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御史大夫(副丞相),左、右丞相,互相配合 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军国大权总揽于皇帝之手,协助皇帝管理军务,1.掌管律令、图籍、奏章 2.监察,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用内朝(中朝)架空外朝,加强皇权,用亲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三公九卿制、 内(中)外朝,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二),调兵权,枢密院,度支,盐铁,行政权,中书门下,二府三司制,1.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2.分割相权、互相牵制,提高皇权,执行诏令(执行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省,审议政令,不同意可封驳(审议权),门下省,起草诏令(决策权),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三省六部制,户部,进一步分割相权,提高皇权,财政权
2、,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三),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阁臣票拟(票旨)、皇帝批红(朱批),始设内阁,顾问、协理奏章,殿阁大学士,废除丞相制度、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设殿阁大学士,1.提高效率 2.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集决策权与执行权于一身,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中书一省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四),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表现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其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一人专制独尊,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1.提高决策效率 2.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专断,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
3、内外服,内服:王畿,即商王直接控制地,王畿之外:1.授土授民、封邦建国,外服:附属国区域,2.诸侯对下属继续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次序,1.巩固周的统治 2.扩大周的势力范围,分封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二),乡,县,郡,郡国并行,郡县制,里,郡守,郡尉,郡丞,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诸侯坐大,威胁中央,甚至发动叛乱,2. 打破贵族分封制,第一次完成中央集权,制度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皇帝的命令能一直下达各地百姓,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酎金夺爵,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三),藩镇割据,中央羸弱,政局动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四),收精兵,
4、三衙,制钱谷,削实权,三衙互不相属,分别统领禁军(统兵权),枢密院,1.削夺节度使实权,2.派文臣担任州郡长官,3.设通判牵制州郡长官,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1.让地方官员互相牵制,2.防止武人拥兵作乱,各地财赋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积极: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取已占得绝对上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有利经济文化发展,消极:“三冗”影响:1.办事效率低下 2.国家财政困难 3.地方积弱无力进行地方建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孝、廉),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1.满足了和平时期官僚队伍的需
5、要 2.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二),科举制,科举制,分科考试 (进士科设立于隋炀帝),写八股文,1.为寒门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3.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读书的风气,4.保持了社会的繁荣稳定,束缚人们思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刺史,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地方司法、监察,中国古代封驳谏议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封驳、谏议制度的评价:1.在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门下省,没有专门谏议机构,与专制皇权的加强相一致,谏院,封驳中书省诏书、对皇帝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