼠模型和Ap诱导AD细胞模型的作用。拟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目前较公认的APPV717I转基因AD小鼠和APPsw细胞模型,针对老年性痴呆A口级联损伤机制,以Ap生成、沉积及其神经毒性为靶点,观察“补肾化痰益智法“对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泛素一蛋白酶体通路等调控环节的影响。并结合临床观察MCI、早中期AD患者肾虚痰阻证型与At3级联损伤的相关性及机制,进一步探讨“补肾化痰益智法”防治AD的作用及机理,从而为其临床应
13、用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和发展中医治则治法理论。33老人多痰与化痰方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医素有“老人多痰”之说,“痰”是最有特色的中医致病因素之一,也是导致老年性痴呆、壬平。人11老龄化与中医药延缓衰老 13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各种老年病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中与“痰”相关的病症正El益增多,包括代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肿瘤、失眠、健忘、痴呆等。因此,“痰”既是衰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引发各种老年疾病,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化痰方药延缓衰老的功效,进一步表明从痰着手,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巨噬细胞功能及粘附分子代谢与表达观察痰邪致病机理”和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
14、新团队计划项目“痰邪与衰老关系及相关化痰中药的筛选”等资助下,从巨噬细胞的功能、超微结构及粘附分子的代谢方面探讨了痰邪致病机理及痰邪与衰老相关性研究,为深入研究化痰方药奠定了基础。化痰法是防止老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治法,也是改善内环境,增进气血运行,减轻脏腑损伤,延缓衰老的重要治法。研究了大量古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历代医著中有关“痰浊”与衰老的相关文献,构建信息库,深人研究“老年多痰”的致病特点和规律。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中医学“痰”理论为指导,选取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两种常见痰病为代表,以痰邪常见证型肺虚痰阻和痰阻血脉为切人点,分别提取其动态尿液,借助现代先进的代谢组学NMR和H
15、PLCMS技术,了解两组代谢产物及含量差别,以期找到肺虚痰阻与痰阻血脉的特异性标志物,为中医证型的判定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同时,观察经典化痰方药对两种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为化痰药物筛选和开发临床有效新药提供实验依据。34经方防治老年失眠的研究老年失眠的发病率高达3647,但医患双方对此病认识不足,需要引起重视。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白天精神状况和睡眠正常老年人有显著性差异,其病位主要在肾、心和肝,病性多虚和虚实夹杂,病邪多为痰、热和瘀,年龄对病机有显著性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虚证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老年失眠病机的文献研究及武昌区913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老年失眠的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气血失和
16、。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了常见老年失眠证候动物模型一老年血亏阴虚型和老年肝郁型失眠证候大鼠模型,并遵循中医因一脉一证一治的思路进行评价。针对老年人易表现为肝郁失眠之临床特点,采用腹腔注射D一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夹尾激怒致肝郁以及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致失眠建立老年肝郁失眠大鼠模型,并进行相关评价。结合临床建立老年血亏阴虚型失眠证候动物模型,并将该复合模型与传统单因素睡眠剥夺模型进行对照,遵循中医因一脉一证一治的思路进行评价。用经典方酸枣仁汤“治”来进行反证,探讨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并建立基于代谢网络变化的中药复方系统生物学药效评价平台,开展了舒郁安神方对老年肝郁失眠大鼠模型作用的研究。依托国家中管
17、局重点研究室建设“睡眠专科门诊实验室”,设有认知测评室(可进行睡眠多导记录仪检测睡眠成分,中医体质、认知功能等检测)、动物行为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万级层流罩标准)、细胞培养室(百级层流罩标准)。拟总结名老中医临床防治失眠的经验方,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促进失眠专科的发展。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深入研究老年失眠模型的病理本质,完善中药复方干预失眠大鼠模型的疗效评价平台。开展失眠与痴呆关系的研究,为中医药防治痴呆和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5 高龄长寿人群研究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百岁老人不断增加。据中国老年学学会公布的相关数据,中国人14 专家讲座El预期寿命
18、不断延长,近十年来百岁老人约以每年2500人的速度增长。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健在百岁老人已达到40592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610万,约占世界百岁老人总数1194。各省区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海南、广西和新疆。正在开展湖北高龄长寿人群健康状况和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中医学从天人相应的整体性出发,科学客观的认识了人体衰老这一必然的生命历程,精辟的论述了导致人体衰老的原因和衰老产生的机理,并从形与神俱、德全不危、把握阴阳、淳德全道、恬愉为务、法则天地、调于四时、谨和五味、健脾益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衰延寿原则和方法。深入研究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发扬光大,对于迎接人口老年化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简介:王平,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人口老龄化与中医药延缓衰老作者: 王平作者单位: 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武汉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