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PS制作基础 - 色彩构成.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3282478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S制作基础 - 色彩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PS制作基础 - 色彩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PS制作基础 - 色彩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PS制作基础 - 色彩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PS制作基础 - 色彩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色彩构成观察与训练色彩不仅只是呈现出一件物体的外表而已民,它也传达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可知性的的意义。色彩赋予物体以情感,如落日佘晖映照大地,或是蔚蓝的天空所激起的人生感触,则是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比拟的。 色彩学的学习原则(可作为小贴士,不入正文):(一) 敏锐的观察力对于随处可见的色彩,只要加强注意力及关切度。(二) 精确的感应力人的耳朵对音阶有所谓的音感,人的眼睛对色彩亦有色感,音感好的人,可以在听到一个音符之后,立刻将其牢记于心,并精确地找出该音符正确位置来。同理,色感(色彩感应力)好的人,看了一个色彩之后,亦能深刻地牢记于脑海里,并且精确地在色阶中找出该色彩的正确位置来,这

2、种色彩感应力与天赋和努力都有密切的关系。(三) 正确的析理力研读色彩学,每一阶都要精确了解之后,有许多人经常在学习色彩学期间,刻意回避色相、色环、色系的基础概念,而从中间的配色或设计计划切入,但这样往往会导致基本概念不通,而无法了解色阶位置或色相归类,反而被复杂的色彩搞得头昏目眩,自乱分寸。第节 色彩的原理一、光源物理学家明确地告诉我们,光是一切视觉现象的主要媒体。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而产生形与色,眼睛因有光线作用才产生了视觉。没有光线,也就没有色彩,希望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而开创了“光即是色彩之源”的学说,影响后世至深。牛顿做了一项实验,他将太阳光以反射作用引入暗室,并使其通过三棱透镜,再经过折射

3、的作用,分出七种色彩的光线来。电磁波的波长不一,有的波长只有几埃(一厘米的万万分之一) ,比如伽马射线,而我们眼睛可视范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线)范围是毫米到毫米之间。这种分散出来的分光谱,即使再经透一次棱镜也不会扩散。于是,他将这七种单色光称为光谱,将这七色光混合后又将会还原为白色的太阳光,由此,便发展成为了现代光线的物理学理论。红色光线的折射率最小,波长最长,紫色光的折射率最大,波长最短。换句话说在可知的电磁波中,从波长最长的一端往波长短的一端排列,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谱、紫外线、射线、伽马射线等。光线的物理性质跟振幅与波长两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振幅的大小会产生明暗的区别;波长的长短则

4、产生色相的区别。波长越长,越偏向红色;波长越短,则越偏向青色。红外线是产生热量的光线,而紫外线则可使皮肤变黑,光线可透过物体(金属除外) ,其他射线(短波)则有辐射作用,曝晒过量有害人体。世纪有两位科学家托马斯.杨和贺姆兹以红色光和绿色光重叠投射在银幕上,产生了黄色光,再加上青色光,便呈现出白色光,而发表了光的三原色说。这个学说指出了光具三原色红、绿、蓝(类似蓝紫) ,且与目前发明的电视录像机的原理相同,但是有关视神经细胞的说法,则不尽然正确。另外在年,科学家苏格兰人麦克斯韦就色盘转动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他用红、绿、蓝三色,以比例相同的色区涂于圆形色盘上,之后,快速地转动色盘,就可以看到白色;如

5、果换上不同比例上色,并依此转动,则呈现出其他的颜色。但在这种情况下,红与绿不能转动形成色光所混合出来的黄色,青与黄不能在转动情况下呈现出颜料混和的绿色,而只能出现灰色。红、绿、青、黄、黑、白才被认为是心理学原色。由于麦氏转盘理论是一种不属于色光混合,也不属于颜料混合的实验,只是一种色盘反射光形成的振荡现象,所以人们称之为中间混色。二、颜色与光线外界所见的所有色彩均以光线为媒体,照射到物体上,再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之后,刺激人眼所产生。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线刺激后,由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脑部的感觉中枢而产生的。(一) 光源色凡是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就称为光源。由自得发光的物体所产生的色光,被称为光源色。

6、太阳光呈现白色的混色光;日光灯的光有偏青绿之感;蜡烛光偏红橙色;霓虹灯则依其本身的颜色而变化。(二) 固有色物体本身是不透明物质,在接受光线的照后,可以吸收部分光线的颜色,反射部分其他光线的颜色,而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光线颜色正好是反射出来的光线颜色。(三) 透过色某些物体本身的结构就呈透明的晶体形式,因此全身通透,如玻璃、云母、各色宝石、水晶、松脂等,经过光线的通透后,本身可以滤掉光线的色彩而呈现透射及反射的色光来。(四) 复合光事实上一件物体的反射光或透过光并非全然单纯地只反射或透过光谱中的七色光中的一种或两种色光,它是以“复合”的方式反射或透过所形成的,故称做“复合光” 。对真正的物体色而

7、言,其决定颜色的性质非常复杂,基本上有几点: 物体的分子结构; 物体的性质; 光线的性质; 物体表面现象如光滑、粗糙等影响光线折射、反射、透射程度。(五) 光线现象 光线透过物体,称为透射; 光线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全部反射出来,物体呈现白色的现象,称为全反射; 光线透过物体时,由于物体分子结晶排列的关系,使得光线的方向改变,称为折射; 表面粗糙的质感,使光线呈方向不一致的反射,称为漫反射; 浮油、肥皂泡表面会闪闪发光,是光线的投射于不同物质(包括水、油以及油中的混杂物)上的反射,称为干涉; 三棱镜使光线发生曲折通过并分解的现象,称为分解通过,又称为析光现象。三、视觉色彩学中,关于解剖学及生理

8、学研究领域里的几点基本概念,必须阐明。我们人类眼睛的构造就和照相机的构造一样,分为眼睑(镜头盖) 、虹膜(透镜) 、瞳孔(光圈) 、角膜(暗箱) 、视网膜(底片) 、视觉神经细胞层(包括锥状、杆状细胞,相当于底片上的感光药液层)等,只要是功能正常的眼睛,便能跟完好的照相机一样。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乍然由亮处进入暗室,眼睛一时之间未能马上调整适应,必须过一会儿才看得见,称为暗适应。走出暗室,进入太阳的晴朗亮处,眼睛必然一时不能适应而目晕,必须过一会儿才正常,称为明适应。当眼睛注视一个物体一段时间,并深深地印在脑中后,乍然闭上,而这个物体的形状依然会在瞌起来的眼睛及脑海中留有印象,过几秒钟后才会消失,这称为视觉暂留,电影的映像原理便是依此现象达到动画的感觉成因。视觉的辨别在人类的感应中,有一种非绝对性的原则,即白天看到太阳光下的白纸与夜晚看到电灯泡下的白纸,在感觉上同是白色,然而事实电灯泡下的白纸已呈现偏黄橘的颜色,这是因为受心理因素以及周围的比较影响所致,称为“色彩恒常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