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届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赞同神话是中国文学起源之观点,也认为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的观点是对的;由于六经中也包含了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也认为“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观点并没有排斥神话。公共性的文学起源的命题,对于一个具体人而言就是“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我生命的关联:比如我自己的童年是在民间口传文学的熏陶里度过的,在童年的想象里,家乡的天空是嫦娥、后羿、王母娘娘、七仙女们的家园。这是作为人的“我”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神话使人一生都
2、感觉到家园不但在大地上,也在天上。神话是神的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树;神话是一切故事的母本,神话作品能够起到让灵魂飞翔的作用。中国逐日的夸父、古希腊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丹柯、安徒生海的女儿,都是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这些故事带着人们重新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力。说神话是文学的起源不只是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起源。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动态的、活生态、原生态的,凡是活生态的口传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它既能在源头像文学的发动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原动力,又能在某一个特定的流程中对文字性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总之,
3、有了文字之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形成了口传与书传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我们说口传文学就是文学的起源,严密一点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我以为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反映了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兼备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如果说神话说反映了文学内在的形象思维结构与言语形态方面的精粹,更重视文学的精神之源头,那么六经说更重视文学外在形式方面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的丰富性。这两方面缺其一都不能担当起源阶段文学的原生态的动力功能。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运动机制,其“核动力”就是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三合一有机体发出的。这个有机体是神人共创
4、的,神学、哲学、人学、文学共生的。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的“三合一”有机体具有原始性、原生态特征,其产生的“天人交感”与“物我同一”,具体到写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文学体系,并且总是追求图文结合的表现。这使得中国文学的基础丰厚,神秘性、审美性和实用性高度融合,生活化、自然化特点明显,使得我们很难从内容上将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一刀分开。(摘编自李建荣神形兼备,缺一不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中国文学的起源有多种观点,或说起源于神话,或说起源于口头文学,或说起源于六经,作者都认同。B.“我的文学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文学起源
5、命题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身的关联。C.民间神话能够激起人们对天空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好的幻想,想象着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灵魂的寄宿地。D.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长久不息的生命树。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口传文学是文学的起源,准确地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而作者的文学起源是民间口传文学。B.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不是矛盾的,而是反映出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两个方面的统一。C.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有机体,是口传文学、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核动力”。D.神话、哲学、文艺三者合一
6、的有机体的原创性、原生态特征,让我们难以从内容上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截然分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只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文学的起源,因此,文学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B.神话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重要的,它带着人们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C.在文字产生前,神话表现为口头文学;文字产生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不过,口头文学仍然存在。D.具有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体系,追求图文结合,这些时候是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在写作
7、上的具体表现。【答案】1C2A3A【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做这一类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C 项,“民间神话能够激起人们对”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这是作为人的我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 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 项,“作者的文学起源是民间口传文学”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我赞同神话是中国文学起源之观点,也认为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的观点是对的”。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8、点态度的能力。在这类题目的设置上,出题人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因此要特别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A 项,强加因果,原文是“说神话是文学的起源不只是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起源。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动态的、活生态、原生态的”,所以选 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柳青在延安柳青坐在一张没有油漆的白木桌前,几小时不动,他回忆在前线的各种感受,绞尽脑汁构思短篇小说。写不下去的时候,反反复复阅读他熟悉、喜爱的作品。柳青才从前线回来,不少同志不认识他。开始他的话很少,总是认真倾听。不过,这里有一熟人,“文抗”主任艾思奇。
9、柳青一到延安就在他的领导下,他始终支持柳青的工作,也一直关心他的写作,柳青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是经艾思奇的介绍发表出去的,包括那篇误会。艾思奇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哲学家,而柳青还是个平平常常的青年,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忘年之交。从前线回来不久,柳青当了支部委员,和艾思奇接触比原来更多了。一次,艾思奇走进柳青窑洞,坐在床上,同他谈党内工作。快结束时他沉思一阵,站起来走到柳青身旁,拍拍他的肩头说:“年轻人,你要搞文学,就要正直,不能搞小圈子,一辈子也不要干这种事情。”说完,他拉拉身上的旧棉袄出去了。柳青依旧坐着,他在想这句话。以后,又多次听到艾思奇同志说起这种思想:“要搞事业,必须一心一意才能做出成绩,不要搞
10、乱七八糟没名堂的事情,比如拉个小山头,耍耍阴谋诡计。”当然,他说,这不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往来。这些话柳青一生都铭记在心,他要求自己即使事业上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也要做一个正派的人。晚年,他与一些人提及此事,一来是感激艾思奇在他初入社会时就给了他人生指导,使他专注创作,而不介入文艺界的派系斗争;二来也暗指一些斗争对文学事业的损害。柳青不善交往,言谈比较谨慎,从气质到外表都像个农民,“文抗”的多数人来自城市,更显得他特别土气。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一切,真实自然,对人坦诚直爽。除了和同志们拉拉闲话,柳青爱好少,山下有球场,他从来不去;举行周末舞会也没参加过一次;大礼堂演戏,吸引不了他。他喜欢听别人讲他
11、们耳闻目睹过的各种社会现象,听他们讲文学、历史、前线、家乡,以及各种思想和认识。柳青自己很爱谈陕北农民,谈他们的各种性格、爱好、习惯,有时还不断加些民间笑话和趣事,引起一阵阵笑声,人们都佩服他对陕北农民异乎寻常的熟悉。他读书,有时几天停留在一两段文字上,像品酒一样,含在嘴里,久久不往下咽。有时又几十遍从头至尾重读,着迷似的。他读名著恨不得把所有的文字嚼烂,吃到肚子里,全部消化吸收掉。名著和一般作品就是不一样,故事结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思想深度各有各的特点,能体会到许多高超的地方。柳青似乎看出点门道,但又说不清楚,仅仅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到底它们的差别在哪里呢?”柳青想分析总结出一些可以学习
12、借鉴的东西,继续读书、思考、写作、探索。从立志创作开始,他就一直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哪里料到,当他认为有了一点成果时,已经整整用去了十年时间。对作品有兴趣,自然对它的作者也有兴趣。他热心寻找介绍这些作家的文章和传记,同样,也是为了从中总结出可供参考的东西。文学上,成功者的道路有共同之处吗?他从对众多书籍的研究和思考中发现的第一条: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都极端熟悉人物原型。如果说他们的思想、阅历和知识面宽广深邃得像大江大河,那自己就像一条小小的浅水沟。他认识到,在文学道路上自己才刚刚离开起跑线。(摘编自柳青传)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柳青从前线回到延安,因为
13、不少同志不认识他,所以他常常用尽心思构思短篇小说,写不下去的时候,反反复复阅读他熟悉、喜爱的作品。B.文中有一些比喻句,增强了表达效果,如“像品酒一样,含在嘴里,久久不往下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青读书时体会文字的情形。C.柳青为了寻找“名著和一般作品就是不一样”的原因,不断地读书、思考、写作,从立志创作开始,打算用十年时间去探索这个问题。D.柳青对所阅读的作品有兴趣,发展到对作品的作者产生兴趣,于是寻找介绍这些作家的文章或传记,从中认识到成功者有共同之处。5生活中的柳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作为一位著名小说家,柳青的成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B
14、5不善交往,言谈比较谨慎,从气质到外表都像个农民;真实自然,对人坦诚直爽;爱好少,但很爱谈陕北农民。6内因:柳青对自己严格要求,他要求自己做一个正派的人,专注创作,不介入文艺界的派系斗争,不从个人主义和名利思想出发进行创作;勤奋读书,爱思考,读书细品深究,分析总结出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外因:艾思奇对柳青进行了人生指导,在搞文学、搞事业、待人接物等方面都给予了他帮助,影响了他一生。身边的人们讲他们耳闻目睹过的各种社会现象,讲文学、历史、前线、家乡,以及各种思想和认识,为柳青提供了素材。【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
15、合语境,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A 项,强加因果,“不少同志不认识他”和“常常用尽心思构思短篇小说”没有因果关系;C 项,“打算用十年时间去探索这个问题”错误,原文是说“当他认为有了一点成果时,已经整整用去了十年时间”;D 项,“从中认识到”表达不严密,原文是说“他从对众多书籍的研究和思考中发现的第一条”。5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应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其他人物的评价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相关信息有第 5 段“柳青不善交往,言谈比较谨慎,从气质到外表都像个农民,文抗的多数人来自城市,更显得他特别土气。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一切,真实自然,对人坦诚直爽”和第 6 段“柳青爱好少”“柳青自己很爱谈陕北农民”等。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准确理解,以文本为依据,筛选归纳。相关信息在第 3 段末、第 4 段、第 6 段、最后一段。主要句子有“这些话柳青一生都铭记在心,他要求自己即使事业上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也要做一个正派的人”“他专注创作,而不介入文艺界的派系斗争”“他喜欢听别人讲他们耳闻目睹过”“他从对众多书籍